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俊俊
然而,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疫情,或是其他原因,依然沒有回家過年呢?此片是陳哲藝的
處女作,卻一舉拿下金馬獎,連李安看完也讚不絕口。電影講述的是經濟危機下,一個新加坡華人家庭的生活改變。
家樂是個十分調皮的學生,父母愛子,但彼此之間卻缺少交流,於是造成了他性格的乖張與頑劣,在學校處處與老師作對。
懷上第二胎的母親既忙於工作,又要照顧家樂,而在經濟危機下
失業的父親每日卻裝作沒事一樣早出晚歸。這個家庭並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但丈夫與妻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疏離卻客觀存在著,他們的困境正是普遍華人家庭生活的縮影。母親找了一個
菲律賓女傭泰莉,希望能減輕家庭瑣事上的困難,家樂由一開始的不信任泰莉,欺負捉弄泰莉,到最後因為泰莉的陪伴,使他感受到了親人般的溫暖。然而,隨著家庭財務的困難,他們連這個女傭也僱不起了,只得讓女傭離開。家樂哭著送別了可依賴的「親人」,母親也順利生下了二胎,這個家庭將依舊如此疏離而冷漠地彼此依靠著生活下去。
《爸媽不在家》是華人導演陳哲藝的長片處女作,一舉奪得當年的金馬獎最佳影片,這算得上當年的爆冷之作。當時的陳哲藝還是個沒什麼人認識的小導演,而入圍的電影人都是賈樟柯、王家衛這號世界級電影大師。陳哲藝的這部處女作無疑成為他進入電影圈的「敲門磚」。而之後陳哲藝在2019年推出的《熱帶雨》也沒有讓大家失望,在平遙電影節上收穫無數好評。這位華人導演的兩部作品都將鏡頭對準了華人家庭,與中國傳統的家庭倫理劇不同,他鏡頭下的家庭,以旁觀者的視角展示生活的真相,卻並沒有給出評判與出路。法國哲學家評論日本家庭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時候,曾說小津的電影並不表現與日常僧或的弱緩期對立的突強期,而且也沒有任何理由製造某種作為「關鍵動作」的壓抑情緒。其意思是想說明,小津導演的電影所有的戲劇性都孕育在平淡的敘事之中,在不斷的日常瑣事的描繪中,實質醞釀著風暴。《爸媽不在家》從始至終都以生活流的形式展現這個華人家庭的狀況,每一個能被大肆書寫情緒的真相發現的時刻,都被導演平靜地帶過。在父親向母親坦白自己早已丟失工作,兩人躺在臥室的小床,固定的長鏡頭帶來冷峻的壓抑,而這對彼此關係間填充著無數生活的壓力,而消磨掉了本應存在的耳鬢廝磨的愛意的夫妻,毫無爭吵的接受了事情的真相——在這個生活場景裡,失業作為社會與家庭的創痛,變得似乎微不足道,在睡前的口頭對話中被輕描淡寫,顯示了被生活壓垮的人們面對現實的無能為力。而下一步,兩人認清了家庭的財務不再足以支撐僱傭一個女傭,在隱晦的對話間決定了另一個人的命運。依舊是平靜的日常對話,卻宣判了另一個人的生活軌跡。這不是《林家鋪子》式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字字血淚的階級控訴,更像是一種面對生活「算了吧」的妥協。《爸媽不在家》總讓人想起另一個對家庭生活書寫得非常透徹的電影大師楊德昌,如同一把冰冷的手術刀,劃開家庭與社會的心臟。電影中充斥著一些「楊德昌時刻」,這是筆者的命名法,所謂這些時刻,是指一種熱鬧錶面之下的孤獨感,在楊德昌的電影裡經常有家庭聚會的喜事場面,但鏡頭總呈現為一種冷冰冰的氛圍。《爸媽不在家》裡也有一次家庭聚會,觥籌交錯間,泰莉身為女傭沒有資格上桌,而親戚的對話間似乎顯露出對財富與地位的追捧。家樂在歡樂的氛圍中顯得格格不入,此時用了一個主觀鏡頭,家樂看向了包廂外獨自一人吃飯的泰莉,便跑了出去,與泰莉親密的吃起飯來。而後,導演用了一個鏡頭,前景是泰莉與家樂的親密場景,後景則是母親站在打開的門後,望著這令她心酸的一幕,她身後的人群依舊歡樂無比。這個構圖十分有意思,母親只佔了畫面的1/3,使她佔有的空間顯得逼仄,而門框將她框住,更顯出她存在空間的狹小。這個門作為這個段落的符號,暗喻了這個女性被生活壓力所困住,也顯示出她與家樂母子關係的隔閡。片中的父親是一個十分「楊德昌式」的父親,他們沉默寡言但肩負著家庭的責任,他們在影片中似乎並不起到太多顯示家庭意義的作用,更多的承擔著折射社會的作用。