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目前正在熱映中。
影片有很多亮點,但也有不少缺憾。
《八佰》本來可以拍得更好一些的,像讓-雅克• 阿諾拍的《兵臨城下》那樣經典,可惜,最終還是差了點。
《八佰》講述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是淞滬會戰的收尾。
當年,在日軍的圍困下,由謝晉元帶領的「八百壯士」血戰四天四夜,僅以傷亡20多人的代價,打退敵人多次進攻,最終斃敵200多人。
這就像在暗夜中發光的一顆星,極大地提升了中國軍民的士氣。
當時,四行倉庫和南邊的租界僅有一個蘇州河之隔。一邊是激烈的戰鬥,另一邊則有多人觀戰,這在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一幕。
所以,故事題材本身就足夠生動,足夠讓人心神激蕩。
而影片的導演管虎,為了還原當年的場景,還帶人專門找了一塊地方,花費數年,人工搭建起佔地200畝左右的兩岸建築,還人工挖掘了一條仿真的蘇州河,周圍建築也是1:1的實景搭建。
並且,影片全程都採用數字IMAX攝影機拍攝,對大場面的拍攝非常有幫助。
這樣的準備工作和努力,使《八佰》看起來很有成為經典戰爭片的潛質。
上映後,電影的場景的確看起來很精良,特效逼真,鏡頭運用得也很棒。
但看完之後,整體感覺還是欠缺一些火候。
《兵臨城下》也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保衛戰電影,可以拿它來和《八佰》比較一下。
先看一下影片的各自開頭。
《兵臨城下》講的是在二戰期間有著轉折意義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著名狙擊手瓦西裡的故事。
《兵臨城下》的開頭,除了交代瓦西裡兒時就開始跟著爺爺學打獵外,還對史達林格勒當時的戰場全貌,有著一段非常精彩的描繪。
這樣既交代了主角瓦西裡的行動線路,還很好地烘託了戰爭的慘烈氣氛。
而《八佰》的開頭,是用一段文字說明了謝晉元帶領部下守衛四行倉庫的原因。
這樣是省事了,卻也表達減弱了。
其實,當時的淞滬會戰也極為慘烈。
不說寶山保衛戰、羅店爭奪戰,就說會戰末期的蘇州河南岸戰役,稅警總團、第36師、第87師、第88師等死守蘇州河南岸陣地,其中第36師一部官兵,沒有一個人退縮,最後該部官兵幾乎全軍覆沒。
如果有對淞滬會戰周圍環境的描繪,而不是用文字說明,無疑能給影片增色不少。
再看一下兩部影片的流暢度和節奏。
《兵臨城下》重點突出的是瓦西裡,主要展現他在和敵軍狙擊手康尼對戰中的高超射擊水平、冷靜和機警。
其它的像瓦西裡和文官丹尼洛夫的友情變化,瓦西裡和坦妮婭的愛情,他們和菲利波夫太太、薩夏的相互關心等等,都是作為輔助情節展現,但這些輔助情節又和主要情節結合緊密,推動著主要情節的發展。
故事的主線一直都很清晰,節奏感把控得也很好。
而《八佰》對準的是400多人,導演採用了群像式的描述方法。
群像式講述故事的手法,要想把握好難度很大,它有一個很大的風險,那就是很可能最後會淪為流水帳。
不幸的是,《八佰》這次也沒能逃脫這種風險。
影片的本意是想表現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將士們的英勇,還有其中一些普通士兵的轉變過程,這是沒問題的。
但在影片的講述過程中,導演似乎想要加入太多的東西。
趙子龍這個意象的表達還是很有意思的。從山東兵拿的皮影,到南岸戲班唱的戲,到端午死後幻化成的趙子龍,都表現了將士們的不懼犧牲,勇敢殺敵的氣概。
