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鞘:臺偽海軍能否威脅到我軍的登陸船團

2020-12-22 新浪軍事

隨著520蔡偽當局的再次就職以及大陸政府工作報告中對部分表述方式的修改,臺海的硝煙味也越來越重。而在這未來的關鍵戰役中,「渡」可謂是變數最大的過程,也是臺海軍最可能以小博大的環節。因此,如何能確保我艦隊順利抵達將成為未來戰役中的最關鍵環節。

這一環節之所以成為重點,其實是因為兩岸實力此消彼長之下在現階段產生的一個角力點。在我們剛剛建國時,這甚至不是問題。那時蔣匪頒布了《戡亂時期截斷匪區海上交通辦法》,並對大陸實施全面封鎖。然而時代是在發展的,對岸政權先是丟掉了舟山,「封鎖大陸海岸」變成了「封鎖海峽」,1979年眉山輪編隊又突破了海峽使得對岸不得不宣布中止《辦法》。而當時代進入2020年,對岸已經連「境外決戰」都不怎麼喊了,而是「重層嚇阻」並且寄希望於「濱海決勝」。

在近海防禦問題上,各軍隊都有著一個較為統一的「入門建設」共識,那就是發展「空潛快」,即飛機、潛艇、快艇。這種防禦組合,便宜、殺傷大、機動靈活、部署方便,損失了也不心疼,只要打中就是賺到,這一點也能在我軍早期建設中得到體現。然而「空潛快」雖好,卻並不適合對岸,這是由於對岸缺乏完整的作戰和工業體系。例如在空中力量上,對岸壓根沒有轟炸機、攻擊機甚至重型戰鬥機,只有F-16/IDF機隊可以攜帶魚叉和雄風-2遂行反艦作戰。但考慮到戰時臺偽軍的機場必然成為我軍第一波火力打擊的重點目標,且戰時臺偽軍將面臨人類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防空壓力,因此這些飛機雖然理論上有能力掛載反艦飛彈對我登陸部隊進行攻擊,但實際威脅卻較小。

在潛艇方面,即使對方這幾天剛從美國訂購了18枚MK48重型魚雷,但考慮到臺偽軍現役兩批共四艘潛艇的建造時間和技術水平,其對我軍的威脅也相對有限。當然我們也不能說這沒有威脅,畢竟再落後那也是會炸會響的飛彈和魚雷,在針對貿易航線進行打擊和騷擾時還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這將會極大的分散我軍的海上作戰能力。不過由於臺灣海峽其實並不適合潛艇作戰且渡海作戰的時間不會太長,因此臺偽軍潛艇很難在登陸戰役期間對我軍主力艦隊與登陸船團構成太大的威脅。

討論完空中和水下打擊後,大家也能顯然易見的發現,空潛快中的空和潛已經不再是窮人也能玩得起的,因此對岸性價比最高的選項也就剩下了快艇和水面艦艇。目前一般認為對岸主要的海上力量為四艘「基隆級」驅逐艦(滿排接近9000噸)和22艘左右的「巡防艦」,這其中仿製/引進的美國佩裡級的「成功級」有10艘,法國技術的康定級6艘,「濟陽級」還剩6艘(排水量在4000噸左右)。看似舳艫千裡,但是指望這些艦船承擔反艦任務卻比較尷尬。

首先是4艘絕對主力地位的「基隆級」,由於是美國進口,自然也用的是美國的反艦武器——非常尷尬的魚叉(成功級中完全進口的銘傳、逢甲艦也是魚叉)。成功級目前是兩座雙聯的雄風2+兩座雙聯的雄風3組合。康定級是兩座四聯裝雄風2,由於射擊時為了隱身考慮將飛彈發射架半埋安裝,目前可能缺乏升級為較大的雄風3的能力。至於濟陽級則沒有反艦飛彈。總的來說,這些水面艦艇中,基隆級主要承擔艦隊旗艦,作為指揮,情報分析和防空節點的作用。成功級可以配合進行區域防空,康定級和濟陽級的防空能力可以忽視,主要用途其實是反潛,關鍵時刻也能引導快艇進行攻擊作戰。

