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死後怕兒女不孝順,死而復生帶走妻子,聊齋這個故事讓人心寒

2020-12-23 隨手談詩

《聊齋志異》到底寫的是什麼?通常人們的印象是寫鬼怪妖狐,寫讀書人的命運,寫愛情的伊甸園,實際上,在種種表象之下,都蘊藏著蒲松齡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他的人文關懷。《祝翁》一篇小故事,寥寥三百字就寫出了一個死而復生、生而復死的故事,蒲松齡為什麼會對一個老頭子的死亡感興趣,歸根結底,是對「老有所養」這一社會現象的思考。

01祝翁

「濟陽祝村有祝翁者,年五十餘,病卒。」

祝翁,顧名思義,就是姓祝的老頭兒。因病去世,年五十餘。

50多歲就是老頭了嗎?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應當還處於壯年,直到60歲甚至65歲,才逐漸步入老年,僅從年齡來算,祝翁還遠遠稱不上翁,但由於古代醫療條件不發達等原因,人均壽命都較短,蒲松齡所處的清朝,平均壽命只有30來歲,50歲稱翁是完全夠格了。

祝翁死後,家裡人沉浸在悲傷中,披麻戴孝,突然就聽見老頭子大喊大叫,大家一起跑到靈堂,卻見老頭復活了,所有人都很開心,上前慰問,老頭沒有理兒女,只是對老伴兒說:

「我適去,拚不復返。行數裡,轉思拋汝一副老皮骨在兒輩手,寒熱仰人,亦無復生趣,不如從我去。故復歸,欲偕爾同行也。」

我本來已經死了,轉念一想拋下你一個人在世上,溫飽極寒都要看兒女的臉色,活著有什麼意思呢?所以我回來帶你一起走。

家人都覺得祝翁剛剛甦醒過來,可能還在說胡話,沒人相信,祝翁又重複了一遍,老太太才回答道:

「如此亦復佳。但方生,如何便得死?」

你說得很有道理,但說死就死,恐怕有點難度。

老頭說這不難,你趕緊去把家裡的事務處理一下,然後梳妝打扮一番,我等著你。老太太笑而不語,也不動,但架不住老頭子的急性子再三催促,也只好按照他說的去做了。待老太太把一切準備妥當,祝翁拍拍床叫她過去睡下。老太太老臉一紅說:兒女都在看著,這成何體統。祝翁當時就急了,說:死在一起還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兒女見祝翁生氣,就勸老太太順著祝翁,老太太無可奈何,只好微笑著跟祝翁躺在一起,兒女見狀都大笑起來,不一會兒,老太太臉上笑容突然消失,閉上了雙眼,再也沒有動靜。

02異史氏曰

這個故事到底是真實的,還是作者編造出來的呢?按照蒲松齡一向的創作風格,為了增加故事的可信度,往往會在篇末著名故事的來源:

「康熙二十一年,翁弟婦傭於畢刺史之家,言之甚悉。」

你看,時間、地點、講述人都記錄得清清楚楚,故事雖然十分怪誕不經,但卻讓人不得不信。

那麼,人為什麼會死而復生,生而復死,想帶誰走就帶誰走,更奇怪的是,難道祝翁有什麼特異功能嗎,竟然能在黃泉路上來去自如?

不止你我有這樣的疑問,蒲松齡自己也對此感到非常不可思議,異史氏曰中他發出了同樣的疑問:

「翁共夙有畸行與?泉路茫茫,去來由爾,奇矣! 且白頭者欲其去,則呼令去,抑何其暇也!」

在為這件奇事驚嘆的同時,蒲松齡也表達了對祝翁這種「特異功能」的嚮往:

「人當屬纊之時,所最不忍訣者,床頭之暱人耳。苟廣其術,則賣履分香,可以不事矣。」

人在病危之際,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床頭親密之人,如果能把祝翁的法術加以推廣,那曹操在臨終之際「分香賣履」之事就不會發生了吧!

