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玲老師—白鹿原上的老碗會

2021-03-03 藍田縣城關中學


一日,在街上看到一家新開的麵館,叫大老碗麵館,我的思緒一下子飛回了少年時代。

那時候,白鹿原上農家的房子低矮、逼仄,人口多,根本沒有條件置辦飯桌、座椅,就連小凳子都是很稀奇的,大部分人除了睡覺,除了下雨雪和狂風的日子,基本上都是在戶外活動:勞作、娛樂,就連吃飯都是在戶外,由於吃飯時間基本一致,地方相對固定,人員較集中,形成了老碗會。

所謂老碗會,就是每人端一個大老碗,聚在一起,碗是二十幾釐米口徑,十幾釐米深的粗瓷碗。那時,繁重的體力勞作,加上歉收,人飯量很大。但飯食很簡單,一天兩頓飯,九點多早飯是苞谷疹,三點多午飯是稀麵條、攪團,偶爾改善就是面片、麵皮。所以,家裡男人都是大老碗盛飯,端上飯直接出門,冬季找暖和的牆角,夏季就是大皂角書或槐樹底下。到了那,不用找板凳,靠個樹幹、碌碡蹲下來就吃,要不就脫了鞋坐在屁股底下,要不撿個石頭、磚塊坐下。坐下後,就開始邊吃邊諞:苞谷疹特別燙,有人怕燙,放在腳邊的地上,不時要趕走來騷擾的蚊蠅或湊熱鬧的狗,等涼了後,雙手捧過頭,揚起臉,張開嘴,讓飯一點一點滑進嘴裡,這時,只見喉結的翕動,不見嘴的張合,等全部滑進嘴裡,碗乾淨得像洗過了一樣;有人端著苞谷疹,等不及了,端起碗,沿著碗沿嘬著嘴發出「噓——噓——」的聲音,吸引著其他人把目光都轉向他,他很專注的沿著碗沿漫著吃,手腕隨著轉一圈,半碗飯就沒了,再反過來轉一圈,全沒了。吃麵的時候,更有意思,有人把面挑得高高的,像在炫耀老婆的手藝;有人面一邊不離碗,另一邊已放進嘴裡,「呼呼」的嘬面聲特別誘人;也有人端著飯,不吃,忙著諞閒傳,愛諞的人天南地北,信口開河,從播種到畜牲,從天文到地理,從國家大事到孫猴子,從薛平貴到楊家將,從小姑娘到老太太,從本村到外村,沒有不敢諞的,而且諞的熱鬧處都會一隻手端著碗,一隻手拿著筷子,互相指著,爭著,爭急了把好好一碗飯翻倒地上。第二天見面,照樣坐一起諞。老碗會可謂是新聞發布會,也叫砸泡子會。大多時候,老碗會上都是男人和孩子,婦女除了做飯,還要加著給孩子做衣、做鞋,男人因為幹的是重體力活,加上傳統思想的大男子主義,除了田裡勞作,在家基本上是衣來張口,飯來伸手。所以,農閒時,有充足的時間閒諞。吃完飯的男人是不用回家盛飯的,老婆會派孩子專門給端飯,加飯,這就苦了一些光棍了,人家諞完了,孩子把碗拿走了,他的碗會一直放到腳邊地上,有時不留心還會被踢得滾幾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父母離世早的小夥,是不會早吃飯的。別人吃飯時,他們的看孩子,於是抱著娃湊熱鬧,由於太專心,孩子把尿撒到說話人臉上,或撒進別人碗裡的,這會惹來哈哈大笑。

老碗會的高潮就是從旁邊過去個年輕的女子,所有人把目光齊刷刷投過去,一直到看不見,回過神來就開始拿這個女子說事,要是陌生女子,有人會發怪聲,嚇得女子跑走了,有的會神秘的擠到一起,說著怪話,兩個人的壞笑會引來他人的圍攻。要是本村的,就會故意喊著她男人的名字,或是公公,或是大伯子的名字,有人還會拿現場某男子打趣,這女子絕不敢抬頭,不敢停留,繞著走開。但是,女子走後,那個喊叫的人一定沒好果子吃,會被所叫的人按住頭壓倒打,直到求饒,發誓、甚或買煙才罷休。

