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跳動旗下的短視頻應用TikTok(抖音國際版)成為了川普的「新靶子」。
對於封禁TikTok的理由,川普和美國政府相關部門還是老藉口:危害國家安全。
概括一下最近抖音和美國的對話大概是這樣的:
美國:「你不夠開放。」
tiktok:「我改。」
美國:「數據安全我不放心。」
tiktok:「我把資料庫建到美國。」
美國:「我覺得你沒給美國帶來好處。」
tiktok:「我提供一萬個就業崗位。」
美國:「我懷疑你侵犯公眾隱私。」
tiktok:「我公開代碼你們看!讓你看看我肚子裡是一碗粉還是兩碗粉!」
美國:「我要禁了你。」
tiktok:「我同意賣了,投降輸一半吧。」
美國:「投降輸一半?不!投降殺全家!」
在美國,槍擊案每年都要帶走幾萬條人命,也沒見誰把槍禁了,敢情槍對美國安全沒有危害,一個唱歌跳舞的短視頻app倒對美國安全構成了危害。
計劃封禁TikTok的消息傳開後,TikTok上的外國創作者和粉絲們都不幹了。
有一部分人嚴正抗議,高喊「拯救TikTok」的口號,並準備付諸行動。
就在今天,美國一批TikTok知名博主致信川普要求收回成命。
他們表示:臉書和谷歌這樣的網際網路大企業的壟斷,令人們犧牲了網絡中立和信息自由,縮小了世界對網際網路的定義,TikTok第一次挑戰了巨頭們的霸權,實現了臉書和INS等網站上永遠無法實現的互動。
聯名者之一、擁有800萬粉絲的TikTok大V霍普·施因(Hope Schwing)日前還發布了一個視頻,感謝粉絲「改變了她的生活」。
當TikTok的用戶在據理力爭的時候,字節跳動內部的態度卻始終含糊不清。
8月3日中午,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發送了一封全員信。
在信裡,張一鳴回應了TikTok美國業務面臨被CFIUS(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強制要求出售的問題,並坦承目前還沒有完全決定最後的解決方案。
字節跳動現在的猶疑不決,其實還是沒有完全看清楚形勢。放棄並不是一個好選項,恰恰相反,以現在的形勢看,放棄反而會比原來輸得更多。
事件剛出來的時候,很多人瞧不起抖音這個app,覺得太低端、太Low、太土氣。
但說實話,土氣不是TikTok的劣勢,恰恰相反,是他的優勢。
打開TikTok,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土氣、煙火氣,使得TikTok的受眾極為廣泛,什麼階層的人都有。
TikTok最火的up主,是一位年僅16歲的美國社交媒體紅人,她叫查莉·達梅利奧(Charli D'Amelio)。
2019年,查莉上傳了首個舞蹈視頻到TikTok,憑藉其甜美的長相和優美的舞姿,查莉迅速走紅。
今年3月,查莉超越美國人氣網紅洛倫·格雷,成為TikTok粉絲最多的人。
目前,她在TikTok上已經收穫了7590萬粉絲,遠遠超過在Instagram(2010萬),YouTube(473萬)和Twitter(220萬)上的粉絲數量。
打開查莉的TikTok主頁,內容大多是一些對口型唱歌或者跳舞的視頻,視頻時長較短,通常都只有幾秒鐘,但非常高產,幾乎每天都會發出很多條。
從查莉近期的視頻來看,每條最少都有幾百萬的點讚,其中一條鼻子做手術的視頻點讚量甚至超過了1000萬。
這也意味著,查莉每一條視頻背後,都幾乎有數億瀏覽量,已經比不少當紅明星還大。
TikTok著名up主卡裡姆·拉哈馬,是一名堅定的川普反對者,視頻內容以日常生活和吐槽川普為主,目前已經擁有將近40萬粉絲,不少反對川普的年輕人都堅定地跟著他。
在發布的視頻當中,拉哈馬不止一次抨擊川普抗疫不力,以及對美國現狀的痛心疾首。
其中一條視頻裡,拉哈馬表示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看美國的笑話,從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墮落成現在的一場災難,失敗得一塌糊塗,說出了很多美國人的心聲。
為了表示對川普的憤怒,拉哈馬在視頻裡氣到向川普扔鞋……
拉哈馬此前還發布過一段明尼阿波利斯「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抗議活動的現場視頻,獲得了上千萬的點擊量。