而在快艇方面,臺偽軍能拿得出手的東西則相對豪華。上世紀80年代對岸便認識到了飛彈艇「狼群」的巨大優勢,通過引進以色列技術,一度建造了約48艘的海鷗級飛彈艇,不過目前這些飛彈艇已經全部退役,並且由於排水量過低(47噸),搭載的也是輕型且落後的「雄風1」,基本不存在重新「入役」進行狼群攻擊的可能。目前臺偽軍飛彈艇部隊主要力量是多達31艘的「光華六號」飛彈艇、12艘錦江級與1艘沱江級。

這其中「光華六號」得名於發展該艇的「光華六號」計劃案,該型艇長34米,最寬處7.6米,吃水3米,排水量約186噸,最大時速為33節。武器主要是2座雙聯裝的雄風2反艦飛彈,防空主要依靠手操的20毫米機關炮與7.62毫米機槍和可能攜帶的單兵防空飛彈,基本可以認為沒有什麼防空能力。

而錦江級則大得多了,這是一款超過500噸的船隻,按照大陸的標準甚至可以升格為「艦」了。該艦長61.4米,最寬處9.5米,吃水5.1米。然而其航速卻非常尷尬——改進前為27節,而經過升級火力後的只剩下25節的最大航速。同時該艦的武備也是有種拆東牆補西牆的感覺,不少設備的來源為退役老舊艦船,使用2座雙聯雄風2型飛彈的早期型號武器和雷達來源於退役的陽字號驅逐艦,而由於退役陽字號的「武進三」套件不足,因此又給沒輪上的船隻返廠加裝了2座雙聯裝雄風3型飛彈,總算是成為較為先進的飛彈艦。2016年,成功實現了雄風3飛彈「實戰」,誤擊了一艘漁船的金江號(PGG-610)正屬於該級戰艦。

沱江號則是一種類似我軍22型飛彈艇的穿浪雙體船設計,某種角度來說這才是對岸設計出的最像飛彈快艇的軍艦。該艦標準排水約500噸,長60米寬14米,吃水6米,搭載武器時最大航速可達44節。目前該型艦隻有首艦沱江號,搭載76毫米奧託艦炮以及一座密集陣近防系統,反艦武器主要為2座4聯裝雄風2飛彈和兩座4聯裝雄風3飛彈。

總的來說,臺軍目前的水面艦隊仍然有著「一戰之力」,倘若偽海軍在我登陸艦隊起航之際仍然保留有較為完整的組織,並且集中有序的投入作戰後,那麼其大大小小几十艘艦船一次可發射百枚以上的雄風2飛彈和十幾枚雄風3,這種巨大的數量優勢足以對雄風2較為低下的突防能力做出一定程度上的彌補。特別是雄風2飛彈的設計上,有著罕見的紅外與主動雷達的複合導引頭,這可以極大的避免或者減小大規模彈群中主動雷達導引頭的雷達波之間互相干擾的麻煩。另一方面,由於臺灣海峽並不是很寬廣且敵我兩軍位置相對固定,大部分時候不需要「看到再開火」,只要對著我軍登陸船團的大致方向打過去,飛彈的導引頭總能找到點什麼。這就極大的彌補了對岸飛彈艇和巡防艦普遍缺乏數據鏈系統的缺陷。此外除了「基隆級」外,部署在島嶼和港口的天弓防空飛彈陣地也可以為缺乏防空火力的飛彈艇部隊提供防空支援,因此在戰術上,對岸的海上打擊力量是我們必須重視的。

重視歸重視,看似來勢洶洶的對岸海軍卻也存在著幾個重大問題。首先是艦隊發展目標不明確,由於技術水平和研製過程中的扯皮因素,導致偽軍的海軍建設存在重大反覆,例如基本沒有防空只能充當反潛和反艦角色的康定級;明明按巡防艦設計跑不快,但組織上突然決定了,就由你來當反艦射手的錦江級;明明按飛彈快艇設計結果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有好船,就像讓其想當多面手什麼都做,非要給雙體快艇安裝反潛設備和反潛魚雷的沱江號。

