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納粹戰爭被判刑——一群人對轉化感覺與尋找意義道路的探索

2021-02-28 維格心理文化

在電影《隱秘的生活》中,奧地利農民弗蘭茨·傑格斯泰德因在二戰時期對戰爭的本質和目的產生懷疑,拒絕為納粹德國而戰,被地方長官和神父嚴厲斥責。全家人遭到整個小鎮排擠,他本人被軍官懲罰,後投入軍隊監獄,經歷漫長的勞作和受審,最終被判死刑。

《隱秘的生活》

劇情簡介

農民弗蘭茨和妻子弗蘭齊斯卡及三個小女兒一起平靜地生活在奧地利小鎮裡。二戰爆發後,他應徵入伍訓練。但是在軍營中所接觸到的戰爭動員讓他對戰爭,或者這場戰爭的本質和目的產生了懷疑。回到家鄉和妻女短暫團聚,田園生活的美好更讓了堅定了拒絕為納粹戰爭出力的念頭。他向地方長官和神父表達了自己的困惑和信念,卻遭到嚴厲的斥責,甚至整個小鎮的人都開始排擠他們全家。再次被召回軍營,弗蘭茨拒絕參加訓練,被軍官懲罰後依然心志不變。他被投入軍隊監獄,開始漫長的勞作和受審。最終,排除異己的納粹法庭宣判了他的死刑。

你會怎樣解讀這個電影故事呢?

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第二天, 2021年2月19日晚,我們結構式文化動力取向認證體系理論模塊進階班必修書目《金枝》深度研修線上共讀活動中,老師們紛紛發言、各抒己見,從電影《隱秘的生活》到《賽德克巴萊》,在熱烈的思考碰撞中更加清晰了守住自己的感覺與尋找意義、獲取身份的議題。

討論是基於我們當天的共修章節:第十五章《橡樹崇拜》,第十六章《狄安納斯與黛安娜》,第十七章《王位的重負》。

黨琪老師針對第十七章《王位的重負》,提出「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觀點。李恆老師隨後聯繫結構式文化動力取向理論做了進一步的拆解:「王位」象徵著我們的三元身份重負表面上是對身份的規定,背後是沉重的感覺,來自於民眾嬰兒式的全能需要的投射。第十七章第一節《國王與祭祀的禁忌》,意味著身為國王沒有主體性,被民眾的投射性認同所奴役,成為祭品。第二節《神權與世俗政權的分離》,象徵著如果不想繼續做祭品,無意識地投射性認同別人放置在自己身上的沉重感,就要增加意識化,努力辨析和覺察被他人投射(被佔據)的感覺,找到意義,獲取真正有主體性的三元身份

對於國王或者祭祀本身是否有主體性,有共修老師以肖戰舉例,指出那些看上去相當有影響力也吸引了大眾目光的人,其實並無主體性,假如輕易認同自己的影響力,貌似也很有能力,能賺到很多錢,做成很多事,但內在感覺是被推動著,無法停止,最終獲得也不落在自己身上。即沒有主體性的人,其行動的內在動力來自他人的感覺。

接著就有老師通我們開頭所說的電影《隱秘的生活》聯想到:在大環境的推動下,要守住自己的感覺特別難,所以更要堅持。而其他老師對此提出質疑:只守住自己的感覺,似乎並沒有明確的意義,身份也不確定。而且很難分辨這些感覺是自己的還是被佔據的。

老師們通過另一部電影《賽德克·巴萊》,更加確認了擁有主體性的重要性和意義:電影中,原本有著自己信仰和主體感的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在臺灣被日本佔領後,無法保留自己的民族信仰和生活方式,最終主動選擇全族血祭。他們並不僅僅是要守住自己活生生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深刻的感覺中帶有的意義——擁有自己的主體性。他們的血祭,讓活著的人心中被強烈的感覺衝擊,這種強烈的感覺激發人們思考自己活著的意義:是放棄主體性活成牽線木偶,還是好好認清自己的處境,找回自己的主體性。他們的犧牲,對我們是有牽引的。

《賽德克·巴萊》

電影在臺灣上映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

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

森林之王繼替時為什麼要先折下金枝,也許象徵著社會系統發生變化時,舊的意義已經失去,要尋找新的意義,折金枝的重重困難代表著這個過程的不易。這也是我們在這樣一個時代,共同研讀《金枝》,以及接下來的《內經》和《易經》的意義——重新學習規則,確立自己的位置,獲得有主體性的身份。

