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北航博士研發踝關節外骨骼系統,即將學成歸國任教|專訪

2021-01-19 DeepTech深科技

34 歲 MIT 博士後楊興幫的人生格外 「硬朗」,他生於年平均氣溫僅有 3.3℃ 的黑龍江省綏化市,本科和博士(直博)均畢業於北航。目前已經身為人父的他,談及今年夏天結束博後研究時去向,答案只有四個字:回國任教。

圖 | 楊興幫

而他的研究領域也很硬 —— 康復輔助醫療,去年其作為通訊作者在《信息與電子工程前沿》(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上,發表了以《可實現蹠屈 - 背屈雙向運動輔助的線纜驅動可攜帶式踝關節外骨骼》(「An untethered cable-driven ankle exoskeleton with plantarflexion-dorsiflexion bidirectional movement assistance」)為題的論文。

論文介紹了一種可攜帶線纜驅動的踝關節外骨骼(下稱 「外骨骼」),他告訴 DeepTech,該設備主要面向踝關節功能未完全受損的足下垂患者,目的是通過機械訓練讓其恢復健康。

圖 | 可攜帶線纜驅動的踝關節外骨骼

由於腦卒中、脊髓損傷或外傷等原因,足下垂患者的腳尖會不由自主地往下拖,稍不注意就會走路跌倒,進而引起關節損傷。而外骨骼擁有雙向運動輔助功能,可通過主動控制把患者腳尖拉起來,從而保障正常行走。

楊興幫表示,外骨骼的目標是讓用戶穿上後,能獲得走路所需的關節力矩(力對物體作用時所產生的轉動效應的物理量),同時提供正常的矯正步態,理論上患者不用出力就能正常行走。

外骨骼有七公斤重,主包含四部分:腳踝外骨骼、電源輸出模塊、線纜傳輸系統、傳感及控制模塊。

圖 | 腳踝外骨骼(a)的概述、電源輸出模塊(b)的概述以及線纜傳輸系統(c)的膝部模塊的詳細示意圖

第一部分是腳踝外骨骼,是外骨骼的主要執行部分,其主要作用在腳上,上部與一些管件連接,這些管件是線纜傳遞動力的通道,可對下肢起到保護作用;

第二部分是電源輸出模塊,內含 22.2V、容量為 5300mAh 的鋰電池;

第三部分是線纜傳輸系統,負責將電機動力傳遞到末端,從而為腳步踝關節運動提供動力,並能起到輔助換向作用;

第四部分是傳感及控制模塊,主要通過足底壓力傳感器和 IMU(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一種與人體兼容的傳感器)實現步態實時識別,並通過控制系統按照腳踝輸出力矩的規律,來提供仿生力矩從而輔助患者運動。

圖 | 足部壓力傳感器(a)的腳趾、前掌和腳跟的測量單位以及 IMU(b)的放置

具體工作時,主要涉及到以下步驟:首先,線纜會把動力從系在腰部的電機傳遞到腳部踝關節;其次是步態信息採集和識別,該設備採用足底壓力傳感器和 IMU 相結合的方式來採集行走信息,通過數據融合實現行走步態的實時識別;隨後,控制模塊將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進行步態預測、並按照實時步態的特定時刻,來提供與腳踝力矩相同的輔助力矩,使設備力矩輸出與人體步態實時結合,從而實現更好的人機相容。

圖 | 外骨骼在矢狀面上踝關節運動的受力和運動分析

比如,用戶在某一步態時刻所需要的踝關節力矩,都可根據自身需求及腳踝力矩數據設定好,此外外骨骼還能根據行走步態、將助力曲線輪廓做實時變化,也能通過歷史步態規律來實時預測當前步態。

雙向運動設計 + 腰部負重線纜系統,用戶佩戴更輕鬆

相比此前多數同類設備,外骨骼可實現雙向運動輔助。人體腳踝的雙向運動,指的是踝關節可以朝兩個方向運動,腳平時可以往上或往下轉動,往上轉動叫背屈,往下轉動叫蹠屈。

圖 | 背屈和蹠屈

此前也有設備可做雙向運動輔助,但設備普遍較重,因為它們大多把電機裝載在末端即靠近腳踝處進行驅動,這樣末端附加的轉動慣量就會比較大,用戶要消耗力氣也更大,設備對末端的控制精度也會打折扣。

