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將所做小善業轉為大功德大福報之竅訣

2020-12-24 大白牛車文化傳媒

如何修小福而轉成大功德大福報?比如,你只是拜了幾拜佛,供養了一個蘋果,或者放了一隻魚,哪怕是愛心隨喜了幾塊錢,如何將這些善根轉成無量無邊的福報?

以下文字出自於《佛說甚深大回向經》,經文中明天菩薩問佛「云何菩薩少修善本而獲大果。或多作功德福報無量。」然後佛就開始了教導,在後佛又說:「佛告明天。菩薩摩訶薩。於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所。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意行。及於過去當來今現在一切眾生所。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意行。所有功德果報。悉與一切眾生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明天。菩薩作如是回向者。是為菩薩少修善本獲大果報。多作功德福報無量。」

下面還有段類似文字,乃是聖龍樹菩薩所說,希望大家能仔細思維和修習。因為佛和龍樹菩薩說的是聖言量,是真實不虛的,我們當生信心。

龍樹菩薩造之《菩提資糧論卷第四》:「問:若如是者,百須彌量福聚無有故,亦無一人能得菩提。

答:雖作小福德,此亦有方便

於諸眾生所,應悉起攀緣

若此菩薩雖作小福,以有方便成大福聚。

或以飲食舍與眾生,或以華香鬘等奉如來像,彼諸福德,於一切世界所攝諸眾生所,悉作攀緣,我以此福,令諸眾生皆得無上正覺;復以此福,與諸眾生共之,如是等福,共諸眾生回向菩提。是名菩薩方便。

如是回向,其福得成無量無數無邊,以是故彼一切智智雖是無邊,還以此相無邊福故能得。」

聖龍樹菩薩說,即使你修了小福,如布施食物給眾生,有方便法,可以令此福變為無量福德,就是你要對一切眾生起攀緣。

如何攀緣,你要作意、觀想起法界的一切眾生,然後回向:

1、願以此功德,令一切眾生皆得無上正覺。

2、願以此功德,與一切眾生共之,共諸眾生回向菩提。

以上的兩個回向,是龍樹菩薩說的,具有諦語加持,你平常修法修功德也可以如是回向。

這兩個方面,第一個是你修的善根、福報,要回自向他

比如你今天愛心公益,隨喜了生病的人10元錢,這不是多大的善業,但是你的心要遍及一切眾生。

你要先緣念一切眾生,發起這樣的一個作意和願力,願我的這個功德,令一切眾生都得到暫時之樂,並究竟成佛。或者直接說是證得無上菩提。

第二個是,你要有分享的心,如你今天念了千遍的地藏聖號,一遍地藏經,按照你的習慣性思維,你當然是增益了福德資糧。

現在你要學會將功德共享,願與一切眾生共之,與一切眾生分享,所有的眾生都得到修地藏法的功德利益,都得到無苦之樂,大家一起證得無上的佛果。

每天修善業功德時,要學會如此的觀修,在家供養佛菩薩七燈七水,你要回向分享,希望這個福報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都能因此證得佛果。

如果你按照這兩個方面去觀修回向之後,哪怕你一天修一點點的善根,也會成為極大的無量的福報資糧。甚至大到龍樹菩薩說的,唯有佛才能測量。

聖龍樹菩薩又說:

「復有別義:

我有諸動作,常為利眾生

如是等心行,誰能量其福

你每天晝夜修持的善法,身口意之善業,要發心,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脫離苦海,滿足一切智慧,證得無上菩提。

你經常具足如此大悲心來串習觀修,你所積累的福報,除了佛,無人能測量,且你能證得菩提。

通過龍樹菩薩開示的觀修竅訣,你再讀《地藏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你會有更深的領悟。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闢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以及後面「」更能於塔廟前,發回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佛說到回向法界時,所得的功德福報,都是更為廣大不可思議。

1、供養塔寺/佛菩薩等聖像——不回向自成人天福報,三劫為帝釋身——回向法界,十劫為大梵天王(大梵天王之福報遠遠大於帝釋)。

2、修補塔寺/經像——為轉輪王身或諸國王身——回向法界,盡成佛道,果報無量無邊。

3、供養佛菩薩聖賢形象——常在人天受勝妙樂——回向法界,福利不可為喻。

4、讚嘆恭敬,布施供養大乘經典等——獲大果報,無量無邊——回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5、於佛法中種善根——回向自身或眷屬,三生受樂——回向法界,百千生中受上妙樂。

因而,結合龍樹菩薩的開示,我們當學會生起慈心,緣念法界的一切有情眾生而作回向。

這樣你的福報會越來越大,大到不可思議,令你成為天王,成為菩薩,乃至成佛,遠遠超於以狹隘心回向自身者!

