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食味:蓑衣蘿蔔

2020-12-23 封面湘西

作者:葉梅玉

蘿蔔,當然打霜後最甜。

醋蘿蔔,當然最宜冬季吃。

母親說,冬季天寒,人們喜食熱食,體內易積火,蘿蔔為寒物,可怯火生津。冬季多吃蘿蔔,正好調和了人體的身體平衡,讓你來年春季不易上火。

母親擅做醋蘿蔔。還未進入冬季,我們幾兄妹就開始在母親耳邊念叨,催促母親快做醋蘿蔔。母親總是說,不忙不忙,還沒打霜,蘿蔔不甜。

直到有一天,母親從菜市場買來一袋紅皮蘿蔔,我們便圍著母親打轉,知道幾天後就能吃到酸甜可口的醋蘿蔔了。

母親將圓滾滾的紅蘿蔔倒入水池,連同蘿蔔纓一塊仔細洗淨,削走蘿蔔葉,留下中間嫩得能掐出水的蘿蔔梗,把它切成段。再麻利地把蘿蔔皮削成片狀,把剩下的蘿蔔切成塊狀或條狀。菜盆裡挨挨擠擠的一堆蘿蔔家族,靜靜地等待母親裝入酸壇中。

酸湯,母親提前兩日就做好了。酸湯的製作是做醋蘿蔔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用米湯做成。母親先將米湯從七八成熟的米飯裡潷出,倒入一個潔淨的陶瓷罈子內,密封好,置於溫熱的灶臺上自然發酵。三天之後,酸湯也就發酵好了,米湯水變了酸味,米湯的顏色變成了粉紅色。

母親揭開瓷壇蓋,霎時,一股酸味直衝鼻子,很快,房間的角角落落都瀰漫著酸味。母親把洗淨的蘿蔔梗、蘿蔔皮、蘿蔔片、蘿蔔皮一股腦地放入酸壇中,再置入一小撮冰糖,封壇保存。

蘿蔔家族就靜靜地待在罈子裡,慢慢地發生化學反應,等待時機,以嶄新的面貌和誘人的滋味呈現於我們面前。

自從蘿蔔入壇那一刻起,我就開始惦記它了。有事沒事,我總要到酸壇邊轉一轉,摸一摸它泛著幽幽光亮的大肚腩,把鼻子湊到壇口,東嗅一下,西嗅一下,一隻手就不由自主地伸過去,想揭開蓋子,拈一塊醋蘿蔔嘗嘗。母親眼尖,打掉我的手,嗔罵道,現在還不到時候,你一揭蓋就走風了,還等一天,只等一天,你們就可以敞開肚子吃了。

等待,於我們是一種煎熬。夢裡夢外,小小腦袋裡裝的便只有醋蘿蔔了。隔壁家的小麗來我家也勤了,她似乎嗅到了我家醋蘿蔔的香味,每天要來我家打幾個轉身。

開壇的那一刻終於到來。母親揭開壇蓋,一股清香伴著縷縷酸味迅速泛濫開來,我們幾兄妹聞到香味,雀躍著奔過去,惹得母親著急地叫嚷:慢點,慢點,別摔跤了。我們嗅聞著這醉人的香味,咕咕地直咽口水。母親從罈子裡夾出一碗醋蘿蔔,我們連手也懶得洗,爭先恐後地從碗裡抓起一塊,就「嘎吱嘎吱」地吃起來。酸酸甜甜,香香脆脆,小攤上賣的醋蘿蔔,也沒有母親做的味道好。

哥哥愛吃蘿蔔皮,蘿蔔皮比蘿蔔條脆爽,咬在嘴裡,發出音樂般動聽的「咯嘣」聲。我們各擇其愛,一碗醋蘿蔔,只消幾分鐘,就吃得只剩下蘿蔔梗了。蘿蔔梗綿實,耐嚼,我們並不喜歡吃它。母親說,蘿蔔全身都是寶,蘿蔔梗含有豐富的纖維素,扔了可惜。於是,我們一人嘴裡含著一根蘿蔔梗,細細地嚼,慢慢地咽,只怕這酸酸甜甜的美味轉瞬即失。

