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見的六種心理效應

2020-12-23 七情2020

塔瑪拉效應

初入職場時,有沒有人提醒過你,要多做事、少說話?為什麼很多「過來人」都要給新人這樣的忠告呢?這是因為,言多必失,一不小心說錯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當你還沉浸在口吐蓮花的美妙感覺中時,聽者可能已經面露不屑,或是揚長而去。因為你可能說中了人家的隱私,或是觸及別人的禁地;還有可能你只顧說話而忘記了做事,光是紙上談兵,卻沒有腳踏實地的幹勁兒,被領導視為光說不練的假把式標杆。真正聰明的人,能在事業上所有建樹的人,往往都堅持一個原則:多做事,少說話。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塔瑪拉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

指的是熱切的期望和讚美具有超乎尋常的能量,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激發人的潛能。當一個人得到他人的信任與讚美時,會變得更加自信和自尊,從而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原動力。為了不讓對方失望,會更加努力地發揮自己的優勢,盡力達到對方的期望。

瓦拉赫效應:你找對自己的位置了嗎

瓦拉赫效應是以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奧託·瓦拉赫命名的,他有著傳奇的一生,鑑於他在化學方面的成就,心理學家總結出了一個規律:人的智能發展會呈現出不均衡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智能強點和弱點,能夠找到智能強點中的最佳點,自身隱藏的潛力就會得到極致的發揮,取得驚人的成績。

高原效應:別太看重結果,多享受過程

西歐的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有意思的實驗:在給大猩猩觀看了恐怖畫面後,發現大猩猩的呼吸和心跳的頻率,以及血壓都有了明顯的升高。它們在生理上表現出煩躁不安,記憶力和注意力都明顯下降,這些現象很像人類在高原缺氧地區的反應。後來,心理學家就把個體面臨恐懼、高壓、突發事件時的心理稱為高原效應。

麥穗定律:世上有沒有最大最好的麥穗

說起麥穗定律,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蘇格拉底。

有一次,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讓他到麥田裡去,摘一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其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能往前走,不可回頭。柏拉圖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了,結果兩手空空地回來。

蘇格拉底問:「你為什麼沒有摘呢?」柏拉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可以回頭,就算看到了最大最金黃的,可不知道前面還有沒有更好的,就沒有摘。走到前面時,發現後面的麥穗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已經錯過了,所以我一無所獲。」

布裡丹毛驢效應:愛需要選擇的勇氣和能力

布裡丹毛驢的典故,想必多數人都聽過:大學教授布裡丹養了一頭毛驢,每天都會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餵它。一天,送草料的農民出於對布裡丹的敬仰,額外送了他一堆草料,放在旁邊。結果,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距離完全相等的乾草之間,左看看右看看,不知道該選哪一堆才好。就這樣,可憐的毛驢在猶豫中竟然被活活地餓死了。人們就把在決策過程中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為布裡丹毛驢效應。