基於此,該團隊提出了線纜驅動方案,通過腳跟和前掌的 4 根線纜提供動力、配合齒輪 - 滑輪換向結構以及運動控制,實現了踝關節蹠屈 - 背屈的雙向運動。優點在於可將主要質量集中在身體近端,減小身體遠端的質量,從而減小附加轉動慣量,佩戴起來更輕更舒適。

而雙向運動輔助的好處,是能提高腳踝輔助功率,其原理是人腳在行走過程中,肌肉做功雖然主要在蹠屈階段,但在腳離地擺動階段,也會有一個背屈運動,如果加一個輔助力,就能讓人更省力。

值得一提的是,外骨骼的主要動力部件集中在腰部,通過線纜傳輸系統將輔助力傳遞到腳步。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減少身體末端負重,因為身體下端負重越大,附加轉動慣量越大,佩戴就越不舒服。

比如,一些運動員為訓練腿部肌肉,會在腿部或腰部穿沙袋,正是為了增加末端負重,增加肌肉訓練強度。末端負重越大、力臂就越長,驅動負載所需的力矩也就越大,但對正常人來說,這個力矩其實是多餘的,反而會增加穿戴者的能量消耗。

圖 | 測量前腳拉索角 θf、後跟拉索角 θh 和腳踝旋轉角 θa

從人體功效設計角度來說,將重量都放在人體近端,遠端少放一點,那麼腳部外力(慣性力)就會更小,抬腳也比較省事。因此,減少多餘的轉動慣量,為的就是減小人體做的無用功,從外骨骼角度來說,還能減小外骨骼的功耗並提高控制效率及精度。一言以蔽之,如果不想讓用戶自己去克服,那就需要讓機器來克服。

為測試設計效果,在無 EXO(外骨骼)、有 EXO 斷電和通電三種條件下,受試者佩戴上外骨骼後的小腿比目魚肌運動量分別有所不同。當受試者穿著助力功能開啟的外骨骼時,比目魚肌的活動比不穿外骨骼時減少了 5.2%,比穿戴助力功能關閉的外骨骼時節省了 16.7% 的能量。

圖 | 測試效果

在設備研發過程中,該團隊專門研發出力反饋控制算法,還開發出了識別步態狀態的仿生控制功能。仿生控制可追蹤生物腳踝力矩,只有知道用戶的具體步態時刻,才能在確定的步態時刻給到特定值。同時,只有知道特定步態和特定時間點的力,才能判斷外骨骼需要在何時給力,這一過程就叫人機步態同步。

在測試中,一位 22 歲的佩戴者穿上外骨骼,就可實現在跑步機上行走。楊興幫說,未來外骨骼有望實現讓用戶在跑步機上跑步。長遠來看,外骨骼也可對任意健康人群施加行走助力和跑步助力,但考慮到速度和衝擊的影響,還需在結構和功率上加以改進。

圖 | 佩戴外骨骼在跑步機上行走

博後跟隨 MIT 仿生義肢權威休赫爾,數月後即將學成歸國

楊興幫的博後導師是休赫爾(Hugh Herr),後者是 MIT 媒體實驗室生物機械電子組的負責人。談及來到該小組做研究,他說自己發郵件和赫爾聯繫過幾次,對於赫爾研究的康復輔助設備他也非常感興趣。與此同時,北航目前也在全力支持生物醫學的發展。經過面試後,楊興幫順利來到該實驗室。

圖 | 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休赫爾

赫爾是 MIT 的終身教授,17 歲時因爬山遇暴風雪雙腿凍傷而截肢,然而他並沒有一蹶不振,悲天憫人,此後多年他不僅自研假肢繼續攀巖,還成為仿生義肢的科研領軍人物,並成立公司落地了多款產品。能跟著如此重磅的導師做科研,對於楊興幫未來歸國任教,一定會大有裨益。

