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電影《八佰》本可以比肩《兵臨城下》的

2020-08-27 林海風語

電影《八佰》,目前正在熱映中。

影片有很多亮點,但也有不少缺憾。

《八佰》本來可以拍得更好一些的,像讓-雅克• 阿諾拍的《兵臨城下》那樣經典,可惜,最終還是差了點。

01 《八佰》本有著成為經典的潛質

《八佰》講述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是淞滬會戰的收尾。

當年,在日軍的圍困下,由謝晉元帶領的「八百壯士」血戰四天四夜,僅以傷亡20多人的代價,打退敵人多次進攻,最終斃敵200多人。

這就像在暗夜中發光的一顆星,極大地提升了中國軍民的士氣。

當時,四行倉庫和南邊的租界僅有一個蘇州河之隔。一邊是激烈的戰鬥,另一邊則有多人觀戰,這在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一幕。

所以,故事題材本身就足夠生動,足夠讓人心神激蕩。

而影片的導演管虎,為了還原當年的場景,還帶人專門找了一塊地方,花費數年,人工搭建起佔地200畝左右的兩岸建築,還人工挖掘了一條仿真的蘇州河,周圍建築也是1:1的實景搭建。

並且,影片全程都採用數字IMAX攝影機拍攝,對大場面的拍攝非常有幫助。

這樣的準備工作和努力,使《八佰》看起來很有成為經典戰爭片的潛質。

上映後,電影的場景的確看起來很精良,特效逼真,鏡頭運用得也很棒。

但看完之後,整體感覺還是欠缺一些火候。

《兵臨城下》也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保衛戰電影,可以拿它來和《八佰》比較一下。

02 故事的流暢度和節奏感

先看一下影片的各自開頭

《兵臨城下》講的是在二戰期間有著轉折意義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著名狙擊手瓦西裡的故事。

《兵臨城下》的開頭,除了交代瓦西裡兒時就開始跟著爺爺學打獵外,還對史達林格勒當時的戰場全貌,有著一段非常精彩的描繪。

這樣既交代了主角瓦西裡的行動線路,還很好地烘託了戰爭的慘烈氣氛。

而《八佰》的開頭,是用一段文字說明了謝晉元帶領部下守衛四行倉庫的原因。

這樣是省事了,卻也表達減弱了。

其實,當時的淞滬會戰也極為慘烈。

不說寶山保衛戰、羅店爭奪戰,就說會戰末期的蘇州河南岸戰役,稅警總團、第36師、第87師、第88師等死守蘇州河南岸陣地,其中第36師一部官兵,沒有一個人退縮,最後該部官兵幾乎全軍覆沒。

如果有對淞滬會戰周圍環境的描繪,而不是用文字說明,無疑能給影片增色不少。

再看一下兩部影片的流暢度和節奏

《兵臨城下》重點突出的是瓦西裡,主要展現他在和敵軍狙擊手康尼對戰中的高超射擊水平、冷靜和機警。

其它的像瓦西裡和文官丹尼洛夫的友情變化,瓦西裡和坦妮婭的愛情,他們和菲利波夫太太、薩夏的相互關心等等,都是作為輔助情節展現,但這些輔助情節又和主要情節結合緊密,推動著主要情節的發展。

故事的主線一直都很清晰,節奏感把控得也很好。

而《八佰》對準的是400多人,導演採用了群像式的描述方法。

群像式講述故事的手法,要想把握好難度很大,它有一個很大的風險,那就是很可能最後會淪為流水帳。

不幸的是,《八佰》這次也沒能逃脫這種風險。

影片的本意是想表現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將士們的英勇,還有其中一些普通士兵的轉變過程,這是沒問題的。

