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隴劇|甘肅省獨有傳統戲曲藝術

2021-01-18 文旅中國

隴劇原名隴東道情,是甘肅省獨有傳統戲曲藝術。起源於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紮根於隴東的漁鼓道情,逐漸吸收了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1958年搬上舞臺,1959年正式命名為隴劇。

隴劇是甘肅省一個新興的戲曲劇種。據老藝人的回憶,原為皮影戲,採用道情唱腔,名隴東道情。流傳於甘肅東部的環縣及曲子鎮一帶。因演出排場和活動方式均極簡便,全部箱具樂器一頭毛驢即可馱走,當地群眾又稱這種皮影班子為「一驢馱」。它的形成至早不超過清道光、鹹豐年間。

藝術特色

隴劇表演藝術講求真實,重視從生活出發,以細膩的手法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隴劇表演動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側身造型,舞臺美術借鑑皮影鏤空、彩繪、裝飾手法及旦角高髻燕尾頭飾等,形成獨特風格。

隴劇音樂屬於板腔體式,分「傷音」和「花音」兩大類。傷音曲調深沉委婉,適於抒發哀怨的情感,因此又稱「苦音」或「哭音」;花音曲調活潑跳躍,善於表達喜悅的情感,故又稱「歡音」。隴劇唱腔沒有嚴格的節拍,比較自由明快,說唱性較強。彈板是隴劇音樂的主要板式之一,板頭、大過門規整、四方,唱腔由多種節拍型混合組成,有特定規律。小過門的第一拍,一般都重疊在唱句的末尾一字上。彈板簧舒展、流暢、優美動聽,最有特色。

隴劇的演唱方式比較自由,曲調流暢,節奏明快,近似說唱。曲調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時稱嘛簧,嘛簧悠長婉轉,韻味濃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構成隴劇音樂獨特風格的重要成分。隴劇使用的樂器也有較大的發展,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揚琴、提琴和一些銅管、木管樂器,豐富了隴劇音樂的表現力。

代表劇目

隴劇十分重視創作和積累自己的演出劇目。已經積累了一些為群眾歡迎的:《旌表記》《草原初春》《謝瑤環》《假婿乘龍》等保留節目。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編:任文