比如在楊德昌《一一》中的父親,作為一個理想主義的「沉默的大多數」,他反映著當時臺灣社會名利場的浮華。而在《爸媽不在家》中,這個全片沒多少臺詞的父親,反映了在這場經濟危機中失業的中年人的形象,將社會危機引入到了家庭危機,儘管沒達到楊德昌那樣深刻的諷刺性,但依舊使原本囿於家庭背景的故事多了一個面向社會的側面。「我覺得華人社會裡面,男生都很喜歡做一家之主,但是婚姻或者家庭碰到問題的時候,第一個躲起來的往往都是男生,真正有力量去勇往直前或者面對問題的永遠都是女人。」電影中主要有兩個女性,一個是家樂的親生母親,一個是女傭泰莉,她們既有母性的一面,但更多展現的是女性的堅韌。電影開頭便向我們展現了母親所承受的社會壓力與家庭壓力,她拖著大肚子面對公司忙碌的工作,又不斷需要處理家樂在學校犯下的錯誤。她明知丈夫丟失了工作,但裝作不知道以保留丈夫的自尊心。從對話間可以得出,這類的事情幾乎都是母親來處理的,雖然是小事,但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性的逃避。而下一幕果不其然,便是母親坐在了泰莉的對面。簡潔有力地書寫了這個女性的行動力。女傭泰莉並非是桃姐(電影《桃姐》中的主角)式的奉獻型女性,她並沒有像桃姐那樣付出那麼多的心血,她僅僅作為一個普通的女傭那樣,陪伴家樂,使家樂感受到了短暫的「親情」。她在電影中的作用並不像桃姐那樣作為取代親生母親的作用,更多的是對家樂的親生母親起到一個示範,揭示了家庭關係中陪伴的作用。導演用簡單的畫面交代了泰莉的生活背景,她擁有一個不滿周歲的孩子,而孩子正面臨著可能被她所託付的人拋棄的危險,為此她不得不偷偷在美容院多打一份工。康德曾提出「人是目的」的觀點,人不是手段,而是作為目的的存在。於是電影中的這個女性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他者」,而是一個具體的人,她會偷偷使用女主人的口紅,也會在家樂即將面臨開除時苦苦哀求校長,會怪罪家樂偷煙以至於她自己被女主人誤會。與家樂離別的時候,她也並未表現出過多的不舍,只是交代家樂要照顧好自己,比起家樂的失聲痛哭,她似乎表現得過於平靜。導演並沒有想要神化這個女性,即便她看起來是個值得用最濃厚筆墨書寫的人物,導演依舊讓她情緒淡淡地,在家樂看起來她的所作所為是陪伴,而對她而言僅僅是「工作」,雖然泰莉的情感有一定的溢出(尤其在她穿得像家樂的親生母親那樣趕赴學校時),但她清楚自己所處的地位。某種程度而言,她對家樂的照顧,更像是一種面對自己無法照顧到的親生孩子的轉移性補償,這正是生活的悲劇所在。泰莉體現了一個底層母親在扮演他人「母親」角色中所遇到的情感困境。《爸媽不在家》的片名暗示著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缺席」,但電影所展現的原生家庭卻並非像我們想像中那樣殘酷,它反映的像是
大多數華人家庭的真實狀態:家樂的頑劣有時看上去甚至像無理取鬧,因為他的父母只是像大多數華人家庭裡的父母那樣,父母間甚至沒有爭吵,也並沒有放任家樂不管。他們真正缺少的是溝通與陪伴,疏離與冷漠充斥著這個看上去完好無損的家庭。家樂依賴上一個女傭或許能使父母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導演已經讓電影在泰莉離開、母親在病房產下新的生命裡結束。電影最後,在醫院走廊,父親主動詢問家樂在聽什麼音樂,那隻隨身聽是泰莉留給家樂的紀念,家樂分給了父親一隻,兩人無話。電影以沉默開頭,以沉默結尾。這個家庭將會有改變嗎?馬上就是新年了,我希望接下來的日子裡,每個人都可以打破沉默,做出改變,不要讓生活的壓力,使你變得沉默寡言,而錯過了最愛你的家人。
你可能錯過這些好片
文章連結:一刻也沒有停止讀書
談戀愛嗎,排隊開房的那種?
2020年,俊俊心中的年度10佳電影
從9.0到9.9,從感動到R級尺度,你要的寶藏來了
9.1分,新神劇來了!
9.9分,這些精品頂流回來了!
有人在吃瓜,有人在死去
開年最愛!撩妹高手,少女心都要炸了
9.1到9.4分,國產開年第一劇它憑什麼?
做人不缺愛,做愛不缺人。
掃碼關注本號
關注後點菜單欄往期精華
1000多部精選高分電影
200多本精選書單資源
我是俊俊,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