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貿市場百大鮮生菜場內乾淨整潔,市民買菜感受舒適。
記者馬輝 攝
農貿市場中百市集內,市民買菜的感受和逛超市差不多。
記者吳曈 攝
唐蔡路生鮮市場經營戶韓春芳(中)還通過微信群裡訂單為顧客送外賣。
記者唐煜 攝
進出測體溫,提供洗手液等消毒用品;有電風扇保障通風,更有免費的照片印表機、製冰機等「高端」設施。今年年初,武漢市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提上日程。記者3日從市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指揮部獲悉,截至5月末,武漢市已有138個農貿市場恢復營業,維繫著上萬個就業機會和家庭,全市425家農貿市場將於8月底前全部完成改造。
部分率先改造好的菜市場已經「上線」。連日來,記者實地探訪我市多家農貿市場,發現「升級版」菜市場生意更好了。
百大鮮生菜場
數十颱風扇保通風,生意比原來還好
位於漢口丹水池的百大鮮生菜場在3月25日就已復工,是武漢市較早經過改造、達到開業要求的2.0標準菜場之一。記者走進百大鮮生菜場看到,買菜的市民絡繹不絕。
進門時有專人負責量體溫;進去後,感到菜場內特別清爽,仔細一看,發現涼風來自天花板上的數十臺電風扇。
「電子支付,減少接觸,保持距離,有序排隊,佩戴口罩,遮住口鼻,勤洗手,勤消毒,禁吸菸」等宣傳牌隨處可見。地面整潔,與超市一樣乾乾淨淨。
記者特意走進男廁所,發現洗手處擺放著兩瓶洗手液,用手試了試,裡面都有洗手液。值班的菜場經理吳正何告訴記者,疫情常態化防控不鬆懈,菜場每天派人測體溫,每天7時和18時左右,進行兩次消殺;光是廁所裡的洗手液,每天都要用十多瓶。
菜場本來就有6個門,通風不成問題,即便如此,菜場還是每天開電扇,加強通風的同時也讓消費者感覺舒適。
每天進場的蔬菜,要進行農藥殘留檢測,並通過電子顯示屏公布。
來買菜的董先生說,老菜場裡難免有種魚腥氣混雜的「菜場味」,這個新菜場幾乎沒有異味,菜場空氣更好了。測體溫,有洗手液、電風扇這些配置也讓人買菜放心。
菜場經理吳正何坦承,撐過一段艱難時期。菜場本來預備在今年2月1日,也就是正月初八開業。突如其來的疫情,只能將市場開業時間推遲。
從今年初開始的菜場改造並沒有停。到3月25日,百大鮮生菜場不斷「升級」:全場加裝了80多臺電風扇;為確保菜場內空氣暢通,還新調整了「空調方案」,將原來準備安裝的3匹的空調,統一更換成5匹,數量也由原來的20臺,增加到45臺;並騰出門面,專門設立了隔離室。
菜場還購買了100多張椅子,用一米線隔開,作為等候區,同時,在門口加裝了流量儀,以監測人流量,進入菜場的人流超過一定量時,就會安排消費者在門口等候區等候,分批次進入。
菜場還儲備了防護服、醫用口罩、酒精、84消毒液、體溫槍、溫度計等相關防疫用品。
吳正何表示,菜場乾淨安全了,消費者肯定會更多,現在菜場的生意越來越好了。
在菜場門口,一位女士正提著剛買的十多樣蔬菜,來到一輛電動車前,把菜往電動車踏板上的紙箱裡裝。為什麼買這麼多?這位姓顧的女士說,這裡的菜價比一般菜場要便宜,一買就是一周的菜。
記者了解到,菜場全都是批零兼營,蔬菜在批發給零售攤主或餐館後,剩下的蔬菜一般按批發價出售。蔬菜便宜,還有一個原因,吳正何介紹,為了幫攤主儘快恢復生意,自3月25日開業到5月底,沒有收攤位租金,全菜場105戶經營戶,每月少收20多萬元。
水果湖菜市場
買菜商超化,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理
用時45天改造完成,武漢首家商超型農貿市場——中百市集5月30日正式投入運營,這也是武漢市農貿市場(菜市場)標準化改造中建成的3.0版農貿市場。
中百市集由原水果湖菜市場改造而來,5月30日上午10時,正式營業,記者在現場看到,很多居民掃碼測溫入店體驗。
「早就聽說要做成超市,今天特地來感受一下,確實不錯,菜品齊全,價格也不貴。」住在水果湖附近的張阿姨拎著剛買的蔬菜、豬肉,她說,確實是像逛超市一樣,標識很清楚,服務態度也很到位。
6月1日,中百市集店長嚴濤介紹說,與傳統的農貿市場不同,商超化菜市場按照商超模式打造,依託中百的物流採購渠道,所有產品統一採購、明碼標識,相對以往攤販各自經營的方式,管理上更加科學有效,市民購物體驗更佳。