2021 年 8 月,楊興幫即將結束博士後研究,他表示到時肯定會回國任教,以及繼續研究仿生機器人和康復輔助醫療。

現在雖然他人在美國,但也在遠程協助北航的導師帶學生。這位博後爸爸,有一個 2 歲半的兒子。對於幾個月後回國發展,這位家鄉位於東北的學者有著自己的願望:「在教學上,我比較喜歡分享自己的所學和所感,也比較喜歡將自己所知教授給學生;在科研方面,我比較享受科研成果產出所帶來的樂趣,希望能研究出造福於運動缺失患者的技術;從國家需求方面,我很願意投身生物醫療相關技術及康復設備的研究。也就是希望在滿足國家需求的同時,還能結合自己的興趣做出一些成果來實現自我發展。」

相關焦點

  • 【西遷新傳人】安菲菲:「學成之後必歸國」
    安菲菲是西安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物理系副教授,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先後在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康奈爾大學進行研究工作,2018年10月進入醫學部基礎醫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參與講授本科生生物物理學課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2020年,憑藉在學術前沿和交叉領域的傑出表現,安菲菲入選西安交通大學第六屆「十大學術新人」。
  • ...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這裡有來自上海交大的...
    念通智能——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上海念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專注於智能康復設備的研發和生產。目前,其核心產品主要是一款針對腦卒中患者的主動式康復設備——Econ-Hand腦控外骨骼。據悉,基於神經交互技術和穿戴式外骨骼技術,該設備能輔助腦卒中患者通過腦電波控制外骨骼機械手,完成特定的抓取任務,從而實現主動式肢體康復訓練,其核心亮點有二:1)基於腦電的新型人機接口:研製出適用於中風患者上肢康復的腦電頭盔,記錄10通道腦電波信號,通過人工智慧算法實時計算用戶的運動意圖,將解析出的運動指令無線發送至外骨骼機械手,實現自主意念控制;2)可攜式康復外骨骼:設計了可攜式外骨骼康復機械手
  • 從日月潭到大別山——34名臺籍博士任教黃岡師範學院
    兩人是雙胞胎姐妹,2011年從臺灣中山大學博士畢業後,在臺灣東吳大學任教多年。去年11月她們與黃岡師範學院籤約,成為該校第19位、第20位臺籍博士教師。黃岡師範學院2018年引入第一位臺籍博士教師,之後臺籍博士紛至沓來,目前數量達到34人,除武漢外,在省內市州高校中居首。
  • 電子科大外骨骼機器人,讓截癱小夥走出別樣人生
    「鋼鐵俠」讓外骨骼機器人系統又火了一把為了讓這一人機互動「黑科技」更好更快地走進生活電子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團隊經過10餘年的努力在去年10月將成電自主研發的外骨骼機器人從1.0版本升級到電子科大的外骨骼機器人研發始於2010年。當時,學校在外骨骼機器人核心技術上一片空白,從美國歸國不久的程洪教授帶領團隊從零開始,開啟了充滿曲折和艱辛的研發之路。2013年,25歲的四川自貢小夥林寒在工地做工時不慎從四樓摔下。經搶救保住了生命,但因為腰椎斷裂,脊髓神經受損嚴重,下肢癱瘓。除了身體上的傷病,這一巨大變故還給林寒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創傷。
  • 日韓美研發船廠專用外骨骼動力裝
    松下正在研發中的外骨骼套裝據悉,日本松下將要發布一款新的外骨骼外套,這是松下和子公司ActiveLink一起開發的。在去年公布消息的時候,這套「更強大」的外骨骼結構的售價被為5000美元左右。 大宇造船開始使用外骨骼動力裝
  • 外骨骼:讓你成為「鋼鐵俠」
