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店開到菜場門口,農貿市場生意如何保障?

2020-12-24 騰訊網

頭圖/開始營業的三衛金葉農貿市場

撰寫/農貿觀察員恩典

首發/公眾號:一鴻市場研究

最近盒馬mini又曝出新消息:門店開業三個月,日銷售額可達20萬元,線上佔比超五成,坪效是普通小菜店的6倍以上,已準備出滬進京,開啟全國複製。

同樣在全國各個社區,加快搶佔好位置的品牌生鮮小店,還有:小潤發RT-mini、永輝mini等等,試圖以「小而美」的形式在生鮮賽道上跑在頭部。

▲各路大佬開啟生鮮線下門店競逐

疫情過後兩大趨勢更加明顯,一頭是隨著經濟的疲軟,資本都擠進剛需性極強的生鮮行業。另一頭,農貿市場周邊的小菜店隨著「地攤經濟」的放開,遍地開花。

對於農貿市場來說,這些市場競爭格局都不算是什麼好信號。

農貿市場被小菜店衝擊

如果你有留意商業店鋪的話,會發現疫情過後,街邊小菜店愈發多了起來。

由於投入成本低、行業門檻低、進貨渠道較容易獲得,一些來自外地的打工者全家老小其上,瞄準了「賣菜」這個行當,經營起了小菜店,小到四五平米,大到幾十平米,布滿了大街小巷。

不斷從街頭巷尾冒出的小菜店,以及前面提到的品牌生鮮mini店,都對農貿市場產生了較大衝擊。

筆者曾看過一個500平左右的社區型農貿市場,水果、蔬菜、肉類、豆製品、水產、冷鮮禽、滷味等等,開業時各種行類都有。但不到半年時間,足足有1/3攤位只剩下了頭頂的招牌,商戶卻一去不復返,由於顧客越來越少,這些商戶寧願另謀出路也不願意出攤,這些空攤在昏暗的氛圍中,讓原本就稀寥的生意更是顯得冷清。

原來,周邊小區居民在市場開業之初光顧了幾次之後,發現這裡的菜賣得貴,而且菜品也沒什麼特色,綜合買菜體驗不如旁邊的幾家小菜店。

就是這麼幾家小菜店,讓這個社區農貿市場陷入極其尷尬的境地。菜場旁邊的幾個店鋪在農貿市場開張前,把菜店開到了市場門口。一個專賣本地蔬菜,隔壁賣水產,附近還有個鮮肉攤,挨個走一圈就可以購齊一日三餐,甚至這些店都用了清一色的招牌,上面寫著店名和「批發零售配送」字樣,還有手機號碼(顧客只要打一個電話,就可以配送到家),看來業務和服務都跟上了。

單拿這個小菜店來說,面積在15平米左右,老闆有上遊供應鏈資源,並採用全家老小聯動的方式進行經營,老闆父親負責在基地種植,老闆負責採購、老闆母親負責稱重收銀,老闆娘負責店內陳列打理和配送,店裡還可以看管他們的小孩。

全家出動,守護小店,對待顧客需求可謂不遺餘力,特別是願意在價格上讓利。菜品上,多是到本地農場基地現採現摘,拿的一手貨。特別是當季食材,一應俱全。

有了良好的上遊供應鏈,主打口感較好的本地菜,價格又比菜場便宜,這樣的小菜店俘獲了周邊經常買菜的小區居民,習慣在小店裡挑挑揀揀,沉浸式自選購物。

隔壁的水產小店,老闆也有專業上遊供應鏈資源,還兼做水產微商,家鄉海產品可以全國發貨。

豬肉小店的老闆,已經做這一行十多年了,都是半夜到距離本市30公裡左右的屠宰場現殺的豬肉。因為農貿市場裡沒有現殺豬肉,所以一早來這裡買肉的顧客絡繹不絕。

這幾家店憑藉優質的供應鏈優勢,來個「你無我有,你有我優」,把農貿市場的生意都搶走了,這家農貿市場還如何維繫下去?

那麼,我們就要反思,這家開張不久的農貿市場的問題出在哪?還有沒有反制的機會?

農貿市場問題出在哪?