相關焦點

  • 「春綠隴原2020年度國家級非遺隴劇推廣演唱會」在蘭亮相
    11日晚8點「春綠隴原2020年度國家級非遺隴劇推廣演唱會」在甘肅省隴劇院百姓戲曲劇場精彩上演這場隴上戲曲盛會由甘肅省隴劇院、環縣藝龍演藝有限公司、慶陽市黃土緣演藝公司省內3家隴劇院團聯袂推出,雷通霞、竇鳳霞、佟紅梅3朵「梅花」領銜出演,為到場的戲迷觀眾呈現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傳統戲曲文化盛宴,用最鮮活的方式全面展示了國家級非遺——隴劇保護傳承發展的豐碩成果。
  • 首部真人真事改編隴劇電影《隴上的夢》殺青
    該劇是一部將現代電影元素結合隴劇的藝術表現形式演繹出來的藝術作品,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主要講述甘肅慶陽一位教師摔傷殘疾後仍三十餘年堅持支教的動人故事。  中國首部隴劇數字電影《隴上的夢》籌備近三年,劇本經歷了11次修改。該劇是根據發生在甘肅慶陽李園子小學的一個感人故事改編。20世紀70年代初,甘肅民辦教師張學成為救學生跌落山崖,雙腳落下終身殘疾,學校其他老師因條件太差而回城了。
  • 春綠隴原·2020年度國家級非遺隴劇推廣演唱...
    12月11日晚,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省隴劇院承辦,省隴劇院、環縣藝龍演藝有限公司、慶陽市黃土緣演藝公司聯袂合作演出的「春綠隴原·2020年度國家級非遺隴劇推廣演唱會」,讓金城戲迷大快朵頤,盡情品味我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獨有劇種隴劇的藝術風採。
  • 中國戲曲種類及其簡介 中國戲曲知識大全
    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 評彈、單弦、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北方曲藝演員曾經說過:說書一股勁,唱曲一段情,句句警人心,...中國戲曲文化知識:曲藝的六種藝術手法...中國曲藝的類別和曲種
  • 甘肅非遺——14.道情戲(隴劇)
    文/康橋隴東道情是甘肅省的戲曲劇種之一。隴劇的前身是流傳在甘肅省環縣環江地帶的隴東道情。隴東道情產生的具體年代,現已無法考察。約在一百多年前,由民間藝人趕著毛驢,馱著鑼鼓樂器,用皮影藝術表演。後經系統挖掘、搜集、整理、改造,於1959年搬上舞臺,並正式定名為隴劇。隴劇起源於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逐漸吸收了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
  • 加拿大首屆中國戲曲藝術節來了:就在這個金秋十月!
    北美中國戲曲藝術聯盟是在加拿大聯邦政府註冊的非宗教﹑非政治、非盈利藝術機構,本著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戲曲藝術的宗旨,服務社區,並與華人社團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戲曲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包括京劇、崑曲、豫劇、秦腔、越劇、評劇、川劇、黃梅戲、河北梆子、山東梆子、山西梆子、隴劇、滬劇、蒲劇、贛劇等300多個劇種,用上百種方言演唱,表現各地風土民情,極具地域特色。 就拿河南省來說,就有三大劇種,其中的曲劇和越調,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 戲曲進校園:讓孩子愛上傳統藝術
    自2017年戲曲進校園在各地中小學廣泛開展後,戲曲這項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開始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多的學生被戲曲的文化魅力吸引,傳統藝術在浸潤童心的同時,也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例如,北京自2014年開始啟動「通過高校、社會力量參與小學體育美育發展工作」(簡稱「高參小」),2016年又成立北京市學校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會,推進傳統藝術在中小學的傳播。發展至今,北京的戲曲進校園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示範效應。上海的「文教合一」,打破宣傳文化和教育的「部門圍牆」,堅持文教資源共享、雙向促進,讓戲曲院團、藝術名家和學校緊密對接,實施藝術名家冠名藝術特色學校戰略。
  • 傳承戲曲藝術 弘揚傳統文化——《戲曲進課堂》走進運城市理想學校
    虛弄乾戈原是戲又加裝點便成文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當戲曲藝術走進校園會帶來怎樣的傳承呢景雪變團長結合自己的藝術生涯為同學們做了精彩的講座。她指出,戲曲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使孩子們第一次近距離的了解了戲曲文化,感受到戲曲所表達的真、善、美,領略到戲曲深厚的文化底蘊,戲曲藝術的種子已經悄悄種在了孩子們的心田。今後我們理想學校力爭每月組織師生觀看一次戲曲作品,並在平時的音樂和美術課中增加臉譜繪製和戲曲唱練,加強戲曲社團活動。相信不久的將來,孩子們一定會將國粹藝術傳承下去,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 「隴上藝術奇葩」《古月承華》首度搬上大銀幕
    每日甘肅網-蘭州晨報訊(首席記者平麗豔)8月26日晚,由甘肅梅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投資拍攝、我省首部隴劇數字電影《古月承華》,在萬達影城隆重舉行首映式,這也是我省第一次將隴劇藝術搬上大銀幕。該片導演、電影「華表獎」得主黎濤,我省著名隴劇作曲家姚富漢以及為影片操刀的我省優秀青年編劇馬勇,身兼製片人和主演的我省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白玉蘭」「梅花」雙獎得主佟紅梅,攜我省優秀青年隴劇演員邵炳德、「梅花獎」得主李小雄等眾主創悉數亮相。  隴劇電影《古月承華》講述了甘肅鎮原縣歷史名人、北魏靈太后胡承華頗具傳奇與爭議的一生,塑造了一個心懷天下、情系蒼生的偉大女性形象。
