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長詞典已上線1346/10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485天
01
最近有個熱搜,讓很多人心驚膽戰。
6月9日晚,西安一個23歲的女生,突然神志不清,被緊急送往醫院。
到醫院後,發現女孩血壓為零,且伴隨惡性心律失常。
在心跳停跳前,醫護人員為其裝上ECMO,24小時不離身照顧。
就這樣,在心臟連續停跳3天後,女孩才恢復了自主心跳。
醫護人員說:她是心臟停跳三天還能活下來的第一例。如果ECMO晚裝半個小時,患者就已經去世了。
心臟停跳了3天,還能被治癒,的確堪稱奇蹟。
可平時身體健康的年輕姑娘,為什麼會突然爆發這麼嚴重的病呢?
據醫生介紹,女孩是一位朝九晚五上班的上班族,平常生活挺規律。
但她有個壞習慣,基本每天晚上都會熬夜玩手機,凌晨一兩點、兩三點入睡是常事,因此導致免疫力下降。
前陣子女孩感冒後沒注意,最後導致心肌炎爆發,在生死邊緣徘徊。
事件上熱搜後,一條點讚近3萬的評論說:
看到新聞的時候:不熬夜了不熬夜了,以後再也不熬夜了;
看完第二天:繼續熬夜......
生動形象的描述,無疑是大部分習慣熬夜的人的真實寫照。
多少人明知熬夜玩手機有害無益,但拿起手機就放不下,一次又一次地熬到深夜。
熬夜的危害不言而喻,但比熬夜更可怕的是,這類「上癮性」的行為,會慢慢掏空一個人。
02
《贏回專注力》一書提到,我們正在面臨一種新型的成癮症:網絡成癮。
什麼是「癮」?百度百科的解釋是,由於中樞神經經常受到刺激而形成的習慣性。
生活中,很多人玩手機,也未必是覺得手機有多好玩,更多的是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一種「癮」:
在辦公室,手機永遠與你視線平齊;在公交、地鐵裡,一直點亮在你的掌心;在餐桌上,和你的碗筷相依偎;甚至在床頭柜上伴你入眠......
更可怕的是,哪怕僅僅是待在網絡上的感覺,都可以讓人上癮。
就像很多人所說:我不是有多喜歡玩手機,我只是需要這種上網所帶來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
於是,越來越多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網絡世界變成了一個「人間仙境」。
可這個仙境,正在日復一日,慢慢摧毀我們的真實生活。
去年底,廈門一位大二女生,突然出現右眼暴盲,只剩下光感。
而在此之前,她已經連續兩個月熬夜抱著手機聊微信。
醫生表示,長期過度用眼,讓她視力在短時間內,突然下降到幾乎失明。
在住院治療半個多月後,女生才逐步恢復了視力。
今年6月,青島程先生常年在外工作,家裡錢財主要是妻子保管。
可沒想到,妻子沉迷上了一款手機遊戲。
等到孩子讀書要交各種費用,程先生才發現妻子不僅花光了家中50萬積蓄,還欠下了10多萬債務。
就此,一個原本幸福的家庭支離破碎。
微軟的前高管Linda Stone發現,人們對所有事物的關注都是「持續的部分注意力」。
我們永遠在搜索尋找著,尋找下一個興奮點。
在網絡世界,我們在期待下面會出現的東西,就像賭徒等著看骰子的點數一樣。
是啊,手指輕輕一划,無數的信息就自動出現,每一個15秒都可能會給你驚喜。
這樣的成癮本身,會給人帶來一種現實生活裡不常獲得的,愉悅精神狀態。
所以,你與網絡接觸的越多,你就會發現,周圍的人和事更讓你心煩意亂了。
於是,你越來越喜歡躲進網絡裡,最後陷入惡性循環。
03
知乎上有個問題:有哪些年輕人千萬不能碰的東西?
