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國地域廣闊,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社會心理作業治療的發展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以下就中國香港(以下簡稱「香港」)、中國臺灣(以下簡稱「臺灣」)和大陸地區的社會心理作業治療進行概述。
作業治療目前在香港地區稱為職業治療。香港地區的社會心理作業治療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1953年香港地區出現了第一位職業治療師。1956年第一個職業治療部誕生。早期的職業治療師都是從國外聘請的,一般都在精神病醫院中工作,後來政府開始派出本地人前往英國及澳大利亞受訓。1978年,香港理工學院(香港理工大學前身)開始培訓本地職業治療師,為三年制的專業文憑,1991年改為學士課程,1995年開設碩士學位課程,2002年首位職業治療博士畢業。香港理工大學現在每年招收職業治療學生40多人。香港職業治療從業人數約1500人,其中有25%以上的人員從事的是社會心理作業治療。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曾永康教授等為職業治療在大陸地區精神科的發展做了許多工作。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後為支持中國的災後重建,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開始選派人員到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參與職業治療專業學生的培養。按照WFOT的要求,作業治療學生必須要有精神科實習經歷。2011年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和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等大陸地區的精神衛生機構開始接受作業治療學生的臨床見習和實習,臨床帶教老師都來自於香港理工大學。
作業治療目前在臺灣地區稱為職能治療。職能治療在臺灣地區的發展最早可追溯到1945年。當時在錫口療養院(桃園療養院前身)和仁濟療養院精神療養院內,部分護理人員或技術人員利用業餘時間教導病情穩定的患者從事手工藝和各種院內清潔衛生活動,並逐漸發展到有固定專職的人員帶患者活動。1956年時,臺大醫院神經精神科接受國際婦女會OT顧問的建議,指導患者手工藝和團體康復活動,並成立了「作業治療部」,此為臺灣最早有專業概念的精神科OT部門。自此,各精神療養院紛紛成立作業治療部門,並分別派人至臺灣大學醫院學習。至1970年臺灣大學醫學院設立復健醫學系,分設「職能治療組」與「物理治療組」,自此臺灣開始具有大學層面的專業教育,並將原有的「作業治療」改名為「職能治療」。迄今,臺灣已有8所大學及2所專科學校設有職能治療學系(科)。1984年,臺灣衛生署開始推動「精神醫療發展計劃」,要求全臺灣各公立和私立精神醫療機構增設職能治療部門,從而增加了許多職能治療從業人員。從1988年起,臺灣地區實施「精神病患小區康復計劃」,委託各精神醫療機構辦理「小區康復中心」與「庇護性工作場」。各綜合型醫院亦開始廣設精神科,讓各地醫院普遍提供日間病房與急性病房的服務,使得各地的精神患者可以就近獲得醫療照護。
大陸地區作業治療起步較晚,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引入作業治療的概念,隨後部分單位開始派專業人員赴國外學習作業治療。1988年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成立時已建立了作業治療室(後改為「作業治療科」)。2003年北京首都醫科大學開設了康復治療學(包括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專業。2006年,在雪梨召開的WFOT大會上,首都醫科大學的作業治療課程正式得到了了WFOT認可,首批10餘名作業治療學生於2006年畢業。
1986年,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發表了題為《行為康復療法對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復效果》的文章,在綜合性康復醫療措施中,首次提及了作業治療學,其中包括勞動作業活動、文娛活動和文化學習活動的集體治療模式,並使用標記獎酬原則。不過即使是到21世紀初,專業的作業治療還沒有介入到精神衛生機構。大陸地區絕大部分精神衛生機構的康復形式都停留在早期作業治療的雛形「工娛療」階段。
近幾年,隨著學術交流的增多,作業治療逐漸受到大陸地區精神病院的關注。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曾永康教授從2010年開始先後多次受邀到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講學,專門講授社會心理作業治療相關知識。2011年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在無錫設立了臨床教學基地,先後選派了歐美儀、賴明東、趙美麗等一批資深的作業治療師到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擔任作業治療學本科生和碩士生的臨床導師。2012年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有了第一位專業的作業治療師,並設立了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精神科作業治療部門,為住院、門診精神患者提供社會心理作業治療服務。之後蘇州市廣濟醫院、常州市德安醫院和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等多家機構也開始陸續招聘作業治療師。
精神衛生問題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社區康復服務是精神障礙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最終擺脫疾病的困擾、回歸社會的重要途徑,是多學科、多專業融合發展的社會服務。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相關部門積極探索推動「社會化、綜合性、開放式」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與精神障礙患者的社區康復服務需求相比,還存在服務供給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工作機制不健全等突出問題。2017年10月26日,民政部、財政部、衛生計生委、中國殘聯印發《關於加快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的意見》(民發〔2017〕167號)中進一步指出:加快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是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努力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目標的重要舉措,是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堅持預防、治療、康復相結合的原則,補齊精神衛生康復體系短板的必然要求,有利於預防精神障礙患者致殘致貧,有利於促進患者家庭減輕負擔、精準脫貧、加快全面小康進程,對於促進患者家庭幸福和社區和諧,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心理作業治療在社區的應用也在大陸地區逐漸發展。大陸地區精神康復領域逐漸引入了會所模式,主要有長沙心翼會所、成都希望之光會所、杭州潮鳴康復會所、深圳蒲公英會所、昆明新天地康復會所以及四川自貢心靈陽光康復會所等。會所模式的服務理念與社會心理作業治療理念相近。上海地區的「陽光心園」、無錫地區的「心靈家園」等均是提供社區精神康復的機構。這些機構的工作人員大多接受過作業治療的初步培訓。精神疾病患者回到社區後可以繼續接受作業治療服務,包括疾病預防、居家生活管理、社會參與訓練以及職業技能訓練等。「防治康相結合」的精神衛生服務模式在這些地區已經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