03孝道

在世上所有的文明中,中華文明大概是最早開始關注老年人生活狀況的,並且明確提出了用「孝道」來解決——至早在西周,「孝」就作為倫理觀念被提出,在當時,孝是一種封建宗教倫理,主要是指尊宗敬祖和傳宗接代兩方面。

到春秋時期,孔子以復興周禮為基礎創立了儒家學派,並將「孝」作為道德的根本,也是君子必須具有的品德;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了:仁、義、禮、智、孝、悌、忠、信。

更重要的是,孟子提出了五不孝,分別是:惰其四肢、博弈好欲酒、好貨財私妻子、從耳目之欲、好勇鬥狠,他認為這些行為都是不顧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是不孝的行為。

隨著孝道文化越來越被中國人所重視,誕生了許多以「孝」聞名的楷模,如「二十四孝」的故事,自古就是稚童啟蒙的必修課,直到今天依然被人們稱頌。

孝道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但事實證明,僅靠倫理說教和動人故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否則我們也不會經常在社會新聞中看到那些被子女拋棄,老無所依的可憐老人了——老年人的生存、贍養問題,成為了世界性的問題。

拿《祝翁》的故事來說,文中兒女並無不孝之處,但祝翁復活後,對老伴兒的一席話,無不透露著自己死後,對老伴兒生活的不放心,對兒女贍養母親的不信任。

如果真像「異史氏曰」中所講那樣,祝翁的話無非是人在彌留之際放不下枕邊人也就罷了,我們還可以理解為祝翁多心了,但隨後老太太的回答卻讓人心寒,「如此亦復佳」僅5個字,假如兒女十分孝順,還健在的母親為什麼會發出這種感嘆,放棄生命雖老頭而死竟然覺得是件好事。

祝翁的兒女是否不孝,我們不得而知,只能從老兩口的對話中稍加推測,但在故事中,蒲松齡對老年生生活狀況的思考,是不言而喻的。

04養老

實際上,蒲松齡一直關注著如何養老這一社會問題。

《祝翁》一文,大約作於蒲松齡43歲左右,蒲松齡在創作《聊齋》的時候,有「聞則命筆」的習慣,聽說之後就記錄下來,這一點從文末提到的時間(康熙二十一年)可以推斷出來。

約30年後,蒲松齡已經進入暮年,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養老問題的嚴重性,在他71歲作的《老翁行》一詩中,就講了一個八十歲老人被子孫拋棄,家中兄弟像踢皮球一樣把老人踢來踢去,輪流管飯還要爭大小月,把老人餓得兩眼冒金星,晚年生活十分悽涼:

知養妻孥不養老,分養猶爭月盡小。翁媼蹣跚來此家,此家不納仍喧譁。及到彼家仍如此,嗷嗷餓眼生空花。

一年後,蒲松齡又以這首詩為基礎,創作了俚曲《牆頭記》,講的是一個老張頭經商致富,兩個兒子長大後要分家,承諾供養父親,得到家產後卻推來讓去,每到月底交接時,一個兒子閉門不收,另一個兒子乾脆把老張頭丟在牆頭。

蒲松齡是山東淄川人,《牆頭記》也是用淄川方言創作,後來被改編成山東梆子、呂劇等形式,傳承數百年,直到現在山東地區還流行著「送上牆頭」這句俗話,用來諷刺那些不孝順父母的人。

《牆頭記》的結尾,是老張頭的朋友王銀匠實在看不下去了,用計策騙老張頭兩個兒子,讓他們以為老張頭還有隱藏的財富,看在錢的面子上,兩個兒子才開始贍養父親,直到父親去世風光下葬。然後兩個兒子去問銀匠要父親的遺產,銀匠如實回答,氣得兩個兒子把銀匠告到衙門,卻被縣太爺連同二人的妻子,各打了一頓板子。

兩個不孝子真是財迷心竅,做了這般不孝之人,還敢找縣太爺「伸冤」,縣太爺的做法,也真是大快人心了!