母親又夾出一碗醋蘿蔔,我們知道是送給小麗和阿婆的,都爭著要幹這份美差使,好乘機在路上偷吃兩片醋蘿蔔。小麗和她阿婆生活在一起,一歲多時,她愛喝酒的父親把母親打跑了。三歲多時,她父親抱著一個酒瓶,喝死在路邊。我們家每次做醋蘿蔔,都少不了送她一碗。

後來,我在老電影院前面的小攤上看到有賣蓑衣蘿蔔的,蘿蔔一圈連著一圈,刀法均勻,粗細適當,拎起來像螺旋,更像一件絕美的手工藝術品。只看一眼,我就心生歡喜,賴在小攤前不肯走了。母親百般哄我,答應回家做給我吃,我才淚眼汪汪,遲遲挪動腳步。

做蓑衣蘿蔔是有些難度的,切蘿蔔時,稍不留意就會切斷。母親不知從哪兒學到一招,將要切的蘿蔔兩側各放一隻筷子,正面斜切,再翻過來,背面直切,這樣切出的蓑衣蘿蔔一圈連著一圈,沒有斷裂。母親一邊小心翼翼地切一邊嘀咕,嫌做蓑衣蘿蔔太麻煩。

母親把切好的蓑衣蘿蔔抹上鹽醃製,一會兒出水了,母親把醃製出的水倒掉,再加入白糖、醋醃製一兩個小時。

吃蓑衣蘿蔔時,我們幾兄妹會格外珍惜地食用。先用兩指拎著蓑衣蘿蔔,好好地欣賞它美美的樣子,不捨得吃。再一小口一小口,一圈一圈地慢慢品咂、回味,蓑衣蘿蔔裡面有酸甜的味道和母親濃濃的愛。

如今,母親已離開我們七年了。兒時的食味卻回味悠長,永存於我記憶深處。

來源:團結報

配圖:封面湘西(圖片來源於網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儘快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hy0743@foxmail.com

