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大爭之世,劉備,一個織席販履的街頭小販,何德何能與土豪張飛,兇犯關羽稱兄道弟?
劉邦,一個地方上的潑皮無賴,要錢沒錢、要糧沒糧,連能夠拿出來吹牛的祖宗也沒有,一度落草為寇。卻能把蕭何、曹參、樊噲等能臣猛將一網打盡,聚在麾下,靠的又是什麼?
俗話說,有糧能聚兵,有拳能聚義。
然而歷史上諸如劉邦、劉備這種既沒錢也沒權的人,卻能聚起一幫人爭霸天下,還有搞農民起義的陳勝吳廣,揭竿起義的張角等,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些大佬無一不是講故事的高手。
道理不一定人人都願意聽,但是故事不一樣。
講故事是一種力量,可以讓人更具魅力和影響力。
生活中,會講故事的人往往做事情事半功倍:
一次晨會,公司空降了一位新領導,他在做自我介紹的時候,講述了進入社會的成長史,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銷售員,怎樣遭受被人白眼,走到現在的位置,有了自己擅長的行業,表達了越努力越幸運的道理。
故事講完,員工們從一開始對他的懷疑,很快變成了敬佩與崇拜。很多員工都希望有一天也能成為像他一樣的人。無疑他的故事,為以後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我們也發現,外國人都非常會講故事,從總統,到總裁,再到普通人,因為他們從小就學怎麼講故事的技能。
擁有40年高管經驗的留美博士高琳在書《故事力》中,描述了自己在剛畢業的一次面試中,通過講故事面試成功的例子。
她講述了一段她如何幫助老闆解決問題的小故事。
當時沒有手機,老闆出差前讓高琳給他住的酒店發一個傳真,但老闆把酒店的名字說錯了,結果高琳一家一家把當地所有的五星級酒店的電話打了一遍,最終找到了老闆的酒店,成功把傳真發了過去。
這個故事小的不能再小了,誰知面試官卻越聽越感興趣,還一直問「後來呢?」結果,就憑這個小故事,她在畢業還有三個月時就穩穩拿到了500強企業培管生的錄用通知。
怎麼樣,面試的時候,講好故事,會讓面試官認為你就是他們要找的那個人;
銷售的時候講好故事,客戶就能心甘情願的埋單;
工作匯報的時候講好故事,能讓領導快速認可你;
相親約會時講好故事,能讓對方覺得你是那個三觀一致、趣味相投的人;
創業時講好故事,就能打動投資人,打動人才,得到投資,組建團隊。
那麼,怎麼講好故事呢?
第一,你要講的,跟別人要有關
講故事最怕的就是自說自話。有的人認為講道理就是講故事,其實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講道理,是從演講者出發的,演講者認為什麼是對的,就講給對方聽;而講故事是以聽眾為出發點的,和聽眾有關。
這個故事和對方有什麼關係?對方可能是客戶,可能是投資人,演講者的對象不同,角度也不同。
第二,故事要有衝突,不是流水帳
衝突,就是不合常理。其實每一件事都有不合常理的地方,衝突點怎麼找呢?舉個例子:北大畢業生創業,這不是一個好故事。如果說北大畢業生創業養牛,這就不合常理了,形成了衝突。
第三,有場景,有畫面感
一個好故事,能讓聽眾在腦海中構建出豐富的場景。所以我們我們在講故事的時候,要加入一些可視化的元素。
比如如果我們希望說明一個員工工作出色,最好能可視化他的工作難度:下午的會議室很熱,他的個子比別人矮一大截,但她匯報工作的時候,找了一個凳子站上去,聲音特別洪亮,在坐的每一個人對他的演講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是不是就很有畫面感?比乾巴巴的說他工作出色更有說服力。
第四,有真實情感
所有的好故事都能打動人,所以故事一定要有真情實感。如果一個故事有衝突,有場景,但是讓人感覺不真實,那這個故事就白講了。
有的人可能認為擅長講故事的人就類似於「大忽悠」或不幹實事。其實講好一個故事並不是信後開合,也絕不是單靠天賦。每個人只要用心練習,琢磨出背後的邏輯、表達的模型、升華的套路,就能講好一個85分的好故事。
如果大家想進一步了解如何講好故事,可以在評論區中留言或私信我都可以,我將會為大家就高琳老師的《故事力》這本書繼續解讀,如何講好故事的具體技巧。
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