注意!雖然上面說的那麼多,在回向時,很多人回向給一切眾生,心也是沒有任何感覺,就成了一種機械化的口頭語,功德亦是有限。

如說願一切眾生永具安樂,很多人的心是僵硬麻木的,他們在修時,就只是讀一下文字而已,卻沒有生起三昧慈心,這樣修,功德和意義都不大。

一切眾生,對很多人來說太抽象了,故在慈心三昧的修法中,將這個一切眾生進行開展,從父母親人、朋友開始緣念,再到中性的人,如同事、同學,再到仇敵,最後遍及陌生人,乃至一切有情。

這種開展是極有必要的,因為能引發你的慈悲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性。具體的緣念,有如下建議:

1、從親朋好友——中性認識者——冤家仇敵——一切有情

2、從你所在的小區——城市——省份——國家——地球——十方世界

3、六道,緣念你的功德,分享給六道有情,可以從地獄、餓鬼、畜生、人道、阿修羅道、天道,或者反過來攀緣也可以。

總之你在觀修時,心最好有一個不斷輪轉的對境,如先想自己對父母孩子,再到朋友,到冤家,到一切法界眾生等,觀想你修到功德,化為光明分享給他們,願他們離苦得樂,究竟成佛。

還有一個關鍵點,即真正生起對他人的慈心,真正希望分享你的功德,需要不斷地修習,真正生起,必獲無量福報。你可以先訓練自己從那些最可憐的人開始,如那些乞丐、殘疾者、辛苦做苦工的人。

落實到每天到修行,每天你誦經咒,供養佛菩薩或者供僧後,回向的內容,可以包括從你的歷代祖先、冤親債主,再逐漸遍及親人朋友,諸天護法神,六道有情等一切眾生。

當然還有更深層次的回向,但是比較難,一般人很難達到,所以大家可以在以後修行增上的時候再學習吧!《佛說甚深大回向經》言「」有三種回向。何等為三。謂過去空。當來空。現在空。無有回向者。亦無回向法。亦無回向處。菩薩摩訶薩當作是回向。作是回向時三處皆清淨。以此清淨功德。與一切眾生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何以故。法性無緣不生不滅。無所住故。是故菩薩摩訶薩應以是三種回向三種清淨功德。」這段文字大家以後再學習吧,一步步來。

