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經濟不能攪局文化市場

2021-01-12 央視網
粉絲經濟不能攪局文化市場

原標題:

  電視劇《何以笙簫默》劇照。資料圖片

  電影《梔子花開》劇照。資料圖片

  【文藝觀潮】

  2017年暑期檔,粉絲有點忙。除了探班、接機、買周邊之類常規的應援活動外,一部分人還為防止自己偶像出演的電影作品面對《戰狼2》等對手的強勢競爭出現空場而被院線撤場和換場的現象,自發組織大規模「鎖場保排片」運動,即用每場預售只提前購買一兩張票的方式鎖住電影院的放映場次,結果被業界淪為「三生三世十裡鎖場」的笑談,更招致一些影院強制退票的反擊。這場院線和粉絲之間的博弈鬧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粉絲經濟對當前影視文藝創作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引發業界關於二者關係的重新審視。

  應援文化催生粉絲經濟

  粉絲經濟總是與應援文化如影隨形。這個源於日本體育界的名詞,最初指粉絲支持偶像的行為,比如在看臺上組成啦啦隊,唱歌跳舞喊口號,以示加油。流傳到娛樂圈後,其含義得到進一步延伸,變成了一切支持、聲援偶像行為的總稱。作為舶來品,應援文化在中國伴隨著養成型偶像的本土化實踐過程,深刻地改變了粉絲追星的傳統方式。在應援文化的指導之下,購買明星的演出門票和周邊產品只算入門級別。很多粉絲開始把偶像當家人、戀人般看待,豪擲千金,呵護備至,從日常吃穿住行到參演作品挑選,從影視劇拍攝宣發到個人輿論風評。為了讓偶像獲得更好的資源,一些粉絲深度參與規劃藝人事業發展,甚至不惜與經紀人或媒體進行對抗。某位「小鮮肉」的前經紀人就曾因不敬業的種種「劣行」,引發粉絲群起而攻之,遭公司罷免。粉絲群體的組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從自發的散兵作戰演變成有準備的集團作戰。他們統一服裝、應援物,以高度組織化、專業化的方式參與、見證偶像成長,在集體中實現身份認同。

  具體到影視業,粉絲群體為了給偶像所參演的作品積聚人氣、提升熱度,使其保持競爭優勢,通常組織轉帖、刷票等線上活動以增加話題度,提高市場指標。有些片方為了短時間炒熱一部影視劇,也會主動對接粉絲,組織其刷市場數據,甚至集攬粉絲寫手炮製「如潮好評」進行數據造假。部分盲目而缺乏理性的粉絲就這樣在市場的縱容和資本的利用之下逐漸走向瘋狂,使應援行為演變成「以愛的名義」擾亂影視行業規範、幹預市場健康發展的「暴行」。

  深度介入影視創作諸環節

  粉絲群體不只包括明星的粉絲,還包括網絡文學、影視劇、綜藝節目等IP的擁躉者。他們對影視創作環節產生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片方出於商業價值考量,在選取題材或演員時往往青睞吸引流量能力或粉絲購買力較強的「那一個」。於是,各類以吸引粉絲群體為主要訴求的影視作品應運而生,主打吸引電視真人秀粉絲群體的綜藝電影和跨屏霸幕再掀粉絲狂潮的熱門IP改編作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從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秘密》到王力宏的《戀愛通告》,再到何炅的《梔子花開》,從郭敬明的「《小時代》四部曲」到韓寒的《後會無期》《乘風破浪》,再到張嘉佳的《擺渡人》,由知名作家、歌手、主持人等跨界執導的粉絲電影藝術水平普遍稚嫩,敘事技巧和拍攝方法不甚純熟,往往爭議纏身、話題不斷。近三年屢見不鮮的綜藝電影《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之皇家寶藏》等更是在極短的拍攝周期內,藉助真人秀紀實性、遊戲性等特點快速炮製而成,利用電視綜藝和明星集聚的高人氣圈錢的流水線產品。從最開始的爭議與票房齊飛到現在的口碑與市場雙雙崩盤,觀眾對其套路逐漸瞭然於心並產生審美疲勞。而對熱門IP進行跨媒體改編的《何以笙簫默》《微微一笑很傾城》《三生三世 十裡桃花》等則試圖用一魚兩吃、影劇PK的方式,積聚話題效應,喚起社會對熱門網絡文學作品的集體記憶,引導粉絲群體的跨媒體遷移和受眾數量的迅速增長。