孩子們趁著給大人端飯的空隙,有的專心聽大人聊天,有的學有特點的大人說話,有的沒心沒肺的亂穿,有的從高處跳上跳下。但大人說的一些玄幻的、鬼異的、演義的故事都能記住,等第二次有人再諞,出錯了就會糾正,因此,這孩子被稱為有出息的孩子。那時的孩子,會被大人說成嶽雲、楊六郎、紅孩兒,甚至司馬光、孔融等。


老碗會也不只是閒諞,要是誰家雞、豬、羊穿溝裡了,誰家牛掉澇池了,誰家麥垛著火了,大家齊出動,一人吆喝,應者雲集,尤其救火,男女老幼,鍋碗瓢盆,鉤檫,刀繩都派上用場。這是考驗村子是否團結最重要的時刻。

後來,村子慢慢富裕了,囤裡糧食多了,碗裡花樣多了:包子、花卷、煎餅、油糕、臊子麵、油餅。這讓男人的虛榮心大大攀升。誰家媳婦手巧,擀的面又薄,切的又細,誰家肉多,誰家油多,就是日子殷實,男人都會故意把飯吃得特響,比輸的會氣呼呼回家,第二天就會被孩子爆料罵了老婆。但是,笨點、傻點的媳婦是不在評比之列的。

後來,許多人家重新起莊基蓋成樓房,大家庭分開過了,房子裝修後,家具一應俱全,青壯年外出打工,家裡僅剩的老的老、小的小,小的要上學,要看電視,老的要幹家務,要看著小的,加之村中心空起來,原來那種集中的住房模式打破了,老碗會自然解散了。

如今,到處都是「大老碗」飯館,我想該創意者一定是見證了老碗會的,他想喚回大夥美好的回憶。然而,裝修一新的餐館,窗明几淨的大廳,挨挨擠擠的桌子,陌生的面孔,怎麼可能回到當年的老碗會的場景中。