當然臺偽軍內部也是有明白人的,近兩年他們便提出了「微型飛彈突擊艇」方案,這種計劃中的小船雖然被很多人批判太小類似自殺艇,卻可能是最符合臺偽軍實際需求的——這種艦艇突出一個便宜,不需要昂貴的雷達、不容易被發現、被發現後也不容易被反艦飛彈擊中。之所以不考慮適航性和防空能力,因為設計上就是依託港口和岸基防空火力與情報數據進行突擊作戰的,類似新時代的保護港口的魚雷艇。在對岸極度缺乏數據鏈硬體的情況下,這種依託港口情報支持的部署反而是較為可行和科學的,可以說是專為決戰而生的臺偽軍版的震洋和回天。

雖然對岸海軍基本裝備了「大成系統」可以實現指揮和戰鬥情報交流,但這套系統畢竟太落後了。希望改變這一局面的偽軍曾經推出了「博勝計劃」,也就是通過採購美軍LINK-16數據鏈實現三軍通用的聯合戰術情報分配。但是該計劃只買到了50套,最終分給海軍的終端機更是只給4艘基隆級、2艘成功級、3艘康定級加裝了,甚至臺偽軍有時只能拆卸港內軍艦的終端機挪給出海的船隻使用,真正實現了李雲龍的「兩個人都分不到一條槍」。很顯然,戰時是不會打到輪班制的,因此其情報交流整合會非常要命。臺偽海軍只能以有LINK-16的艦船為核心分編,無法實現單獨一艘巡防艦即可帶領飛彈艇出擊的設想。

此外,臺偽海軍還面臨著武器數量不足與補給的大麻煩,在目前技術條件下,亞音速反艦飛彈的突防概率是一個低到令人髮指的數字,但是超音速的雄風3產量可能只有120枚,並且只有7艘錦江和沱江與6艘成功級可以攜帶。雄風2產量雖多,但也不是特別充裕。但倘若只是備彈數量稀少還不是什麼大問題,更大的問題是連艦載雷達和數據鏈系統都基本不能自產,每有一艘新船出廠,就有一艘老船失去自己的武裝,這種獨特的現象我們可以稱為臺偽海軍守恆定律——他們甚至連飛彈發射架與主副炮都是代代傳的(可以,這很大英),與其他海軍為老船換新裝備形成鮮明對比。

如果說以上問題還並不那麼致命,臺偽海軍最致命的問題在於在未來可預期的衝突中註定了不能開第一槍,必須等我方第一輪大規模打擊開始後才能二次反擊(真要有主動挑起海峽爭端的,我們要給他發個一噸重的金制勳章)。因此如何在我軍第一波突襲中倖存下來才是最難的問題,畢竟艦隊倘若活不過第一輪打擊,那反艦力量再強也是空話。

在這種情況下,平日喜歡將大部分艦船集中部署在位於臺灣西南左營港的臺偽海軍,將是一個絕好的靶子。因此臺偽海軍的反艦能力雖然是個較大威脅,但只要我們能在第一輪打擊中拿出殺雞用牛刀的氣魄,不吝嗇的使用各類超音速反艦飛彈儘可能的消滅偽海軍主力艦艇,其剩下的飛彈艇便會因為缺乏情報和防空而作戰能力大打折扣。但反之,如果我們不能在第一時間通過降維打擊消滅敵艦隊主力,那麼之後必然會陷入較為被動的局面。畢竟登陸船團中的大部分艦艇只能靠友艦協助防空,自身並沒有多少近防能力。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要是連第一波用反艦飛彈對敵突擊都要畏首畏尾數彈藥夠不夠接下來用,那麼這仗也打不起來。

總的來說,臺海空力量的反艦能力雖然的確有較大的威脅,但這種較大的威脅只是一種紙面上和理想狀態下的,臺偽海軍還剩多少反艦能力,最關鍵的因素並不是他們的作戰能力和作戰意志,而是我軍在開戰的第一時間內對其的空中打擊是否足夠堅決和徹底。

《出鞘》可以投稿了!

