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個沒讀過狄更斯的人相比,一個讀過狄更斯的人更難因為任何一...

2021-01-13 經濟觀察網

付如初(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主任,文學博士)

《悲傷與理智》

無論是否了解俄羅斯的文學傳統和布羅茨基本人,與這本書的相遇都堪稱一次與閱讀本身的重新相遇。這是一本稱得上「字字珠璣」的書。與這本書的相遇,可以讓人忽略掉這本散文集題材上的駁雜,以及所談論問題的與己無關性,而只享受一個作家操控語言的能力,享受這種能力背後作家的詩意和才情。

布羅茨基是以詩的思維寫散文的,或者可以說,他所有的散文都是為了關注詩和詩人。於是,他能夠兼顧詩的審美和散文的親和日常,他說「美學為倫理學之母」。布羅茨基1972年從蘇聯逃亡,1987年以美國國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領獎臺上,他用自己的母語寫下了一篇叫《表情獨特的臉龐》的演講稿,他說:「我覺得,與一個沒讀過狄更斯的人相比,一個讀過狄更斯的人更難因為任何一種思想學說而向自己的同類開槍。」

《車諾比的悲鳴》

一場曠世災難,隨著女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2015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而重回讀者的視野。這種重回,顯然不只是讓全世界的讀者重溫那些「奇異而殘忍」的故事,而是重新強調一個寫作者、一個新聞人為記錄大時代和體貼小生命而應當獲得的價值和尊嚴。

這種口述實錄的方式,用不可辯駁的證人和證詞揭開災難背後的體制謊言。書中寫,一位大學教師回憶:「事故發生後的最初幾天,圖書館裡所有關於輻射、關於廣島和長崎的書,甚至就連有關X射線的書都消失了。有人說這是從上面傳達下來的命令,如此一來,人們就不會恐慌了。」而很多參與救援的人,只有英雄主義的精神感召而毫無科學防護,「他們把自己當作祭品獻給了國家和人民」。對中國的讀者而言,書中傳達的很多意味至今仍有餘響。

《曲終人在》

從「生活之樹常青」的角度說,中國現在應該是產生大作品的時代,然而,很多作家卻無力概括當下的現實。作為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一個現役軍人作家,周大新寫官場題材本身就是大作家的現實責任感和勇氣的證明。

他以「擬紀實」的方式開場:清河省省長病逝,家人找他寫傳記,於是他開始採訪省長的妻子、朋友、秘書、司機、同學、同鄉、同僚乃至政敵,整部小說,就是這些採訪記錄的彙編。同一個人,在不同的被採訪者眼中,竟是如此不同。而官場文化,或者說官場生態,則早已滲透進社會的每個角落。讀到最後,讀者如你我,竟會產生自己也是官場一份子的代入感。相對於揭黑、揭短、獵奇炫耀、隔岸觀火的官場文學傳統,周大新對敏感題材的控制力和概括力足以讓這部小說進入讀者的視野。

《抗日戰爭》(一、二、三)

中國當代文學的版圖上,有一個龐大的王樹增文學圖譜,組成部分是以他的《1901》《1911》為代表的歷史系列和以《韓戰》《長徵》和《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為代表的戰爭系列。跟歷史有關的寫作,最能體現「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於時序」的規律,王樹增可以說是生正逢時。

《抗日戰爭》用180萬字的規模,從「全民族戰爭」的角度,按照歷史的比重確定文學的比重,講述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全景」。宏大的歷史視野,縱橫捭闔和微妙細膩兼具的文學才情,加之讀者對這場戰爭或多或少的熟悉,都使得大部頭的閱讀變得不那麼吃力。當然,這類寫作最大的難度,還是史料禁得住推敲和考驗。

《無聲告白》

這本書的作者伍綺詩是華裔,寫的也是一個華裔丈夫娶了美國妻子的家庭故事。小說從這個家庭的二女兒死去的早晨開始寫,一步步揭開一個平靜和諧的家庭背後隱藏著的深深的隔膜——文化的、個性的、溝通上的……

小說有一種存在主義式的的冰冷和絕望,又有中產階級式的優雅和體面的自欺欺人。通過這一家五口人(夫妻和三個孩子)的「杯水風波」,小說試圖呈現「家庭」這個人類用以克服孤獨感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下,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著「圍城」般的撕扯。關鍵只在於愛和自我,哪一個會佔上風。

小說語言很考究,情節也邏輯充分,既有家庭小說的韻致,也有偵探小說的邏輯,還有微妙的伏筆和生活味十足的隱喻,以及對人物內心隱秘的體貼等等,這些都使得閱讀變得和生活本身一樣充滿審美的歧義。當然,它可能更適合女性讀者閱讀。