但在影片的講述過程中,導演似乎想要加入太多的東西。

趙子龍這個意象的表達還是很有意思的。從山東兵拿的皮影,到南岸戲班唱的戲,到端午死後幻化成的趙子龍,都表現了將士們的不懼犧牲,勇敢殺敵的氣概。

而白馬,其實要起的作用和趙子龍意象有重疊之處,並且顯得有些突然,如果把白馬形象去掉,效果會更好。

白馬形象如果去掉,那麼日軍指揮官和謝晉元見面的一幕也大可去掉。那一幕不僅破壞了影片的流暢度,也沒顯現出什麼作用。

《八佰》的有些場景表達得還是不錯的,但有些重要場景卻沒能表現出該有的精彩。

像黃曉明扮演的特派員說服謝晉元撤退,這一個場景是很重要的,本來可以成為影片的一個亮點,但最後卻表現得有些說教。

特別是《八佰》的後半段,節奏明顯有些混亂,除了劇本和導演的原因,這可能和影片的內容刪改也有一定關係。

03 角色的設置和刻畫

群像式的描述手法,其實也可以分一定的主次。

當然,在《八佰》中,對杜淳飾演的謝晉元、歐豪飾演的端午、張譯飾演的老算盤、王千源飾演的羊拐、姜武飾演的老鐵、唐藝昕飾演的楊惠敏等人,是給予了相對較多的鏡頭。

但最終的呈現效果除了少數幾人,並不太好。

這有角色設置的原因,也有演員表演的原因。

群像式的手法表現不佳,是更主要的原因,它沒有充分交代好角色的變化過程和行為動機,最終使角色流於表面,難以表現深層次的內心思考。

當然,也有運用群像式運用得比較好的電影,比如《拯救大兵瑞恩》。

不過,《拯救大兵瑞恩》是一個場地不斷變換的影片,有著充分的空間來展現角色的性格原因、變化過程等。

而《八佰》是在一個固定的場所,只有樓層的局部變化。這樣比較固定的場景,其實並不太適合運用群像式手法。

再看看《兵臨城下》中的角色,裘德洛扮演的瓦西裡,對人物性格把握得不錯,神態表現準確而又有所克制。

並且那時的裘德洛正處於相貌巔峰,可謂顏值與演技齊飛。

男二丹尼洛夫的幾個變化也很有意思,並且合乎情理:一開始和瓦西裡在連殺5個敵兵時結下的情誼,因為都對坦妮婭有好感又產生隔閡,到後來丹尼洛夫又用自己引出對方的狙擊手,他的形象也很獨特。

坦妮婭由蕾切爾• 薇姿飾演,一開始她在火車上灰頭土臉的,並不起眼。到了後邊,她紮起了頭髮,挺耐看的,演技也很有爆發力。

還有小男孩薩夏,表現得也很出色。

他每次見到瓦西裡,都能從他臉龐上看到對瓦西裡的崇敬和喜愛,特別是他在德國狙擊手面前,誤以為瓦西裡已經陣亡時的表情,讓人為之拍案叫好。

倒是扮演德方狙擊手康尼的艾德• 哈裡斯,雖然角色份量也比較重,但卻給人感覺比較平淡。

《八佰》如果也採用重點刻畫角色的話,相信效果會增強不少。

像歐豪和姜武的角色完全可以合成一個。角色的表現時間太短,真的很難展開性格的描述,進而感染到觀眾。

小七月和小湖北的角色也可以合成一個。飾演小七月的張宥浩,有一定的潛質。

而侯勇飾演的教授和劉曉慶飾演的蓉姐,鏡頭更是少得可憐,空有一身出色演技而無處發揮。

還有張譯飾演的老算盤這個角色,人設存在一定的問題。

飾演謝晉元的杜淳表現不錯,但分配給他的鏡頭也不算太多。

謝晉元完全可以給予更多的筆墨,這和同時表現幾個典型的普通士兵角色並不衝突。因為,他們本來就有緊密聯繫,本來就是一個整體。

想給每一個角色都分鏡頭,想讓人們記住更多,結果反而給人印象不夠深刻,感染力不強。

這又削弱了對將士英勇的表現,只能通過受傷、犧牲、猛衝等來表示,而缺乏相關的鋪墊和延伸。

04 結語

不過,《八佰》還是能夠看到劇組團隊的用心。而影片能拍完並且上映,管虎等人也付出了很多心血。

影片的後期製作體現出了比較高的水準,這些還是需要肯定的。希望國內電影能不斷地進步。

今年剛好是抗戰勝利75周年,曾經的屈辱傷痛已經遠去,但不能忘卻。看了電影,會更明白現在的安定是多麼地來之不易!