針對這次的TikTok禁令,拉哈馬也明確表示反對川普,支持TikTok,他說:「TikTok之於黑人生命,就像推特之於『阿拉伯之春』,因為很多年輕人在抗議現場都是發TikTok,而不是發推、發ins等。」
TikTok知名老年up主芙洛拉·楊(Flora Young),在TikTok這個倍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平臺上,因幫助年輕女性走出家暴陰影的小視頻迅速走紅,目前已經有將近20萬粉絲。
她在TikTok上發布的小視頻,大多數都與自己遭受丈夫的精神虐待後通過努力擺脫了這段婚姻的經歷相關。
在她的TikTok上,可以看到她模仿男性的口吻對自己的妻子冷嘲熱諷,也可以看到她一人分飾兩角,演繹在婚姻關係中女性身處的不平等地位。
老太太對反家暴的堅決態度,以及她那些幽默又發人深省的小視頻,吸引、幫助了許多年輕人。
一名叫蘇菲亞·普魯的美國女兵也是一名TikTok的up主,儘管她註冊時間不長,到目前為止也只發了10條視頻,但是目前已經積累了23萬粉絲和400多萬個點讚。
普魯的視頻內容主要是一些部隊的訓練日常:
以及對部隊領導的一些吐槽:
普魯的高顏值加上人們對軍隊生活強烈的好奇心,使普魯迅速在TikTok躥紅,人們對她的彩虹屁也是一波接著一波。
所以,大家可以明確地看到,正是因為TikTok上的視頻很平民化,很有生活氣息,所以三教九流的人都喜歡用。
而且,它的人數規模還在不斷地擴大。
2019年,TikTok光是在美國的下載量就有4600萬。
其中三分之二的用戶年齡在20歲左右,在青少年用戶中,顯示有49%的用戶在上個月使用了該應用程式。
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情況也差不多。
毫無疑問,TikTok吸引更多的是年輕人。
而他們的消費能力,相當突出。TikTok的下載量雖然不是第一,但吸金能力卻是第一。
據Sensor Tower數據,2020年4月,抖音及TikTok在全球App Store和Google Play吸金超過7800萬美元,較去年4月增長10倍,位列全球移動應用收入榜冠軍,比第二的YouTube高出一千多萬美元。
也就是說,TikTok的用戶更能花錢。而這其中最能花錢的就是美國人,超過(抖音)總海外營收的40%。
既叫好,又叫座。
而且,用戶黏性也有保證。
2018年,字節跳動給出的官方數據是——美國用戶平均每天打開TikTok8次,其中在app裡的平均單獨會話時間為4.9分鐘。
相比之下,Facebook的這一數據為4.7分鐘,Instagram為3.1分鐘,Snapchat為1.6分鐘。
這說明什麼?
說明用戶一旦打開TikTok,就會比較「沉迷」,往往不會打個卡就了事,總要刷上一會。而且佔用的已經超過了美國傳統的幾大社交巨頭。
這是一個極有潛力的輿論場。
美國之所以能建立自己的文化霸權,讓某些中國人遠隔萬裡都為它不由自主地說話,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美國控制了上個時代的媒體平臺。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曾在自己的《1999不戰而勝》一書中指出,「我們要不戰而勝,就必須決心以不進行戰爭的方式使用我們的力量」。
所謂的不戰而勝,其實就是文化輸出。
在過去,美國是一個文化自卑的國家。
1997年剛剛上映的《鐵達尼號》,講述了一個悽美哀婉的愛情故事,賺了不少觀眾眼淚。
不久後,電影全球賣座,幾乎萬人空巷,創造出了史詩級的票房。它像一顆原子彈一樣,投擲出了美國冉冉升起的國力,以及巔峰時期的文化霸權。
有趣的是,在故事所發生的的年代,大量的英國人和歐洲人跑到美國進行文化傳教,很多美國的暴發戶卻奔赴歐洲進行文化朝聖。
在《鐵達尼號》的頭等艙裡,住著不少的美國有錢人,比如著名的鋼鐵大王之子卡爾·霍克理。
他們懷著謙卑的心態,希望親眼目睹從前只在圖片上看到的歐洲風景,順便購買古籍,購買書畫,甚至一擲千金購置一座貴族古堡。
最誇張的情節是,他們還會成群結隊地尋找沒落貴族家的女兒,因為娶了之後,就會獲得貴族的封號,在美國,這是件很風光的事。
與此同時,美國暴發戶的女兒,也常常為了地位嫁給歐洲的貴族。
傑羅姆家族的珍妮·傑羅姆就嫁給了英國馬爾博羅公爵的第三個兒子,他們生育了一個孩子,那就是邱吉爾。
為什麼?