相關焦點

  • 狄更斯,或人生的戰鬥——評《狄更斯傳》
    韋勒克、沃倫在他們的《文學理論》(1948)中宣布:「任何傳記上的材料都不可能改變和影響文學批評中對作品的評價。」這話當然是對的。可是,幸好並非所有人都擔負著對文學作品做出評價的任務,而我們也並不指望改變什麼。說到底,我們常常只是想了解一個人,而他碰巧是一位作家。或許可以這麼說,作為一個人,狄更斯不是「非常之人」,而是平凡人。
  • 狄更斯:為什麼他筆下的人物到今天還仍然能觸動我們的心靈
    如果有兩個全世界都接受的小說家,那麼一個會是託爾斯泰,另一個恐怕就是狄更斯了,也許後者會更受歡迎一些哲學家喬治·桑塔亞那聽人歷數狄更斯的缺陷,比如對宗教、科學、政治乃至藝術冷淡,就斷言狄更斯是「人類最偉大的朋友之一」。可能因為太受讀者喜愛,直到不久之前才有人敢於評論狄更斯,用來比擬他的不是大家喜愛的家具,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雕塑似的作家,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激情澎湃,擁有狂放的想像力。
  • 崩壞3聖痕故事:狄更斯,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的時代
    對於這樣一部幾十萬字的「大作品」,可能現在的人很難認真讀下去。如果只是想單純了解故事,後世改編的大量影視劇倒是可以讓大家輕鬆了解這個故事。這部小說相信不少人都讀過,原畫與小說關聯的似乎也只有「過去之靈」、「現在之靈」、「未來之靈」這3個形象——就是畫中頭上帶金色圈兒的那個白色幽靈。
  • 比起《神探夏洛克》,《狄更斯時代》更挑剔觀眾
    如果不能精確的找出角色與查爾斯·狄更斯小說中的對應關係,《狄更斯時代》的觀影過程將會變得十分艱難——和《神探夏洛克》對於觀眾的挑剔不同,沒有閱讀過《福爾摩斯探案集》的觀眾至少可以通過炫酷的鏡頭刺激腦內神經遞質分泌獲得興奮感,但如果沒有讀過狄更斯的著作,就會一頭霧水,什麼都得不到。
  • 狄更斯,就是那個霧都孤兒
    ,全名查爾斯·約翰·赫法姆·狄更斯,英國作家,日耳曼人。 《霧都孤兒》是他的自傳 人們接觸狄更斯往往是由《霧都孤兒》開始的,只要讀過這本書的人就不會忘記主人公奧利弗·崔斯特的成長過程中那些痛苦艱辛的經歷對其人格的造就,也不會忘記在故事的結尾,在經歷這麼多曲折的故事之後,狄更斯仍是不忘為主人公設計了一個相對完滿的結局。
  • 閒逛者與「拾垃圾者」狄更斯
    2 兒童視角 每一塊石頭,都是一本童年讀過的書 狄更斯的小說敘事選擇了一個特殊的視角來審視他的時代,就是兒童視角。童年的悲慘經歷在其頑強的精神沃土裡生根發芽,播下了想像的種子,幾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上演童年時期倫敦的街道經驗。
  • 人民日報讀寫人生:新語境下如何讀狄更斯(圖)
    只要讀過狄更斯英文原著,必然會感受到他在語言上的神奇力量。狄更斯詞彙之豐富多彩,比喻之滑稽巧妙,句子結構之複雜多變,都讓人驚嘆不已。但是最讓筆者感嘆的是當時英國公眾的語言能力。他們一般沒讀過幾年書,卻有著辨識天才的慧眼。如果今日高中和大學畢業的億萬網絡文學愛好者能有這樣的鑑賞力,豈不是國家之福!  作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同時代人,狄更斯對社會的關切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
  • 為什麼重讀狄更斯——專訪狄更斯評論家、翻譯家張玲
    小說界又開始回歸傳統,回歸敘事,所以曾經過時的狄更斯又被很多人想起來,現在的誕辰200周年紀念活動更是低潮過後的一個高潮。到了晚期,不論是創作上還是個人生活上,狄更斯的學識、閱歷都更加豐富了,所以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雙城記》等的風格是莊嚴、凝重的,蘊含著一種深沉的激情。他在其中所運用的語言也與這種風格相吻合,多用大詞、書面語,甚至有古英語的一些用詞,就好像中文說「你」、「我」,用「汝」、「吾」這種詞。後來我真的有機會去翻譯這部作品,真是一點點地把字典都摳破了,因為很多詞我平時也很少用到。
  • 1843年英國作家狄更斯創作的中篇小說《聖誕頌歌》首次出版
    Hello大家好我是韓冬,一個不誤正業,每期更新不同內容的兼職作者,歡迎來到「星標好友」的頻道。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12月18日,1843年12月18日,英國作家狄更斯創作的中篇小說《聖誕頌歌》首次出版。
  • 海南日報數字報-狄更斯:他就是那個霧都孤兒