  凸顯業界短視逐利心態

  粉絲經濟作為一種以情緒資本為核心、以粉絲社區為主要營銷範圍,以消費者情感參與和變現為資本增值樣態的運作模式,在引領新媒體時代大眾文化消費新趨勢的同時,也用「粉絲為王」的錯誤理念深度介入當前影視創作生產的諸環節,暴露出影視行業作為「文化產業」卻刻意弱化社會文化效益的短視行為、過分追求流量變現的逐利心態等症候。

  比如,一些在「唯票房收視論」理念指導下創作的粉絲影視劇在與粉絲社群達成情感共識、獲得虛高市場指數的同時,卻因拼盤化敘事、價值取向混亂而精神貧血、意義空洞,不僅沒能回應轉型期青年一代的迷惘,反而在消費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加劇了粉絲群體對自我認同的焦慮。在這一過程中,一些被粉絲社群津津樂道的亞文化乘虛而入,被人為放大成了全民喜好,使引導中國影視創作本應弘揚的主流文化受到遮蔽。不僅如此,粉絲影視作品大多倚重百度貼吧、新浪微博等大數據篩選出的、具有一定量級活躍粉絲數量的流量明星和IP作品佔據市場、吸引粉絲,盈利模式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差。而這種過分依賴一兩種生產要素的非理性市場行為不僅顛覆了藝術的基本規律,衝擊影視劇市場正向的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還導致「小鮮肉」「小鮮花」們片酬畸形上漲,嚴重擠壓製作成本,資源配置失衡的影視工業結構性難題由此凸顯。2017年暑期檔,電影《心理罪》和《三生三世 十裡桃花》均由新浪微博粉絲超3000萬的流量明星擔綱主演,但依舊因「豆瓣電影」5.5分和4.2分的不濟口碑從「神壇」跌落。自2016年起,《夏有喬木 雅望天堂》《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等一眾「大IP+流量明星」的熱門影片均呈現出口碑與票房不盡如人意的特點。還有諸如《爵跡》《封神傳奇》《幻城》等玄幻影視劇,更是因表演生硬僵化、場景浮華虛幻、架空現實倫理等問題耗盡粉絲經濟的紅利,在觀眾的吐槽詬病聲中迎來市場敗局。這說明,十餘年市場高速發展培育起的觀眾觀賞行為漸趨理性,影視市場對粉絲經濟的狂熱開始消退,仍抱有逐利心態的投資者們必將因為僭越市場規律的投機行為付出慘痛的代價。

  應回歸文化本位

  引導粉絲經濟,規範文藝創作,必須在淡化其經濟屬性的前提下,力促文化本位的回歸。我們應該通過生產更多口碑與票房齊飛、質量與收視率並舉的優秀影視作品,去建構主流社會傾聽粉絲群體情感訴求的有效渠道,搭建主流文化與粉絲文化之間互動、影響、溝通的橋梁。比如,今年暑期檔上映的電影《戰狼2》在《戰狼》的故事框架之下進行續寫,並沿用其主創團隊。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它也算是一部粉絲電影。而《戰狼2》的叫好又叫座,就是讓主流文化搭著「中國式超級英雄」誕生的快車,在家國敘事的主觀認同中實現與不同年齡層粉絲群體的有效精神對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觀眾群體尤其是廣大青年一代認可的有益嘗試。

  引導粉絲經濟,助力文藝創作,必須以約束引導情感參與的尺度和方式為準則,真正實現應援文化的健康發展和粉絲消費的轉型升級。在對接全球化明星生產機制有益經驗的基礎上,中國式粉絲的追星方式應當被加以規訓引領,使他們以更為理性的方式參與到偶像形象的塑造與建構中。而優質偶像也應以更為自律、更有擔當、更具表率的「象徵型資本」,以潛心的藝術修為、專業的職業素養、高尚的人格魅力,憑藉「拿得出、叫得響」的優秀文藝作品去影響進而指導粉絲社群,實現粉絲的理性消費與粉絲經濟的良性增值。

