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走出大山到回報大山,這位華理小哥哥獲得「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

2021-01-08 瀟湘晨報

從班級墊底到名列前茅,從落後的大涼山到繁華的大上海,從沒接觸過電腦到保研人工智慧碩博連讀,從走出大山到回報大山。

他不僅完成了自身的蛻變和成長,還一直致力於家鄉的「控輟保學」,用扶智助力扶貧。他就是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碩博連讀研究生楊孟平。

在「第十五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推選展示」活動中,他獲「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稱號,這也是華理學子近四年內第3次獲此殊榮。

2015年楊孟平通過「勵志計劃」考入華東理工大學。進入華理後,他還先後榮獲2019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2019年「上海市十佳資助宣傳大使」、2019年校「榜樣力量代言人」、2018年度校「大學生年度人物」等榮譽。

每年放假回家鄉,他都會回到高中母校,與學弟學妹分享大學生活的點滴以及自己在讀書方面的經驗,致力改變大山裡「讀書無用」的想法,累計幫助2000多名學生。

2019年暑假,楊孟平帶領著華東理工大學信息學院「心燈」實踐團隊再次出發,來到大涼山最貧窮的5個縣之一——昭覺縣。團隊的12名本碩博成員帶著VR一體機、無人機、智能車等先進設備,跨越2220公裡,攀爬2500多級到達懸崖村的鋼梯,深入5個村莊、8所學校,以科技為「芯」,開展以科技體驗為主的夏令營活動,點亮孩子們心中的那盞燈。

2019年12月27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調研華理時,肯定並讚許了楊孟平的勸學工作。這讓他更堅定了以勸學扶智為家鄉脫貧攻堅工作添磚加瓦的決心。

如今,楊孟平在華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繼續攻讀碩博研究生,為服務國家戰略需要,他選擇了「人工智慧」方向,並潛心學習、深入探索、努力創新,讀研期間學業成績排名專業第一、獲得「華為杯」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二等獎、以第四完成人申請國家專利2項,並在投SCI英文論文1篇。