    《霧都孤兒》是他的自傳  人們接觸狄更斯往往是由《霧都孤兒》開始的,只要讀過這本書的人就不會忘記在主人公奧利弗·崔斯特的成長過程中那些痛苦艱辛的經歷對其人格的造就,也不會忘記在故事的結尾,在經歷這麼多曲折的故事之後,狄更斯仍是不忘為主人公設計了一個相對完滿的結局。
  • 狄更斯:聖誕發明家
    當時《聖誕頌歌》的大獲成功,自然讓狄更斯欣喜萬分,但更令他自豪的,是英國乃至整個西方的聖誕節傳統,都因為這部小說而得到了復興。可以說,狄更斯憑一己之力、以這部影響力空前的作品,重新「發明」了聖誕節。而狄更斯的系列聖誕故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如果借用狄更斯《雙城記》裡的名言,即: 總之,在那樣一個年代,無論什麼人,都既沒時間、也沒心情,安安靜靜地過上一個像樣的聖誕節。
  • 林紓為何熱衷翻譯狄更斯?丨狄更斯與中國
    幾乎每一個以文為生者,都有著自己隱秘的欲望:只消手中筆桿一搖,那些活靈活現的文學人物就像被符籙招攝一般,群聚而來,附於筆端,隨著作者的心意,在紙上幻化出種種引人入勝的精妙故事。倘使有一位文人能擁有如此令人豔羨的法力,恐怕非狄更斯莫屬。
  • 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名人名言
    —— 《狄更斯傳》 38、沃特是個勤勞的人,但受盡苦難,遭人凌辱。他與因他的失敗而感到得意洋洋的那些當時和往後的寄生蟲相比,興許品質更高尚得多,氣概要英勇得多。—— 《狄更斯傳》 39、人越是心高志大,就越少不了有種種的小弱點。—— 《馬丁·瞿述偉》 40、他就是這樣一個人!
  • 為什麼狄更斯被稱為重新發明聖誕節的人?答案就在《聖誕頌歌》裡
    「風隨便颳得怎樣兇,也比不上他的心那樣狠;雪隨便下得怎樣猛,也比不上他求財之心那樣迫切;淫雨隨便下得怎樣大,也比不上他那樣從來不聽人懇求。」他獨來獨往,街坊鄰居都怕他,路上從來沒人跟他招呼,別說小孩子不敢問他時間,就是乞丐也知道他的脾氣,不會奢望從他那裡得到一兩個小錢。或許只有一個人還願意上門來祝他聖誕快樂,那便是他的外甥弗雷德。
  • 狄更斯活得也很累
    查爾斯.狄更斯是英國19世紀英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當時英國各個階層的生活情況,引起了一場文學革命。因為幼年貧窮的家庭生活,和一個浪蕩子性格的父親,狄更斯很早就承擔了養家餬口的重擔.狄更斯終身都為這個不靠譜的父親還債。
  •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人物-狄更斯
    狄更斯全名是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十九世紀英國偉大的作家,他一生當中創造了許多重要的作品,有《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 、《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雙城記》等。我們知道,狄更斯是一位現實主義作家,因此他的作品多是針砭時弊,揭露和批判社會現實的。《雙城記》便是這樣一部作品,一百多年來,《雙城記》一直深受讀者喜愛。狄更斯早期擔任過報社的採訪記者,他也常帶著筆記本在倫敦偏僻的角落和鄉村漫遊,這為他在以後的創作中積累下豐富的社會經歷,積累了許多創作的素材。
  • 查爾斯·狄更斯與艾倫·泰爾南的關係
    在一年之內,狄更斯對當時18歲的泰爾南(又名耐莉)的迷戀,將導致他婚姻的混亂破裂,並開始一段可以持續他一生的關係。狄更斯第一次見到泰爾南是在他為她安排一齣戲時狄更斯一生酷愛戲劇和表演,在他的朋友威爾基·柯林斯戲劇的業餘演出中露面在1857年的那個夏天,他決定招募一些職業女演員來演以前由他的朋友和家人扮演的角色。
  • 毛姆:查爾斯·狄更斯及其《大衛·科波菲爾》
    5月的某一天傍晚,狄更斯帶凱特和瑪麗去看戲;大伙兒非常開心,興致盎然回到家。瑪麗突然生病,他們請醫生來,可是沒過幾個鐘頭她就去世了。狄更斯脫下她手上的戒指,戴在自己的手上,終生戴到老死。他悲痛欲絕。不久他在日記中說:「此刻她若跟我們在一起,還是那個迷人、快樂、和藹可親的夥伴,比我的任何親友更同情我的想法和感受,我想我再也別無所求,只求這種幸福繼續下去。
  • 狄更斯|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查爾斯·狄更斯1812年生於英國的樸茨茅斯市,他在8個孩子中排行第二。他父親經常在經濟方面陷入困境,12歲時,父親因負債入獄。狄更斯不得不輟學掙錢,以補貼家用。他在一家又髒又破的老工廠找到一份工作,職責就是把標籤貼在鞋油瓶上。
  • 《崩壞3》狄更斯聖痕怎麼樣 狄更斯聖痕技能強度評測
    導 讀 崩壞3狄更斯聖痕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