·END·

監製/角角

責編/麻麻

編輯/王向遠 李艾家

審核/尚欣 黃沙沙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蓑衣先生
    每日不以炎涼陰晴,必一出市中,或縱步野外,未嘗登人家門,有慕向者,時夢見之,得一二語。李縣丞母疾病,來致禱,夢之云:「人謂吾為茅君,非也,汝不必畫我像,但畫世間呂真人即是已。」李奉所戒,母病遂瘳。葉學文林苦耳聵噎塞,肢節煩痛,奉事累歲,夢之云:「授汝一吹火法。」即以手捻其左耳,按於桌,吹氣入耳,戰慄不自持,明旦,宿恙如洗。
  • 嶽陽美食記,一半火焰一半鮮,品嘗巴陵的江湖味!
    蝦餅蝦餅是嶽陽的風味小吃,採用洞庭湖一帶出產的鮮蝦拌以麵粉糊炸製成的,具有味鮮香嫩、焦脆可口的特點。湖南理工學院旁邊的小吃街、嶽陽步行街常有賣蝦餅的小攤位,那裡的蝦餅性價比高,喜歡吃蝦的遊客不妨去嘗一嘗。洞庭臘野鴨條洞庭臘野鴨條為洞庭湖地區著名風味。洞庭湖盛產野鴨,臘制為當地獨特技藝。
  • 【民間技藝】詩山鵬峰八寸蓑衣走俏臺灣 牽起兩岸鄉愁
    選棕、梳棕、洗棕、甩棕、絞繩、搓繩……18日,午後,65歲的陳奕培蹲在庭院裡,一雙粗糙的大手在棕片間來回跳躍,認真趕製著一件成人蓑衣。「編蓑衣可不是件易事,一件蓑衣要花上十幾道工序、三四十個鐘頭,不僅考驗手藝,還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1951年出生的陳奕培,11歲就跟著父親學編蓑衣。陳氏蓑衣始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 [水草專輯] 6種水蓑衣
    最喜歡的3中水草之一(羽裂水蓑衣、天湖葵、南美叉柱花),今天和大家分享幾種水蓑衣,最常見的 [羽裂水蓑衣D水上葉] 放在最後面,先來看看幾種不常見的水蓑衣
  • 西餐料理的萬能基礎蔬菜——蘿蔔&胡蘿蔔
    之所以要說蘿蔔&胡蘿蔔,是因為它倆非親非故,不是一家人啊。 白蘿蔔的果肉為白色,水分很足,適合生食和熟食,但生吃和熟吃的口感和營養價值會略有差異。且有些人群可能難以接受生食,因為生食會略帶辛辣味。而白蘿蔔烹調後的口感會更清甜,特別適合搭配各類肉食,比如豬肉、羊肉等。
  • 「食」光有味,其名磁州
    這裡的人愛吃且會吃,幾千年的歷史沉澱出了豐厚的飲食文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土生土長的草根美食,擁有了獨特的小城味道和「食」光的故事。 這份「食」光風味是御路的白蓮藕
  • 打撈兒時記憶 留住時代味道——訪開封廚老怪負責人李軍彥
    怪在土氣 拙樸之美喚起兒時記憶隨著一段旋律輕快的腰鼓聲踏入菜館大門,在青磚古牆隔出的等候區站定,店內情景不由得讓人眼前一亮:名曰「帳房」的收銀臺,透明化操作的廚房,潺潺作響的小水車,特別是大廳裡佇立的那棵仿真樹,黃葉如蓋,豐收的喜悅感撲面而來。
  • 珊瑚蓑衣黃瓜,酸甜微辣,最適合夏天吃的小涼菜
    和大家分享一道清新爽口的小菜——珊瑚蓑衣黃瓜。這道珊瑚蓑衣黃瓜是我家比較喜歡的一道小涼菜,酸甜微辣,爽口開胃,特別適合夏天食用~~ ——珊瑚蓑衣黃瓜—— 【食材】 主料:黃瓜3棵 輔料:大香菇1朵、
  • 白蘿蔔、紅蘿蔔、紅心蘿蔔、胡蘿蔔,最全腎友冬季吃蘿蔔指南
    蘿蔔是秋冬季節最常見的食材之一,醃蘿蔔、清炒蘿蔔絲、蘿蔔煲湯……各種各樣的做法讓蘿蔔成為千家萬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但蘿蔔是否適合腎友食用呢?白蘿蔔、紅蘿蔔、紅心蘿蔔、胡蘿蔔,腎友該怎麼選?我們先來了解蘿蔔的營養成分~白蘿蔔生食、熟食均可,其味略帶辛辣味。白蘿蔔含有的多種營養成分較平均,尤其是蛋白質的含量較低,又含有芥子油、澱粉酶和粗纖維,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慾,加快胃腸蠕動和止咳化痰的作用。
  • 《滎窯食記》第一季第十六集「砂鍋香辣蟹」驚豔登場,「XO醬焗蘿蔔」溫柔相伴!
    中國最文藝的健康美食人文非遺主題精品短視頻《滎窯食記》第一季,終於正式上線。
  • 棕絲蓑衣編織技藝傳承人呂汝財:一蓑煙雨渡平生
    15歲時,他跟著父親的好友傅乃勇學習蓑衣編織,3年後出師,成了獨當一面的蓑衣師傅。  「那時候做蓑衣吃香的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蓑衣還是每家每戶的必需品。特別是在農村,雨季時,幹農活、走山路都離不開它。「一件棕絲蓑衣要10多塊錢,相當於一些人家半個月的收入。」繁雜的手工工序對得起昂貴的價格,呂汝財說,扎紮實實做一件蓑衣,至少要一個禮拜。
  • 新春走基層|衡陽:家鄉年味醬醃雞蘿蔔