受小菜場衝擊最大的,莫過於小體量的社區農貿市場。

正如筆者上面描述的農貿市場,體量比較小,總共就10餘個攤位,採用的是環型動線設計,市場不能一覽無餘,但基本上繞一圈就走完了,如果有買漏的菜還得重新折回來,選擇餘地非常小。

小體量農貿市場的劣勢還在於,沒有辦法形成商戶之間的差異化競爭和價格競爭環境,市場內部缺乏競爭活力。

社區微型農貿市場,由於同一個品類難以劃分為多個攤位和商戶,沒有形成足夠品類的延伸、沒有更佳的服務選擇,顧客購買體驗必然會受挫。例如上述農貿市場就沒有辦法買到現殺鮮豬肉,而這卻是老百姓的需求所在。

總體來說,大型農貿市場,由於商戶多、品類多,優良的選購體驗和專業的餐館的批零業務,可以較好對抗周邊的小菜店。

社區小型農貿市場和小菜店很容易「狹路相逢」,形成強勢競爭關係。如果周邊形成盒馬mini、小潤發mini、永輝mini這樣的品牌小菜店的版圖,那麼社區小微型農貿市場的生存空間將是非常狹小的。

那麼,社區型小微農貿市場該如何來應對小菜店和社區型生鮮mini店的競爭呢?

社區小微農貿市場如何提高競爭力?

1、在攤位設計上,要「小而美」。

首先,小型農貿市場的攤位切分,一定不是按照大型綜合農貿市場的攤位標準來走的。為了可以引進更多樣化的商戶,也為了降低商戶攤位的租金成本,對攤位要做更細緻的切分。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社區農貿市場,環形動線一圈就走完了十多個攤位。如果能在蔬菜、水產、肉攤等不同行類做更細化的攤位切分,形成更多的攤位和商戶經營格局,將讓市場的活力提高一個層次。

2、在商戶選招上,要更注重「背景」

筆者曾經提過「商戶賦能」的概念。假如商戶有上遊供應鏈背景,特別是自產自銷背景,那麼他們不僅更有經營動力,而且產品也會更受顧客歡迎。特別是對於社區農貿市場,因為體量較小,周邊小菜場競爭影響大,所以,對入駐商戶的選擇上,一定要嚴加把關,優選特種商戶。

正如上述農貿市場,因為商戶沒有辦法提供更齊全的本地菜、現殺豬肉和有競爭優勢的水產,結果周邊小菜店來個「你無我有」,價格還便宜,使得上述農貿市場陷入極為被動的局面。

為此,「賦能商戶」在競爭更慘烈的社區小型農貿市場顯得更加重要。

也許,上述農貿市場通過重新招商,以更低的租金來招募更「有背景」的商戶入駐,還有重新招徠顧客的希望。

關於重新招商、選商,還有一個可以考慮的點。如果上文陳述的幾個小菜店,有意願以低於他們現在門面房的租金進駐到市場來長期穩定地經營,那麼就更合適不過。

這些菜店的老闆,已經有了該區塊的穩定客源,如果能入駐市場,那就是帶著流量進來的,可以給市場的生意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同時也會帶動市場其他攤位的菜品銷售量。

當然,如果向周邊競爭對手「拋去橄欖枝」,遭到拒絕。也可以試著到其他片區,尋找潛在的優質小菜店(主要是做本地菜)商戶,以優惠的租金邀請他們入駐市場,補足市場裡相對不足的優質品類。

3、拓展其他業態,形成差異化競爭。

筆者在上一篇文章裡,講到過在激烈的競爭中,拓展餐飲業態的重要性。總體來說,多業態發展,可以降低農貿市場競爭風險,而小吃業態是最合適的。

正如上述市場裡出現1/3空攤的情況,這些空攤除了引進優質的小菜店商戶外,還可以引進主打早點、小吃「半成品」的優質業態,例如:包好的混沌、各種現做的餃子(如雞蛋餃)、春卷等常見小吃,顧客只要買回家放冰箱次日清晨煮熟,就可以解決一頓早餐。

另外,雜貨業態也適合社區型農貿市場,洗簌用品、梳子、鏡子、臉盆、鍋刷等小商品多而全,適合在農貿市場「擺攤」。只要品種齊全、價格便宜,給老百姓帶去了便利和實惠,服務周到,也可以有效吸引人流量進場。

總結

隨著各大商超義無反顧地打響社區生鮮店「爭奪戰」,以及更多的有一定的供應鏈資源的經營者,帶起全家老小做起社區小菜店,開啟批發零售加配送一條龍服務。所以,留給社區小微農貿市場的空間越來越小。

但小微農貿市場由於體量小,靈活性也較高,只要學會隨機應變的本領,應對不斷變換的周邊市場環境,形成獨具一格的差異化競爭,最終,還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穩穩站立。

