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曲寶林
一江山島戰役:開創我軍聯合作戰先河
■曲寶林
●針對一江山島戰役,毛澤東同志專門批示:「一江山島登陸作戰,打得很好!我軍首次聯合作戰是成功的。」
●張震同志曾在著作中這樣評價一江山島戰役:「解放一江山島戰役的勝利,使我軍獲得了解放浙、閩沿海島嶼的重要作戰經驗,初步摸索了陸、海、空三軍協同配合,實施登陸作戰的基本原則,對於加速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國防軍的進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955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陸、海、空軍各一部,對臺灣國民黨軍據守的浙江省東部一江山島進行了渡海登陸作戰。此次戰役於1月18日上午8時發起,歷時10個小時,共斃俘國民黨軍1086人,擊沉軍艦3艘、擊傷4艘。人民解放軍陣亡393人。一江山島戰役是我軍首次,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由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指揮。解放一江山島,不僅有力打擊了美蔣籤訂的共同「協防」條約,迫使2萬多國民黨軍自動從我浙江沿海島嶼撤離,使蔣介石失去一個賴以進行海盜活動和部署進攻大陸的跳板,最重要的是改變了臺灣海峽的鬥爭形勢,初步取得了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經驗,對我軍現代條件特別是信息化條件下組織實施聯合登陸作戰具有諸多啟示。
聯合登陸作戰,須做到諸軍兵種思想認識統一、加強聯演聯訓
為了統一諸軍兵種思想認識,浙東前指和各軍、兵種的各級黨委針對登陸作戰特點和當時部隊的思想實際,採取各種形式,對部隊進行深入細緻的思想教育和戰鬥動員,大力開展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和戰時立功活動。通過一系列思想工作,使廣大指戰員充分認清打好一江山島登陸作戰的重要性。在聯合演練中,陸軍戰防炮兵把火炮架在船艇上,在顛簸起伏的海浪中,苦練對陸上目標直接瞄準射擊的技術。經過訓練,登陸部隊普遍掌握了遊泳、爆破、航渡、登陸突破和山地縱深戰鬥的戰術技術。海軍參戰部隊在近似作戰地域的海區和近似實戰的條件下,依照先技術後戰術、先單兵種後多兵種、先分練後合練的順序進行臨戰訓練,統一了作戰思想和戰術動作,加強了協同指揮。空軍指揮所精心組織參戰航空兵部隊的戰前準備。轟炸、強擊航空兵以提高對海上、島上點狀目標投彈命中率為中心課題,殲擊航空兵以截擊小速度、低空目標為中心課題加強訓練,作戰能力有了提高。在此基礎上,空軍前指組織了殲擊、轟炸、強擊航空兵的協同演習。爾後,又用近1個月時間展開了三軍合練。通過合練,提高了領率機關的組織指揮效能和整體打擊能力;陸、海、空軍參戰部隊對協同作戰有了更多的了解,總結出一些協同的方法。這些經驗啟示我們:現代戰爭條件下,各軍兵種協同作戰是必需、是常態,必須統一諸軍兵種參戰指揮員的思想認識,奠定聯合作戰的思想基礎,樹立一盤棋思想。要加快推進聯合作戰指揮體系建設,提升聯合作戰指揮能力。應緊貼作戰任務、作戰對手、作戰環境,大抓體系對抗訓練,大抓複雜環境下訓練,大抓極限條件下訓練,把戰略戰術練精,把作戰體系練強,把制勝招法練過硬,提高訓練實戰化水平。
聯合登陸作戰,須注重隱蔽偽裝、提高上陸速度
