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麼地方人,就叫什麼早餐。
我們住在香港真幸福,任何早餐都能吃到。廣東人愛粥,老火煲出來的,當稱一個「綿」字,煮得稀巴爛,看不到米粒,但味道極佳。以為只是白粥,裡面還加了江瑤柱、白果、腐皮等等,來過香港的外省人,吃了之後,返鄉也會想念。
高級一點,加了豬內臟,就稱為「及第粥」了。「艇仔粥」由廣州傳來,至今也是香港最喜歡的粥類之一,「皮蛋瘦肉粥」百吃不厭,最簡單的「豬紅粥」,也最好吃。
如果你是上海人,那麼還是會去找燒豬油條,或者粢飯,再來一碗豆漿。鹹豆漿最好喝,加了蝦米、油條片等等,一停下,豆漿凝結為塊狀,像豆腐,也像蛋花湯。
潮州人的吃糜,小菜多多,也難找了,米粒煮得剛剛開花就熄火,和廣東粥截然不同。還有他們的獨特早餐粿汁,是擀薄片的粉煮成粥狀的,在香港也幾乎絕跡,珍珠花菜豬雜湯,更是甭談了。
北角一族的福建人,也吃稀飯,配鹹蛋,或蒸些菜脯蛋,小魚花生等來送,只有一兩間食肆供應,大多數是在家裡做了。
當今香港人的早餐,除了到麥當勞食漢堡包、肯德基吃炸雞以外,就都擠進茶餐廳去吃 A餐 B餐或 C餐。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接受了義大利通心粉,加了幾小片火腿。煎蛋,煎香腸,三文治等配咖啡或茶,是什麼什麼餐的主角。洋東西吃不慣的人,來碗雪菜米粉,有沙茶牛肉河吃,已感幸福,不然就是什麼丁什麼丁了,我們將出前一丁的即食麵納入,當成早餐主要的食材。
不過,小時候要是被父母帶去,喝了一餐早茶,那麼蝦餃、燒賣、叉燒包等的就深入腦海,從此,飲茶成為奢侈的早餐,不管你是東西南北人,在香港,飲茶吃點心,變成磨滅不掉的記憶。一到香港,非飲茶不可。
可惜的是,當今因為貴租,舊茶樓一間間關閉,只剩下少數能做得下去,像陸羽和蓮香樓,但是如果你用心去找,還是能在好屋苑的附近尋到一兩家人,頑固地做下去,有水準地做下去。
其它的都是一些不堪入口的點心店,貨在大陸做好,冰凍後運到香港,蒸熱上桌。一看,水汪汪地,軟綿綿地,傷心到極點。
其實雲吞麵也頗受歡迎,廣東麵店,不到中午不出現,粵人不把麵食當為早餐,但有些人說,也可以找到一兩家茶餐廳是賣面的。對,那是潮州人經營,有些還賣牛腩牛雜,但做出來的面,和廣東一派是不同的。
香港人一到外國旅行,最先碰到的是美式早餐 AMERICAN BREAKFAST,或者就是歐陸早餐 CONTIENTAL BREAKFAST。前者很豐富,有炒蛋或煎蛋、火腿、香腸、果汁、果醬和麵包。後者就寒酸,只有麵包、果醬及茶或咖啡罷了,當然價錢也較便宜。
其實這只是個叫法,歐陸早餐中的英式早餐,可較美式的豐盛得多,先來二至三個各種做法的蛋,腸肉和香腸都是大塊,西紅柿整個,一大塊鹹布甸、蘑菇、洋蔥、薯仔包,把盤子堆得滿滿地,不管你吃不吃得完。
反觀馬來人,胃口就小得多,只有一小個菜煎葉子包裹的椰粢飯,上面有點炸小魚、花生和辣椒醬罷了,也是典型的早餐。
美味的話,還是在胡志明市吃到的一碗熱騰騰的牛肉河,泰國人做的幹撈麵早餐,面也很少,配料特多,要吃得飽,還是新加坡的肉骨茶。
昔時,星洲潮州商人還流行「煮食」。到大牌檔去,什麼滷豬腳、蒸魚蝦、炒通菜皆全,志在用來送酒,但此情此景,不復再。
消失的還有臺灣的街邊檔,切仔面、魷魚羮、蚵仔面線等等,只要走出酒店,橫巷中一定可找到幾檔,現在代之的,是一些西式的早點。
各地早餐的水準已經沒落,無他,人的生活水準提高,不必那麼勤勞地一早爬起來做買賣;即使做,也做個輕鬆的,去煲一大鍋粥,煮一大鍋湯來幹什麼?兩塊麵包夾一片火腿不就行了嗎?
久而久之,年輕人也把垃圾食物當成人間美味,因為他們的肚子餓了。願上帝祝福他們。
美食的歡樂和愉快,是自己找回來,你們辦公室圍繞的檔口不好吃的話,那麼早一點起來,做餐豐富的吃完再上路,或者,走遠幾步,那邊有一家賣粥的特別好吃,就去享受享受吧,人生苦短,何必連早餐也得忍受無味飼料?
自己做?那不是很辛苦?其實一點也不困難。晚餐有吃剩的,別怕難為情,打包回家,翌日做個即食麵,一齊滾熱來吃好了。連白飯也包了,可做個什錦炒飯。不然把白飯滾成粥,再打兩個雞蛋下去。要吃得豪華也更容易,買個慢熱煲,睡覺之前把幾塊排骨和一兩個蘋果或梨放進去,第二天早上就有一鍋香噴噴的湯來叫醒你。
利用一切食材,發揮你的想像空間,做出一頓美好的早餐,吃下去,做人才有意義。
作者:蔡瀾
美食家、專欄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 微博籤約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