因為美國建國時間確實短,在有藝術有文化積澱的歐洲人面前,他們就是抬不起頭來,在歐洲人眼裡,這群土老帽有錢又怎麼樣?還不就是個有錢的土老帽?
從歐洲去美國的那撥人裡,有個鼎鼎有名的作家——毒舌教父王爾德。
王爾德在1882年的時候給自己安了一個封號——「牛津美學教授」,也就是研究美國文化的教授。
千萬不要誤會,這不是誇讚,這是完全的嘲諷。
他有次去演講,自編段子揶揄美國人:「美國是一個缺乏藝術的國家,我認識的一位美國藝術家,從巴黎進口過一個維納斯的石膏像,到貨的時候發現居然沒有了雙臂,這讓他非常困擾和憤怒,繼而起訴了鐵路運輸公司。更讓我覺得吃驚的是,他的官司居然打贏了,並且還獲得了賠償。」
他最後總結道,好美國人死後都會去巴黎。
王爾德越是把美國人噴得是一文不值,一塌糊塗,反而越是受歡迎,因為那時候美國人自己就是自卑的,要不然也不會花大筆冤枉錢買城堡,甚至和歐洲破落貴族通婚了。
到19世紀末,美國的工業產值已居世界第一,一戰以後,經濟影響力取代英國,成為當之無愧的霸主,但還是被歐洲老牌列強瞧不起。
說白了,就是吃了沒歷史的虧,只要這個傳統藝術的形式不改變,美國人玩音樂玩話劇玩文學,就是玩不過歐洲。
然而,文化領域很快產生了變革,誕生了新的藝術形式。
1895年12月28日,世界第一部公開面世的電影《火車來了》,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放映,時長只有一分鐘左右。
早期的電影只是的低端替代品,就好像沙縣快餐和米其林大餐的區別。
但戲劇因為需要組織劇團去一場一場演出的,很容易人困馬乏,力有不逮。
同時,戲劇票價往往不便宜,起碼中產階級以上的人才看得起。
但電影就不一樣了,一部電影做出來,只需要做幾個拷貝,反覆放拷貝就可以了,很廉價。
一開始,電影也被當成俗人看的,高雅的都看戲劇。
美國抓住了這波新文化的發展,跟上了歐洲的節奏。
1927年5月,米高梅公司總經理梅耶(Louis B. Mayer)在一次晚宴上,向在座的同行提出了一個設想:
「應該把好萊塢的精英分子們都集中起來,組成一個團體。它包括演員、導演、編劇、攝影師,當然還有製片人。使他們成為好萊塢的支柱,讓他們調解糾紛,或者在製片廠裡起疏導作用。」
同年,由華納兄弟公司拍攝並上映的一部音樂故事片《爵士歌手》,標誌著有聲電影的誕生。
三四十年代,《飄》《公民凱恩》《一夜風流》等佳作誕生,好萊塢開始影響全世界。
二戰後,嬰兒潮來臨,人口爆炸式增長,第三次技術革命開始,經濟也隨之騰飛。
六七十年代,美好萊塢趁著時代的東風,一躍而上,全世界最有才華的導演而編劇齊聚於此,無數的資本和金錢湧向這裡,前所未有的電影工業形成。
電影以及電視劇,一下就打敗了戲劇,也打敗了其它所有的藝術。
文化輸出上來了,美國人自然就自信了。
後來在《老友記》裡,裡面有一些很好玩的鏡頭,都是美國人在嘲諷英國式的發音樂。
在文化這種戰場上,低俗終究會戰勝高雅的,廉價終究會戰勝昂貴的,再好的藝術,最早也是要從俗人樂發展起來的。
Tiktok這樣的短視頻,就是這個時代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把內容生產者從高高在上的專業編劇導演變成了所有人,只要有一部手機,就任可以任意拍自己想拍的東西。
不要認為網文、直播、短視頻、遊戲就不是文化,「良辰美景奈何天」的《牡丹亭》,當初也是被當做淫詞豔曲。
文化的力量,就在於流行。誰能讓文化流行起來,誰就能奪取文化霸權。
TikTok就是撬開了美國文化霸權的一角,製造了一個美國目前還管不到的媒體、文化平臺。