他將以此作為新的起點,把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體現到學習中,落實到科研上,開啟勸學扶智扶貧的新徵程。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 重返家鄉只為書聲琅琅
    「我也是山裡的孩子,知識讓我有了走出大山的能力,更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韋君玉是這樣回答的。   這算得上「現身說法」。韋君玉是大瑤山中一名語文教師,也是從大瑤山走出的女大學生,她選擇回到大山,是想為山裡的孩子們教授知識、傳遞希望。
  • 走出大山 呂梁山護工的脫貧之路
    在之後的5年時間裡,她完成了從普通保姆、月嫂到家政公司老闆的數次蛻變。許豔平: 我第一年4月在這兒培訓的,到第三年的時候,我的月薪就達到了12800元,所以每個人都一定要去努力,機會永遠是給有準備的人。許豔平的老家小高家塔村坐落在山圪梁上,極度落後的交通條件,幾乎阻斷了村落和外界的一切聯繫。貧窮,讓村民們不得不開始另謀出路。逐漸地,下了山的村民便不再回來。
  • 西藏拉孜縣大學生扎西平措:從大山走出的孩子相信知識改變命運
    圖為扎西平措參加村裡的升旗儀式  中國西藏網訊 扎西平措,日喀則市拉孜縣拉孜鎮夏雜村人,目前是全村唯一一名在校大學生,就讀於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醫學監測專業,目前是大二在讀。作為從大山裡走出的孩子,他心裡始終有個信念,就是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  是的,教育和知識改變了扎西平措的命運。扎西平措小學就讀於拉孜鎮中心小學,成績優秀的他考入了浙江省紹興市西藏民族中學。可沒想到的是,就在初中升高中的前夕,他的父親卻要求他輟學回家務農。但是,倔強的扎西平措不甘這樣的命運安排,和父親談起了「條件」:如果他能考上高中的話,父親就得同意他繼續求學。
  • 走出去:「大山裡的女孩」的熱血高考
    走出去的「大山女孩兒」有著怎樣的青春歲月? 荔枝新聞採訪了三位女高畢業生。她們正用自己的人生證明著:「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變三代人」。從大山裡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當年卯著勁向外奔的青春有多珍貴。 如果不是學費全免的女高,我大概會成為「失學女孩」。我的父母都是農民,哥哥有淋巴惡性腫瘤,常年需要花錢治病,根本沒有餘力供我上學。讀書時,我常常為了省錢不吃晚飯。張老師注意到後開始資助我,跟我說,「不管家裡有什麼困難。你在學校,至少你得吃飯,你得學習」。
  • 走出大山 守望天空(逐夢小康)
    周 峰攝逐夢人:羅仁發,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農民,搬出大山後,在萬山區硃砂古鎮做高空滑索操作員,為遊客保駕護航。見到羅仁發時,這位48歲的漢子穿著領角泛白的工裝,正擺出架勢,邁開步子,微微下蹲,雙手緊緊握著繩索,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前方。356米長的索道橫在兩山之間,最大落差超過200米。一般人站在邊上會心跳加速。對面來的遊客靠近了。
  • 這對貧困姐妹立志走出大山,令人欣慰又令人遺憾,她們說對了一半
    最後,這位姐妹向記者表示她們一定要發憤學習,「走出大山"。看到這對貧困姐妹在生活艱難中不屈不撓的樣子,我感到欣慰。看到她們最後信誓旦旦說要走出大山的時候,我在欣慰之餘,卻有隱隱的擔憂,我隱隱約約覺得「走出大山」這一說法,其實只說對了一半。
  • 走出藍家坡大山的母親 | 胡春國
    2月24日  第1334期  保康微信平臺  走出藍家坡大山的母親
  • 麗江寧蒗電影——《大山走出的瑪薇》
    沙瑪歡庚導演的處女座電影(大山走出的瑪薇)於5月20日正式上映,該影片講述了主人公阿薇的成長曆程,角色也是生活的真實寫照,沒有過分的個人英雄主義和不切實際天馬行空的幻想,展現了生活的本色,悲喜參半,有苦有甜,現實中很多彝家女有著和阿薇前半生相同的遭遇,卻沒有阿薇後半生的勇猛,電影中的阿薇敢於從傳統的生活狀態中跳躍出來,她開闢了屬於自己新的人生,但現實中更多的是閉著眼睛忍受著痛苦的人,希望觀眾朋友們在看完這部電影以後能夠有所體會有所思考
  • 「走出大山看世界」為鄉村孩子種下夢想的種子
    「走出大山看世界」為鄉村孩子種下夢想的種子 2020-11-27 14: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出大山越過大海的呂梁山護工
    每一期呂梁山護工走出大山都會舉行熱烈的歡送儀式。育兒月嫂悉心呵護。養老陪護專業耐心。家居保潔認真細緻。照料病患盡心盡力。搭乘脫貧攻堅的政策東風,成千上萬的「三轉婆姨」走出大山,一技傍身闖天下,實現一次次蛻變,活躍在全國各地的家政大市場。呂梁山護工已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家政勞務品牌。脫貧攻堅以來,已有33期6.1萬呂梁山護工接受培訓,實現就業3.3萬人。
  • 走出大山,牧區孩子有了第二個家
    因為這所寄宿制學校,阿佳古麗才能走出大山,到100多公裡外的縣城接受優質教育。同阿佳古麗一樣,帕米爾高原和崑崙山裡的「雛鷹」們,如今絕大多數到了縣城學校讀書,他們的命運也由此改變,未來,他們將飛得更高更遠。像家一樣溫暖的寄宿制學校「萬山之州」是人們對阿克陶縣所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另一個稱呼。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
  • 做一顆「小星星」,伴孩子走出大山
    我想去鹿圈村為他們帶去知識和歡樂,盡我所能幫助他們走出大山,改善生活條件。    我懷著對支教的嚮往,不斷充實自己。最終,我經過層層選拔,在2018年如願成為啟明星支教團的「小星星」。    為了方便孩子上學,支教團開展了「小飯桌」行動,由支教小老師動手做飯來保障學生就餐。我們在簡易的帳篷裡做飯,但一遇到颳風下雨,「小飯桌」就無法進行。
  • 直播帶貨 上海高校老師和大學生為貧困山區滯銷土特產打開銷路
    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隊員們最近走進淘寶直播間成為主播,現場直播帶貨雲南特產,所得收益將幫助大山深處的孩子們。「網紅帶貨」成了電商的新風口。受疫情的影響,農產品滯銷嚴重,上海高校支教大學生和去貧困地區掛職的高校老師走向了「直播」的舞臺,成為直播「帶貨官」,將農產品介紹到上海,為滯銷農產品打開銷路。
  • 創業之路|紮根在大山裡的「參娃娃」——宮曉帆
    宮曉帆把自己的夢想栽種在家鄉的大山裡,當地熟悉他的人稱他為「參娃娃」——野山參養殖人。紮根在大山裡的「參娃娃」—— 宮曉帆文|劉樹晨為了創業,你能忍受一直生活在山村裡嗎?為了創業,你能忍受身邊人的閒言碎語嗎?
  • 在大山的那一邊……
    但,此時此刻,有一種聲音是從大山深處的那一邊,緩緩地浸入了我的心田,也是那麼的溫暖,那麼的親切,不同的是,他更平凡,更淳樸,卻如此讓我眷念,讓我釋懷。他就是我初一的語文老師---徐老師。上初一那年,學校分配徐老師擔任我們班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
  • 這位大山裡「點燈人」 為何能榮獲全國勞動模範?
    從衝鋒今夏的洪災一線,到此前的蘆山地震等等,都有他一路逆行的身影。據了解,近期他榮獲了全國勞動模範表彰,此前還曾榮獲「四川省『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後重建先進個人」稱號等。這位皮膚黝黑、滿臉風霜的漢子,紮根這片大山十餘年,始終在守護這片大山的供電安全。
  • 大山女孩的「校長媽媽」,63歲高齡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早在2015年,國家領導人就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一決心,歷時五年,在2020年11月23日,隨著貴州省宣布所有貧困縣摘帽出列,至此,中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湧現出非常多的代表人物。
  • 從「走出國門」到「走進大山」——葫蘆絲演奏家陳梅的音樂初心
    近兩年來,她來到大山裡的農村學校,帶領孩子們走進藝術殿堂、感受藝術魅力,通過葫蘆絲激發孩子們的藝術興趣,讓他們零距離被藝術滋養。在脫貧攻堅浪潮中,她用藝術扶貧的方式盡了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她就是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葫蘆絲巴烏學會常務理事、雲南少數民族器樂研究會葫蘆絲巴烏藝術委員會副會長陳梅。
  • 2019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事跡展示
    由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指導,中國青年報社、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聯合開展的尋訪「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活動,已連續舉辦13屆。13年來,共產生130名「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5240名「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活動以「青春自強 剛健勇毅」為主題,自開展以來,廣大高校師生積極響應,尋訪青年榜樣,弘揚自強精神,在社會上形成了較大的品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