4月中旬,水果湖菜市場開始改造。「其實菜場早就有全面升級打算,正好政府大力推進,就順勢而為,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標準把市場改造好」。嚴濤表示,改造速度很快,得到了相關部門和周邊居民的大力支持。
與改造前的水果湖菜市場相比,最主要的進步是,更注重食品安全和環境衛生的保障。
「現在擁有了健全的二維碼追溯系統、設備先進的農殘檢測室、菜品信息公示欄,這些都是原來菜市場做得不夠的地方,事關居民們最為關注的食品安全。」
中百市集還建造了獨立的垃圾回收處理室。農貿市場的垃圾分類和回收是改造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在中百市集,根據不同的垃圾種類,由專人負責放置在對應的垃圾桶內,並送至垃圾處理間,進行無害化綠色處理,壓縮成可再利用的綠色肥料。
3.0標準對標上海2019年智慧化菜市場,重點建立超市化運營管理、共享化和智能服務。現在的中百市集,配備有免費的照片印表機、製冰機、休息區等一系列公益設施,除了提供菜籃子,也成為居民休閒交往的社區中心。
武昌區市場監管局市場科相關負責人稱,菜市場的改造升級作為民生工程,能實實在在提高居民生活品質。3.0標準中百市集將在農貿市場改造整體推進中起到引領示範作用。
除了水果湖菜市場,今年中百還將在全市範圍內改造多個3.0標準的商超化農貿市場。
復市攤主
市場好了,我們都好
記者探訪江城多家開業的集貿市場發現,在多方政策扶持下,一些攤主也主動化危為機,做好服務。復市攤主紛紛表示:「市場好了,我們都好。」
在百大鮮生菜場內,攤主陳春霞夫妻倆老家在安陸。陳春霞說,一家5口人都指望這五六米長的菜攤,疫情到來,讓生意停了一段時間。多虧菜場恢復營業,更讓他們高興的是,自身核酸檢測沒問題,市場還免了一些攤位費。能夠重新擺起菜攤,陳春霞很珍惜。她說,「辛苦是辛苦,也算是自己給自己打工,生活有奔頭。」
漢陽區一些集貿市場還在改造升級中,考慮到市民的生活需求,該區建起了臨時露天市場。54歲王慶懷和妻子龔永秀就在臨時市場內重新賣起了調料。
據悉,中央文明辦主動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明確要求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在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滿足群眾生活需要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
年初,王慶懷夫妻倆本來準備回河南老家過春節,碰上疫情,就留在武漢。3個月時間乾貨店沒有開張,王慶懷計算了下,連同房租等在內虧損數萬元。4月20日左右,在區裡幫助下,他開始在臨時市場擺攤,「除了滿足街坊們買菜的需要,也是盡最大努力,將損失減少一點」。王慶懷有信心,等市場改造好,就搬回去,「市場好了,我們都好」 。
在一些開業的集貿市場,經營戶攤位上方懸掛著網絡外賣的牌子,並印有手機號碼,做起了外賣生鮮配送服務。
6月1日,正在唐蔡路生鮮市場97號攤位賣菜的經營戶韓春芳說,復工後,她和丈夫經常給菜館配送蔬菜。有時,丈夫去進菜不在攤位,接到外賣訂單後,她一個人忙得焦頭爛額,「雖很辛苦,但靠勤勞換來的收穫,感到心裡很踏實」。
韓春芳和丈夫,以這個攤位賣菜為主要收入來源。她說,孩子上學,贍養老人,家裡所有的開支都離不開這個攤位,通過微信群配送蔬菜,也增加了一個銷售渠道。記者在該市場看到,到市場買菜的市民都要經過掃健康碼、測體溫後才能進入。
唐蔡路生鮮市場管理員餘文階說,4月18日至今,已有90%經營戶復工,不少經營戶開闢微信訂單這樣的經營渠道。
王地兵是頂鑫集貿市場的經營戶。每當有居民在網上下單,兒子守著攤點,王地兵就駕駛三輪車將新鮮蔬菜送上門,「賣菜從早忙到晚,一年可以賺個幾萬元。復市後,菜場為每個經營戶減免了75%的租金,相信今後生意會更好」 。
記者吳曈 馬輝 胡義華 唐煜 通訊員王智 陳斌 統籌 劉睿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