今年有一本很火的書,叫《美帝國的崩潰》,書裡面就提到,美國的霸權是建立在科技霸權、軍事霸權、文化霸權和金融霸權的基礎上的,就像一個椅子的四條腿,缺一不可,只有維持這幾個霸權,帝國才能持續從全世界巧取豪奪。
從法國阿爾斯通事件,到中興、華為事件,再到現在的TikTok,我們已經看得很清楚了,美國對維持自己霸權的思路很明確。
在任何一個領域,只要有任何一個公司哪怕有突破美國霸權的可能,他就要給打壓下去。
而且套路都是一樣的,先直接收購,就像阿爾斯通那樣,直接拿到對方的全部技術,讓最先進的技術永遠在美國手裡,維持科技霸權;
收購不成就打壓,綁架對方的高管強迫對手接受,阿爾斯通和華為都是這樣,得不到你也要毀了你,跟渣男一個路子。
「請客,斬首,收下!」
所以字節跳動應該要看清楚形勢,對方的目的就是要吃掉他,不會跟你文質彬彬投降輸一半,投降就是殺全家。
美國不是全世界,不是說美國禁止了全世界就沒有其他市場可以去了。
著名的傳音手機,在一眾中國手機廠商廝殺的時候選擇遠走非洲,今天是非洲手機之王。
2014年4月,一加手機1代橫空出世,經過幾年的打拼後,現在其中70%出貨量來自海外市場。
既然今天非洲的、印度的、和歐洲的人,能拿著傳音和一加手機打電話,為什麼不能拿著它們刷Tiktok呢?
事實上,美國並不是TikTok最大的市場。
TikTok有39種語言,在全球150多個市場上提供,其中最大的市場,是印度,而且是甩別的國家幾個來回的,僅2019年下載量就達到3.23億。
抖音除了在中國的業務以外,海外(TikTok)最大用戶來源地是印度為代表的亞太地區。
該區TikTok的滲透率高達36%,同樣甩別人幾個來回。
在非洲,TikTok的業務也快速擴展。2019年11月,南非雜誌報導稱,TikTok安卓版在南非的下載次數已經超過五百萬,相當於南非人口數量的十分之一。
一名叫Yamiya的非洲女孩把自己在中國的旅行記錄拍攝成視頻放在了TikTok上,吸引了大量的國外粉絲圍觀。
其中一條講述在中國旅行趣事的視頻,獲贊將近5萬。
在這條視頻中,Yamiya講述自己在中國遊歷了12個城市,並且每個城市都給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她表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己還主動學習了書法和漢字。
Yamiya對中國的美食也是讚不絕口,
中國人的熱情好客以及可愛的娃娃們更是給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世界不只有一個美國,另闢蹊徑,未必就不行。
美國的年輕人還在抗爭,民主黨也別有心思,對方並非鐵板一塊,和美國磕下去未必就不行。
相反,現在如果早早喪失鬥志,那麼只會讓對方以為你好欺負。
在微軟關於購買TikTok的文件裡說了,購買的業務範圍不僅是美國的,還涉及購買TikTok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業務。
同時,TikTok可以邀請其他美國投資者以少數股東的身份參與這次購買。
這是打算好了要一擁而上,分而食之。
這樣認命了,不但失去市場,還失去尊嚴,國外的沒份了,國內的也會跟著喪失。
字節跳動現在是退讓了,但事情還遠沒有塵埃落定,在美國大選黨爭已經進入白熱化的當下,TikTok還大有文章可以做,有牌可以打,現在早早放棄,只會被人瞧不起。
人必先自救,而後人救之,天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