E-mail: mil@vip.sina.com

郵件主題煩請標明:《出鞘》投稿,期待中……

相關焦點

  • 美海軍陸戰隊改革夭折?在我軍新的戰術下,新的海軍陸戰隊太單薄
    這種新的組合將增強我軍的登陸戰能力,畢竟15型輕型坦克的設計初衷便是為了在高海拔、山區和海域島嶼的困難地形中高效作戰。通過使用這種組合,將可以實現我軍在海島搶灘登陸戰的快速部署準備,並且憑藉著15型輕型坦克的性能在登陸戰中佔據優勢地位。 而在搶灘登陸這一作戰體系中,我軍的這一組合可就有意思了。
  • 淺析迷彩的作用與運用——從我軍海軍陸戰隊迷彩講起
    要說起來,我軍海軍陸戰隊的迷彩塗裝與迷彩服一直是很受廣大軍迷朋友們吐槽的,藍綠相間的迷彩真要到了樹林草地裡,隱蔽效果是非常的不理想。
  • 中越南海最後一戰,我軍大勝
    1月31日,越南海軍見我軍佔領永暑礁,馬上派出艦艇逼近我552艦,威脅我建設島礁。552艦毫不畏懼,馬上上前迎敵,將越南艦艇逼退。但越軍僅是暫退,仍停留在周邊遊弋,並進一步增兵,我軍面對威脅越來越大。由此,我軍在2月22日海軍502艦、162艦、510艦組成艦隊編隊,支援永暑礁,艦隊由陳偉文統一指揮,對永暑礁建設高腳屋進行警戒保護,與越海軍形成對峙。
  • 美國將海馬斯火箭炮賣到對岸,嚴重威脅登陸部隊,該如何應對?
    如果解放軍發起解放臺灣戰鬥,每4輛「魚叉」反艦飛彈發射車就會配屬一輛雷達指揮車,在臺灣公路網上靈活機動,攻擊中國海軍的作戰艦船。特別是「海馬斯」火箭炮,除發射300公裡射程ATACMS戰術彈道飛彈外,還能發射子母彈以及末敏彈等特種彈藥。可以對搶灘登陸陣地密集目標實施壓制打擊,增加奪島登陸作戰難度和傷亡程度。
  • 1988年中越南海海戰,28分鐘的中越海上戰爭,我軍完敗越海軍
    1988年3月14日,中國科學考察人員正在南沙群島的兩個島上進行正常的科學考察活動,越南海軍乘中國護衛科學考察活動的海軍艦艇折回海南之機,突然對在島上進行考察的中國科學人員開搶開炮,發動了突然襲擊,圖侵佔這些島嶼,並首先又向我方巡的船隻開,打傷了我方人員。
  • 解放軍新型超輕重機槍曝光,海軍陸戰隊員單手拎著登陸奪控衝鋒
    東方網·演兵場12月24日報導:今早,@央視軍事發布一則海軍陸戰隊在粵西某岸灘組織登陸奪控演練的視頻,視頻中罕見曝光了我軍新型超輕重機槍。該機槍從外形看與89式重機槍相似,但比89式更輕便。演練現場,可以看到陸戰隊員單手拎著該機槍衝鋒。
  • 出鞘:臺軍現役坦克實際戰力究竟如何?
    其主炮為一門M32型76毫米線膛炮,沒有裝備任何現代反坦克彈藥,無法對我軍任何可能登島的坦克造成威脅。充其量不過可以與我軍04A步戰車、05式兩棲步戰車等步兵載具「互相毀滅」,但考慮到火控系統和信息化水平的劣勢,其甚至不能和這些步兵載具「五五開」。與之相比,臺軍現役坦克中的絕對主力CM-11勇虎坦克的狀況也沒有好到哪去。
  • 中國海軍陸戰隊:隸屬於海軍,正軍級編制,司令員是少將軍銜
    海軍陸戰隊是海軍武裝力量的延伸,一支以來為世界各國所重視,我軍海軍陸戰隊也不例外。那麼,中國海軍陸戰隊經歷了怎麼樣的發展歷程?中國海軍陸戰隊接受檢閱其實,好多人很容易把海軍岸防部隊與海軍陸戰部隊搞混,實際上這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部隊。海軍陸戰隊主要是用於登陸作戰,岸防部隊可以理解為反登陸作戰部隊。
