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劇原名隴東道情,是甘肅省獨有傳統戲曲藝術。起源於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紮根於隴東的漁鼓道情,逐漸吸收了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1958年搬上舞臺,1959年正式命名為隴劇。
隴劇是甘肅省一個新興的戲曲劇種。據老藝人的回憶,原為皮影戲,採用道情唱腔,名隴東道情。流傳於甘肅東部的環縣及曲子鎮一帶。因演出排場和活動方式均極簡便,全部箱具樂器一頭毛驢即可馱走,當地群眾又稱這種皮影班子為「一驢馱」。它的形成至早不超過清道光、鹹豐年間。
藝術特色
隴劇表演藝術講求真實,重視從生活出發,以細膩的手法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隴劇表演動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側身造型,舞臺美術借鑑皮影鏤空、彩繪、裝飾手法及旦角高髻燕尾頭飾等,形成獨特風格。
隴劇音樂屬於板腔體式,分「傷音」和「花音」兩大類。傷音曲調深沉委婉,適於抒發哀怨的情感,因此又稱「苦音」或「哭音」;花音曲調活潑跳躍,善於表達喜悅的情感,故又稱「歡音」。隴劇唱腔沒有嚴格的節拍,比較自由明快,說唱性較強。彈板是隴劇音樂的主要板式之一,板頭、大過門規整、四方,唱腔由多種節拍型混合組成,有特定規律。小過門的第一拍,一般都重疊在唱句的末尾一字上。彈板簧舒展、流暢、優美動聽,最有特色。
隴劇的演唱方式比較自由,曲調流暢,節奏明快,近似說唱。曲調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時稱嘛簧,嘛簧悠長婉轉,韻味濃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構成隴劇音樂獨特風格的重要成分。隴劇使用的樂器也有較大的發展,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揚琴、提琴和一些銅管、木管樂器,豐富了隴劇音樂的表現力。
代表劇目
隴劇十分重視創作和積累自己的演出劇目。已經積累了一些為群眾歡迎的:《旌表記》《草原初春》《謝瑤環》《假婿乘龍》等保留節目。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編: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