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諸侯動輒出兵幾十萬,而為何明朝出個十幾萬人都費勁?

2020-12-24 小虎有話說

薩爾滸明軍也有四十萬。是在內戰不斷情況下抽調出來的。而且是勞師遠徵,後勤都是問題。面對兩萬女真部隊,四十萬都打不贏,那就不是數量問題了。八十萬一樣會輸。

這不是越早越不可信的問題,同一時期大約只有三十萬人口的滿族卻可以動員六萬人,動員比例達到五分之一,而且全部都是精壯,所以說軍事體制才是軍隊動員能力的根本,明朝落破才是造成集中軍隊規模不能過大的原因,明朝前中期要是不帶十萬以上軍隊出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去打仗。

就是義務兵役制與募軍制的區別,前者沒有成本,甚至士兵要自備武器軍服糧食,後者全部由國家出錢,還要給薪水。所以戰國時代隨便發兵幾十萬,秦軍連服裝都要自備,沒有薪水,國家只負責武器糧食。明朝初年是衛所制,等於是半義務兵役制,能隨時動用幾十萬軍隊,明朝後期改為募兵制後,一切都要看錢,十萬大軍都很難湊齊。

春秋戰國是全民皆兵。而明朝薩爾滸是常備軍。在中國大一統朝代,就是強大如唐朝,鼎盛時期也最多有五十多萬的常備軍。還有,在農業社會,明朝時期的農業單位產出,也不比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單位產出有質的提高。

大部分的人數統計都來自於《史記》。時間上相當於司馬遷在今天去寫明朝到清朝的歷史,《史記》本身就是故事集,水分極大,很多數字張口就來。 你看司馬遷寫他同時期漢武朝,用兵就很精確了,能調十萬兵的幾乎就是盛世王朝集全國之力。

一個是有誇大的成分,另一個是當時的補給線沒那麼長,沒有補給壓力就可以多集結一些部隊。但是到了戰國中後期,開始打滅國戰後,補給線長了不少,戰爭準備時間也長了很多。當時的文明水平基本決定了政權的輻射範圍。動員能力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要麼處於封建領主制,要麼就是像秦商鞅變法後的古典軍國制,這兩種體制的人員、物資動員能力都是極強的,所以可以出動數量佔人口比例極高的軍隊。而明朝後期,由於物質財富與土地主要掌握在士大夫官僚集團手中,中央政府財政幾近枯竭,自然相應的動員能力也就慘不忍睹了!

戰國秦漢時期,男子成年要服役兩年,接受軍事訓練,一年在家鄉,一年在邊塞,而且還要終身等待再次徵召,相當於預備役。這時期都是總體戰,動員力度大,而且男丁都是有經驗的士兵。中國古代文人對數字根本沒啥概念,而且漢語中數字還可以虛指,這樣一來史書中出現的數字,除了稅款和丁口外,其他都是虛虛實實,難以捉摸。

古代的軍隊數量水分很大,關於長平之戰,央視有一部紀錄片叫喋血長平的紀錄片,裡面根據史料和後來的考古發掘的文物,說的很清楚,秦軍的確殺了30多萬人,但是其中真正的趙軍戰鬥部隊只有6到8萬人,其餘的20多萬人是趙國動員搞後勤運輸的農夫和上黨郡的當地百姓,秦軍當時是用人頭記錄軍功,所以把他們全殺了。

戰國時徵發兵員的成本只需要糧和地。不需要像後代那樣要金屬幣。像秦趙,秦是兩省之地養幾百萬人,趙是一省之地養幾百萬人,豐收一年夠省著用兩三年了。每次豐收國家都有錢(糧)打仗。不說到明朝,到漢武帝時,因為有諸侯國和地方豪強的,軍隊軍資光靠糧地已經不夠了,要用金銅絲來釆買,這規模立馬縮水。看看舉國之力才養得多少騎兵步兵。到明清更是這樣,不是沒人,不是沒這組織力,而是人已經翻到上億了,糧基本一豐只管得一年,大軍穿府過縣,小地方的糧倉都不足供應。

而且徵兵要安家費,月響,開拔錢,勝利打賞的酬功錢,死了的撫恤。這些都是要現錢的。朝庭什麼都多,就是現錢不多,自唐宋,印多少銅錢都還是缺現金,明朝還出現錢荒。中國古代生產力越發展越缺錢,元明玩紙幣也玩崩了。如果中國古代能玩通紙幣或金屬幣都不缺又能平衡通漲的,會是另一番景像。至少也不至於對外戰爭時只想到錢。