進階班學員:張瑾屏

相關焦點

  • 納粹名將曼施坦因的「敵友轉化」之路
    艾裡希·馮·曼施坦因,二戰期間納粹德國陸軍元帥、著名軍事戰略戰術家、現代裝甲軍閃擊戰締造者、與古德裡安及隆美爾齊名比肩的納粹德國首席三大名將
  • 《隱秘的生活》——納粹對信仰和真愛的扼殺
    電影《隱秘的生活》毫無疑問是電影導演泰倫斯·馬力克自2011年《生命之樹》斬獲金棕櫚至今最具紀念意義和最傷感的影片。影片由緩慢的節奏和冥想引領觀眾們沉浸到讓人發瘋的獨特的泰倫斯·馬力克風格的夢中去。劇情呈現泰倫斯.馬力克於2019拍攝的《隱秘的生活》,為大家敘述了二戰時期,奧地利農民法蘭茲.傑格斯泰德因為不屈從戰爭機器,不想為德國納粹德國賣命,法蘭茲拒絕參加訓練,被軍官懲罰後依然心志不變。他被投入軍隊監獄,開始漫長的勞作和受審。經過心裡的糾結、鬥爭、掙扎,選擇了絕不放棄自我信仰的自由,因而被當局判刑處死。
  • 《殭屍部隊4:死亡戰爭》新預告 盡情屠殺納粹喪屍
    《殭屍部隊4:死亡戰爭》新預告 盡情屠殺納粹喪屍 今日(1月
  • 中國遊客擺拍納粹敬禮被捕,德國小題大做了嗎?| 新京報快評
    納粹把德國和許多國家拖入二戰深淵,給德國和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戰後德國政府、人民認真反思了戰爭責任,深刻檢討和努力肅清納粹流毒,並獲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諒解。可以說,在德國社會,「去納粹化」是非常普遍且十分較真的,展示納粹元素則是為社會道德、公義所不容的。而且,痛定思痛,戰後德國朝野對納粹元素採取了「矯枉過正」的不寬容態度,即便「疑似」也不輕易寬容。
  • 《動物園長的夫人》:當戰爭來臨,人還不如動物
    以及後來給猶太人偽裝證件扮成技術工人帶走,陸續將猶太人偷偷帶進空蕩蕩的獸欄,又陸續偷偷的送到安全的地方,廢棄的動物園變成了猶太人中轉的「諾亞方舟」電影展現了在戰爭黑暗中,戰爭的殘酷無法磨滅在戰爭中人性與動物性的柔軟。
  • 德國國會大廈前擺拍納粹敬禮被捕:有些「政治」是必須「正確」的
    納粹把德國和許多國家拖入二戰深淵,給德國和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戰後德國政府、人民和世界各國一樣,認真反思了戰爭責任,深刻檢討和努力肅清納粹流毒,並獲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諒解。可以說,在德國社會,「去納粹化」是約定俗成的「政治正確」,展示納粹元素則是為社會道德、公義所不容的「政治不正確」,且痛定思痛,戰後德國朝野對納粹元素採取了「矯枉過正」的不寬容態度,即便「疑似」也不輕易寬容。
  • 二戰時期,蘇德士兵在戰場埋了什麼,讓當下俄羅斯人賣力尋找
    這些人當中,有的收穫滿滿,一夜暴富,從此金盆洗手,改邪歸正。也有的東窗事發,鋃鐺入獄,從此深陷囹圄,悔恨終生。俄羅斯也不例外,歷史上也有數不勝數的「摸金校尉」。不過,二戰以後,俄羅斯出現了一群特殊的「摸金校尉」,他們一不掘墓,二不毀陵,甚至對古董文物、奇珍異寶不感興趣。他們只關注戰爭遺物,特別對二戰中深埋地下的武器彈藥興趣濃厚。
  • 屠猶的納粹,是一群魔鬼,真的嗎?
    我們都知道納粹大屠殺。但你以為納粹很壞,納粹是些魔鬼嗎?不是。是這樣的。希特勒跟下屬說,要建立一個新的國家,叫做「千年德意志帝國」,是「自由的日爾曼精神王國」。這個王國把全部空間都獻給了日爾曼精神(Teutonism)。
  • 二戰時為納粹翻譯 95歲的他面臨被加拿大驅逐出境
    事實上,多年來,國際社會從未停止對納粹戰犯的追蹤,許多未直接殺人的「小人物」,亦被判刑,引發對「有罪」與「無辜」之間界限的思考。 1995年,加拿大政府決定撤銷奧伯蘭德國籍時,曾表示加入過納粹行刑隊本身就構成犯罪,已足夠將他歸入「戰爭罪犯」。 法伯曾表示,「翻譯是納粹死人機器上不可缺少的齒輪。」他們在納粹進行屠殺時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幫助。
  • 納粹前往青藏高原,尋找外星文明留在地球的痕跡,杜立巴石碟!
    在我國青藏高原一直流傳著種種神秘的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的無疑是當時的納粹頭子「希姆萊」多次組織探險隊入藏,至於他們的目的到現在眾說紛紜,但是大體上有兩種說法: 前往青藏高原尋找純種的「雅利安人」,這個也不難理解,在納粹當政時期,鼓吹雅利安人種至上的理論,在他們當政時期也確實是這麼在做的,他們用人為的手段來幹預下一代的培育,找到他們認為是純種的雅利安人