相關焦點

  • 地藏經中回向法界的秘密與將所修小善業轉為大功德大福報之竅訣
    從佛法的角度,無始以來,誰沒有做過誰的親人?!包括你走在大街上,看到電視上的明星以及路人甲,無量劫以來,都曾做過自己的母親、子女,所以佛法常說如母有情眾生。由於轉世的胎障,每一個家庭,都被衝散在輪迴的大海裡,甚至越走越遠。多少劫,多少世後的相遇,可能從父母轉為了朋友、子女,乃至陌生人。
  • 【上師教言】一切善不善業僅為心之所為!
    所謂的業力最根本的就是心,而身語的善不善業全是無記法。按小乘《俱舍論》的觀點,心是無記狀態時,不會感得快樂和痛苦的果報,只有身語業才有善惡之分,在《俱舍論》第四品中有宣說。但是真正從大乘的角度來講我們的心是最關鍵的,一切善不善業僅是唯心所造,心善一切都是善,心不善,表面上做的上供下施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善事。
  • 佛教所說的善業和惡業
    在這個世界上因為我們被環境和自己的「業力」所牽,就會有很多的欲望,這些欲望又不斷的增加我們的煩惱,讓我們逐漸迷失方向,失去本性,在娑婆世界不斷的輪迴。怎樣才能更好地做一個修行人呢?就是佛教說的廣修十善。佛教的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不貪、不嗔、不痴。
  • ...佛教因果報應論——兼論《十善業道經》《十不善業道經》的善惡觀
    佛教將上述善惡思想與緣起理論結合起來,便形成善惡因果報應的說教。佛教講十善、十惡,謂「行善止惡」或「遏惡揚善」「防非止惡」等,意在勸導世人奉行十善,遏止或制止十惡。奉行十善是屬於善行善業,將積累善的功德;行十惡則屬於惡行惡業,將造成惡的罪過。將此善惡思想納入因果報應、六道輪迴之說,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於現世絕對獲得大財富大福報的超簡單方法---凡所勇於嘗試者,無不...
    您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積累福報財布施:如此難得因緣,發起菩提心,盡力支持佛學微電影、佛教音頻作品、捐印抄經本布施、廣泛結緣(布施功德請聯繫微信號:47228720)。必種下無量富貴福報之因,舍一得萬報!體力布施:在各大佛教QQ群微信群,佛教論壇,佛教網站,對此頁面轉載宣傳,每一位由您接引獲福的佛子所種下的功德都有您的一份。
  • 佛教:積「陰德」的5件事,能做到2件以上,也要恭喜你了!
    在佛教裡,「陰德」是與「陽善」同時出現的。如果一個人做好事,想要受到世人的稱讚,帶有一絲功利的念頭,這種善業叫做「陽善」。相反,如果一個人是暗地裡偷偷做了很多好事而不求回報,不計名利得失,這種善業我們稱之為「陰德」。「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相比「陽善」,「陰德」更能為上天所記功,它的福德更大。「陰德」重,不僅利益自己,更能庇佑子孫後代。
  • 「善業音樂」計劃
    什麼是「善業音樂」計劃?Good Karma Music is a way for you to own our Dharma music albums in three easy steps. 「善業音樂」計劃是鼓勵大家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善舉,通過完成三個簡單步驟,就可以獲得佛法音樂專輯的一個計劃。
  • 佛說:命苦福薄之人,身上有這4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不是說這個人物質上有多麼貧窮,而是看這個人的心量如何,他的精神世界是富有還是貧乏?《六祖壇經》中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人生的福氣來自內心,福由心生,一切唯心所造。越是內心清淨善良的人,越能得上天庇佑,得好運加持。世人往往執著於向外去尋求好風水,其實自己就是風水,風水隨業流轉,你的善業就是為自己造的好風水。
  • 《金剛經禪密竅訣》--閻羅天子金剛十萬佛衣法
    金剛十萬佛衣,還可以一體竅訣、家書、般若臺、求願、陀羅尼被等.何等方便!生時健康長壽福慧具足萬事如意心想事成!臨終安詳舍報不經幽冥直入淨土上品上生! 金剛十萬之法直取上品上生,雖有些許勤苦,但修有準地穩而定!金剛十萬佛衣,還可以一體竅訣,家書,般若臺,求願,陀羅尼被等。何等方便!持之以恆,必然有成!厚積薄發,量足質變!
  • 佛教:「陰德」厚重之人,身上都有這4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我們將「善」分為兩種,即「陽善」和「陰德」,陽善指一個人公開做好事,想要得到大家的稱讚,帶有一絲功利性質,雖利益他人卻也希望自身能得到便宜。而陰德指的是人暗地裡偷偷做好事,不想讓別人知道,不圖任何人的回報,如此,我們稱之為「陰德」。相比陽善,陰德更有功德,更能被上天所記功。一個人廣積陰德,自有上天善神護佑。
  • 如何建立信仰 | 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金蓮花」二等獎獲得者普濟法師講經