05小結

《祝翁》是件奇事,奇在死而復生、奇在黃泉路上來去從容、更奇在祝翁及老伴兒的死法;《祝翁》又不是一件奇事,因為除了蒲松齡的腦洞清奇的創意外,文中透露著深刻的社會現實。

我們讀《祝翁》的過程,並不會感到悲傷,因為整個故事貫穿著笑聲,祝翁死而復生大家會笑,祝翁復生後滿口「胡話」大家也笑,就連老太太死前也是帶著笑容的,可老太太死時「笑容忽斂」,也讓讀者陷入了思考——歡聲笑語的內在,是實打實的悲劇。

祝翁死後還放不下老伴兒,老伴兒也恨不能同死,為什麼?僅僅是因為耄耋夫妻幾十年的恩愛嗎,並不是。主要論點還是落在「一副老皮骨在兒輩手,寒熱仰人,亦無復生趣」,兒女是否孝順,是老人或者最大的精神和現實依靠。

《祝翁》反應了老人在生活和心理上的悽涼痛苦,寒無衣、飢無食,面對這樣的生活狀況,寧願選擇死亡,這是殘酷的人生現實,也是祝翁老兩口的明智選擇,看透生死了無牽掛,也算是瀟灑自在、死得其所了。

可是,這真是祝翁的睿智嗎,或者說是蒲松齡藉以否則某些人和事?

依靠傳統文化建立起來的「孝道」,也許真的不能有效解決養老問題,建立一套完善的養老制度,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讓人老了之後,還能生活得快樂有尊嚴,不用寒熱仰人,真正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相關焦點