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圖片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好可惜!《八佰》本可以和二戰經典片《兵臨城下》比肩的
    電影《八佰》,目前正在熱映中。影片有很多亮點,但也有不少缺憾。》本來可以拍得更好一些的,像讓-雅克• 阿諾拍的《兵臨城下》那樣經典,可惜,最終還是差了點。01 《八佰》本有著成為經典的潛質《八佰》講述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是淞滬會戰的收尾。當年,在日軍的圍困下,由謝晉元帶領的「八百壯士」血戰四天四夜,僅以傷亡20多人的代價,打退敵人多次進攻,最終斃敵200多人。這就像在暗夜中發光的一顆星,極大地提升了中國軍民的士氣。當時,四行倉庫和南邊的租界僅有一個蘇州河之隔。
  • 電影《八佰》本不應該惹爭議,絕對是熱血澎湃鬥志昂揚的佳作
    首先我不打廣告,不會推薦也不會勸阻任何人去看或不去看電影《八佰》。該片播映後,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爭議的漩渦:一是電影本身的題材內容決定,這個大家都懂得;二是導演對某些鏡頭刻意的處理及表現手法決定,比如送旗。但我坦誠地亮明自己的觀點:這些爭議本不該有。對待娛樂為重的電影我們不能像對待嚴肅為主的歷史一樣,容不得半點誇張,裝不下丁點擴大。
  • 似曾相識的《八佰》
    看了電影《八佰》,感覺到好多鏡頭和場面似曾相識!二、湖北保安團進入傷害之後,到處斷壁殘垣原諒我的圖照的不好哈,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我想到了電影《鋼琴家》三、四行倉庫面前的雕塑讓人想起了《兵臨城下》五、最後德械營冒死衝鋒過橋讓我想起了俄羅斯電影
  • 推薦8部以弱抗強的戰爭片,不比《八佰》差
    《八佰》的自殺式死守,就屬於這一範疇。最近關於這部電影的討論,已呈現白熱化狀態。OK,關於《八佰》到此為止。下面推薦八部有「以弱抗強」情節的戰爭電影。這些電影有的很著名,有的估計就沒多少人看過,屬於極私人的片單,各國都有,精華在最後。《狂怒》:坦克大戰沒有比《狂怒》更好的坦克對戰畫面了。除此以外,也就平平。
  • 阮經天出演電影《八佰》被「一剪沒」,原因曝光之後,實在可惜
    《八佰》上映的版本並不是未刪減的原版,這是經過修剪之後的修剪版;據爆料足足刪減了高達10分鐘劇情。《八佰》首位曝光的演員,如今想想真是令人唏噓。在3月份時,《八佰》就發布了預告片,本片導演管虎髮長文講述關於電影《八佰》背後的故事。當時,阮經天還轉發微博幫助電影《八佰》做宣傳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我們只能在劇照裡面看到他了。
  •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這幾日去電影院看了正在熱播的電影《八佰》,感觸頗深,今天把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小歷史就不好,看了這部電影我才知道,八佰壯士其實只有四百多人,《八佰》以一群臨時應召、本意去打掃戰場卻無意中被併入阻擊部隊的「保安團」為主視點,由一開始的怕死畏戰到最後拿步槍與敵機「單挑」的無所懼怕,由遇到敵襲就各自逃命的一盤散沙到最後全副武裝的鋼鐵城牆,電影的整個過程一方面是與日軍作戰、另一方面也是非正規部隊的成長過程、他們在迷茫怯懦中逐漸找回民族大義的過程
  • 他在《八佰》中戲份全刪,只因他的角色太「危險」,網友:可惜
    他在《八佰》中戲份全刪,只因他的角色太「危險」,網友:可惜!最近熱度最高的電影,《八佰》一定算得上是其中的翹楚,目前還是點映就引發了今年第一波觀影熱潮,隨著口碑的爆棚,前去觀看《八佰》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但有心的觀眾可能會發現,《八佰》這部電影在後半段有不少不連貫的地方,而且還有一個演員,他身為主演,卻遭到了戲份全被刪除,這個人就是阮經天。
  • 電影《八佰》所有歌曲在哪裡可以聽?
    電影《八佰》早8月21日全國影院上映,在上映時引起了一大波的影迷去觀看,也收穫了良好的評價,豆瓣評分高達7.7,首波點映票房破500萬,最終票房31.1億,這在國產戰爭片裡算是不錯的了,且《八佰》是全國影院復甦之後的作品,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足以說明這部電視的質量。
  • 電影《八佰》的拍攝基地,圍欄圈起顯得荒廢悽涼,看起來著實可惜
    正在熱映的電影《八佰》,看過此片的人們都很熟悉片中四行守軍背後的故事,圍欄上貼著電影《八佰》的影視海報。沒錯,被圍欄圍起來的就是《八佰《八佰》拍攝始於2017年9月9日在蘇州陽澄湖半島正式開機,經歷了230天的拍攝,止於2018年4月27日正式殺青。
  • 電影《八佰》:在黑暗與光明之間的英雄變格
