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型實驗高中,培養拔尖創新型科技後備人才

2020-12-22 晶報

中科附高建設效果圖

中科附高建設效果圖

▲中科附高衛星位置圖

中科附高新崗教師

時代呼喚新的教育模式,時代也造就著新的教育契機。2021年9月,一所自帶名校基因、秉承「新時代特區精神」的新型實驗高中將正式開學迎新,助力緩解深圳公辦普通高中學位供需緊張的問題。它就是由深圳市光明區政府和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暫定名,以下簡稱「中科院深理工」)合作共建的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附屬實驗高級中學(以下簡稱「中科附高」)。依託中科院深理工豐厚的教育資源,中科附高堅持「開門辦學、資源共享」,以構建科學與基礎教育創新融合的特色辦學模式、培養創新型科技後備人才為己任,旨在建設一所有中國氣派、有國際視野、有學府氣象、有大家氣質、有創新靈魂的基礎教育實驗高中。

開發複合資源優勢,打造新型實驗高中

中科附高位於光明區科學公園南側、光輝大道與樓環路交會處,總建築面積為82000平方米,辦學規模為42個教學班,將於2021年9月正式開學。在籌建過程中,光明區教育局局長黃漢波多次帶領局領導班子和各科室負責人送支援到學校,並指示:「學校籌建一定要講政治、講品位,做好精彩開篇,爭取起步就要跨入快車道。」

「雙區」驅動的新形勢給中科附高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本著 「創新+教育」的辦學特色,秉承「創新型科學教育」的辦學目標,遵循「目標一致,權責明晰,資源共享,特色發展」的原則,堅持發展性眼光和整體性思維,中科附高將積極聯動社會優質高端的教育資源,尋求新的辦學模式,推動學校快速發展,構建一個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互相協作的教育共同體,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奠基,著力打造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保障機制,切實提升青少年的綜合素養。

中科附高旨在成為一所具有先進性、示範性、創新性的實驗學校。學校在校園建設上以學校定位及課程設計為原點,創新性地利用現有資源,提高空間多重利用率。校內設計有400米標準跑道、恆溫泳池、現代化籃球館、羽毛球館、黑匣劇場、創客空間、VR教室等文體創新功能空間,將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長空間。學校設計中充分開發了複合資源優勢,將建成集科技館、博物館、藝術館、學生創意館等功能於一體的新型實驗高中。

創新高本聯培模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2018年11月,中國科學院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籤署合作協議,依託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建設中科院深理工,這是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後,中國科學院在國內設立的第四所大學。學校將致力於培養有產業意識的科學家、有科研意識的企業家,主要面向未來產業需求,著力打造若干世界一流前沿交叉學科,突破一批國民經濟發展的「卡脖子」技術,最終形成以理、工、醫、管為主要門類的學科體系,打造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粵港澳合作及國際化辦學三大特色,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中科附高在教育理念、校園文化、管理體制、課程體系以及教師團隊等方面與中科院深理工一脈相承,學校將在課程設置方面先行先試,積極對接中科院深理工的優質科技資源,著眼於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識別和培養,實施「1+1」學伴計劃,推動高端實驗室的早期介入,落實高中階段高端科技資源的使用,尋求「高本」無縫銜接的有效方式,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創設條件。

融入周邊科研資源,走進高端科學實驗室。中科附高地理位置優越,周邊可共享的科技資源豐富。距其2公裡半徑內,有正在建設的深圳科技館新館和即將投入使用的中科院深理工過渡校區。距學校7公裡半徑內,有中科院深理工光明主校區以及依託深圳先進院牽頭建設的深圳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科附高將在中科院深理工支持下,融入周邊高端科技資源,探索與高端科研資源的有效銜接,打造「走進」「引來」兩種創新實驗模式,推動高中學生利用周末及寒暑假開展科技研學活動,走進高端實驗室,實現與科技導師的互聯互助;同時積極推動科研院所高端實驗儀器的「引進」工作,提升學校實驗室配備水平,開拓學生科技視野,創設校園內「親近科學」的良好氛圍。

創新高本聯培模式,實現課程無縫銜接。中科附高將在中科院深理工及市、區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支持下積極探索與大學的深度融合方式,建立可操作、可複製的「創新+教育」辦學模式。實行分類、梯級、定向培養,創設高本聯培新模式,將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下沉到高中,從而規避傳統模式給拔尖創新人才成長帶來的消極影響,減少成長損耗,以更高效的成長模式,實現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甄選和培育。

