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乾隆一上臺,就把替雍正登基「正名」的《大義覺迷錄》禁刊了

2021-02-13 歷史春秋網

【來源:歷史D學堂(ID:lishi1600)

清王朝的帝王傳位可以用驚心動魄和迷霧重重形容之,而其中尤以康雍之際之帝王交接最為撲朔迷離,外加血雨腥風。時至今日,雍正皇帝得位是否是「正」仍是一樁歷史疑案,儘管史學家們就這一疑案,從正反兩方面挖掘了些許史料加以佐證,但是這些史料多為間接文案,其結論多為史學家們推敲分析而來,而且正反雙方各執一詞,哪一方都沒有壓倒性之鐵證,因此疑案依舊是疑案,看來揭開歷史神秘面紗之任務依舊任重而道遠。

關於雍正皇帝之皇位是「承」還是「篡」的問題,對於我們後人來說,是史學研究之課題,是茶餘飯後之談資,但是對於當時身處其中的各方人物來說,這是一個極為嚴肅的原則性政治問題。

就雍正皇帝的反對派來說,如何佐證雍正皇帝皇位來路不正,是他們翻身的唯一機會,他們為此到處搜拿證據,甚至是大肆造謠詆毀。那對於身居帝位的雍正皇帝來說,如何為自己正身是道義上打倒反動派之必要手段,當然,對於雍正皇帝來說,對付反動派道義上的致勝並非是他的唯一選擇。

上圖_ 愛新覺羅·胤禩(禩同祀,為祀異體字;1681年-1726年),即允禩

上圖_ 八貝勒胤禩的親筆書信 影印

對於政治手段高明且心狠手辣的雍正皇帝來說,「以其道之甚以還之」更是一個「便捷」和行之有效的方式。你們不是喜歡到處造謠誹謗嗎?那麼好,我就以此方法給你們扣帽子,這對於身為皇帝的他,做起來就更加容易。結果就是,當年在康熙朝,風生水起的八爺黨,被新皇帝以迅雷之勢瓦解之,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被下了大獄,更是被折磨致死。曾經的皇親國戚和碩親王,最終還是難逃手足相殘之厄運,至於他們的罪名?這個帽子怎麼扣?還不是他雍正皇帝說了算。

「除之而後快」是行之有效的政治打擊手段,某種程度可以視為打擊反動勢力之捷徑,而且就雍正皇帝而言,殺伐決斷乃帝王雷厲風行之必要,至於後來之事可以慢慢處理。

上圖_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735年)

說到這「後來之事」也確實給雍正皇帝帶來不少麻煩,人雖然是「除」得差不多了,但是他大揮屠刀之行為,留下了諸多「後遺症」。

儘管給了這些政敵們兄弟們和其他政見不和的遠枝宗室皇親被扣了各種罪名「帽子」,但是誰都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而且雍正皇帝這一次打擊面之廣可謂是前所未有,例如貝勒延信,也僅僅是支持過胤禩,就成了重點打擊對象,被削爵下獄,要知道延信可是在西北戰事立過功勞之人,如此風聲鶴唳之所為,著實會令人詬病。

隨著時間之推移。宗室內部的不滿情緒持續蔓延,很多雍正皇帝子侄(「弘」字輩)也紛紛指摘雍正皇帝之所為,此外,外界百官與百姓猜疑的流言蜚語,都讓堪稱「完美主義者」雍正皇帝很不舒服。「為自己正身」這一想法,令強迫症患者雍正皇帝欲罷不能。怎麼辦?雍正皇帝親自執筆寫了一部《大義覺迷錄》。

上圖_ 《大義覺迷錄》是清代雍正帝編著的一本清史文獻彙編著作

此書的主要作用和意圖就是闡述自己得位之「正」,以及胤禩、胤禟之流之「惡」,然後全國刊行,讓全國人民學習以達到「淨化」和統一思想之目的。但是實際效果是否真如雍正皇帝所預期呢?反正乾隆皇帝一上臺就禁止刊行並儘可能地回收了這部風靡一時的政治讀本。

其實乾隆皇帝上臺伊始並不僅僅只是禁止了《大義覺迷錄》之刊行,更是將雍正皇帝感化而「歸正」的民間反動分子曾靜師徒,直接以誣陷皇考(即雍正皇帝)之大罪凌遲處死,要知道曾靜師徒的「誣陷」可是得到雍正皇帝原諒並免罪的,並且還有雍正皇帝親自頒發諭旨,作為本人及世代子孫的「免死金牌,可惜這所謂「免死金牌」只在前代皇帝那好使啊。