   (作者:王鵬,系西安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乘風破浪的邏輯:粉絲經濟、偶像文化的前世今生及未來
    同時,雖然流量時代似乎是在2015年之後興起的,但是粉絲經濟、偶像文化都並非近幾年的新興事物,其中必要的元素,幾乎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存在並有一定的社會基礎了。在這點上,與《前浪、後浪和破浪》犯了同樣毛病的還有前段時間流傳頗廣的《騰訊的背水一戰》一文。該文同樣混淆了粉絲經濟、偶像文化的濫觴及歷史沿革問題。
  • 李子柒海外粉絲破千萬背後,是粉絲經濟回歸理性文化消費的可能
    李子柒29日在海外視頻網站粉絲宣告破千萬,成為首個在該平臺粉絲破千萬的中文創作者,這一成績贏得不少網友點讚。也正是這種口碑流量雙贏的案例,讓我們看到培養理性的文化消費而非瘋狂的追星舉動,或將更利於粉絲經濟的持續發展。
  • 以電影《小時代》為例,淺析粉絲電影的粉絲經濟特點與文化爭議
    要電影業大火就要這種片火,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都如是,沒這種小孩愛的片,市場會全被好萊塢佔走。」。各路著名影評人也對《小時代》開出了差評,甚至《人民日報》也高呼不能忍受《小時代》的物慾橫流。影片備受爭議的焦點在於價值觀的導向問題。從大V到黨報,一邊倒的都在質疑《小時代》是「腦CAN」、「拜金」、「作秀」。很顯然,粉絲電影的過度商業化,觸痛了傳統文化的軟肋,是「叫好不叫座」還是「叫座不叫好」,成為了粉絲電影難以跨越的瓶頸。
  • 中國粉絲經濟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
    《中國粉絲經濟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在多年粉絲經濟行業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粉絲經濟行業市場的發展現狀,通過資深研究團隊對粉絲經濟市場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長期市場監測的資料庫,對粉絲經濟行業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調研分析。
  • 抖音音樂內測,在線音樂市場迎來"攪局者"
    當下,國內在線音樂市場已經形成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與網易雲音樂兩強相爭的穩定局面,前者手握豐富版權資源,並開始向長音頻布局,後者主打音樂社區,強社交屬性讓其脫穎而出。看似平靜的在線音樂行業,卻悄然迎來了新的攪局者。近日,抖音向部分用戶推送了最新的內測版本,其中音樂功能的升級似乎透露出一個信號:短視頻的精銳力量已經兵臨城下。
  • Owhat發布粉絲經濟白皮書:2020年偶像市場總規模可達1000億元
    近日,直連付費粉絲的綜合電商平臺Owhat發布《2019偶像產業及粉絲經濟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基於Owhat五年來對中國偶像產業和粉絲經濟發展的觀察及思考,從「C端市場變化情況」,通過Owhat平臺的實際數據來解讀和展示行業蘊含的巨大活力。白皮書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我國偶像市場總規模可達1000億元。
  • 粉絲經濟玩的最好的十家公司
    「豆腐西施」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消費者也是花錢花的心裡舒坦。如今,產品或服務沒有粉絲,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商業的。聚集眾多創業者粉絲的《創業家》,為自己代言吸粉的陳歐,創下票房奇蹟的粉絲電影《小時代》。有的玩家成了各個領域的攪局者,魅力英語老師做手機,宅男粉絲捧紅的王大錘,掀起自媒體風潮的「羅輯思維」,從服務到手機,從娛樂到文化,「萬萬沒想到」,粉絲經濟的殺傷力如此之大。
  • 「市場分析」粉絲經濟的心理認同感到底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市場學是一門很複雜也很複合型的學科,在兼顧經濟、社會、管理……等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之外,市場學還必須充分考慮心理學。雖然名稱當中有著「經濟」兩個字,粉絲經濟的內涵其實大部分並不屬於經濟學的範疇,而是屬於市場學,這也就讓我們有必要來探究一下「粉絲經濟心理學」的本質了。
