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們做好這4點,才算是真正的孝順老人,70老人說的話很有道理

2020-12-19 小微情感世界

人生在世,正常情況下,都有衰老的那麼一天,那麼我相信天下所有的老人在老了以後,都希望自己有兒女贍養,說白了就是希望兒女真正的能夠孝順老人,這是人之常情。

常言道:「我養你小,你養我老。」這句話說得也並無什麼不妥之處,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的子女在對待老人的問題上面,也真正地做到了就是給老人供吃供喝給錢花等。

按照我們正常人的理解和想法,兒女這樣做不是挺好的嘛,說明兒女對待老人很孝順,老人應該很高興才對啊?但是在我們很多老人看來,兒女即便是做到了這些,他們也很難受,並沒有絲毫的幸福感。

某小區的張大爺,今年已經70歲了,他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他平時吃穿也很樸素,也沒有發現平時他的兒女們對他有多好,甚至於很長時間也沒有看見過他的兒女們來看望他,按理說他應該對自己的兒女頗有怨言才對。

但是現在的張大爺看起來並無絲毫的不悅之色,反倒看起來特別的高興,一天張大爺和小區的老人在一起聊天,有一位老人就對張大爺說:「看起來你兒女對你並不孝順啊?你怎麼還會這麼高興?」張大爺馬上接過話茬:「我的兒女明明對我很孝順,誰說不孝順的?」

那麼在這個時候或許有些人就說了,老人是不是「老糊塗了」?兒女這樣做還算是對老人孝敬,那麼兒女究竟怎麼樣做才算是對待老人孝順呢?

兒女究竟怎樣做?才算是真正的孝敬老人,70老人的一番話很有道理

一.兒女真正的孝順老人,就要學會尊重老人

要尊重每一個人,不論他是何等的卑微與可笑。要記住活在每個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靈。——叔本華

很多時候,有的兒女覺得自己是出於一片好心,比如給老人買一些補品吃、給老人僱個保姆了、或者是給老人報個旅遊團等,更多的時候就是想讓老人的晚年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一些,但是有些老人卻非常反感這樣的做法。

張大爺的兒女原本覺得家裡的老人年齡大了,幹啥活不方便,就想給他找個保姆來伺候他們,但是讓張大爺給斷然拒絕了,張大爺覺得人老了也要適當的活動一下,要不然時間長了,人就「散架」了,後來兒女們也就同意了張大爺的做法。

張大爺認為:兒女真正的想要孝順老人,就不要用想當然去對待老人,而是要充分的尊重老人自己的想法和考慮,也就是說老人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兒女們支持和配合就行了。

二.兒女真正的孝順老人,就要學會理解老人

誰能諒解人,誰就能拯救人。——尤·邦達列夫

我們很多做兒女的或許是因為年齡的原因,或者是和老人有代溝,通常情況下對待老人的一些做法就會非常的不理解,甚至於阻攔,總是覺得老人的做法有和自己的想法有出入,因此他們即便是處處對老人好,老人也不會領情,甚至於和兒女就像是「仇人」一樣。

張大爺的老伴兒前兩年去世了,後來張大爺一個人就覺得非常的無助和難受,就又從新找了一個老伴兒,結果他的兒女都同意他的做法,也非常的支持和理解張大爺的做法,並沒有像其他兒女那樣對他進行阻攔。

張大爺覺得:兒女要是真正的孝順老人,就要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老人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和考慮問題,不能就只是自私自利,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和想法,這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

三.兒女真正的孝順老人,就要把老人時刻「裝在」自己的心裏面

純潔的良心比任何東西都可貴。——美國

我們有些兒女對待老人確實很好,時不時的給老人買這個買那個,隔三差五的也會帶著自己的家人回家陪伴老人,讓外人看起來兒女確確實實對老人很孝順,但是更多的時候就是老人缺的並不是這些「東西」。