  • 誰弄丟了戲曲傳統?
    許多人並不了解中國戲曲(主要以京劇為例)最基本的「傳統」有哪些,也未必認真進行過思考與梳理。因而,弄清中國戲曲「傳統」、對認識中國戲曲藝術特質,堅守戲曲文化底線,弘揚中國戲曲文化並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有著重要的意義。
  • 感受戲曲魅力 弘揚傳統文化 市藝術中心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
    為展示戲曲魅力,弘揚傳統文化,日前,市藝術中心組織人員到市勝利路學校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
  • 當中國傳統戲曲遇見裝置藝術會發生什麼?去看一場戲曲元素裝置藝術展
    本次主題展覽項目創新性地將「戲曲」、「藝術裝置」這些不同領域的藝術形式相結合,讓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與現代裝置藝術相互碰撞與交融。主題展系列作品選取傳統戲曲視覺符號,作為裝置藝術的創作題材與表現載體,並增加其他綜合材料,重新排列組合作品的藝術符號關係,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拓展,用現代裝置藝術的創新手法賦予戲曲新內涵。
  • 戲曲知識概述
    爾後,「戲曲」之名迭有變遷,以「戲曲」指稱「中國傳統戲劇」,須待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問世,本書以「戲曲」為名,首度將中國傳統戲劇推上近代學術之林,「戲曲」乃成為「中國傳統戲劇」之專稱。王國維將戲曲定義成「合歌舞以演故事」,同時也指出代言體是戲曲不同於其他文類的重要特點。由此定義看來,戲曲必須具備演員、劇場、詩歌、舞蹈、音樂、代言體、演故事等基本元素。
  • 中國戲曲概說
    在河南省偃師市出土的一座宋代墓葬裡,發掘出來的「宋雜劇演員丁都賽雕像磚」,是中國現存的最早記錄戲曲演出活動形象的文物。爾後,「戲曲」之名迭有變遷,以「戲曲」指稱「中國傳統戲劇」,須待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問世,本書以「戲曲」為名,首度將中國傳統戲劇推上近代學術之林,「戲曲」乃成為「中國傳統戲劇」之專稱。王國維將戲曲定義成「合歌舞以演故事」,同時也指出代言體是戲曲不同於其他文類的重要特點。
  • 首部隴劇電影《隴上的夢》在蘭殺青(圖)
    首部隴劇電影《隴上的夢》在蘭殺青  眾多隴東文化元素都將登上大銀幕預計教師節前後上映據悉,影片的上映,不僅將填補中國戲曲電影史上隴劇數字電影的空白,同時還將有利於隴劇藝術精華的傳承,對於宣傳甘肅地方文化也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屆時剪紙、窗花、香包等眾多隴東文化元素都將登上大銀幕展現給廣大觀眾。
  • 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傳承戲曲魅力 推廣文化藝術
    戲曲中心作為西九文化區主要表演藝術場地,於2019年1月開幕,致力保存、推廣及發展戲曲,包括粵劇及其他中國傳統劇種。它面向更多來自區內及世界各地的觀眾,推廣傳統中國表演藝術。在2019 年,戲曲中心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地方」之一。  東西方文化和諧碰撞
  • 傳統戲曲進校園:一招一式一顰一笑,就這樣愛上了戲曲
    曾傑、胡娉以《西園記》《牡丹亭》兩部經典劇目為例,結合「王者榮耀」手遊角色,生動形象地為師生講解崑曲的藝術特色,讓他們進一步認識傳統戲曲,對傳統戲曲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上昆、浙昆、蘇崑三團聯動出演崑曲《牡丹亭》,三位「杜麗娘」飾演者與到場師生面對面交流戲曲藝術,品讀崑曲之美。分享會上,國家級戲曲演員通過現場普及戲曲傳統知識、解說戲曲內涵、經典唱段演繹等形式,讓成都的學生們深感傳統戲曲的魅力。
  • 臺北傳統戲劇團進駐瑞芳高工校園傳承歌仔戲傳統戲曲藝術
    華夏經緯網1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大家對於表演藝術的第一印象,為了結合劇場的元素並展現學生語文方面的天賦,臺灣瑞芳高工應新北市至善學生關懷協會之邀,特別敦請頗負盛名的臺北傳統戲劇團至校園共同推廣傳統戲曲,努力同心提升歌仔戲的欣賞和學習的人口,進而活躍本土劇種
  • 弘揚傳統文化 品味戲曲精華
    不少第一次看豫劇的同學對表演津津樂道,一下子拉近了與戲曲的距離,廣大師生們聚精會神,全身心沉浸在精妙的戲曲劇情裡。戲曲作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精髓,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次「戲曲進校園」不僅豐富了校園精神文化生活,讓學生們近距離地觀看了戲曲表演,了解了戲曲藝術妝容之美,也切身領略到戲曲的獨特魅力,增進了高中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知和欣賞,弘揚並傳承了中華經典文化。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音樂藝術,紛呈的流派藝術
    他繼承並發揚了前輩藝術大師胡喜祿、時小福、餘紫雲、陳德霖和王瑤卿的藝術,並革新傳統,思想和藝術境界更為開闊,成為京劇旦角表演藝術的集大成者。從上個世紀一二十年代以來,他就曾進行了時裝戲(當時的現代戲)、古裝戲(側重歌舞的神仙戲)、新編歷史戲等的藝術革新實踐,為京劇,特別是在旦行聲腔藝術上,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