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講述一篇二戰前期的反戰題材電影《亂世春秋》(Cavalcade),該影片改編自諾埃爾·科沃德的同名舞臺劇,是前六部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中第三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反戰電影(前兩部是《西線無戰事》和《翼》)。影片揭示了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那個時代的國家和國際心理上揮之不去的影響。然而,正當《亂世春秋》接受1933年最佳影片的榮譽時,歐洲上空又醞釀起了風暴。1933年納粹黨在德國掌權,到1934年奧斯卡頒獎典禮舉行的時候,希特勒已經是總理了,而且即將成為總統。儘管一戰留下了深深的創傷,但除了如何更有效地殺人之外,人們幾乎沒有學到任何教訓。
影片講述了兩個英國家庭從1899年12月31日到1932年12月31日之間「樓上」和「樓下」的故事。「樓上」的家族成員是Marryot家族:父親羅伯特爵士、母親簡、兒子愛德華和喬。其他的家庭成員包括:男僕阿爾弗雷德·布裡吉斯、女僕兼男僕妻子的艾倫和他們的女兒安妮。隨著電影的開始,羅伯特和阿爾弗雷德都準備參加第二次波爾戰爭。兩者都在戰鬥中脫穎而出。在他們回來的時候,羅伯特被封為爵士,阿爾弗雷德成為倫敦一家酒吧的老闆和經營者。
故事的發展突飛猛進,偶爾會停下來描述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對這兩個虛構家庭的影響:維多利亞女王的死亡,鐵達尼號的沉沒,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一旦這場衝突結束,影片就會在爵士樂中淡出,並以一種有點誇張但又奇怪的預言方式講述了那個時代的煽動者是如何對普通人所希望的尊嚴與和平造成了顯而易見的危害。
這部電影成功地講述了一個跨越了重要時期的故事。《亂世春秋》的特點是一些複雜的拍攝畫面,如士兵離開輪船參加波爾戰爭時聚集的人群,但也有一些奇怪的削減成本的例子:當維多利亞女王的送葬隊伍在陽臺下行進時,Marryots家族正在觀看,畫面中角色從右向左轉動他們的頭——我們從來沒有看到街上發生了什麼。
《亂世春秋》更多關注的是死亡的可能性,而不是真正的悲劇——那些被拋棄的人生活在持續的焦慮狀態中,永遠不知道他們的親人是否會出現在傷亡名單上。這部電影還觸及了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戰爭是多麼的荒謬——它被認為是男人贏得他們的勳章和國家展示他們的力量的一種方式。
雖然原著是諾埃爾·科沃德的劇本,但這部電影對導演弗蘭克·洛伊德(Frank Lloyd)對原著進行了大量改編。雖然科沃德的一些機智、精闢對話仍然保留了下來,但洛伊德已經充分打開了場景,使這部劇看起來更像是一部原創作品,而不是在影院裡上演的舞臺劇。
導演諾埃爾·科沃德憑藉《亂世春秋》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這是他三年來第二次獲此殊榮。
《亂世春秋》在1933年上映時受到廣泛讚譽,影片在當時受到的積極好評提升了它獲得奧斯卡獎的資格。這部電影在收益上同樣是成功的,在上映中獲得了超過預算七倍的票房收入。今天,這部電影作為一部克制的情節劇,更多價值的是它對上世紀30年代初的人們如何重新看待過去30年的深刻見解。
在納粹逐漸掌權時期卻出現了具有強烈反戰題材的電影,這一點在德國人來說似乎有點複雜,事實上,人類的現實又總是如此矛盾和無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