    家鄉年味醬醃雞蘿蔔。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譚倩 衡陽報導   說起家鄉的年味,在衡陽不能不提醬醃雞蘿蔔,土生土長的衡陽人,誰都惦記它經年不忘的香脆可口。   衡陽人過年,無肉魚不歡。然而,在多食了肉類後,人們總會跑到廚房的罈子裡夾上幾筷子醬醃蘿蔔以解膩,特別是在外的遊子,香脆可口的醬醃蘿蔔總能喚起他們心中的思鄉之情。   正月裡,衡陽家家戶戶早已準備好各種醬醃菜,而雞蘿蔔的醬醃總是衡陽人心中的最愛。   珠暉區和平鄉也不例外,在湖東村松家組,有一家專做雞蘿蔔醬醃的企業波哥農場坐落於此。「年前就有許多人通過電商平臺在我們這兒預定醬醃蘿蔔呢!」
  • 古代漁民常用的蓑衣,是怎麼製成的?在今天又有什麼意義?
    和蓑衣不同,鬥笠除了在雨天可以佩戴之外,還可有用於日常防曬,因此其也是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道具。隨著手工業技術的發展,我國古代的雨具也變得多種多樣。在南北朝時,就出現了一種全新的雨衣,這種衣物是通過在絲絹類衣物上塗抹油脂來達到防水的效果,因此也被稱為"油衣"或者"油帔"。
  • 蓑衣的故事:一蓑煙雨任平生,難擋風雨最怕晴
    □嶽陽晚報記者 張崢嶸提起蓑衣,如果你能馬上說出大概,肯定馬上暴露了你的出身和年齡。因為,這個東西在現在算是比較特殊,它既屬於過去時,又屬於鄉村間。當然,城裡人也知道,可他們談到蓑衣想到的是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或是張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 【雷旭東】冬天,不妨每周來頓「蘿蔔開會」
    原文刊登於:蘭州晨報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眼下正是各種蘿蔔上市的季節,甘肅省腫瘤醫院營養膳食科副科長雷旭東說,中醫認為,白蘿蔔性涼,味辛甘,無毒,能消積滯、化痰熱、下氣、寬中、解毒,治食積脹滿、痰嗽失音、嘔吐反酸等。還能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熱懈毒、通便。另外,蘿蔔在中國民間素有"小人參"的美稱。
  • 秋吃蘿蔔賽人參!咋選?咋吃?有何禁忌?
    應提醒的是,白蘿蔔最好生吃或涼拌,而且蘿蔔皮中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含量也較高,食用時最好不要丟棄。   吃胡蘿蔔能長個   胡蘿蔔中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在人體內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能有效改善眼睛疲勞和眼睛乾澀的問題。此外,這種物質還是骨骼正常生長的必需物質,對促進嬰幼兒的發育具有重要意義。
  • 和食物談場戀愛——《食記百味》
    而在其他國家,作家談吃也算比較多,比如日本,日本的文化孕育出的吃文化也很多樣,有村上龍的《孤獨美食家》裡那樣把吃和一個個故事結合起來的,有安倍夜郎的《深夜食堂》那樣把食物當作對人心靈的最大慰藉的。當然,也有日本女作家吉本巴娜娜從女性角度去談吃談食物,那今天我們分享的這本書就是吉本巴娜娜的《食味百記》。吉本芭娜娜出生於1964年,日本現代文學天后。
  • 宋人雅食:一飯一蔬,樸素為至美,清歡為至味
    圖片|草木君-攝宋朝推崇平淡,從生活諸般閒事,再到飲食上的食器、食色、食味,都是如此。因為飲食中也有審美意識的覺醒,在享用美食時,食器若是雅器,飲食餘,也能有悅目悅心的審美體驗。宋人更重食器之美,皇家食器是金銀,文人庶民用瓷器,追求樸素簡約。司馬光曾記過一次飯局:「食具務簡素,食不過五味。」
  • 大白菜是青菜與蘿蔔的「混血兒」,貴族平民都對它情有獨鍾
    蔓菁就是蕪菁,類似於現在的蘿蔔,主要產於我國北方。由於菘和蔓菁均是十字花科蕓薹屬植物,用學術語言描述二者的關係就是,基本染色體組相同,彼此間天然雜交可育率達百分之百,其親本後代也能正常生長和繁殖。因此現代植物學研究認為,白菜是菘和蔓菁天然雜交演化而來的。更通俗地說,大白菜由早期的青菜和早期的蘿蔔雜交而來,可以看作是青菜或蘿蔔的一個變種。
  • 蘿蔔醃黃豆,蘿蔔清脆爽口,黃豆軟糯美味
    蘿蔔醃黃豆By 紅宏冬吃蘿蔔夏吃薑,這樣醃製的蘿蔔清脆、開胃、爽口,黃豆軟糯味美,保證十個人九個都喜歡吃。第5步、將蘿蔔從中間切開(蘿蔔不用去皮)。第6步、見面墊上筷子。第7步、將蘿蔔切成中間不分開的薄片。第8步、將切好的蘿蔔放在一個大盆裡,加一大勺白糖用手將蘿蔔的全身都按摩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