巴金: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

2021-02-22 名著之聲

每日聽名著,感受別樣人生

我十幾歲的時候,讀過一部林琴南翻譯的英國小說,可能就是《十字軍英雄記》吧,書中有一句話,我一直忘記不了:「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話是一位公主向一個武士說的,當時是出於誤會,武士也並不是真的奴隸,無論在身或者在心。最後好像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使我感到興趣的並不是這個結局。
但是我也萬想不到小說中一句話竟然成了十年浩劫中我自己的寫照。經過那十年的磨鍊,我才懂得「奴隸」這個字眼的意義。在悔恨難堪的時候,我常常想起那一句名言,我用它來跟我當時的處境對照,我看自己比任何時候更清楚。

奴隸,過去我總以為自己同這個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隸!這十年的奴隸生活也是十分複雜的。我們寫小說的人愛說,有生活跟沒有生活大不相同,這倒是真話。從前我對「奴在身者」和「奴在心者」這兩個詞組的理解始終停留在字面上。例如我寫《家》的時候,寫老黃媽對覺慧談話,禱告死去的太太保佑這位少爺,我心想這大概就是「奴在心者」;又如我寫鳴鳳跟覺慧談話,覺慧說要同她結婚,鳴鳳說不行,太太不會答應,她願做丫頭伺候他一輩子。我想這也就是「奴在心者」吧。