上圖_ 乾隆皇帝(1736-1796在位)

為什麼乾隆皇帝一上位就急著否定老爹一系列為自己正身之做法呢?這未免顯得也太不尊重剛剛去世的雍正皇帝了。

因為在乾隆皇帝看來,這是一件事關重大且急需處理的原則性政治問題。原本皇家宮廷蕭牆之內之事,根本不需要與朝野上下,甚至是平頭百姓做交代與解釋,而且這種事情只能是越描越黑。因為不管你說的是真是假,人們都會輕描淡寫地認為,你是皇帝還不是你想怎麼說就怎麼是,根本起不到澄清之作用。

事實也正如乾隆皇帝認為那樣去發展,遠的不說,就眼前而言,這部《大義覺迷錄》就成了研究雍正皇帝皇位來路的重要參考資料,無數史學家通過對比《大義覺迷錄》與其他史料記載之異同,探尋雍正皇帝得位不正的些許蛛絲馬跡。

試想一下,難道在當時就沒有人研究過雍正皇帝得位之事?難道能夠完全避免被一些有所企圖之人加以利用?乾隆皇帝大搞特搞的文字獄,難道就沒有出於消除關於雍正皇帝不良言論之目的嗎?答案都是不言而喻。因此《大義覺迷錄》的刊行並沒有達到雍正皇帝初衷之目的,甚至是適得其反,或者是矯枉過正。

上圖_ 胤禛(雍正帝)硃批過的奏摺

再精明的皇帝也難免會犯一些低級錯誤。誠然,不論雍正皇帝皇位得位是正是否,他執政時期之功績確實在歷代帝王之佼佼者,他的一系列改革,如攤丁入畝、火耗歸公以及養廉銀等制度,取得了有目共睹之政績,但是就《大義覺迷錄》的刊行與讓曾靜師徒遊說於民間之做法,確實不夠智慧,不敢令人恭維。

乾隆皇帝上位伊始就大膽違背雍正皇帝之做法,絕對是睿智的和有必要的,因為乾隆皇帝這麼做不單單是在為他的父親糾偏糾錯,更是將威脅自己皇位那最後一點點之可能也徹底掐死。單從這點看來,年紀輕輕的乾隆皇帝已經顯示出了政治家應有的敏銳與老練了。

參考文獻:

【1】《乾隆帝及其時代》  戴逸(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清代人物研究》  戴逸(著)   故宮出版社

本文轉載自歷史D學堂(ID:lishi1600),作者:王金百,如需轉載請聯繫"歷史D學堂"