張大爺的兒女平時工作也特別的忙,也就很難抽出時間來看望他,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忘記張大爺,更多的就是心裏面有他,尤其是在晚上的時候,時不時就會來了電話,詢問一下他的身體狀況,或者是看他有沒有什麼事情需要他們做的。

張大爺直言:兒女要是真正的孝順老人,就不要只是做一些「面子工程」,看著是好看,但是老人內心深處依然是感受不到幸福和溫暖的,兒女只有真正的心裏面有老人,那麼就算一直不在老人的身邊,老人的幸福感也不會「缺失」。

四.兒女真正的孝順老人,就不要做讓老人為難的事情

人之幸福,全在於心之幸福。——歌德

老人的兒女多了,兒女們勢必就會在老人的財產分割或者是其他的問題上面而喋喋不休,這個時候很多做兒女的就樂於讓老人來進行所謂的「主持公道」,那麼姑且不論兒女們誰對誰錯,但是兒女這樣做勢必就會讓老人為難,老人只會特別的「痛苦」。

張大爺是一名退休教師,每個月都有幾千塊錢的退休金,他的兒女們家境都很一般,於是老人決定自己在百年以後,家中所有的東西他們三個平分,誰也不能多拿多佔,兒女們都欣然接受,作為兒子的也並沒有因為老人給女兒分家產,就埋怨老人

張大爺坦言:兒女要是真正的孝順老人,就要讓老人天天都要高高興興地,尤其是不要做出讓老人為難的事情,老人的心裏面要是有事了,必然就會鬱鬱寡歡,那麼這個時候說兒女孝順老人,又會談何而來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有些兒女也不是說他們並不是不想孝順老人,或者是不想對老人好,只是在很多時候,他們並不了解老人,也不懂得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孝順老人,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進行,最後多半就會落下「不孝」的這樣一個名聲,兒女自己覺得很委屈,老人心裏面也不痛快。

有的兒女使我們感到此生不虛,有的兒女為我們留下了終身遺憾。——紀伯倫

所以說,兒女真正的想要孝順老人,就要努力做好:尊重老人、理解老人、心裡有老人、不讓老人為難等,兒女們只要真正把上面這4件事情做好,老人不僅幸福感大大的增強,同時老人也會真正地享受到「老有所樂、老有所養」的這樣一種老年生活。