在十年浩劫期間我受批鬥的時候,我的罪名之一就是「歪曲了勞動人民的形象」。有人舉出了老黃媽和鳴鳳為例,說她們應當站起來造反,我卻把她們寫成向「階級敵人」低頭效忠的奴隸。過去我也常常翻閱、修改自己的作品,對鳴鳳和黃媽這兩個人物的描寫不曾看出什麼大的問題。忽然聽到這樣的批判,覺得問題很嚴重,而且當時只是往牛角尖裡鑽,完全跟著「造反派」的邏輯繞圈子。我想,我是在官僚地主的家庭裡長大的,受到舊社會、舊家庭各式各樣的教育,接觸了那麼多的舊社會、舊家庭的人,因此我很有可能用封建地主的眼光去看人看事。越想越覺得「造反派」有理,越想越覺得自己有罪。說我是地主階級的「孝子賢孫」,我承認;說我寫《激流》是在為地主階級樹碑立傳,我也承認;一九七零年我們在農村「三秋」勞動,我給揪到田頭,同當地地主一起挨鬥,我也低頭認罪;我想我一直到二十三歲都是靠老家養活,吃飯的錢都是農民的血汗,挨批挨鬥有什麼不可以!但是一九七零年的我和一九六七、六八年的我已經不相同了。六六年九月以後在「造反派」的「引導」和威脅之下(或者說用鞭子引導之下),我完全用別人的腦子思考,別人大吼「打倒巴金」!我也高舉右手響應。這個舉動我現在回想起來,覺得不大好理解。但當時我並不是作假,我真心表示自己願意讓人徹底打倒,以便從頭做起,重新做人。我還有通過吃苦完成自我改造的決心。我甚至因為批判我的人不「諒解」我這番用心而感到苦惱。我暗暗對自己說:「他們不相信你,不要緊,你必須經得住考驗。」每次批鬥之後,照例要我寫《思想匯報》,我當時身心十分疲倦,很想休息。但聽說馬上要交卷,就打起精神,認真匯報自己的思想,總是承認批判的發言打中了我的要害,批鬥真是為了挽救我,批判者真是我的救星。那一段時期,我就是只按照「造反派」經常高呼的口號和反覆宣傳的「真理」思考的。我再也沒有自己的思想。倘使追問下去,我只能回答說:只求給我一條生路。六九年後我漸漸地發現「造反派」要我相信的「真理」他們自己並不相信,他們口裡所講的並不是他們心裡所想的。最奇怪的是六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學習毛主席的《講話》我寫了《思想匯報》。我們那個班組的頭頭大加表揚,把《匯報》掛出來,加上按語說我有認罪服罪、向人民靠攏的誠意。但是過兩三天上面講了什麼話,他們又把我揪出來批鬥,說我假意認罪、騙取同情。誰真誰假,我開始明白了。我仍然按時寫《思想匯報》,引用「最高指示」痛罵自己,但是自己的思想暗暗地、慢慢地在進行大轉彎。我又有了新的發現: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隸。這個發現使我十分難過!我的心在掙扎,我感覺到奴隸哲學像鐵鏈似的緊緊捆住我全身,我不是我自己。沒有自己的思想,不用自己的腦子思考,別人舉手我也舉手,別人講什麼我也講什麼,而且做得高高興興——這不是「奴在心者」嗎?這和小說裡的黃媽不同,和鳴鳳不同,她們即使覺悟不「高」,但她們有自己的是非觀念,黃媽不願意「住渾水」,鳴鳳不肯做馮樂山的小老婆。她們還不是「奴在心者」。固然她們相信「命」,相信「天」,但是她們並不低頭屈服,並不按照高老太爺的邏輯思考。她們相信命運,她們又反抗命運。她們決不像一九六七、六八年的我。那個時候我沒有反抗的思想,一點也沒有。我沒有提一九六六年。我是六六年八月進「牛棚」,九月十日被抄家的,在那些夜晚我都是服了眠爾通才能睡幾小時。那幾個月裡我受了多大的折磨,聽見捶門聲就渾身發抖。但是我一直抱著希望:不會這樣對待我吧,對我會從寬吧;這樣對我威脅只是一種形式吧。我常常暗暗地問自己:「這是真的嗎?」我拼命拖住快要完全失去的希望,我不能不這樣想:雖然我「有罪」,但幾十年的工作中多少總有一點成績吧。接著來的是十二月。這可怕的十二月!它對於我是沉重的當頭一擊,它對於蕭珊的病和死亡也起了促進的作用。***一批一批接連跑到我家裡,起初**入內,後來是大搖大擺地敲門進來,凡是不曾貼上封條的東西,他們隨意取用。晚上來,白天也來。夜深了,我疲勞不堪,還得低聲下氣,哀求他們早些離開。不說蕭珊挨過他們的銅頭皮帶!這種時候,這種情況,我還能有什麼希望呢?從此我斷了念,來一個急轉彎,死心塌地做起「奴隸」來。從一九六七年起我的精神面貌完全不同了。我把自己心靈上過去積累起來的東西丟得一乾二淨。我張開胸膛無條件地接收「造反派」的一切「指示」。我自己後來分析說,我入了迷,中了催眠術。其實我還挖得不深。在那兩年中間我虔誠地膜拜神明的時候,我的耳邊時時都有一種仁慈的聲音:你信神你一家人就有救了。原來我腦子裡始終保留著活命哲學。就是在入迷的時候,我還受到活命思想的指導。在一九六九年以後我常常想到黃媽,拿她同我自己比較。