一江山島戰役,準備時間長、規模較大、牽涉面廣,隨時有暴露作戰企圖的可能。因此,參戰部隊從受領任務起,就採取各種措施隱蔽作戰企圖。一是對上、下大陳島、披山、一江山島進行長期的不規則轟炸和炮擊,有效迷惑、麻痺了敵人,使其無法判明我之真實意圖。二是將進攻部隊的訓練基地移至遠離作戰地區的穿山半島。三是組織浙江省軍區部分步兵和炮兵部隊對披山島實施戰鬥佯動。四是陸、海、空軍在戰前均嚴格控制使用無線電。五是制定了嚴密的防奸保密措施。採取上述各種有效措施後,我軍有效隱蔽了作戰企圖,所以當我航空兵、炮兵實施火力準備時,敵以為是一般的轟炸和炮擊,直至我艦艇開出頭門山海面向一江山島航渡時,敵才判明我進攻一江山島,收到了出敵不意的攻擊效果。突擊上陸階段,浙東前指為了提高登陸部隊的上陸速度,採取了「萬箭齊發,多點同時登陸」等一系列措施,突擊上陸行動開始後,登陸部隊以壓倒一切敵人的氣概,勇往直前,一鼓作氣衝擊上岸,迅速突破敵人的防禦。這些經驗啟示我們:現代戰爭條件下,大量高技術偵察器材投入戰場,有效隱蔽作戰企圖,實現突然快速上陸,是奪取聯合登陸作戰勝利的前提。加強隱蔽偽裝,應充分利用地形地物隱蔽,大量設置假目標迷惑敵人,巧妙改變熱輻射誤導敵人,科學調控電磁輻射防護,設法施放煙障遮斷等。提高上陸速度,應正確選擇主要登陸方向,儘量避開敵主要抗登陸方向;儘可能排除水際灘頭的障礙體系,減少登陸部隊在戰術展開海域的停留時間;組織強有力的火力掩護,保障登陸部隊順利上陸。
聯合登陸作戰,須重視提前奪取制空權、制海權、制電磁權
從1954年11月1日至1955年1月10日,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先後8次共出動飛機226架次,對大陳、一江山等島嶼進行轟擊,達到封鎖敵佔島的目的。海軍魚雷艇在海上隱蔽待機13個晝夜後,於11月14日將活動在一江山島東北海面的國民黨海軍主力護衛艦「太平」號擊沉。空軍於1955年1月10日出動飛機130餘架次,4次突擊大陳港,擊沉「中權」號坦克登陸艦,重創「衡山」號修理艦,擊傷「太和」號護航驅逐艦等。同一天,海軍魚雷艇部隊擊中國民黨軍「洞庭」號炮艇,次日該艇沉沒。經過連續2個多月的打擊,人民解放軍掌握了戰場的制空、制海權,國民黨軍艦艇白天不敢在大陳錨地停泊,飛機也不敢飛臨大陳上空。一江山島守軍幾乎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這些經驗啟示我們:現代戰爭條件下,提前奪取制空權、制海權尤為重要,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登陸作戰將無法實施。需要強調的是,制電磁權直接制約著制空權和制海權的奪取,成為登陸作戰制勝的關鍵因素。提前奪取「三權」,一是實施海空封鎖,封閉敵方海區和相應的空域及海上通道,限制敵海、空兵力的活動,切斷敵與外界的聯繫。二是實施綜合火力打擊,力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敵空戰能力、防空能力、海戰能力和指揮控制能力,為奪取和保持「三權」創造條件。三是適時組織空中、海上交戰,削弱敵海、空力量,奪取局部制空、制海、制電磁權。此外,實施聯合登陸作戰,要求指揮員有「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責任擔當。從確定先打一江山島、後打大陳島的三條依據,從登陸點選在一江山島西北角的突出部黃巖礁和海門礁,從登陸時間定在白天的幾點考慮,從1月17日向副總參謀長陳賡建議按原計劃發起渡海登陸作戰的三條理由,都能看出張愛萍作為一代戰將的睿智與實事求是。他強調,一江山島登陸作戰,必須從我國和我軍實際出發,創造出特定條件下的特定打法。現代戰爭條件下,一線指揮員要善於打破常規,敢於突破教科書,結合戰場實際情況確定作戰方案,以奇制勝。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