高票回答是這樣的:
「年輕人千萬不要碰的東西之一,便是能獲得短期快感的軟體。」
說到底,為什麼我們容易對網絡上癮?正是因為網絡是最容易帶來短期快感的東西。
Facebook 前高管,肖恩帕克曾承認:
臉書的工程師利用了「人的心理弱點」,每當有人給你的照片點讚或者評論時,你就獲得了一次「多巴胺的衝擊」,從而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在這樣的網絡世界,我們時時刻刻都得到刺激,大腦不斷產生多巴胺,永遠不會覺得無聊。
所以沉迷垃圾快樂,對網絡上癮是件極為容易的事。
美國社會學家芭芭拉,曾在底層「臥底」8年。
她發現越是處於底層的人,越是會用一種消耗型的方式來尋求快樂,比如肥皂劇、毒品、電子遊戲。
越是處於高層次的人,越是會用一種補充型的方式來尋求快樂,比如跑步、閱讀、學習。
這一發現,其實跟精讀君終身成長詞典中提到的奶頭樂理論異曲同工。
當年,為了緩解社會上20%的精英,和80%的底層人士之間的矛盾衝突。
美國前國務卿布熱津斯基認為,唯一的方法,是給這80%的人口,塞上一個「奶嘴」,讓他們安於短暫的娛樂快感中,慢慢喪失熱情、抗爭欲望和獨立思考能力。
短視頻、明星八卦、綜藝、肥皂劇......
一旦你開始沉迷於這些垃圾娛樂,你就離蹉跎不遠了。
04
手機不在身邊,就感到焦躁不安;
壓力大的時候,總會躲到網絡世界裡;
明明不想,但總會不知不覺就在網上浪費很長時間;
......
如果你也有以上問題,說明你正在「網絡成癮」的邊緣瘋狂試探。
3個方法,給渴望戒掉垃圾快樂,找回生活掌控感的你。
①管理使用時間
生活中,大多數人對玩手機的時間估算過於粗略,而且在數字上嚴重低估了自己。
不妨下一個屏幕時間管理APP,準確記錄你每天在電子產品上花的時間。
之後再基於此數據,找找看可以從哪裡下手開始減量。
如果怕自控力不足,還可以搞一個時間管理的app,設置使用限制時長,到點就禁用。
②列個無聊清單
很多人玩手機的原因,都是因為覺得無聊,沒事可做,把電子產品當成奶嘴兒。
如果你也是這種情況,就很有必要列一個「無聊的時候可以做什麼」的清單。
只要不是上網就可以,比如和很久沒聯繫的朋友通個電話、讀幾頁感興趣的紙質書、出門散散步.....
③多點人際連接
《新周刊》曾做過一個調查,發現中國人最缺的就是快樂,在中流砥柱的80後中,感到快樂的人只有0.91%。
這其中固然有生活壓力的問題,但其實也和沉迷「垃圾快樂」有關。
因為長期處於即時性快感中,你的快樂閾值會變高,就再也沒法忍受延遲滿足,也就難獲得深層次的快樂。
社會科學調查的結論一致認為,人在有朋友、家人或任何人為伴時最快樂。
所以啊,真的有必要增加面對面溝通,雖然這耗費時間且更麻煩,但面對面溝通帶來的深層感觸,是電子產品無可比擬的。
俞敏洪在一次直播中,說了這樣一段話。
天天沉浸在視頻和微信中,只會產生兩種結果。一是信息變得很混雜,對於自己的認知提升沒有任何好處;另一方面是讓自己心情變得浮躁,力下降。所以我的建議是:不能沉浸在短視頻的快感中,縮短那方面的時間,保持深度學習的習慣。」
垃圾快樂,會讓你感覺每天都接觸了很多新信息,產生獲得知識的錯覺。
但實際上,這些即時性的快感,除了慢慢掏空你,別無好處。
希望每個人,都能儘早從垃圾快樂中解脫出來,過上清醒且獨立的生活。
因為每個人是自身的主宰,而不是任何人或物的奴隸。
和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