    1917年,美國發明家萊斯利·凱利率先實現了羅伯特·西摩的蒸汽動力輔助行走裝置。但由於在實際使用時穿戴者必須背著一臺小型蒸汽機,且裝置無法完美地隨人體完成複雜的結構變形,最終被無奈擱淺。  1965年,美國軍方和通用公司聯合研發了一部名為「哈迪曼」的動力外骨骼裝置。通過液壓和電機驅動結構,配合力覺反饋感應系統,哈迪曼不僅能感受到人的動作意圖,還能將人的力量放大25倍。是不是很完美?
  • 國產最輕便無線手部外骨骼機器人亮相上海
    會上,以「智能康復港」平臺為依託,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發布了包括手功能康復機器人、上下肢主被動訓練系統、平衡機能評估與訓練系統在內,覆蓋人體不同關節與部位的7款新品。此次產品發布亮點十足:新一代下肢康復機器人實現突破,推出了針對機構訓練版本ExoMotus M4、針對個人的助行版本ExoMotus H4以及針對科研領域的開發者版本EXOPS,實現康復周期全覆蓋;手功能康復機器人是世界上最輕便的無線手部外骨骼機器人之一;標準化的智能康復訓練設備實現了對上肢、下肢、踝關節、腕關節、手指等部位的全覆蓋。
  • 從影視作品看動力外骨骼
    直到1965年,美國軍方和通用公司聯合研發了一部名為「哈迪曼(Hardiman)」的動力外骨骼裝置。哈迪曼通過液壓和電機驅動結構,一改DARPA遭遇的供能不足問題。配合力覺反饋感應系統,哈迪曼不僅能夠感受穿戴者的動作意圖,還能將用戶的力量放大25倍。這一切看似完美,但整機重達680千克的它根本無法讓穿戴者自如行走。
  • 外骨骼機器人出現,「超人時代」來臨了嗎?
    我國科研團隊研發單兵外骨骼系統正式列裝邊防一線!外骨骼裝置應該大家都不陌生,影視裡的「鋼鐵俠」、《明日邊緣》的超級戰士、《流浪地球》中的全身外骨骼。其出現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初英國插畫師Robert Seymour的手繪畫:《Walking By Steam》。
  • 貼扎對踝關節不穩有效嗎?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對踝關節不穩(FAI)非常熟悉了,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最近越來越火的貼扎技術對FAI有什麼樣的作用。在運動員和大眾群體中,踝關節扭傷是發生最頻繁的損傷。一項大規模系統綜述報導在大多數運動中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高達80%。大約20%的急性踝關節扭傷最終會轉為慢性損傷。
  • 「章魚博士」的機械臂研發出來了!背後剛滿20歲的投資人讓很多人汗顏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機械外骨骼的投資人,才19歲是便掙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300萬美元,這背後的故事,能讓我們很多人汗顏。 美國漫威漫畫旗下超級反派團隊中的章魚博士大家有印象嗎?在電影《蜘蛛俠2》裡,章魚博士靠意念來控制四隻機械手,並時不時與蜘蛛俠來個殊死搏鬥,成為了蜘蛛俠的死對頭之一。
  • 【萬花筒】軍用動力外骨骼編年史
    在《明日邊緣》一片中,人類的軍用動力外骨骼系統伴隨著湯姆克魯斯完成了從菜鳥到戰神的驚天大升級,令很多軍事愛好者津津樂道。觀影結束後,這裡按時間年代順序收集整理了軍用動力外骨骼的相關介紹資料。在1986年電影《異形2》中的決戰場景中,裡普利中尉藉助「動力裝載機」的獨特裝置與異形女王殊死搏鬥。
  • 專訪 | 阿諾醫藥CDO 、阿諾美國總裁兼CEO Lars Birgerson博士 :抗癌藥研發,創新是不竭動力
    生物探索有幸對Birgerson博士進行了專訪,了解阿諾醫藥的產品研發戰略和快速成長的秘訣。阿諾醫藥2016年轉型做創新藥,聚焦腫瘤治療領域,全球總部位於杭州,美國總部設於新澤西北布倫瑞克。阿諾醫藥轉型至今短短3年多的時間,已經形成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管線,包括三個臨床階段產品,其中,已獲得 FDA 快速通道資格的AN2025 (Buparlisib) 項目,即將進入全球多中心臨床3期;全球進展較快的可通過靜脈注射給藥的溶瘤病毒 AN1004(Pelareorep)項目,即將進入全球多中心臨床3期;全球潛在的first-in-class腫瘤免疫AN0025