在課程設置方面,中科附高將高效推進國家課程體系化和系統化實施,強調跨學域融合,建立跨越式培養框架,學校將常態化開展「博士課堂」「院士講堂」等高端學術型校本課程,以國家重點項目為引領,推動博士導師帶領學生進行項目式學習,創新高本聯培新模式,巧妙合理地滲透大學課程,實現大學課程的下沉和前置。

學而有師,學而有伴。中科附高將充分發揮中科院深理工的人力資源優勢,積極推動大學在讀碩士博士與高中生結對子,構建「1+1」學伴關係。學校將與大學密切溝通,雙方根據專業興趣雙向選擇,實現高中學生深度參與碩士博士的研究項目,開展科研協助性工作,同時結伴的碩士博士生將深度介入高中生的學習,導人生(生涯規劃),導心靈(心理教育),導精神(核心競爭力),導學業(專業)。「1+1」學伴計劃將呈現「全程、全員、全人」的特點,將高中生的科學探究落到實處,讓高素質「學伴」始終陪伴前行。

組建優質師資團隊,力爭開門就是好學校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好學校必有好老師。12月10日,中科附高教師招聘面試及籤約儀式在北京舉行。經重重篩選,共有27名優秀畢業生籤約加盟,均為應屆博士及碩士研究生,應聘錄取率不到1%。目前招聘生源均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西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名校。秉承「先優質培養,後上崗擔責」的原則,中科附高將在明年春季啟動新教師培養工程,確保新崗教師精彩亮相。

同時,中科附高還將積極組建優質合理的教師隊伍結構,老中青教師合理搭配,實現學校師資的良性配置。學校即將啟動面向全國的公開選聘,積極遴選國內有影響的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及骨幹教師加盟,組建優質師資團隊,真正做到開門就是好學校,起步便跨入快車道。

出身名門,先行先試。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附屬實驗高級中學定位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需要,在高端科技資源的基礎上創新課程設計,高原之上再攀高峰,培養拔尖創新型科技後備人才。