相關焦點

  • 雍正親自參與編撰的《大義覺迷錄》,為何會被兒子乾隆給列為禁書
    《大義覺迷錄》在清朝是一本很神奇的書,由雍正皇帝親自撰寫,又被乾隆皇帝親自列為禁書。那麼雍正這本自我「洗白」的書,為何會遭到被禁的命運呢?下面就來給大家詳細講一下。首先來講一下這本書的成書過程。這些話正是雍正想要聽到的,雍正把他與曾靜在這段時間裡寫的所有文章,還有從事件開始,大臣們的奏摺和他在奏摺上的批覆,再加上曾靜的謀反書稿,編成了一套書,就成了《大義覺迷錄》,並把這本書向全天下公告,這就是《大義覺迷錄》的成書過程。為何乾隆會把《大義覺迷錄》給列為禁書?
  • 雍正王朝之奇書《大義覺迷錄》
    雍正七年有曾靜案,曾靜及其學生張熙受呂留良思想影響,欲策動清川陝總督嶽鍾琪反清,列舉雍正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行徑,並諭以呂留良種族之見。雍正將呂留良開棺戮屍,子孫發往寧古塔為奴,卻寬宥曾靜、張熙,令其四處宣講悔過,並頒行《大義覺迷錄》批駁以上流言。至乾隆即位,誅殺曾、張,收繳此錄,原刻遂成罕見之珍籍。鄧之誠《古董瑣記全編》有「《大義覺迷錄》條」敘其事。
  • 潘採夫 | 笑談《大義覺迷錄》——虛擬對話雍正
    笑談《大義覺迷錄》——虛擬對話雍正文|潘採夫記者:尊敬的皇帝,我是一家報紙的娛樂記者
  • 大義覺迷錄
    本案共推薦四本書,檔案+通俗兼顧:《大義覺迷錄》、以及美國著名漢學家史景遷對這起政治事件的故事背景介紹的專著《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另附《清代文字獄檔》(第三版)和金性堯的歷史小品集《清代筆禍》。《大義覺迷錄》共計四卷,此書主要內容包括雍正上諭、與此案相關官員如嶽鍾琪和杭奕祿等人的奏摺、曾靜等人的供辭等。卷一首篇即雍正上諭,多援孟子之說為據,認為「大中華」文明之實踐者不須限定族屬,甚至可超越族屬,極力論證清朝政權的正當性。此後文字至卷三主要為曾靜和張熙的供辭,談及「華夷之變」時,曾靜多援孔子之說為己用,並承認「終不能去呂留良之說。」
  • 雍正登基,收拾了老八、老九,為何放過老十?雍正:朕並不是怕他
    經過「九子奪嫡」事件的殘酷洗禮,在時任九門提督隆科多和時任川陝總督年羹堯的「內外夾輔」下,皇四子胤禛奪嫡成功,順利登基成為雍正皇帝。所謂「最是無情帝王家」,歷代君主登基以後基本都會以血腥手段剷除威脅自身皇權穩固的皇室兄弟,更何況雍正皇帝還經過了那樣一場殘酷的皇位爭奪。
  • 雍正為什麼要寫《大義覺迷錄》為自己洗白,難道不擔心越描越黑嗎
    雍正,一直以來都充滿自信?在所有的鬥爭中,他都沒犯過怵。整治年羹堯時,曾有人擔心年羹堯在陝西稱兵作亂,就奉勸雍正不可過於苛刻,免得逼人造反,雍正把這種勸告看作無識之見。他說:「洞觀遠近之情形,深悉年羹堯之伎倆,而知其無能為也。」雍正心裡有數,膽氣很足。看他對自己的評介:「朕反躬自省,雖不能媲美三代以上聖君哲後(元首),若漢唐宋明之主實對之不愧。」
  • 乾隆皇帝為其八叔、九叔平反,就是公開反對雍正皇帝?恰恰相反
    雍正皇帝劇照為允禩、允禟平反的同時,為雍正皇帝的冷血手段盡力開脫對於允禩、允禟的罪行,雍正皇帝雖然在《大義覺迷錄》中予以了明確說明,但兩人是果真有罪還是雍正皇帝出於皇權集中、穩固統治根基目的而必須對兩人冷血清算
  • 乾隆為什麼要在後期替八叔胤禩翻案?他也覺得雍正做錯了嗎?
    其實確切的來說乾隆沒有直接翻案,而是在當時算是代替老爹雍正原諒和寬恕了胤禩和胤禟,不過要說乾隆覺得雍正錯了也確實如此,歷史上的乾隆實際上對他的老爹雍正態度基本算是否定的態度。專注和老爹雍正唱反調的乾隆如果說找出一個在歷史上能專門和老爹唱反調的皇帝兒子,那乾隆絕對算是一個,乾隆自登基以後,一直專注於和老爹雍正唱反調。
  • 康熙駕崩時,若不傳位雍正,雍正會造反嗎?實力最強者已布滿雷區
    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這是成書於乾隆六年的《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一所載的康熙指定繼承者的最高命令。此同近年亮相於遼寧博物館的「康熙遺詔」中的記錄:「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大同小異,只多了對身後國喪事宜的安排:「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鹹使聞知。」
  • 清宮謎案之雍正是合法繼位嗎?
    雍正登基後,為避帝王名諱,所有兄弟名字的「胤」一律改成「允」,但唯獨下令將「胤禎」改為「允禵」。「四」與「十四」,「禛」與「禎」,都相似相近。改名一事,反而弄巧成拙,成了「此地無銀三百兩。」 其實根據專家考證,篡改遺詔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 雍正與曾靜:一個闢謠的故事