    無疑,《八佰》是屬於前者的,作為後疫情時代首部院線上映的國產大片,無論是對於這部電影本身,還是對於整個復工復產期的電影業,《八佰》承載著許多的期待。《八佰》的魅力在於它將戰爭的細節投射到人的細節之上,而電影從來都是如此,「將人物置於無盡的環境中,將他與數不清的擦身而過或遠遠路過的人作比對,建立人物與整個世界的聯繫:這就是電影的意義。」([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八佰》何以能成為中國戰爭電影的新標杆?
    直至8月21日,由管虎拍攝的戰爭電影《八佰》成為後疫情時代在中國大陸率先上映的第一步電影《八佰》對於整個中國電影而言,是後疫情時代的一塊「敲門磚」。業內大多數製作公司、投資商、知名導演、知名演員都卯足勁的支持誇獎這部電影。而作為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重金投入的關鍵電影,自然也對這部救市之作寄予了厚望。無論是電影質量還是電影票房都將深深觸動著大部分投資人、製片人、導演、演員的心,因為電影的表現將直接牽扯到後續大部分調整檔期電影的利益。
  • 還有一部經典電影《集結號》,看這點就知道為什麼能比肩《八佰》
    近期因為《八佰》掀起了一部主旋律電影熱。《八佰》的確是一部優秀的主旋律電影,但是國內的主旋律電影《八佰》並不是唯一一部優秀作品。2007年上映的作品《集結號》同樣是主旋律電影中的佼佼者。《集結號》是華誼兄弟出品作品,由著名導演馮小剛拍攝。
  • 得分比《八佰》高,比肩《拯救大兵瑞恩》,戰爭史詩片韓國最敢拍
    近來國內難得一見的戰爭史詩片《八佰》不斷刷新票房,堪稱內地電影市場的「救市」之作。但隨著觀眾數量的增加,影片的網絡評分卻不斷下滑,目前保持在7.8分左右,雖然已經算高分,但作為內地近幾年來的標杆級戰爭片,與國際同類型大片依然有一些差距。
  • 泰國人會拍《八佰》這種電影嗎?
    最近國產電影《八佰》上映,引來無數媒體熱評和萬千觀影者熱議。電影我還沒看,躺在家讀了幾篇關於它的報導,莫名產生一種「危機四伏」和「兵臨城下」的緊迫感。 此外,我還不禁將它與好萊塢史詩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聯想起來。
  • 通過電影《八佰》,可以看到國人的愛國情懷嗎?
    前段時間,一部還未上映就被炒的熱火朝天的電影《八佰》,在上映後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大家討論的大多集中在對電影的吐槽和感觸上,有的人吐槽影片劇本「很爛」;也有的人看過影片後大抒愛國情懷。那麼這樣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究竟憑藉什麼能夠引發如此強烈的討論呢?
  • 如何評價《八佰》這部電影?
    首先當然是電影的畫面和場面——對一部電影而言,這很重要。2005年左右的樣子吧,我看了一部韓國的電影,叫《太極旗飄揚》。拋開這部電影充滿自我想像和自我滿足的情節設定不談,電影的戰爭畫面確實把我震住了:完全是比肩乃至在某些方面是超越當時好萊塢製作水準的。我當時是有點嫉妒的:我們中國的戰爭電影,何時能拍出這種場面?
  • 《八佰》的三個使命
    它本該出現在去年夏天,搭上國慶70周年的特快列車;卻因為種種原因數次撤檔,最終在難以預料的疫情後姍姍來遲。在《八佰》消失的一年多來,無論是電影市場、產業參與者還是整體的制度環境都發生了微妙而深刻的變化;在如今這個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時間節點歸來,《八佰》所承載的甚至比當時更多。
  • 《八佰》與電影現代主義
    《八佰》劇照據數據統計,截止昨日下午——電影《八佰》上映第三十又一天,其中國內地票房突破30億元大關。目前該片累計觀影人次已達七千八百二十一萬,至此,中國內地影史票房的前十名,門檻已提升至三十億元。如果《八佰》志在票房,這會是一部純電影式的電影。不過,中國導演常用兩種方式,既要討好傳統的電影受眾,又要表達自己獨特的的亮點和創新,因此花樣繁多。就本片而言,所使用的前段是電影史上常見的:以日本軍官的狀態進行呈現:你獲得了我的尊敬。回顧電影史,自上世紀末從臺灣地區率先垂範的抗戰電影始,華人編導的主要導演策略便是以對方的視角來呈現我方故事。
  • 《八佰》標兵奔北坡
    應導版本問世於1938年,正值「八百壯士」事跡次年,雖是無聲軌電影,卻擲地有聲。丁導版本1975年面世,集結了青澀的林青霞和張艾嘉兩位後來如日中天的女星,想領略兩位影后醜小鴨時期表演的觀眾,不妨以這部電影作為藍本,更容易引發美天鵝蛻變的驚嘆。
  • 《八佰》不僅可以救市,還可以救世
    2020年各行各業都有資格道一聲「難」,本就不易的電影市場也稱得上一句難上加難。眼見著影院可以開門了,同行都在左顧右盼看誰來當第一個出頭鳥,自己看準時機後面跟上的時候,此前多次遭遇上映難題的《八佰》站了出來,成為行業全面復工後第一部定檔的國產頭部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