她是一個真實的人,姓袁,我們叫她「袁袁」,我和三哥離開成都前幾年中間都是她照料我們。她喜歡我們,我們出川後不久,她就辭工回家了,但常常來探問我們的消息,始終關心我們。一九四一年年初我第一次回到成都,她已經死亡。我無法打聽到她的墳在什麼地方,其實我也不會到她墓前去感謝她的服務和關懷。只有在拿她比較的時候,我才知道我欠了她一筆多麼深切的愛。她不是奴隸,更不是「奴在心者」。我在去年寫的一則《隨想》中講起那兩年在「牛棚」裡我跟王西彥同志的分歧。我當時認為自己有大罪,贖罪之法是認真改造,改造之法是對「造反派」的訓話、勒令和決定句句照辦。西彥不服,他經常跟監督組的人爭論,他認為有些安排不合情理,是有意整人。我卻認為磨練越是痛苦,對我們的改造越有好處。今天看來我的想法實在可笑,我用「造反派」的訓話思考,卻得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結論。對「造反派」來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反動的」作家。可是他們用了各種方法,各種手段逼迫我、也引導我走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路。這說明大家的思想都很混亂,誰也不正確。我說可笑,其實也很可悲。我自稱為知識分子,也被人當做「知識分子」看待,批鬥時甘心承認自己是「精神貴族」,實際上我完全是一個「精神奴隸」。到六九年,我看出一些破綻來了:把我們當做奴隸、在我們面前揮舞皮鞭的人其實是空無所有,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明天。有人也許奇怪我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這也是容易理解的。我寫了幾十年的書嘛,總還有那麼一點「知識」。我現在完全明白四人幫為什麼那樣仇恨「知識」了。哪怕只有那麼一點「知識」,也會看出「我」的破綻來。何況是「知識分子」,何況還有文化!「你」有了對付「我」的武器,不行!非繳械不可。其實武器也可以用來為「你」服務嘛。不,不放心!「你」有了武器,「我」就不能安枕。必須把「你」的「知識」消除乾淨。六七、六八年兩年中間我多麼願意能夠把自己那一點點「知識」挖空,挖得乾乾淨淨,就像掃除塵土那樣。但是這怎麼能辦到呢?果然從一九六九年起,我那麼一點點「知識」就作怪起來了。迷藥的效力逐漸減弱。我自己的思想開始活動。除了「造反派」、「革命左派」,還有「工宣隊」、「軍代表」……他們特別愛講話!他們的一言一行,我都看在眼裡,聽在耳裡,記在心上。我的思想在變化,儘管變化很慢,但是在變化,內心在變化。這以後我也不再是「奴在心者」了,我開始感覺到做一個「奴在心者」是多麼可鄙的事情。在外表上我沒有改變,我仍然低頭沉默,「認罪服罪」。可是我無法再用別人的訓話思考了。我忽然發現在我周圍進行著一場大騙局。我吃驚,我痛苦,我不相信,我感到幻滅。我浪費了多麼寶貴的時光啊!但是我更加小心謹慎,因為我害怕。當我向神明的使者虔誠跪拜的時候,我倒有信心。等到我看出了虛偽,我的恐怖增加了,愛說假話的人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無論如何我要保全自己。我不再相信通過苦行的自我改造了,在這種場合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路也救不了我。我漸漸地脫離了「奴在心者」的精神境界,又回到「奴在身者」了。換句話說,我不是服從「道理」,我只是屈服於權勢,在武力之下低頭,靠說假話過日子。同樣是活命哲學,從前是:只求給我一條生路;如今是:我一定要活下去,看你們怎樣收場!我又記起一九六六年我和蕭珊用來互相鼓舞的那句話:堅持下去就是勝利。蕭珊逝世,我卻看到了「四人幫」的滅亡。編造假話,用假話騙人,也用假話騙了自己,而終於看到假話給人戳穿,受到全國人民的唾棄,這便是「四人幫」的下場。以「野蠻」徵服「文明」、用「無知」戰勝「知識」的時代也跟著他們永遠地去了。一九六九年我開始抄錄、背誦但丁的《神曲》,因為我懷疑「牛棚」就是「地獄」。這是我擺脫奴隸哲學的開端。沒有嚮導,一個人在摸索,我咬緊牙關忍受一切折磨,不再是為了贖罪,卻是想弄清是非。我一步一步艱難地走著,不怕三頭怪獸,不怕黑色魔鬼,不怕蛇發女怪,不怕赤熱沙地……我經受了幾年的考驗,拾回來丟開了的「希望」,終於走出了「牛棚」。我不一定看清別人,但是我看清了自己。雖然我十分衰老,可是我還能用自己的思想思考。我還能說自己的話,寫自己的文章。我不再是「奴在心者」,也不再是「奴在身者」。我是我自己。我回到我自己身上了。