哦,故鄉的老碗會,那人、那景、那情、那笑聲珍藏於心靈的深處,任歲月流逝,世事變遷,歷久彌新,絕不褪色。


相關焦點

  • 半個多世紀的恩怨情仇——觀看影片《白鹿原》有感
    陝西作家陳忠實的巨作《白鹿原》我有幸在二十年前已經拜讀,1993年正是陝西作家群的巔峰之年,那年陳忠實的《白鹿原》、高建群的《最後一個匈奴》、賈平凹的《廢都》、京夫的《八裡情仇》集體問世,號稱陝西軍群徵討京都。
  • 高樓林立的農村,500名老人歡聚一堂吃大鍋飯,懷念之前的老碗會
    一位70多歲的老人說,自從搬到了樓房居住,大家串門少了,以前端著碗蹲在村口吃飯的「老碗會」也沒了,「今天重新聚在一起,又讓人想起了以前的情景。」圖為老人們聚在一起吃飯。明星村是一個整體拆遷村,因高新區城市規劃建設需要,村民全部失去了耕地。在落實拆遷安置政策時,當地政府根據村民情況和自身需求,分別在環衛工、綠化工、保安、酒店服務等崗位予以安置。
  • 電視劇《白鹿原》:白鹿原上「五美」的最終結局
    白嘉軒說: 你這女子真會暖人。仙草說: 我會暖你一輩子。果然仙草是白嘉軒的救星,福星。白嘉軒的家業就在仙草的輔持下,開枝散葉。白嘉軒性子硬,仙草正好是他的潤滑劑。可惜仙草沒有陪白嘉軒走到最後。一場瘟疫降臨到白鹿原,許多人都躲避瘟疫去了,可是仙草拒絕躲避,拒絕吃藥,最終死於瘟疫。面對天災的恐懼,仙草都沒有一個像樣的葬禮。田小娥
  • 電視劇《白鹿原》竟然把人看餓了...錫城最好吃的4家同款陝西菜在這裡!
    這不,和《歡樂頌2》同檔期的電視劇《白鹿原》也開播了,那些個追劇的夜裡,一個沒忍住,我竟然給看餓了!沒關係,在無錫也能吃遍白鹿原同款美食!說的就是《白鹿原》中這碗油潑麵的寬度。接下來就告訴大家製作步驟和一些小細節,動手做碗油潑麵,你也能一夜站在白鹿原上。
  •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終於有文化了
    今年初春,陳先生在手術後毅然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題詞,並欣然接受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開幕邀請,陳先生說:「只要我身體允許,就責無旁貸的為民俗村建言獻策,如果我不在了,相信你們也會把白鹿原搞好」。大師隕落、世人扼腕,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全體村民向陳先生致敬!我們會做得更好!謹以此表達對陳老的追思之情!
  • 《白鹿原》第五章上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萬瓊老師,一起重讀經典,體味白鹿原上的愛憎情仇。朗讀者:萬瓊二月裡一個平淡寧靜的早晨,春寒料峭,街巷裡又響起賣罐罐饃的梆子聲。馬駒和騾駒聽見梆子聲就歡叫起來,拽著奶奶的衣襟從上房裡屋走出來。白趙氏被兩個孫子拽得趔趔趄趄,臉上卻洋溢著慈祥溫厚的笑容,兩隻手在衣襟下掏著銅子和麻錢。
  • 文學選讀課之《白鹿原》上的女性形象
    她從小就有反叛意識,不纏足,不願做女兒家的針線活兒,而是要與男孩子一樣上學念書,白鹿原上的人們覺得她不像個女孩子。她的老師徐先生也發現她十分靈聰,幾乎是過目不忘,一遍成誦。她接受新學,純真的心裡極少有封建禮教的陰影。在城裡讀書時,遇上軍閥混戰,不僅不害怕,還竟然去抬死人埋死人,可見其非尋常女子。而在白嘉軒得知此事把她關在家裡, 準備正月初三把她嫁出去,白靈嘴巴對著門縫吼:嫁要抬就來抬走我的屍首。」
  • 「關公」空降白鹿原,感受地道關中文化
    在西安向東30公裡的白鹿原影視城北門,有一座亞洲最大的室內實景攝影棚--西北偏北劇場。這座攝影棚的落地是為了向陝西本土經典《白鹿原》致敬,而在劇場中上演的《黑娃演義》則是本土文化和舞臺科技的最完美融合!
  • 《白鹿原》為什麼沒有第二部?陳忠實:我永遠不會再上那個原了
    從小他的父親就希望他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他也不負眾望,當過老師,做過文化館館長,後來更是進入了陝西作協。他愛好創作,閒暇之餘也寫小說,先後發表了《夜過流沙河》、《康家小院》、《十八歲的哥哥》等作品,一直也活躍在陝西文壇。
  • 陳忠實笑望白鹿原 那10年世外桃源的生活