  • 實拍甲午英雄鄧世昌遺物:海軍服裝顯樸素,出鞘的佩刀依舊鋒利!
    實拍甲午英雄鄧世昌遺物:海軍服裝顯樸素,出鞘的佩刀依舊鋒利!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那個時候的他是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最為一名愛國人士,最終為國家犧牲了自己。圖中這個是甲午英雄鄧世昌的真實照,正氣凜然。
  • 突襲大陳島,我軍官兵求勝心切,未請示就出擊,11名同志壯烈犧牲
    大陳島的國民黨軍突然加強了該島防禦力量,特別是增加了兵艦,已不利我軍攻取,上級命令推遲解放大陳島。 奇襲披山島,陸海軍協同立奇功 我陸、海軍部隊首次出師不利,62師指揮員們非常窩火。聲東擊西,兵不厭詐。為了有效地打擊敵人,鼓舞我軍士氣,上級批准原奔襲大陳計劃改為突襲披山島。
  • 我軍首次陸海空聯合作戰曾在台州這座小島上
    65年前,一江山島之戰是我軍歷史上首次陸海空三軍聯合登陸作戰,從「小米加步槍」到「飛機加軍艦」,從「土八路」到海天雄師,「周密策劃」且「執行得很好」的協同作戰讓美國人都「大為震驚」。這一戰,有力反擊了墨跡未乾的所謂美蔣《共同防禦條約》,駐守在浙東沿海大陳列島的國民黨軍隊不得不放棄最後的堡壘,倉皇撤離,臺灣海峽的鬥爭形勢自此改變。
  • 一江山島戰役:開創我軍聯合作戰先河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曲寶林一江山島戰役:開創我軍聯合作戰先河■曲寶林●針對一江山島戰役,毛澤東同志專門批示:「一江山島登陸作戰,打得很好!我軍首次聯合作戰是成功的。」一江山島戰役是我軍首次,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由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指揮。解放一江山島,不僅有力打擊了美蔣籤訂的共同「協防」條約,迫使2萬多國民黨軍自動從我浙江沿海島嶼撤離,使蔣介石失去一個賴以進行海盜活動和部署進攻大陸的跳板,最重要的是改變了臺灣海峽的鬥爭形勢,初步取得了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經驗,對我軍現代條件特別是信息化條件下組織實施聯合登陸作戰具有諸多啟示。
  • 我軍首次陸海空聯合作戰,彭德懷為何說「要用牛刀殺雞」?
    65年前,一江山島之戰是我軍歷史上首次陸海空三軍聯合登陸作戰,從「小米加步槍」到「飛機加軍艦」,從「土八路」到海天雄師,「周密策劃」且「執行得很好」的協同作戰讓美國人都「大為震驚」。這一戰,有力反擊了墨跡未乾的所謂美蔣《共同防禦條約》,駐守在浙東沿海大陳列島的國民黨軍隊不得不放棄最後的堡壘,倉皇撤離,臺灣海峽的鬥爭形勢自此改變。
  • 三大艦隊齊上陣,10多條艘軍艦大練兵,海軍艦炮戰術取得新成就