- END -

相關焦點

  • 武漢138個農貿市場恢復營業 「升級版」菜市場生意比原來更紅火
    記者唐煜 攝進出測體溫,提供洗手液等消毒用品;有電風扇保障通風,更有免費的照片印表機、製冰機等「高端」設施。今年年初,武漢市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提上日程。記者3日從市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指揮部獲悉,截至5月末,武漢市已有138個農貿市場恢復營業,維繫著上萬個就業機會和家庭,全市425家農貿市場將於8月底前全部完成改造。
  • 那些生意紅火的菜場商戶,都有什麼「免死金牌」?
    本期 ·導讀 前段時間走訪一個新市場,一位幹調商戶從業三十餘年,跟隨著城區菜場改造新建的進程,四次搬遷,但是生意卻越搬越差。經驗沒有和效益成正比,反而不現曾經輝煌,這其中的緣由是什麼?農貿市場商戶生意好不好,又究竟取決於哪些因素?
  • 打造「無煙菜場」 進農貿市場不吸菸成習慣
    「菜場裡不能吸菸,現在經營戶都養成了『菸蒂不落地』的好習慣。」記者從舟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場合同處了解到,隨著亂丟菸蒂專項整治行動的不斷深入,舟山市各農貿市場通過規範管理、落實懲戒機制,嚴控不文明行為,進一步打造「無煙菜場」。將吸菸懲處措施寫進合同 在南珍菜場入口處,「禁止吸菸」的標識被粘貼在顯眼處。
  • 現代快報記者探訪市區農貿市場發現,相當部分熟食攤位安全令人擔憂...
    疫情期間,進入菜場必須佩戴口罩,有專人在門口負責測溫及掃描錫康碼。   記者到達菜場時,正是市民買菜高峰期,二樓人氣更旺,每家熟食店前都有好幾個人在選購。記者發現,該市場熟食區,大多數商家為了更直觀,食物都是「零距離」展現在消費者面前。在一家經營各類炒菜的商戶店前,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向商家提出安全衛生方面的質疑時,商家笑笑不以為然,並且表示反正大家都戴著口罩。
  • 農貿市場設計|一個好「菜場」能帶來什麼?
    同時,這也暴露了現在傳統農貿市場普遍存在的問題,髒亂差、管理粗放、監管不力,在購物環境、衛生條件、經營管理上的弊端一一顯露出來,傳統農貿市場亟需升級改造。農貿市場升級改造作為「菜籃子工程」,不僅是百姓剛需,城市發展需要,更是國家食品安全監管保障體系建設需要。
  • 開滷菜店選址與口味哪個更重要?為什麼選在菜場或小區門口開店?
    開一家滷菜店,想要選擇合適的地點一炮打響,不是象網絡上某些「大師」說的那樣,只要你開在菜市場、小區門口或者超市裡面就一定會生意好!選在菜市場入口處或菜場內部開滷菜店的新人不在少數,但請問你做的是傳統型滷菜店嗎?菜市場的主要客群是哪些人你知道嗎?哪個時間點人流量最大?早晨和下午有什麼區別?這些客群的特點是什麼?
  • 逛菜場 | 跟著網紅飯飯姐,體驗崇安菜場每一個忙碌的清晨!
    這家燒餅店從開業起生意就超級好!各類醬香餅,燒餅,口味獨特!開在菜場裡的鮮花鋪?什麼鬼?其實這家店是賣可食用花,就是盤子中裝點食物的裝飾花。這家麵店開在農貿市場內,為了照顧到這邊的老闆每天起早貪黑,沒時間吃飯,麵店開了好多年頭。
  • 怎樣做好農貿市場招商方案?
    新一波農貿市場的開業,招商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怎樣做好農貿市場招商方案?如何進行精準高效的招商、提高招商效率、找到優質商戶?需要考慮許多問題。前期充分的策劃,有利於後期的招商工作。農貿市場招商方案的敲定需要考慮這些內容:招商信息介紹、目標商戶分類、招商的方式。
  • 夕陽產業變朝陽紅利,社區養老如何和農貿市場有機結合?
    為保障日益增長的老年人群的各項生活需求,老年服務事業在近年來得到了飛速發展。而作為中老年人買菜的主要場所,農貿市場該如何行動,以適應社會需求? 1 人口老齡化加劇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加快。
  • 茅廊巷農貿市場重新開業!水餃鋪老闆老邱:「以後我直播包水餃 包五...