春秋戰國並沒有動輒數十萬,春秋戰國的戰爭多了去的,你所謂的數十萬的戰爭,基本那都是決定國運的那種戰爭,秦趙長平之戰,那是國家間的全面戰爭,趙國是戰國末期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國家,一戰決定國之生死,就比如之後的三國時期,戰爭多如牛毛,但真正的大決戰,不過官渡,赤壁等寥寥幾場,如近代,國共內戰,仗打的不少,但真正確定生死的,一共就三場而已,渡江戰役在我看來都算不上生死存亡之大決戰了,你看看那種決戰,國共雙方一共投入了多少人?

史記載趙軍45萬並不代表真正的戰卒是45萬。軍隊發展有一個過程,戰國時代是徵發制,適齡就得奉召出徵,但不一定是戰鬥人員,糧秣後勤轉運佔的比例更大。越往後發展軍隊越發專業化,明清時期已有軍隊後勤轉運外包的記載,軍隊只負責安全。還有一個就是交通工具的發展,明清交通工具的先進發展和使用也是節省人力的關鍵因素。戰事人數記載失實是一個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

最主要的是糧草,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面積狹小,軍隊出徵往往是短距離,就地取糧,或者本國運輸都很容易。而到戰國時期,秦趙大戰。兩國總共80人馬,打空了兩個國家。秦滅楚一戰,得了天下一大半的秦國,勉強支撐了滅楚一事。

漢朝,開始也是人數為主,後來漢武帝時期重點培養騎兵,一個騎兵可以養十個普通士兵。再加上戰爭武器的發展,精兵作戰成為主流。一般都是一個名將帶幾千人,或者幾萬人就可以滅國。就地取糧這方便。對匈奴作戰數十年,打空了漢朝幾代積累。唐朝時期,總兵力大概在50萬上下。歷年戰爭死的都是青壯年,留下大量的老弱病殘。

我覺得出入不會太大,長平之戰秦國出動60萬人並不是60萬人的軍隊,而是秦國舉國上下全部60萬成年男性,而趙國在十之八九的成年男性被坑殺後只能招募一些未成年男性和老年男性臨時組建軍隊也正是它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所以這種滅國之戰和明朝抗倭援朝那種只出動一部分精英部隊的局部戰爭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有道理,但不可全信。戰國後期確實是幾十萬規模的大戰役,這樣的戰役基本是關乎國家存亡的戰役。當時基本是全民皆兵,民夫押運完輜重就地組成軍陣,才使得人數劇增。職業軍人當時叫材官和騎卒。明朝時只計算軍隊人數,民夫和運輸隊伍以及分督查隊伍都不計算在內,人數自然就下來了。

其實可以參考日本戰國和中世紀歐洲,分封制的一個特點就是兵農不分家,百姓春秋務農,夏冬徵戰,在這種體制下,一個國家兵力多寡基本等於適齡參軍人數。按當時的人口,兵力達到幾十萬也很正常,大部分就是湊數的。 當然這種士兵訓練程度低,戰術執行力差,後來吳起發展出職業士兵,巔峰時也就五萬人,就能橫掃諸侯,追著幾十萬人打,這種農兵制度在中國慢慢就被邊緣化了。