  • 老人死後靈堂被人大鬧,遺體被拉出棺木抽耳光,這些都是兒女所為
    導讀:父母給了兒女生命,作為兒女應該孝順父母,特別是父親作為家庭的支柱,更應該被兒女所尊重和敬仰。可是一位老人在去世以後,被兒女拽出棺材大聲辱罵,並且狂扇老人遺體耳光。這樣的事情應該受到眾人的譴責才對,可是一眾網友卻分成了兩個立場,有同情的有譴責的,這是為什麼呢?
  • 晚年易拖累兒女的父母什麼樣?答案很現實,孩子怕的是三樣全佔
    妻子因為這事兒經常吵架,可是他作為兒子,又不能不管不顧,每個月的工資除去還房貸的錢,再加上一家人的生活支出、孩子的教育支出等等,一個月下來幾乎沒有什麼存款,甚至連自己身體不舒服都不敢去看醫生。面對父親花錢如流水的行為,他十分心寒,可又無可奈何。
  • 兒女們做好這4點,才算是真正的孝順老人,70老人說的話很有道理
    但是現在的張大爺看起來並無絲毫的不悅之色,反倒看起來特別的高興,一天張大爺和小區的老人在一起聊天,有一位老人就對張大爺說:「看起來你兒女對你並不孝順啊?你怎麼還會這麼高興?」張大爺馬上接過話茬:「我的兒女明明對我很孝順,誰說不孝順的?」那麼在這個時候或許有些人就說了,老人是不是「老糊塗了」?
  • 八旬老人無人贍養,哭訴兒女不孝,女兒稱:不是不孝,自己心寒
    在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孝」就被推崇到非常崇高的地位,在某些朝代如果兒女不孝的話還可能遭到凌遲剝皮之刑。贍養父母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當然是貴州銅仁的鄧大爺卻有苦說不出,自己已經80多歲了,兒女非但不孝順,而且根本不盡贍養的義務。
  • 聊齋故事:男子撿個孩子,半夜孩子託夢:快去你妻子墳前
    妻子的死,讓阿光深受打擊,整日裡以淚洗面,他更覺得是自己沒有保護好妻子,讓她受到了傷害,一時間,更是不敢面對嶽父嶽母,在妻子下葬後,他又搬回了原來住著的破房子裡。雖然搬走了,但是他對二老的孝敬卻是一點都沒變,每天都會給二老送蔬菜水果,畢竟嶽父嶽母也只有翠蓮一個女兒。雖然如今她死了,可自己是她的丈夫,就也算他們的半個兒子,自然是要孝敬他們。
  • 身邊的兒女是否孝順?從老年人身邊的這3個細節可以一眼看出來
    第二個重要的是有一群孝順的孩子。人忙忙碌碌一生,除了為自己,基本上都是為子女。人到老了,就渴望著自己的兒女能夠孝順自己,讓自己的上半輩子的付出有所回報。 一個老人身邊的子女是否孝順?可以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呢? 01.孩子懂得在生活上照顧老人。 人老了,總會有諸多的不便,腿腳已經不那麼利索,有時候照顧自己都有點困難,。輕人覺得沒有什麼壓力的一些家務小事情,例如掃地、做飯、換煤氣,換個電燈泡這些輕鬆的活,對老人來說已經比較有困難了。
  • 父母不喜歡孝順的子女,反而偏心不孝順的?真實原因讓人心酸!
    性格使然,所以不受寵的孩子到了工作崗位想要站住腳,就必須踏實肯幹,他們遇事不會太計較得失,因此在孝順老人這件事上,也會更長久。不受重視的孩子,心裡也會憋著一股勁,想要證明自己才是值得父母驕傲的人,所以他們會更有動力去前進,也就更有可能會成功!這就是為什麼不受寵的孩子反而更容易成功和孝順。
  • 「活該沒人孝順你」,有這3個特徵的老人,晚年大多不被兒女孝順
    老人到了晚年時期,最希望的就是子女孝順,這樣他們晚年也能夠有所依靠。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老人到了晚年都能夠有子女孝順。而實際上這並不能夠完全怪孩子,子女不孝順可能和老人年輕時的對待他們的方式脫不開關係。
  • 新聊齋:守靈棺震
    新聊齋故事:守靈棺震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早些年,在我四川老家的村子裡,有這樣一件疑似「詐屍」的事,但聽到後面的一些流言,這事情可能並沒那麼簡單。他家的兒女們也不例外,畢竟除了老人,還有小孩需要養育。因此,大多時間就是照顧那一家,留下一個人在家照顧母親,別的兒女都外出掙錢。在外人看來,他家的孩子也是很能幹,也很孝順的,沒有為照顧母親發生過爭吵。沈老太75歲那年,正是應該老三照顧母親。老三的媳婦秀珍就留在家,她也一直用心地照顧婆婆。
  • 湖南79歲老人「挖洞等死」,被緊急救出,原因是怕重病連累孩子
    湖南省武岡市鄧家鋪鎮某村一名79歲老人發生這樣的事也說明了一些人治病困難的問題,農村家庭收入少就不願意治療,為了孩子也是。淋巴癌是一種很容易擴散的癌症,讓老人絕望也是理所應當,被逼無奈也是當然,其實面對老人淋巴癌這個事實,如果治就會花費很多的錢,如果不治就會很痛苦,所以作為老人也是左右為難。