    非常高興能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所學。末學的題目是如何建立信仰,依據的經典是《十善業道經》。我們常說,佛法無邊。《大智度論》云:「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佛法的信仰與西方宗教和印度流派哲學的根本區別,在於無我、無主宰。佛教的信仰是信自己本有佛性,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與佛的差別僅在於,佛是圓滿覺悟的人,而我們凡夫還有很多迷惑,總在覺迷不同而已。
  • 佛教:一句話說明幾個易混的概念——業,孽,業債,業報,果報
    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做者是。這短短二十個字,等於把三世因果統統概括了進去,佛陀的無上智慧一覽無遺,所以要想獲得更好的人生,求神求上帝求老天爺都是沒用的,關鍵還是在你自己——作惡得惡報,行善得善報,僅此而已。
  • 六道金剛咒成就之竅訣
    依照密幢金剛賀嘉寅上師所傳六道金剛咒之竅訣為憫漢地眾生無清淨意親近承侍示諸過患之上師欺世盜名之徒慧庵將此一生一法成就之竅訣筆之此六道金剛咒自諾那呼圖克圖民國年間入漢地初傳以來,至今已廣為流布。然有咒無觀,竅訣與妙用淹沒無聞。時值今日,眾生福薄,碌碌於衣食、蹈蹈於利海、叨叨於鴉噪、懵懵於道貌,追風逐浪不可勝說,輾轉彷徨心難安住。至於說遠近適度、清淨承侍一位上師獲得無偽之竅訣,實在是萬不見一。此皆以世俗八風相衡之故也。然無緣之慈,不因眾生之不怙而不予;同體大悲,不因有情之不悛而不拔。
  • 正信的佛教是什麼?|引經據典
    聖嚴法師曾經針對一些比較基礎但極為重要的問題作出回答並結集成書,影響甚大,不僅是對佛教有興趣或初學佛者的必讀內容,對於久學久修的佛弟子亦有很多助益。為方便大家學習這些內容,並深度延伸閱讀,大眾閱藏公眾號開設「引經據典」欄目,將聖嚴法師的回答原文與大藏經中的相關經文內容相連結,以經文補證的方式,讓解答回歸經典,讓師言與佛語相連,把對佛法的學習導歸於佛法正義的源頭——大藏經。
  • 大乘佛教之特質
    第二,大乘佛教系在家、出家一貫的佛教。就不排除在家者這一點而言,它被稱為大乘。小乘佛教是出家主義的佛教。彼等認為若不出家修行、嚴守戒律,則不得解脫。因此,在家者是被排除在解脫之外的。就排除在家者這一點而言,部派佛教被稱為小乘。釋尊曾為在家者說適合在家者修行的法,但部派佛教沒有將這一類教理保存下來。
  • 十善業道,十種好行為.
    或稱十善業道,就是十種善行的道,法。一、不殺生      是指不殺害生命,不殺害所有動物的生命,就是不殺生。做到對一切生命一視同仁,不只對人,一切生命都不去殘殺加 害。因為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提倡慈悲救世,因此釋迦摩尼以平等慈悲教義,為被殺害的生命呼籲,指示眾生皆有覺性、靈性,因此不能殺。
  • 十善業與十惡業的果報
    佛法是把理論總結出來,而不是在事例上做描述。十善是指不貪,不嗔,不痴,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出家眾是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總結起來就是身業有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意業有三種——不貪,不嗔,不痴;口業有四種——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這就是十善業,十善業的反面就是十惡業。十惡業就是貪,嗔,痴,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 佛教:為何「好人沒好報,禍害遺千年」,這裡面是有說法的
    佛教:為何「好人沒好報,禍害遺千年」,這裡面是有說法的。首先,佛教是主張因果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成佛也離不開因果,菩薩在因地廣修智慧和福德,當智慧和福德圓滿後才會成佛。因為佛是兩足尊,智慧和福德圓滿。
  • 阿底峽尊者重要的竅訣說三遍
    現在雖說過了這麼多年,但後人聽到他們的教言、竅訣,儘管語言很短,可是對內心的作用相當大。  記得有一次,庫鄂仲三人向尊者請教:「修行人若想獲得解脫或遍知佛果,經論教典與上師竅訣哪一個更重要呢?」  尊者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上師竅訣重要。」  三人又問:「這是為什麼呢?」
  • 佛教修行|略說因果業報
    學習佛法主要是要明白因果理趣、學習因果,知道世事無常、輪迴痛苦,知道善惡業力、因感果報,因此尋求解脫之道,求證道果,圓滿菩提,利益眾生。唯有明了一切因果而不被因果所遷,才能了生脫死。所以,因果即是佛法,佛法即為因果。    因果遍於一切,宇宙萬物無一不是因果網絡所構成,能夠透徹的了悟因果,就能夠了知宇宙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