生產力低才有可能出動大規模軍隊。 黃巾軍起義,動輒幾十萬人,對陣的官軍只有幾萬。 吃國家飯,有軍餉,有補貼,有軍事器械,有輜重,有後勤。巨大的財政支出無法想像,但軍費可能只佔國家的幾成開支:萬曆的內冪都能支撐幾萬人打一場韓戰。 戰國,軍隊連武器都得自備,甚至是祖傳的。軍費佔國家支出百分之九十,無力改變民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戰國諸侯動輒出兵幾十萬,而到了明朝出個十幾萬人都費勁?
    戰國為何兵多「兵農合一」是上古社會武裝力量的特點。生產力落後,卯足了勁也養不活多少常規軍,但仗該打還是要打。因此,上古時期,不管是天子王室,還是諸侯,都實行的是「兵農合一」徵兵制。士兵們「居則為軌之居民,出則為伍之戰士」,亦兵亦農。
  •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四:烽火戲諸侯竟是司馬遷的謊言
    接上: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三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二:尾生為愛抱柱而亡18、操刀傷錦該典故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想讓自己的一個小臣尹何,擔任私有領地的邑大夫的官職。子皮晚年曾舉薦鄭子產執政,認為此舉子產不會反對。
  •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民不聊生,為何沒見周天子出兵鎮壓呢
    據《荀子:儒效》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由此可見,周朝的分封制其實主要還是為了王室利益,周王畿四周全是姬姓諸侯,而功臣們都被封往了距離王都較遠的偏遠地區。像大名鼎鼎的周室最大功臣姜子牙,封地卻在最偏遠的山東地區(齊地)。
  • 春秋戰國時代的次等諸侯——宋、鄭、衛及魯、邢(1)
    序言: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是禮崩樂壞的時代。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相繼而來。但是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的演變也是有漫長的過程的,除了霸主和七雄以外,還存在一些僅次於霸主七雄之外的次等諸侯國。
  • 春秋戰國的30個典故
    1.烽火戲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東周為何要分為春秋和戰國? 周朝已經分為東西周了,為何東周還要分春秋和戰國?最主要的原因是周朝的時間太長了。其實是這樣的,在古代的曆法當中先有的春秋,之後才又分出夏冬兩個季節,所以說只會命名為春秋而不可能是夏冬。
  • 技巧 | 必知常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3.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
  • 春秋戰國簡史(14幅地圖)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歷史上一段最精彩的一段時間,在這數百年間,諸侯群雄紛爭、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展現出一幅幅激蕩人心的畫卷。諸侯為了增強實力,彼此之間不斷攻伐,激烈爭奪地盤及發展資源。齊、晉、楚、秦、宋五國先後成為霸主,史稱春秋五霸。
  • 春秋戰國簡史第一回||幽王烽火戲諸侯
    鄭武公春秋戰國簡史第一回||幽王烽火戲諸侯作者||yesuo各位看官:周朝自周武王伐紂成立西周,周平王遷都史稱東周,至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秦朝,前後八百多年,而東周又稱春秋戰國,前後五百多年,在中國是最為波瀾壯闊的一段歷史。
  • 春秋戰國的30個典故,漲知識了
    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2.尊王攘夷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
  • 周室封了那麼多姬姓諸侯,到了戰國時代為何只剩燕國撐門面!
    諸侯的來源有前朝的遺老遺少,有歷史悠久的部落方國,有功臣後裔,但更多是姬姓子弟。比如周武王立國後,給自己的十幾個弟弟都封了國,周公當政後,將自己的兒子們也都立為諸侯。周室穩定政局後,歷代周王幾乎都會冊立王族新成員為新諸侯,加入姬姓諸侯國的行列,而異姓人除了開國那一波紅利,就很難獲得諸侯身份了。在周朝的冊封體系中,姬姓諸侯國在數量上佔據了絕對優勢,所謂「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 春秋時期周德雖衰,但至少天命還在,為何春秋過後禮樂崩壞?
    李小白史館春秋時期雖然局勢比較混亂,但是禮樂並未崩壞,大家還是講究人。但是到了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吞併速度加劇,迫於生存,各國開始拋棄這些規矩,奉行勝者為王。舉個例子,春秋早期,鄭國還是大國,鄭武公就曾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吞併了鄭國周圍的數個國家和地區。當時所有大國都不敢出來聲張正義,因為鄭國一直都是假借天子的名義,所以是正義之師。但是後來鄭武公公然入侵周王室,瞬間成了眾矢之的,宋、衛等諸侯聯合起來討伐鄭國,就連鄭國當時的好朋友齊魯兩國都因此和鄭國斷交。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
    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
    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02尊王攘夷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
  • 「春秋」到「戰國」——會盟與背盟
    一些較小的諸侯國為了抵禦大國侵略,常常聯合作戰,而一些較大的國家利用自己的實力和影響,脅迫其他小國加入自己的陣線,都曾會盟。戰國時期,上承春秋亂世,中續百家爭鳴,後期大秦帝國,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形成戰國七雄的格局。各國面臨存亡危機,經常會盟,由於國家利益驅使,背盟的現象經常發生。
  • 春秋戰國以來的25個經典典故,你不知道是正常的.
    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2.尊王攘夷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
  • 春秋戰國時期的41個典故
    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10、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
  • 常識積累 |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你知道幾個?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戰後,魯莊公向曹劌請教為何能夠取勝,曹劌便說出了著名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說。2、荀息,假道滅虢。荀息,姬姓,原氏,名黯,字息,是春秋時期晉國有記載的第一位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