    「好吧,陳老師,那我們晚上見。」       晚上,我提前一小時出發,誰料一路堵車,好不容易到了東門外的老孫家,可沒有車位,此時已6:55分,正著急,陳老的電話就來了,說他在2樓24包,問我到了沒有?我說已經到了,正在找車位泊車。       我上到2樓,他已點好了菜,和司機各自正在掰饃。我有些慌亂地說:「陳老師,不好意思,我遲到了。」
  • 讀《白鹿原》:把命運寫在大地上
    《白鹿原》當然好,在我看來,它幾乎好到毫無挑剔,它能滿足你對長篇小說的所有期望。首先是篇幅,不僅僅是文字上的篇幅,而是通過巨大的篇幅對歷史的全景呈現。如同開篇序言,他就是要探尋民族的秘史,這就是作者的宏大的願望。為此,他以自己最為熟悉的白鹿原為立足點,將近代半個世紀的歷史囊括其中,幾乎所有的大事件在小說當中均有涉獵。
  • 白鹿原上一片騷——《白鹿原》小說讀後感
    白鹿原上一片騷——《白鹿原》小說讀後感我每每對大至意識形態小至文學評論上的「一邊倒」現象大惑不解。「反歷史」不是妄言,有陳忠實在查閱過三大本《貞婦烈女》的縣誌記載後,反而反其道而為之地弄出了一個蕩婦破鞋田小娥的線索可知;「反科學」也不是一頂帽子,有書中大量的「迷信」描寫為據;而「反淑女」的情致更不是污衊,因為有全書反映出的「白鹿原上一片騷」的大局為證。
  • 白鹿原上到底要成什麼精?
    這些地,原來是白鹿原上的良田,現在,是長滿野草的野雞野兔的樂園。「藍城」的宏偉藍圖,看來是要從半原坡的民俗村,一直拓展到原底的灞河邊。3但是,如果我沒有記錯藍田縣的有關文件沒有出錯的話,這些地,原來是另有東家的。
  • 鹿兆海:白鹿原上最暖的少年
    作者丨鹿佳《白鹿原》中,我最喜歡鹿兆海,一個陽光清澈特別有張力的少年。他從小在外學習,接受先進的思想教育,有理想有抱負,少年時就上戰場打軍閥、鬧革命,年紀輕輕就當上國民革命軍團長。因為鹿兆海在陳忠實的原著小說《白鹿原》中就是個近乎完美的人物。
  • 鹿兆海:白鹿原上最明亮的少年
    雖然電視劇看到後面會有一種虎頭蛇尾的失落感,雖然沒有呈現出小說的荒誕,雖然結局已不是原來的結局,但無法否認,它仍然是一部精品,豆瓣9.0的評分實至名歸(剛發現已經降到8.9了)。電視劇《白鹿原》的播出不僅是陳忠實老先生的畢生心願,也是一代人的期盼。
  • 戲臺上的「權力」:電影《白鹿原》權力的生成與消亡演繹
    電影中鹿兆鵬力促建立的「農協會」便是這個時期的產物,「一切權利歸農會」的革命性、政治性口號實則欲在鄉村建立起唯一的權力機關,這個由社會底層建立的「權力機關」,在某種程度上也顯示了其內在的局限性。在鹿兆鵬看來,戲臺上農協會公審田福賢的場景,是白鹿原鄉民掌權的首次嘗試。
  • 《白鹿原》出品人談電視劇背後的故事丨趙安
    捫心自問,哪的黃土都埋人,為什麼非要做《白鹿原》?王八看綠豆,對了眼了?我這時才發現,三年事沒幹成,心裡卻種下了一顆奇怪的種子,在起根發苗。一個很私密的,無法給人言說的念頭:這個《白鹿原》是我的。你做電影,做舞劇話劇小人書,我都不著急,那不是我的。但電視劇《白鹿原》是我的,就像我在白鹿原上轉了一圈,撒了一泡尿,劃定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如今,山頭不守,我這個關中道上的土匪當不成山大王了。
  • 華胥文化之白鹿原文化
    今天我們說一下白鹿原文化和華胥文化的淵源。    提起華胥文化那必然要先從華胥氏講起。華胥氏乃何許人也?度娘一下都能找到大把的資料,這位被中華民族尊奉為「始祖母」的人是遠古時期華胥部落的女首領,也是伏羲和女媧的母親。(小編雲淡風輕的一筆帶過,希望各位看官自畫重點啊)——稍微懂點歷史淵源的人也知道上文中提到的這幾位大咖有多麼的重量級吧!!!
  • 白鹿原上走一走就當熬了一次鷹
    《白鹿原》不僅僅是作者陳忠實的「枕棺」之作,更是當代文學的鴻篇史詩,是多少優秀編劇和表演藝術家心頭的「改編惦記」。電視劇《白鹿原》整個創作團隊敢啃這塊硬骨頭,償的是一代人的夙願。  雖然王全安導演的電影《白鹿原》在前,而且得到了陳忠實生前的肯定,但現在看來,那可以說是一部典型的「蹭流量」之作,命名為《田小娥傳》更恰當,王用投機的方式肢解了這部扛鼎名篇。
  • 電影《白鹿原.黑娃演義》陝西白鹿原影視城開機
    2017年7月16日由北京上造影視與陝西旅遊集團傾力打造的,以著名作家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中的主人公黑娃,其曲折坎坷,跌宕起伏的一生為主線,拍攝的一部年代電影《白鹿原.黑娃演義》在陝西白鹿原影視城舉行了隆重的開機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