晶報記者 劉夢嬌 通訊員 呂珏銣/文、圖

相關焦點

  • 深圳這所自帶名校基因的新型實驗高中明年9月迎新
    依託中科院深理工豐厚的教育資源,中科附高堅持「開門辦學、資源共享」,以構建科學與基礎教育創新融合的特色辦學模式、培養創新型科技後備人才為己任,旨在建設一所有中國氣派、有國際視野、有學府氣象、有大家氣質、有創新靈魂的基礎教育實驗高中。
  • 「十三五」教育發展大家談|打造創新人才培養「高地」 助力科技...
    在上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這一大背景下,上海交大也通過一系列舉措,為探索創新人才培養,助力科技強國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上海交大1949屆造船系校友黃旭華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同時,作為第一完成單位,上海交大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
  • 「十三五」教育發展大家談|打造創新人才培養「高地」助力科技強國...
    在上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這一大背景下,上海交大也通過一系列舉措,為探索創新人才培養,助力科技強國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上海交大1949屆造船系校友黃旭華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同時,作為第一完成單位,上海交大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
  • 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團)校長陸雲泉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從基礎教育來講,我們在基礎學科和學生的基礎方面,必須要進一步的能夠夯實,能夠為我們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個更好的平臺,改變我們以往傳統的教與學的模式。所以我們今年也成為了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改革實驗的國家級示範校,我們在通過示範校的建設方面,進一步去優化我們的課程。北京一零一中以「培養未來卓越的擔當人才」作為育人目標,堅持「基礎寬厚,富於創新,個性健康,全面發展」,特別關注學生的生命、生活和生長。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高校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銜接培養研討會召開
    12月12日,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招生考試研究分會主辦、大理大學承辦的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高校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銜接培養研討會在大理召開。本次研討會圍繞高校人才選拔與培養、高中高校銜接培養、新形勢下高考招生宣傳策略與途徑等方面開展交流研討,旨在促進高校招生工作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朝更新更快更好的方向發展,積極推動高校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培養工作可持續發展。
  • 培養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學人才——北大生科「拔尖計劃」再起航
    2009年,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按照教育部的部署開始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大力開展優秀人才創新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砥礪十年,生命科學學院拔尖計劃成果斐然,逐漸形成了以教材及課程建設為基礎,以因材施教為原則,以培養生物學領軍人才為目標的具有學科特色的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
  • 曲阜師範大學以「實驗金課」助推人才培養
    曲阜師範大學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為培養綜合型、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學校傾力創造條件,不斷優化配置資源,努力提升實驗教學建設,打造優質實驗教學平臺。凝心聚力,創設「實驗金課」與「一流課程」。學校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為重點,重塑實驗課程內容,創新實驗教學方法,凝心聚力創設「實驗金課」和「一流實驗課程」。在學校的不斷努力下,「實驗金課」和「一流實驗課程」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2018年以來,學校成功建設國家級「實驗金課」2門,省級一流實驗課程5門,進一步促進優質教學資源整合與共享,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條件。
  • 優化教學模式 創新實訓方式 培養高素質技能技術型人才
    記者 陳科儒 攝11月24日,區委書記滕宏偉帶隊深入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暨華為(永川)聯合技術創新中心,就該校建設發展情況進行專題調研。他強調,要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配套,進一步優化教學模式、創新實訓方式,不斷提升辦學能力水平,全力建設具有人工智慧特色的高水平民辦大學,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技術型人才。
  • 思政教育築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北京大學法學院學科...
    編者按:教育部第四次學科評估以來,北京大學法學院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法治人才培養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系列決策部署,緊密圍繞「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目標,紮實推進「雙一流」建設工作方案,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傳承創新優秀文化、國際合作交流等學科發展建設各方面,北京大學法學院均取得了實質性豐碩成果。
  • 北理工:將科研優勢轉化為創新人才培養勝勢
    北理工黨委書記趙長祿說,「一流大學要致力於將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將教師學術研究能力轉化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既要體現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一流原創成果產出上,又要體現在對學生整體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塑造和提升上。」
  • 江西師範大學進入校友會2020創新人才培養質量全國排名70強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10月14日,校友會網首次發布2020中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排名,江西師範大學居全國第63位,師範院校第6位,成功躋身全國前70強,位居非雙一流大學排名第二,這既是對該校立德樹人成效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水平的充分肯定,也為學校八十華誕獻上了一份厚禮。
  • 高中對話高校 雙方這樣聯手培養人才
    近日,四川、重慶近百所中學校長走進川大,出席「川渝百所高中進川大——高中人才培養與高校人才選拔對接高峰論壇」,討論高中如何為高校培養人才、高校如何吸引優秀的學生。為何聯手高校和高中缺乏交集,培養目標不同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在論壇開幕式上說,把高中校長請進校園,彼此交流,才能讓高中校長知道大學是如何培養人才的;同時高校也能夠了解到高中的需求。通過雙方的合作,共同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培養一流人才。
  • 高校對話高中:完成人才培養接力跑,教育專家打算這麼做
    論壇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深圳大學招生辦公室、重慶課堂內外教育研究院聯合主辦,為期兩天,來自全國各地的重點高校招辦主任、重點中學校長、關心高校-高中人才培養銜接的各界人士等近200人出席。深圳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徐晨致辭。
  • 【校報特稿】紀念建校125周年| 「人才培養目標」篇——「創新精神...
    改革創新最關鍵的是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說,在天津大學的血液裡面,就有創新創業的基因。天津大學曾經為新中國創造過多個第一,這樣的「創新」基因一直在「天大人」身上延續,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也是天大的人才培養目標之一,也是大學一項重要的使命任務。
  • 好奇心、創造性思維與科技創新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在基礎研究和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如何突破底層認知局限、激發個體創造性思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好奇心是創新型人才的典型特徵,也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和原動力。
  • 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多名學生在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
    一種新型類人指關節機械手、智能物聯垃圾桶、《用於5G設備散熱的高導熱熱界面材料的製備和研究》……從「接地氣」的智能家居到「高大上」的新興科技,近年來,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的同學們並未受限於傳統課堂,而是將目光聚焦在當下科技前沿領域,孩子們的科技發明作品和科學研究論文,在2020年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斬獲多項大獎
  • 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打造產業創新高地!東營著力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
    近年來,東營市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為契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構建創新型園區、創新型企業、創新型人才、創新型產業,著力提升區域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科教改革工作水平,為實現東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科技支撐。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施創新型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是市委、市政府科學把握新時代東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定位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 【地評線】飛天網評:打造國之重器,培養傑出人才
    廣大高校要以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為強大動力,在打造國之重器、培養傑出人才上做出新的不懈努力。  堅定辦學正確方向。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確保人才培養的政治本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高校要牢牢把握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方向要求,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實處。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引導廣大師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 廈門雙十中學打造「學術型」高中 育新時代英才
    著眼教育大局統籌規劃「學術型」高中「學術型」高中,顧名思義就是以學術為導向,以高素質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為主要任務的高中。雙十中學黨委書記、校長歐陽玲說,通常來講,普通高中只承擔傳授知識的任務,對創造要求並不多,「學術型」高中顛覆這一理念,把發展高中生科學創造與實踐能力、為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奠基作為己任。學校確立打造「學術型」高中的目標,並非標新立異,而是著眼於教育大局與學校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