  • 《聊齋》故事那麼多,大家記憶深刻的有哪些呢?
    說到《聊齋》,這個IP的故事真的太多了,翻拍改編更是數不勝數。那麼又有哪些故事是大家印象深刻的呢?估計大部分人會首先想到《倩女幽魂》和《畫皮》,可以說是翻拍成電影最成功的兩部了。《聊齋奇女子》總共四個故事,就讓我記住了兩個,可見這個電視劇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前兩天好奇我怎麼不記得後兩個故事的內容了呢?就去又看了一遍,這四個故事確實都是講述「奇女子」的,但後兩個的主要角色的人設在我看來有些問題。
  • 【色難 孝順的故事】報恩與感恩
    ,總是留著老人在家。這種現代「孝子」,是父母孝順孩子,而不是子女孝養父母。 為什麼過去「孝順是應該的」,現在另外一種形態也叫做」應該」? 最好的「傳家寶典」,應該是教育下一代懂得「報恩」與「感恩」。父母生養子女,老來兒女應該回報,這是自然的循環。讓父母天天快樂,天天歡喜,讓父母沒有憂慮,這是報恩;讓父母感到我有這個孩子很光榮,這也是報恩。
  • 人死後若變鬼,那麼,鬼死後會變成什麼?這個人給出了答案
    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再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
  • 為什麼父母不待見孝順孩子,反倒更待見不孝順的,3個老人說實話
    ,父母應該對孩子越喜歡,可事實上,有不少父母,並不待見孝順的孩子,反倒更待見不孝順的孩子。這就讓人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了,難不成他們有受虐傾向?下面我們來聽聽三個老人說的實話,看看他們為什麼不待見孝順的孩子,反倒更待見不孝順的孩子。張女士,66歲我和老伴育有一兒一女。
  • 父母為什麼不待見孝順孩子,反而偏心不孝順的?3個老人說真心話
    導語:那些不待見孝順孩子,反而偏心不孝順孩子的父母,他們都是什麼想法?老大從小在苦水裡泡大,所以長大之後也很少提要求,非常的懂事貼心孝順。老大長到10歲時,我又生了老二。那時家裡的條件已經變得比較好了,老二出生之後,他想要什麼,我就給他什麼。因為當時有這個經濟條件,老二從小就深受寵愛,所以老二的脾氣和老大很不一樣,老二很愛提要求,不懂事,老愛胡鬧。
  • 兒女義務養老人,老人幫忙帶孩子不是義務?寶媽經歷很多人都相似
    兒女有義務養老人,老人幫忙帶孩子卻不是義務?這寶媽經歷很多人都相似婆媳關係自古來說是中國家庭的一大難題,許多人都無法解決。同婆媳問題相掛鈎的是帶孩子的問題,要是處理不當,就會弄得家裡雞飛狗跳了。那麼到底婆婆幫帶孩子是應當的,是義務性的,還是這些都是老人家的自由呢?
  • 不願意幫兒女帶孩子的老人,如今真的幸福嗎?這個結局讓人深思
    家裡老人著急抱孫子,就和玲玲說生孩子後幫著帶。玲玲聽後放心的準備懷孕生孩子。可是等到孩子出生後,婆婆以自己身體不好帶不動為由不幫玲玲。不幫子女帶娃,晚年多會這三個結局1)兒女不養從道德上看兒女贍養老人是應盡的義務
  • 晚年不被子女孝順的老人,都有這3個特點,孤獨終老怨不了別人
    鄰居們聽到這話,看到這個情況,也是紛紛為劉老太太感到不值,但是有些年長一些的全都知道,現在劉老太太的兒女不孝順,其實都是劉老太太早年自己造成的。早些年劉老太太的公公在院子裡摔斷了腿,劉老太太不僅沒有任何表示,甚至還說公公是裝的,那滿不在乎的模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 晚年過得悽涼的老人,多半有這三個特徵,還真怪不得兒女不孝順
    中國現在空巢老人的情況越來越常見,這和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在這些空巢老人中也有一些人並不是家人子女沒空照顧才成為空巢老人的。這些晚年過得悽慘的老人多半有這三個特徵,還真怨不上兒女不孝順。
  • 70歲老人哭訴:兒女不孝,為躲避他們,我帶老伴遠走他鄉
    導語: 俗話說「多子多福」,很多老人以為兒孫滿堂,就是幸福,孩子多,不愁養老。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兒女很多的老人,當他們失去勞動能力的時候,卻沒有一個兒女願意給他養老,把他當皮球一樣推來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