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南
手裡有錢,放在哪裡踏實,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人會把錢換成黃金首飾戴著,這樣不僅好看,還能保值;有人會把錢換成固定資產,比如買房。而這些肯定不是大多數,多數人手裡有錢還是會選擇把錢存在銀行,畢竟一提到銀行,我們就能想到國家這個大保護傘,錢自然是安全的。然而,銀行真的是100%安全嗎?銀行是否會倒閉呢?
是的,銀行也會倒閉,且這在國際上並不算新鮮事,像摩根大通、雷曼兄弟等投資銀行都曾幾度面臨倒閉的風險。但因為我國國情不同,最早銀行都是國有的,倒閉的概率相對較小。然而,在銀行放寬監管政策後,很多銀行就不再是國資,倒閉的風險也就隨之加大。我們以我國第一家倒閉的銀行為例,成立不到3年便破產倒閉,央行出資34億也沒能挽回。
首家倒閉的銀行——海南發展銀行
1995年,海南發展銀行成立,註冊資金16.77億元,是一家具有獨立法人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海南發展銀行由海南省政府控股,共有43家實力雄厚的大股東參股,其中包括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中國遠洋運輸集團有限公司、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等在內。
可這風光背後卻暗藏隱憂。20世紀90年代,海南的房地產先於內地進入了火熱模式,炒房、炒樓的瘋狂程度一點也不亞於如今的樓市。一句「要掙錢,到海南;要發家,炒樓花」的順口溜,完美的詮釋了當年海南房地產的興盛場面。不到2年時間裡,海口的土地出讓價從十多萬/畝被炒到了幾百萬/畝。在這種風氣之下,眾多金融機構都將大量資金投入了房地產市場,並依靠高利率來募集資金。海南發展銀行就是其中一家。
然而,房地產就像一陣風,刮過去之後,大量的高息資金卻無法收回,銀行無力兌付儲戶大額取款業務。隨後,得知這一消息的儲戶,紛紛前往海南發展銀行大廳要求兌付存款,導致銀行資金更加緊張,儲蓄額急劇下降。而失去了銀行支撐的房地產瞬間崩盤,直接導致了銀行信用危機,債務無法償還。
眼看形勢危急,央行調撥了34億人民幣幫助海發行救急,但面對海南房地產這個填不滿的大窟窿,卻還是沒能挽回局面。1998年6月,成立不到3年的海發行破產,成了國內第一家倒閉的銀行。
銀行倒閉,最高賠付50萬
銀行破產這種悲劇自然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不過既然事情發生了,總也得解決問題,那麼銀行破產後,儲戶的錢怎麼辦?或者說,我們欠銀行的錢還用不用還呢?
答案可能對儲戶們來說不太友好,貸的款是肯定要正常還的,而儲蓄最高卻只能拿回50萬元。
一般來說,倒閉的銀行債務會有第三方銀行接管,債權會轉移至接管銀行,你欠銀行的錢只是換了個債主子,該還多少一分錢都不能少。而根據2015年頒布的《存款保險條例》可知,銀行破產後,儲戶連本帶利最高可以獲得50萬元的賠償。
也就是說,如果銀行破產,存款+利息少於50萬的儲戶可以獲得全額賠付,而超過50萬元的最多獲賠50萬元。超出的部分理論上是應該在銀行清算後按比例賠付的,但通常很難拿回來,海發行就是在破產20多年後仍未完成清算。
所以,銀行破產後,儲戶的利益能否得到全額保障,其最根本的條件還是要看銀行主體。如果是平安銀行破產,平安銀行的股東主體既不是國資,也不是某地政府,甚至不是中國企業,而是摩根大通和其他外資機構,那麼儲戶極有可能只能拿回50萬。
所以我們在理財的時候一定要有風險意識,沒有絕對安全的理財方式,要想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就要在收益率和安全性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同時注意不要將雞蛋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你認為呢?
本文由大話企業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