    洋陽的爸爸是江蘇人,媽媽是安徽人,兩人一同來杭州打拼,聯手經營菜場的一個豆腐攤,幾乎沒有空暇時間。老邱今年63歲了,有一個在市場辦公室工作的女兒。由於女兒還沒有成家,老邱幾乎就把洋陽當作自家外孫女。洋陽爸媽做生意忙,老邱便自願擠出時間,拉扯洋陽長大。
  • 這些農貿市場生意好到「爆」的原因,竟然是……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之疫情的影響,農貿市場的食品安全及環境衛生管理問題漸漸受到各界的關注。從近幾年開始,各地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各地也已陸陸續續開始對傳統老市場進行一定程序的升級和改造。
  • 從南京科巷菜場看困境與期待:稅費減免雪中送炭
    菜場是比較特殊的「小微企業」,關聯著很多個體工商戶,還涉及到居民的「菜籃子」。近日,記者來到南京科巷菜市場,了解企業疫情期間面臨的困境、期待,以及減稅降費政策落地情況。挺過今年,才敢談發展今年生意不好做,對於科巷菜場210家商戶而言,這是普遍感受。
  • 滷菜店生意不好只能關門嗎?實例解密每天只做百元小滷店如何翻盤
    都說開滷菜店開在菜場裡生意比較好做,但也並非絕對,這不,群裡一個小夥伴最近找到英雄哥哭訴,投資了近十二萬元的滷菜店剛剛開業一個禮拜生意就快做不下去了,他的店開在菜場的入口處,按理說位置不錯,年租金4萬元,前期拜師學藝、裝潢裝飾、設備採買、原料採購,七七八八加一起花了7萬多元,總投資近十二萬,原以為開業就能大賺一把,結果第一天營業額350,第二天249,第三天178
  • 【上海話朗讀】上海人的熟小菜
    有一位屋裡向做染料生意個小開,回憶上世紀40年代,伊搿能寫:「上海街頭巷尾,到處可見專賣醬雞、醬鴨、醬蹄髈、門腔、鴨頭、鴨舌、鴨膀、燻豬腦、香腸等滷味個熟食店。」迭個確實就是上海個真實生活場景。熟食店門面一般儕勿大,多數只有一開間。進店先買籌子,籌子是竹頭做個,上頭刻勒金額;後來也有塑料籌子。
  • 有創意 南京「90後」菜場攤主推出「菜場盲盒」
    11月2日,南京市玄武區月苑智慧農貿市場內,「90後」菜場攤主王笑宇攤位上擺放著「菜場盲盒」。一年前,王笑宇開始在外賣平臺上做菜場外賣的生意。時間一長,他想到了在年輕人中流行的「盲盒」玩具。豬肉盲盒、雞肉盲盒、牛肉盲盒、魚肉盲盒、蔬菜盲盒……每個「菜場盲盒」品類份量在2-3份,價格親民,在線上線下同時銷售。圖為「90後」菜場攤主王笑宇攤位上擺放著「菜場盲盒」。泱波 攝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蘇州:老舊菜場變身「網紅市集」 提檔...
    於是,菜場便成了都市裡最有煙火氣息的地方——老蘇州們願意走進魚市,挑選活蹦鮮跳的魚蝦;高興多坐兩站公交,打聽霜打青菜的價格;甚至臨走時,相識數十年的攤主贈送的一把帶著泥土的小蔥亦會讓這筆交易顯得暖味十足。近兩年,蘇州各市、區都在推進農貿市場的改造升級,從鄰裡中心到網紅集市,從智慧農改超到便捷生鮮坊。菜市場紛紛「大變身」,它們將如何承載市井生活,又以何種方式留住這一縷煙火氣呢?
  • 南京科巷菜場「閉關升級」,將打造兩層新生活街區,預計年底歸來
    現代快報訊(見習記者 杜雪迎 記者 徐紅豔 文/攝)作為南京市「老字號」,科巷菜場創建至今已有近70年。最近,科巷菜場開啟「閉關修煉」,擴容升級。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作為秦淮區2020年度民生實事、區城市有機更新以及「四新」項目,科巷菜場將改造擴容至兩層,成為全市單體面積最大的室內農貿市場。
  • 上海人的熟小菜
    上海人講的熟小菜,也叫「熟菜」,就是店裡賣的熟菜。熟小菜有中西式,中式還分幫,上海主要有蘇(州)幫、常(熟)幫和廣(東)幫。
  • 麥菜智慧農貿市場系統,升級「網紅智慧菜市場」必備!
    根據藉助麥菜智慧農貿市場系統成功打造的「網紅智慧菜市場」經驗並結合政府相關菜場文件,我們發現「高顏值、高科技」成為了「網紅智慧菜市場」兩大核心打造方向,同時也總結出了下文一些主要升級內容。相比市場環境的打造,菜場科技感打造更難,因此選對智慧農貿市場系統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