長按關注名著之聲,收聽更多經典名著


點擊閱讀原文,聽百部經典名著

相關焦點

  • 巴金 || 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
    ,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我們寫小說的人愛說,有生活跟沒有生活大不相同,這倒是真話。從前我對「奴在身者」和「奴在心者」這兩個詞組的理解始終停留在字面上。例如我寫《家》的時候,寫老黃媽對覺慧談話,禱告死去的太太保佑這位少爺,我心想這大概就是「奴在心者」;又如我寫鳴鳳跟覺慧談話,覺慧說要同她結婚,鳴鳳說不行,太太不會答應,她願做丫頭伺候他一輩子。我想這也就是「奴在心者」吧。
  • 【清漳文摘】巴金:「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
    ,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我們寫小說的人愛說,有生活跟沒有生活大不相同,這倒是真話。從前我對「奴在身者」和「奴在心者」這兩個詞組的理解始終停留在字面上。例如我寫《家》的時候,寫老黃媽對覺慧談話,禱告死去的太太保佑這位少爺,我心想這大概就是「奴在心者」;又如我寫鳴鳳跟覺慧談話,覺慧說要同她結婚,鳴鳳說不行,太太不會答應,她願做丫頭伺候他一輩子。我想這也就是「奴在心者」吧。
  • 巴金:我的苦難人生
    文 | 巴金來源 | 《隨想錄》我十幾歲的時候,讀過一部林琴南翻譯的英國小說,可能就是《十字軍英雄記》吧,書中有一句話,我一直忘記不了:「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話是一位公主向一個武士說的,當時是出於誤會,武士也並不是真的奴隸,無論在身或者在心。最後好像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 巴金:自以為是精神貴族,實際上是精神奴隸
    我十幾歲的時候,讀過一部林琴南翻譯的英國小說,可能就是《十字軍英雄記》吧,書中有一句話,我一直忘記不了:「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話是一位公主向一個武士說的,當時是出於誤會,武士也並不是真的奴隸,無論在身或者在心。最後好像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使我感到興趣的並不是這個結局。但是我也萬想不到小說中一句話竟然成了十年浩劫中我自己的寫照。
  • 《大學全解》06: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那要想修養好自己的品德,使自己言談舉止做好,做的符合規律,「先正其心」,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我們的身體由什麼來指揮?由心來指揮。我們的身從外相看,由頭部、頸部,軀幹、還有我們四肢手腳。從內看,有五臟有六腑,有這個七經八脈。這些器官能相互配合好,靠誰呢?
  • 為什麼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大學》中所謂「身」,即是耳、目、口、鼻、四肢。想要修身,就是要人做到眼睛非禮勿視,耳朵非禮勿聽,嘴巴非禮勿言,四肢非禮勿動。想要修這個肉身,那麼身上的功夫怎麼去下呢?先生認為心乃是身體的主宰,眼睛雖然會看,但真正使眼睛能看的是心;耳朵雖然會聽,但真正使耳朵能聽的是心;嘴巴和四肢雖然會言說、行動,但真正使嘴巴、四肢能言說、行動的是心。
  • 形意拳宗師李存義:得其淺者,一人敵,得其深者,何嘗不萬人敵!
    ,對人者,僅十之二三耳。得其淺者,一人敵,得其深者,何嘗不萬人敵耶!習拳固宜虛心,謙謹,非多歷年所熟復而無間斷,未足以致極境。能致極境者,一由於虛習,一由於恆心,設輒作輒止,安能望其深造耶!  練形意者勿求速效,勿生厭煩之心,務要有恆,作為自己一生始終修身之功課,不管效驗不效驗,如此練去,功夫自然而成。  餘練習拳學,終身未嘗有意一次用詐勝人,皆以實在功夫也。
  •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薦讀人:吳晟瓊
    龍遊縣紀委縣監委教育調研室 吳晟瓊   講話原文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團支部全體同學的回信(2013年5月2日)   朗讀部分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是歐陽修關於《易經》學習方法的見解。   歐陽修認為易學有「大、小」之別,強調學習《易經》應從「大義」著手,而不能只局限於某一卦的小道理;只有學會了《易經》的大道理,才可以通達《易經》各卦的小道理。
  • 人乃其所食者 食物的意義
    在已知中尋求未知 在未知中追溯已知 初心不二方得終始 26 人乃其所食者 今天,素食者仍然遭受社會的擯棄和取笑,而且他們經常被要求為其飲食選擇提出正當的理由,而肉食者卻極少被要求為他們的飲食辯護。
  • 惟有飲者留其名
    由此我們可以做個比方,如果李白是一張強弓,那麼酒就是其堅韌有力的弦,而詩歌就是他射出的穿越千秋的箭矢。惟有飲者留其名,按理說,李白應該舉出些例證來,但他在《將進酒》中並沒有枚舉,而只是提到「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這一件事,我想其中原因就在「將進酒」。「將進酒」就是勸酒,而勸酒的目的就是要同飲者盡情盡興喝,怎麼樣喝才算盡情盡興呢?陳王曹植當年大擺酒宴,鬥酒十千就堪為榜樣。