  • 【豆瓣高分電影TOP250】《鋼琴家》納粹的戰爭與指尖的靈魂(2002)【動人的旋律】
    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倖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戰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 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
  • 伯納德行動:講述猶太人在集中營裡,被迫為納粹印刷偽鈔的故事!
    該片講述一群身懷特殊技藝的猶太人在集中營裡被迫為納粹印刷偽鈔的故事。 該片於2009年4月3日在中國上映。電影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發生在1936年納粹分子命令集中營中的犯人大量偽造外國貨幣,妄圖以此來破壞英國的經濟。索洛維奇(卡爾·馬克維斯飾)就是參與這起行動的人。納粹期間,他先是柏林過著聲色犬馬的日子,金錢、女人和酒宴。
  • 大戰納粹殭屍,這部戰爭恐怖片的腦洞太大了
    「承認吧:你想看到一夥納粹被擊垮的過程,對吧?」《霸主》對了,我可不是在討論近來肆無忌憚的種族主義者,和危險的、無惡不作的壞蛋,雖然我們確實很希望看到這一團團膿瘡,能夠從地球的臉龐上剝落。我討論的是那些老牌納粹,幾十年前撕裂歐洲的那夥卑鄙的混蛋,即使是在今天,他們在人們的心中也可以被看作是罪惡的代名詞。
  • 《戰爭中的鬼故事》當大兵走進納粹留下的厲鬼古宅
    還是是少數以戰爭中的兵哥哥作為恐怖片主角,同時加入二戰納粹德國等。頗有「軍中鬼故事」的味道。而每一場戰爭的發生,何嘗不都是一次次的蝴蝶效應、造就著當代全球每個角落人事物的樣子?這裡引一下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的概念:指在一個動態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將能帶動影響整個系統長期且巨大的連鎖反應,是一種混沌的現象。
  • 納粹版「奪寶奇兵」——第三帝國的聖杯騎士
    好萊塢大片《印第安納·瓊斯之聖戰奇兵》中,主角瓊斯博士與一群納粹分子展開了生死搏鬥,他們競相爭奪的目標是傳說中可以返老還童、起死回生的聖杯。
  • 奧斯維辛的夢魘 | 納粹批判三部曲
    西爾維婭承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期間,她對痛苦變得麻木了:「如果你被打得很厲害,過了一段時間,你就什麼也感覺不到了。你明白那種感覺嗎?不,你不明白,因為你還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但是,正如我之前說過的,一旦你被狠狠地打過,不久以後你就不會再有感覺了,因為你已經麻木了。唯一可以拯救自己的辦法……就是成為一個麻木的人。」
  • 好電影 2013年歐洲最好的戰爭電影—《我們的父輩》
    威爾漢姆和夏莉受納粹思想蠱惑,擁護戰爭,滿懷激情地奔赴戰場;格雷塔和維克多游離於戰爭之外,格雷塔的理想就是做歌星,維克多對現實迷茫無措;溫格熱衷於文學,厭惡戰爭。但殘酷的戰爭現實卻讓曾迷醉於戰爭狂熱的威爾漢姆和夏莉迷途知返,更讓曾希圖遠離戰爭,滿足於實現個人生活和理想的格雷塔、維克多警醒,最後都堅定地走上了反對法西斯戰爭的道路,格雷塔甚至為了宣傳反戰思想而付出了年輕的生命。
  • 《芬妮的旅程》一群勇敢的孩子逃離納粹迫害的經歷,過程驚心動魄
    電影改編自《芬妮的回憶錄》,真實刻畫了二戰時期,一群勇敢的猶太孩子們逃離納粹迫害的經歷,過程驚心動魄。豆瓣評分8.5分,但是看過的人不多,一部實打實的冷門佳片。二戰題材從來都不缺少好電影。猶太人的故事,特別是二戰時期,怎麼演都很沉重,但是這部從淪陷區的兒童的視角去拍攝的影片,讓血腥殘酷的戰爭和殺戮透出一絲希望。
  • 喬喬的異想世界:關於人生道路,謊言的遮羞布在人性面前如此不堪
    電影成功塑造了這一略帶自閉的男孩形象,在好奇心的指引下,喬喬探索了政治宣傳下的自我發掘,對猶太人的看法從虛假到現實真切的轉化,從圖畫本裡的世界清晰的告知給觀眾。應該說,喬喬是一個會成為經典的自我拯救人物形象。
  • 喬喬的異想世界:關於人生道路,謊言的遮羞布在人性面前如此不堪
    電影成功塑造了這一略帶自閉的男孩形象,在好奇心的指引下,喬喬探索了政治宣傳下的自我發掘,對猶太人的看法從虛假到現實真切的轉化,從圖畫本裡的世界清晰地告知給觀眾。應該說,喬喬是一個會成為經典的自我拯救人物形象。在自我拯救中,媽媽讓他看到了世間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