相關焦點

  • 生活中最常見的幾種心理效應
    詹森效應:不是比賽太難,是你太恐懼有個叫詹森的運動員,平時訓練有素,完成各種項目都遊刃有餘,絕對是實力派的選手。可問題是,他從來沒有在賽場上贏過,只要一進入正式的比賽,他就完全沒有了平時的狀態,總會發生各種失誤。
  • 決策中常見的心理效應學習指導
    心理效應,是指大多數人在相同的情況下或對某種相同的刺激,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應的現象。它在管理學裡面是一個相對比較簡單的知識點,但是在實際的考試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大綱以外的心理效應的考查,所以為了方便考生,使考生遇到超綱的效應能從容對待,中公教育輔導專家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超綱心裡效應,考生在掌握的時候大概了解其內涵即可。
  • 生活中有趣的心理效應
    19世紀末,心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了20世紀中期,心理學才有了相對統一的定義。由此可見,心理學其實是一門十分年輕的學科,它的許多理論都是不完備的,目前仍處於探索階段。就算是如此,心理學這門科學仍有令人十分欣喜的成就,以下就是一些有趣的心理學效應,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比較常見的幾種效應
    1.蝴蝶效應蝴蝶效應又叫拓撲學連鎖反應,指在一個循環系統中,微小的改變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 三個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你有遇到過嗎?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各種問題,也遇到各種有趣的事情。有些事情不斷重複,即使複雜難解,但是其本質,依然可以總結出神奇的心理效應醞釀效應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阿基米德,我們只知道他發現了浮力原理。但是他發現原理的過程,卻是非常有意思。他是先通過常識去試,然後思維進入一種死胡同。
  • 教招常見心理學效應匯總
    心理學效應是社會生活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在我們的教師招聘考試中,也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今天我們就一起把常見的心理學效應匯總一下。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人際關係中的「六脈神劍」:六個心理效應幫你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
    首因效應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效應」。是指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首次見面時給對方留下的印象,通常這種印象深刻、長遠,儘管很多時候「第一印象」往往是是錯誤的,但它卻是影響人們認知、判斷的一個主要因素。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請慎重對待自己的「第一次」。
  • 心理科普 | 巴納姆效應
    導語:巴納姆效應也被稱為福勒效應,這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心理狀態,使人不能更清晰認識了解自己,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甚至於影響自己的判斷。
  • 先看懂這17種心理效應!
    營銷=科學+人性看懂這17種心理效應教你做好人性營銷1視網膜效應為什麼我們總能反反覆覆看到一些同樣的廣告5稀缺心理飢餓營銷百試百靈,前有小米賣手機,後有星巴克賣杯子、喜茶賣飲品……消費者會因為出產品的難得而更加重視。
  • 你知道什麼叫框架效應嗎?快來打破生活中的這些框架吧
    今天七哥給大家介紹這本書名叫做框架效應。作者是首爾大學心理系教授崔仁哲,他原本是讀理科的,後來因為追隨興趣要改讀心理學系,畢業後前往美國深造。他筆下這本《框架效應》裡提到的創新觀點被奉為韓國的心理學聖經。書裡頭提到的「框架」,其實就是人們在生活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思維慣性。
  • 在親密關係中,警惕煤氣燈效應,對你產生的心理暗示
    很久之後,她知道了「煤氣燈效應」,這是一個心理學名詞,而這個名詞解釋了她為何會在這段感情裡一呆就是7年,大致的意思就是:認知否定,通過「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實,而進行心理操控和洗腦,而親密關係中最常見。當她回想起自己所遭受的情感和家庭暴力,知道自己盡然活得如此卑微,當她意識到的這一刻,她毅然選擇了離開。
  • 新聞採訪中,你必須了解的6種受訪者心理
    新聞採訪中,你必須了解的 6 種受訪者心理作者:陳安慶來源:南方傳媒書院通常情況下,人們都會認為,優秀的記者加上良好的採訪對象就等於成功的採訪。在新聞採訪中,記者不僅需要了解一般意義上的採訪提問藝術和應對技巧,更應該了解新聞採訪中容易出現的幾種心理效應,使得自己的採訪更為順利和成功。
  • 影響生活的12個心理效應,你品!你細品!
    圖片來源網絡 沒有人會像你自己那樣關注自己, 「聚光燈效應 」只存在於你的頭腦中,而非真實情況的反映 6、酸萄萄效應 寓言中狐狸得不到葡萄就說它酸,以平衡自己的心理。人們拿自己能夠接受的 「理由 」來自我安慰,以避免心理上受到更重的傷害。
  • 2020廣東事業單位考試:管理學中常見的各種「效應」匯總
    管理學知識在一些省市事業單位考試中考查較多,考查方式主要是一些理解性的題目,其中對於各種「效應」的考查是重點也是難點,同學們在平時需要聯繫案例多加理解記憶,在考試中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將這部分的題目順利得分,獲得理想的成績。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
  • 從女子復盤泰國遭丈夫推下懸崖,聊聊生活中的月暈效應
    丈夫鋌而走險,在泰國將她推下懸崖,這個悲劇發生後,其實我們自身也要反省,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而這裡就不得不提及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月暈效應。月暈效應又叫暈輪效應、成見效應、光圈效應等,指人們在交往認知中,對方的某個特別突出的特點、品質就會掩蓋人們對對方的其他品質和特點的正確了解。這種錯覺現象,心理學中稱之為「暈輪效應」。
  • 民宿設計中的六種常見風格
    最近幾年,民宿成為大家外出旅遊首選的住宿地,各種不同風格的民宿讓遊客流連忘返,下面介紹一下民宿設計中常見的6種風格吧: 4、田園風:美式、歐式、韓式比較普遍。
  • 心理學堂:《三明治效應》
    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學科。19世紀末,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了20世紀中期,心理學才有了相對統一的定義。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從1879年德國學者馮特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建立心理實驗室,脫離思辨性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的。
  • 常見的各種效應,你知道多少?
    在現實生活中,投射效應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有人總是從好的方面來解釋別人的言論和行為;二是有人總是從壞的方面來解釋別人的言論和行為。(六)登門檻效應(低球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