  • 《流浪地球》中的外骨骼動力裝甲真的存在嗎?
    洛馬公司在第一代產品推出後又著力研發出了HULC下肢動力外骨骼,在使用者的髖關節和膝關節提供動力輔助,並以傳感器感應使用者的動作,通過機載微型計算機使機器作出與穿戴者同步的動作。其模塊化的組件也允許穿戴者輕鬆地換裝和穿卸。當穿戴者以每小時4公裡的速度在平地上行走時,HULC的續航能力為20公裡。最大衝刺速度則為16公裡/小時。
  • 行動不便老人和癱瘓病人的福音 腦波控制外骨骼系統
    據外媒報導日本機器人專家三井(Yoshiyuki Sankai)開發的腦波控制外骨骼已經成功地在多名患者身上起到輔助作用。同時位於美國佛羅裡達州傑克遜維爾的布魯克斯電子治療中心也成為美國第一個使用日本開發的獨特康復技術的中心——混合輔助外骨骼(HAL)。
  • 重勞動者的輔助神器,鐵甲鋼拳外骨骼機器人亮相世界機器人大會
    北京鐵甲鋼拳科技有限公司的「鐵甲鋼拳外骨骼」,其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動力包裹到手指的上肢外骨骼CEXO-01,腰部助力外骨骼CEXO-W02和全身外骨骼CEXO-W03亮相了本次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肢外骨骼CEXO-01:CEXO-01採取了鐵甲鋼拳自主研發的混合動力系統,以及配套的控制邏輯系統,使其既擁有氣動系統靈敏和反應快的優點,又擁有液壓系統負載大的特點。CEXO-01通過獨特的機械設計和控制邏輯,在增加手臂力量的同時,解放了操作者的雙手,還增加了手指的力量,使穿戴者可以應對更多複雜精密的工作。
  • 從史塔克的鋼鐵戰衣說起,漫談外骨骼裝甲
    美國作為鋼鐵俠系列的本家,也是最早研發當兵作戰系統的國家,在外骨骼裝甲系統的投入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美國有著雷神公司、波音公司和洛馬公司的多種外骨骼骨架系統。所謂的外骨骼,是指的覆蓋在人體外的一層機械結構,這層機械結構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人體承重,放大人體力量。穿著外骨骼的士兵將顯著地提高其負重能力,然而現在的研發過程中最大的難點也恰恰就是裝甲的極為笨重,已至於開發至今,外骨骼裝甲研究一直沒有突破,但卻陰差陽錯的給影視和遊戲行業帶來了無限的想像和發揮的空間。
  • 34歲登上麻省理工重量級榜單,他研發「超薄皮膚」轟動國際
    電子科技大學校友于欣格入選"35 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20年中國區榜單。于欣格,34歲,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于欣格的研究方向是柔性光電子器件,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第一作者論文13篇(其中JCR一區5篇),申請發明專利10項、授權3項,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榮獲"成電傑出研究生"稱號。
  • 寧可在國外端盤子,也不願回北大任教的他,現狀如何?
    今天筆者介紹的這個人就是北京大學的數學天才,但在學成後,他寧願在美國當服務員,端盤子,也不願回國任教,這個人就是張益唐。抓住機會,一舉成功1978年,年僅23歲的張益唐抓住了這次機會,通過高考順利地進入了北京大學數學系,在北大的這幾年,他的數學天賦展現的淋漓盡致。
  • 負重70公斤,邊防戰士海拔五千米健步如飛,單兵外骨骼全面列裝
    身穿一身外骨骼裝備,能夠達到集武裝、負重、彈跳增強等為一體的效果。在電影中為觀眾展示了外骨骼強大的威力和作用。當然了,外骨骼在現實中也不再稀奇。但是在性能方面未能達到電影中的「高檔全面」。就在前不久,中國央視軍事發布了令人振奮的消息稱,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西藏邊防戰士配備了單兵外骨骼系統,也正是「單兵外骨骼」大顯身手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