    近日,海軍三大艦隊在黃海舉行大練兵,對軍艦的艦炮設計技術進行實戰演練,總共有10多條軍艦參加到了實戰演練和考核的當中。這次演習採取背靠背的演習模式,導演部不規定演習的方案,由軍艦在演習中進行實時火力準備,進行軍艦艦炮和近程防空系統的能力考核,努力提升海軍在實戰條件下的作戰本領。
  • 海軍的「藍精靈」迷彩將成為歷史?我軍新迷彩竟藏著這麼多秘密!
    據公開報導,在閱兵之後,這些新型作戰服將全面、大批量裝備解放軍各部隊。從官方發布的閱兵現場高清照片來看,星空迷彩的花型依然屬於數碼迷彩的類型,但又和我軍上一代07式迷彩完全不同。▼通過19、09兩次閱兵的對比可以發現新迷彩的數碼塊更加細碎
  • 解放戰爭:1949年建國後,哪3位原國軍名將給我軍當了戰術教官?
    一場戰爭結束後,曾經敵人陣營的精英名將,甚至可以放下曾經的敵對心態,到原本對立的陣營做教官,講授自己的軍事知識和作戰經驗。我國的解放戰爭就是這樣,建國後有不少原國民黨中高級將領獲得邀請,到我們的軍事學院授課,體現了我軍的寬容心態和虛心學習的傳統。今天我們來了解下,3位軍事素養很高,並且在戰後給我軍當過軍事教官的原國民黨高級將領。第一位,廖耀湘。
  • 真實與謊言:是誰預測了美軍仁川登陸
    這是對中國安全的嚴重威脅。為此,中國政府不能不採取緊急對策。 信中也指出了朝鮮的半島多山地形對我軍有很多不利之處,還表達了對後勤供應的憂慮。 對韓戰局勢的預測,信中不但預見到朝鮮戰局可能出現逆轉,而且指出了敵軍可能在平壤或漢城附近登陸的可能。「朝鮮戰局正日益走向穩定。美帝正努力堅守大邱、釜山地區,並以局部反擊來鞏固其灘頭陣地。爭取時間,等待援兵到來再行反擊。
  • 我軍兩棲艦艇近防能力嚴重不足,是缺錢,還是缺乏實戰經驗?
    近年來隨著071型船塢登陸艦、072B型坦克登陸艦以及075型兩棲攻擊艦的批量服役,我軍的兩棲登陸作戰投送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在全球範圍內也僅次於號稱世界警察的美軍。但是有一個似乎美中不足的問題卻始終受到不少軍事愛好者的詬病,那就是我軍兩棲艦艇的近防能力明顯弱於同級別的美軍兩棲艦艇。例如:美軍的聖安東尼奧級船塢登陸艦配備了2門30毫米艦炮和2部21聯裝拉姆近防飛彈,還預留了2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可裝填64枚ESSM防空飛彈)。相比之下我軍的071型船塢登陸艦近防配置可謂寒酸,僅僅只有4門630近防炮。
  • 我軍兵種巡禮:陸地猛虎 海中蛟龍 空降神鷹(多圖)
    「八一」前夕,駐閩海軍陸戰隊某師進行渡海登陸作戰演練   建國以來我軍兵種變化  我軍20年以來新成立的兵種和主要專業有:陸軍航空兵部隊、陸軍地空飛彈部隊、陸軍地地飛彈部隊、數位化部隊、心理戰部隊、山地戰部隊、特種偵察部隊、外軍模擬部隊、海軍陸戰隊、藍盔部隊、氣象兵等。
  • 海軍陸戰隊開始換裝星空迷彩
    【文/觀察者網 王世純】近期軍事報導和社交媒體圖片顯示,在去年閱兵中亮相的星空迷彩,已經開始批量換裝我海軍陸戰隊。除了本土的海軍陸戰隊作戰部隊以外,駐吉布地海軍陸戰隊也配發了荒漠迷彩。 在配發星空迷彩後,海軍軍種色迷彩將告別一線作戰單位,海軍陸戰隊也擁有了隱蔽效果較好的地形迷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