    曾靜本是鄉野村夫,哪享受過這等皇恩浩蕩,立馬把「夷夏之辯」拋到九霄雲外,痛哭流涕,表示自己無知狂悖,誤信謠言,實在罪該萬死。於是雍正十分滿意,「寬宏大量」的赦免了曾靜,將他和曾靜的尺素傳書雁信魚牘編成一本書信體「小說」,取名《大義覺迷錄》,並刊行全國,組織學習,並定期匯報學習體會。 雍正自以為得計,所謂根治謠言的最好方法便是真相,只是其效果讓雍正大跌眼鏡。
  • 乾隆為何要替八叔胤禩翻案?難道他認為父親雍正做錯了?
    乾隆不可能替胤禩翻案,原因有兩點:其一,乾隆打心底裡不認為胤禩無罪。因為康熙既已屬意雍正,胤禩卻與雍正爭奪皇位,這就是存非分之想。而且,雍正登基後,胤禩的黨羽還大造謠言,宣傳雍正是篡位,這就更是誹謗君主,是重罪。
  • 雍正在位期間的「曾靜案」,映射出雍正的狹隘,文字獄由此開始
    畢竟,在雍正看來,一個腐敗的學者是不值得為之奮鬥的,因為如果雍正知道他殺了曾靜,就會證明他真的很困惑。 所以,曾靜絕對不能放人。 曾靜力保的十四皇子在奪嫡中失敗,流落江湖。 曾靜保護十四皇子不在江湖遊蕩時,遇到了一個女俠,此人就是呂四娘。他們一見鍾情。 雍正也喜歡呂四娘,三人譜寫一曲又哭又笑的危機三角戀。 飾演雍正皇帝的是當年的當紅小生萬梓良。
  • 乾隆登基後,奉雍正遺詔善待果親王,雍正此舉到底有何深意?
    真實歷史上的甄嬛和雍正的弟弟果親王之間並沒有所謂的情感糾葛,甚至連面都沒有見過幾次。而果親王和雍正皇帝之間,也並沒有那麼多相互猜忌,反而關係很好。雍正去世之前,除了交代將皇位傳給乾隆外,還特地吩咐乾隆務必要照顧好果親王,由此可見雍正和自己這個弟弟果親王關係非同一般,不過雍正如此交代乾隆,自然是別有深意的,也同國家發展有著密切聯繫。
  • 九子奪嫡:對雍正威脅最大的胤禵,為何沒被處死?聽聽雍正怎麼說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雍皇權更迭過程在時任步軍統領衙門都統隆科多的直接支持下,得以順利完成,在「九子奪嫡」事件中,一直隱忍不發、韜光養晦之皇四子胤禛,接過大清皇權,登基為帝,是為雍正皇帝。初一登基、立足未穩的雍正皇帝,為初步穩固皇權,在康熙皇帝駕崩第二天,就接連下達兩道諭旨:1、任命昔日奪嫡政敵皇八子胤禩為總理事務大臣之一,「除朕藩邸事件外,餘俱交送四大臣。
  • 清西陵隨想:雍正之死(一)泰陵裡的無頭男屍
    沒辦法,「四爺」一輩子,出彩的就這兩個階段!說起來,清初一共四大迷案,他老人家就佔了兩個——所謂「雍正奪嫡」和「雍正暴亡」。「奪嫡」咱前面已經講得夠詳細了,「暴亡」又是咋回事呢?據說雍正之死,和一位叫做「呂四娘」的俠女有關。
  • 雍正殺父軾君了嗎?有參與者死前留下了線索,可惜後人沒注意
    大清王朝有四大謎案: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奪嫡、乾隆身世。這四大謎案中,又以「雍正奪嫡」最搶眼球。原先,康熙仿照歷史上漢人政權嫡長子繼承制,早早就立了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但這個皇太子不像話,不但驕橫跋扈,還背後罵康熙是個「老不死」,抱怨說:「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太子乎?!」
  • 雍正繼位之迷(2):康熙遺詔
    關於康熙之死和雍正繼位的那段情況,筆者根據《清聖祖實錄》、《清世宗實錄》、《永憲錄》及《大義覺迷錄》中的記載,整理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戊子初七。上由南苑回駐暢春園。○予故漢軍都統蘇爾法祭葬如例。○以固山貝子允祹為鑲黃旗滿洲都統。鎮國公吳爾佔為鑲白旗滿洲都統。
  • 雍正為何首先拿十弟開刀?處置非常新奇,事後證明手腕確實不一般
    雍正畫像乾隆二年,康熙第十個兒子胤䄉被釋放出獄,此時已經五十五歲,並被授予輔國公,四年後黯然離世。雍正影視形象雍正對十弟允䄉下手最早,其手法也非常特殊。因為對其討厭,在登基後的的三個月後,就開始著手設計找他的麻煩。
  • 雍正帝一生致力於為自己正名,還將奏摺印成書,性格深沉亦有趣
    雍正四年(1726年),錢名世以諂媚年羹堯獲罪。胤禛赦免了他的死罪,將他革職回鄉,卻賜了一塊「名教罪人」的御筆匾額,命掛在錢家門上。查嗣庭案發,胤禛認為浙江士習敝壞,竟命令停止浙江的鄉試和會試。他還曾在湖南、浙江、廣東等地先後設置所謂的「觀風整俗使」,以加強精神層面的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