而白馬,其實要起的作用和趙子龍意象有重疊之處,並且顯得有些突然,如果把白馬形象去掉,效果會更好。
白馬形象如果去掉,那麼日軍指揮官和謝晉元見面的一幕也大可去掉。那一幕不僅破壞了影片的流暢度,也沒顯現出什麼作用。
《八佰》的有些場景表達得還是不錯的,但有些重要場景卻沒能表現出該有的精彩。
像黃曉明扮演的特派員說服謝晉元撤退,這一個場景是很重要的,本來可以成為影片的一個亮點,但最後卻表現得有些說教。
特別是《八佰》的後半段,節奏明顯有些混亂,除了劇本和導演的原因,這可能和影片的內容刪改也有一定關係。
群像式的描述手法,其實也可以分一定的主次。
當然,在《八佰》中,對杜淳飾演的謝晉元、歐豪飾演的端午、張譯飾演的老算盤、王千源飾演的羊拐、姜武飾演的老鐵、唐藝昕飾演的楊惠敏等人,是給予了相對較多的鏡頭。
但最終的呈現效果除了少數幾人,並不太好。
這有角色設置的原因,也有演員表演的原因。
群像式的手法表現不佳,是更主要的原因,它沒有充分交代好角色的變化過程和行為動機,最終使角色流於表面,難以表現深層次的內心思考。
當然,也有運用群像式運用得比較好的電影,比如《拯救大兵瑞恩》。
不過,《拯救大兵瑞恩》是一個場地不斷變換的影片,有著充分的空間來展現角色的性格原因、變化過程等。
而《八佰》是在一個固定的場所,只有樓層的局部變化。這樣比較固定的場景,其實並不太適合運用群像式手法。
再看看《兵臨城下》中的角色,裘德洛扮演的瓦西裡,對人物性格把握得不錯,神態表現準確而又有所克制。
並且那時的裘德洛正處於相貌巔峰,可謂顏值與演技齊飛。
男二丹尼洛夫的幾個變化也很有意思,並且合乎情理:一開始和瓦西裡在連殺5個敵兵時結下的情誼,因為都對坦妮婭有好感又產生隔閡,到後來丹尼洛夫又用自己引出對方的狙擊手,他的形象也很獨特。
坦妮婭由蕾切爾• 薇姿飾演,一開始她在火車上灰頭土臉的,並不起眼。到了後邊,她紮起了頭髮,挺耐看的,演技也很有爆發力。
還有小男孩薩夏,表現得也很出色。
他每次見到瓦西裡,都能從他臉龐上看到對瓦西裡的崇敬和喜愛,特別是他在德國狙擊手面前,誤以為瓦西裡已經陣亡時的表情,讓人為之拍案叫好。
倒是扮演德方狙擊手康尼的艾德• 哈裡斯,雖然角色份量也比較重,但卻給人感覺比較平淡。
《八佰》如果也採用重點刻畫角色的話,相信效果會增強不少。
像歐豪和姜武的角色完全可以合成一個。角色的表現時間太短,真的很難展開性格的描述,進而感染到觀眾。
小七月和小湖北的角色也可以合成一個。飾演小七月的張宥浩,有一定的潛質。
而侯勇飾演的教授和劉曉慶飾演的蓉姐,鏡頭更是少得可憐,空有一身出色演技而無處發揮。
還有張譯飾演的老算盤這個角色,人設存在一定的問題。
飾演謝晉元的杜淳表現不錯,但分配給他的鏡頭也不算太多。
謝晉元完全可以給予更多的筆墨,這和同時表現幾個典型的普通士兵角色並不衝突。因為,他們本來就有緊密聯繫,本來就是一個整體。
想給每一個角色都分鏡頭,想讓人們記住更多,結果反而給人印象不夠深刻,感染力不強。
這又削弱了對將士英勇的表現,只能通過受傷、犧牲、猛衝等來表示,而缺乏相關的鋪墊和延伸。
不過,《八佰》還是能夠看到劇組團隊的用心。而影片能拍完並且上映,管虎等人也付出了很多心血。
影片的後期製作體現出了比較高的水準,這些還是需要肯定的。希望國內電影能不斷地進步。
今年剛好是抗戰勝利75周年,曾經的屈辱傷痛已經遠去,但不能忘卻。看了電影,會更明白現在的安定是多麼地來之不易!
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圖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