相關焦點

  • 「活該沒人孝順你」,有這3個特徵的老人,晚年大多不被兒女孝順
    老人到了晚年時期,最希望的就是子女孝順,這樣他們晚年也能夠有所依靠。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老人到了晚年都能夠有子女孝順。而實際上這並不能夠完全怪孩子,子女不孝順可能和老人年輕時的對待他們的方式脫不開關係。
  • 晚年過得悽涼的老人,多半有這三個特徵,還真怪不得兒女不孝順
    在緊張的工作狀態下,老去的父母也就經常得不到照顧,這就是社會的一個現狀。中國現在空巢老人的情況越來越常見,這和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在這些空巢老人中也有一些人並不是家人子女沒空照顧才成為空巢老人的。這些晚年過得悽慘的老人多半有這三個特徵,還真怨不上兒女不孝順。
  • 子女孝順的老人還需要存錢嗎?2位70歲老人說出實情
    導語如果到了晚年,手裡沒有錢,那我肯定會活得苦不堪言,因為老年人到了晚年之後花錢的地方特別多,如果沒有存錢的話,那麼怎麼可能過上好的生活呢,要是問子女拿,子女肯定會嫌棄,所以手裡有錢真的很重要。但是,有的老人覺得,如果子女孝順就沒有必要存錢了,因為子女會給他們花,但真的是這樣嗎?
  • 70歲老人哭訴:兒女不孝,為躲避他們,我帶老伴遠走他鄉
    無論如何,兒女們都各有歸宿,我和老伴也很安慰。 剛開始那幾年,我和老伴身體還算硬朗,平常種地賣菜,賺的錢夠我倆生活,也不用兒女們操心,日子過的還算舒心。 可是,沒幾年,老伴被查出來得了肺癌,這對我來說,真的是晴天霹靂,為了給老伴治病,我把三室一廳,還帶個小院子的老宅子賣了出去,給自己留了一間小屋,能睡人就行。
  • 兒女真心孝順,老人還需要存錢嗎?這2位老人的回答很真實!
    養老一直是我們終將面對的問題,其中不少的老人在年老之後,總是愛存一筆錢,一是為了給自己生活有點保障,二是也讓自己生活過得好點,起碼不必再張口給子女要錢,分擔一下壓力,那麼這種做法確實是對的,畢竟現在人老了之後,永遠不知道子女會你會是怎麼樣的,孝順還好,但如果遇見不孝的白眼狼,再不存點錢那可真是後悔終生啊
  • 老人死後怕兒女不孝順,死而復生帶走妻子,聊齋這個故事讓人心寒
    我本來已經死了,轉念一想拋下你一個人在世上,溫飽極寒都要看兒女的臉色,活著有什麼意思呢?所以我回來帶你一起走。家人都覺得祝翁剛剛甦醒過來,可能還在說胡話,沒人相信,祝翁又重複了一遍,老太太才回答道:「如此亦復佳。但方生,如何便得死?」
  • 有種「假孝順」正在蔓延,老人有苦說不出,子女們還未察覺
    人口逐漸老齡化,養老矛盾也是日漸凸顯,倘若是單純是子女不孝順,老人可能還會另謀出路。可是有些子女以為自己很孝順,殊不知有時候這種孝順是「假孝順」,父母偷偷流淚孩子都不知道。1.可是日常的生活習慣還是有些不合拍,張大爺和老伴習慣早睡,可是兒子兒媳婦習慣轉鍾再睡,有時候在客廳打遊戲看電視,他們即使再小心還是會有聲音。老年人睡眠本來就少,這下子睡眠質量也更差了。平時小兩口上班,家裡的家務都是老人做,一個帶孩子,一個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早上還需要起早去買菜,有時候因為口味問題還會和子女起爭執。
  • 如何才是真的孝順父母?
    自古以來,孝一直中國的優良傳統,孝順父母是做兒女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如何才是真的孝順父母呢?《十三經註疏》中有這樣一段話,「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說的意思很明確。
  • 「老人的錢,不就是給兒女花的嗎?」他的話,把家裡老人氣哭了
    當然是要面臨兒女不孝的境遇。許多父母年輕的時候養育孩子長大,好不容易等到他們自己成家立業了,原本想著能夠安享晚年了,然而現實則是冷酷而又無情的。費盡大半輩子為兒女拼死拼活,但是等老了需要子女的時候,他們卻躲得遠遠的,這時才真正體會到了失望和絕望的無奈。許多人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並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很多現實的寫照。
  • 晚年不被子女孝順的老人,都有這3個特點,孤獨終老怨不了別人
    就在前段時間,劉老太太不慎在自家院中摔倒,給三個兒女打電話,竟然都是忙得沒空來看自己。幸好在鄰居的幫助下才住進了醫院,一切安頓下來之後,二女兒才姍姍來遲,其他兩個孩子,更是過分的等到了晚上才匆匆過來看了一眼便離開了。
  • 晚年子女「不孝順」的老人,若有這3個特徵,怨不了孩子
    司馬遷曾說,「父母者,人之本也。」孩子是每個家庭中未來希望的寄託,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也都不僅僅只局限於要一個孩子。然而,孩子多了,對於有的家庭而言,父母老去後的麻煩也就變多了。晚年子女「不孝順」的老人,若有這3個特徵,怨不了孩子。