  • 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
    2、給予是能使人產生優越感的。——雨果3、無法翻譯。—— 邱吉爾4、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晴望著風暴卻兀不為動,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 泰戈爾5、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6、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
  • 法華經:三方面善修其心,能令聽經者不逆其意(78)
    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佛陀繼續說:「文殊師利,如來滅度後,在末法中想要說此《法華經》的人,應當住在安樂行中。」這裡的安樂行,是第二安樂行。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惡不仁者,其為仁,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回歸成語之原汁原味的意義
    我們有必要透過其表面涵義,而挖掘其內在精髓,以回歸其原汁原味的意旨,參悟其人生觀上的深刻涵義。「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本自朱熹的《中庸集注》,原文為「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實則,這一成語因解說「以人治人」的觀念而來,原來意旨是:因其人之道而治人,「改而止」。
  • 氣功能治百病者,其道理在使大腦休息,禪坐,導引術
    正確的氣功鍛鍊,可使某些疾病好轉或痊癒,使體質虛弱者變得健康,使體質健康者更加強壯,對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耐力和效率均有良好作用。由於氣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調神,調整心理狀態,因此心身疾病是氣功的第一類適應症。「七情」的極端變化均可引起這些病的發生或加劇。氣功能治百病者,其道理在使大腦休息,從而植物性神經系統得其暢遂活動,不用醫藥而依靠人身生理之自然功能也。
  • 肖戰慕名拜訪巴金故居:身在無間,心在桃源
    而之所以去這裡是因為書籍《你和我》中提到了「上海徐匯區武康路113號現在是巴金故居紀念館」,也是前輩藝術家萬方生活過的地方。另外,人生的真諦需要自己去親身體會,而肖戰永遠都是那個行勝於言的那個人,一個成熟的人,有思想執行力,感受力,用心去體會。借用一句話「身在無間,心在桃源」,恰恰適合他現在的狀態。
  •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 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的意思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這句古詩文。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就是「孝悌者也」。這個關鍵詞。「孝悌」,其本意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然後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論述。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告訴我們羊和鳥都有跪乳和反哺的孝心。作為人,更應該懂得理解和孝順他們。在孝敬父母方面,除了聽父母的教導,當他們年老的時候。還要去主動地承擔家裡的責任,表達我們的孝心。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情。今天,我們學習論語裡面的有個叫有子(孔子的弟子)的學生。他這樣說道,「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
  • 跟總書記讀歷史|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希望你們珍惜韶華、奮發有為,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使自己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材,為實現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
  • 幸於始者怠於終,繕其辭者嗜其利
    幸於始者怠於終,繕其辭者嗜其利紅樓夢裡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一開始因為僥倖而獲得機會的人,往往最後會因為機遇來的太過於輕鬆而走向憊懶鬆懈。而言辭越是漂亮華麗的人,不過是為利益所驅使,未必有什麼真本事。」此話出自的語境是當時王熙鳳病重,讓李紈和探春二人共同協力管理家中的事務。大觀園裡有很多奇花異草,於是探春就想到一個法子,選出園中得力的老媽媽來打理園內之事。既可以將園內收拾的乾淨整潔,又省去了請花匠木匠來打理園子的費用。至於一些可供藥鋪茶鋪使用的花草可以變賣過去,貼補家裡開支,真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