  • 很多人老了才知道,兒女太優秀,不一定是好事——這樣說有道理嗎
    有人說,很多人老了才知道,兒女太優秀不一定是好事。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吧。而孩子學習差的話,多數會在家鄉找個事做,從而陪伴在父母身邊。我同事的這句「名言」,和題主提到的那句話,簡直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孩子是不是優秀,不一定只看學習成績好壞,條條大路通羅馬,成材方式有多種,學習成績好只是孩子有出息的一個方面吧。曾在網上讀到過一則和養老有關的新聞。有一個家庭,有兩個兒子,一個比一個優秀,一個讀了清華,一個讀了人大。
  • 當代年輕人的「假孝順」,讓老人苦不堪言,什麼才是真孝順?
    我們現在所生活的這個環境中,其實只要你留心觀察,你會發現,有很多老人都是一個人在街上轉悠,也有一個人在諾大的超市裡獨自採購,這樣的老人很多,只是我們看到之後都不會覺得有什麼,可是老人們為什麼要在喪失了勞動能力的老年生活獨自搬出去居住呢?其實,不是因為他們自己不願意和孩子們住在一起。
  • 重溫劉德華主演的《桃姐》,多少老人幸福的晚年都毀在這3點
    白巖松曾說:老人的第一位是攢健康,儲蓄健康比儲蓄錢管用。我們沒法預防衰老,但我們可以提前做好健康儲蓄,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鍛鍊身體,讓衰老來得更晚一些,讓疾病來來更少一些。工作人員說,老太太在養老院待了很多年了,家人從來沒有來看過她,據說她很有錢,兒女在許多年前移民美國,那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老人的兒女為什麼沒有回來,我們無法得知,也許他們有他們具體的困難。但老太太的故事又一次告訴我們,養兒真的不能防老。
  • 農村俗語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說的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僅局限於農村,如果從農村角度來說的話也是可以的。黑嫂小時候就經常會聽到村裡老人說這樣的話,一些老人,大多都是老太太,會坐著曬太陽時突然嘆口氣,然後說一句:滿堂的兒女,不如半路的夫妻。小時候是不太懂這句話的,現在長大了,再回想這些話,能感受出說這些話人心裡的無奈。
  • 不願意幫兒女帶孩子的老人,如今真的幸福嗎?這個結局讓人深思
    婆婆偶爾來露個面看看孩子就走,從來沒有說過幫忙帶孩子的話,也沒有給玲玲一些經濟支持。還好玲玲老公的收入足夠養活一家人,轉眼兒子3歲了,玲玲也算是終於熬出來了,準備給孩子送去幼兒園,自己再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中。
  • 身邊的兒女是否孝順?從老年人身邊的這3個細節可以一眼看出來
    這個時候如果子女能夠幫父母做家務,檢查一下家中的電路是否要修理,幫忙做飯,或者做好了,端送給父母吃,而且做飯的過程中能夠照顧老人的感受,把食物做得比較軟,比較爛,合適老人的口感,那麼有這樣有這做的人,說明他很孝順。
  • 老人最大的悲哀是把所有積蓄都給了兒女,你認同這句話嗎?
    而中國的父母無疑又是其中最無私、最偉大的,他們為了兒女操勞一生、無怨無悔,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儘量讓兒女過得更好,可以說,父母為了兒女可以犧牲一切。然而,現實中也有一些特例,父母雖然為兒女付出很多,可是當父母老了,沒有收入來源,需要子女贍養的時候,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 91歲老人病危,兒女才知道他藏了70年的秘密,他卻說沒什麼了不起
    最近網絡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中國總是被它的人民保護得很好」,相信很多朋友在看到這句話後,腦海中就會浮現出無數個各個時代的英雄來,無論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和平年代,都有勇敢的中華兒女在苦難面前挺身而出,也難怪毛主席會喊出「人民萬歲」這樣鏗鏘有力的話語了。
  • 「活該沒人孝順你」,有這3個特徵的老人,晚年大多不被子女孝順
    老人到了晚年時期,最希望的就是子女孝順,這樣他們晚年也能夠有所依靠。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老人到了晚年都能夠有子女孝順。而實際上這並不能夠完全怪孩子,子女不孝順可能和老人年輕時的對待他們的方式脫不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