  • 布局粉絲經濟市場基建 天下秀四大產品賦能行業發展
    7月27日,艾瑞諮詢與IMS天下秀聯合發布了《中國紅人經濟商業模式及趨勢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粉絲經濟關聯產業市場規模超過3.5萬億元,同比增長24.3%,預計2023年將超過6萬億。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推動下,粉絲關係更加趨於成熟。紅人經濟作為粉絲經濟當下發展最核心的一環,以紅人為核心角色,連接廣告主、平臺和粉絲消費者三方。
  • 粉絲數量最多的90後女明星,她們是誰?如何看待粉絲經濟?
    「粉絲經濟」並非最近才出現的新概念。事實上,自從有「粉絲」這種群體存在起,「粉絲經濟」就已經擁有了影響市場的力量。不過,早期的「粉絲經濟」受市場環境和技術條件制約,其市場作用並未完全發揮出來,亦未引起經濟學界和社會足夠關注。不過,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日新月異,「粉絲經濟」突破了時間、空間上的束縛,在文化娛樂、銷售商品、提供服務等諸多市場領域展示出其巨大影響力。
  • 肖戰新歌銷售額破億:粉絲經濟助力消費復甦和正能量文化傳播
    百科給的定義為:「粉絲經濟泛指架構在粉絲和被關注者關係之上的經營性創收行為, 是一種通過提升用戶黏性並以口碑營銷形式獲取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的商業運作模式。」簡而言之就是,粉絲支持自己的偶像的代言單曲等的銷量。大眾對於「粉絲經濟」的評價褒貶不一,想法各異。可能是由於對「流量」的偏見,很多人對於「粉絲」這個群體也有偏見。
  • 「世界盃」陣容對應暑期檔「種子」:誰會奪魁、誰是黑馬、誰又是攪局者?
    徐崢和寧浩之前的《心花路放》主控發行方北京京西文化旅遊此次成為《我不是藥神》實際的主控發行方,同時與京西文化合作關係緊密的聚合影聯也是影片的合作方之一,只不過影聯在暑期檔有其他影片需要運作。「攪局者仍在 一大波中小體量影片亂戰市場」每屆世界盃除了奪冠大熱門和黑馬之外,都有幾匹攪局亂戰分子,他們的發揮或多或少也要影響整個比賽的進程
  • 魏鵬舉丨從「飯圈」文化看創造力經濟的未來
    注意力經濟培育出來的「飯圈」,自然也就成為感情連結以及感性消費的群體性觸媒。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以及注意力經濟競爭水平的升級,「飯圈」文化花樣百出,「飯圈」的運營管理趨於專業化和精細化。進入21世紀,中國的粉絲經濟向著千億市場奔湧而來,按照新浪娛樂公布的《2018微博粉絲白皮書》統計,到2018年年底,娛樂明星粉絲累計已超167億,全年娛樂活躍粉絲近7500萬。
  • 於正郭敬明被抵制,粉絲稱是被嫉妒了,粉絲經濟下的市場就該整治
    於正郭敬明被抵制,粉絲稱是被嫉妒了,粉絲經濟下的市場就該整治。真的不明白這位網友到底是怎麼想的,影視從業者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大眾名氣,那是演員或者說明星才需要被市場所認可,而有的人並不需要這些東西,甚至於他們的作品還影響了市場。
  • ——從微博視角看粉絲經濟
    如今「粉絲效應」成為市場經濟領域一重要元素,偶像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選擇當紅偶像作為代言人吸引粉絲消費從而帶動產品銷量。對於大型企業,他們選擇利用高昂的代言費聘請「大咖」提升品牌形象;對於中小型企業,偶像的力量仿佛是他們打入市場的第一步,也是他們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首要選擇。
  • 粉絲經濟,為何不能只顧經濟利益?
    這幾年因為粉絲形象的狂熱而創立了一個新的名詞:粉絲經濟。有人計算了一下,得出1000個粉絲可以養你一生的定論。不可不讚嘆粉絲實力的強大,在娛樂化時代,粉絲很多時候直接就是明星們的客戶和米飯班主,創造了一次次的票房奇蹟。  不只是明星,網紅也被瘋狂地追捧,不過話說回來,粉絲現象為何如此誇張?
  • 運動鞋市場出現「攪局者」:超越李寧特步,它撈走了166億財富
    例如,在國內運動鞋市場,安踏、李寧、特步等都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除了安踏、李寧等國產品牌外,耐克、阿迪達斯等也成為國內運動鞋市場的有力競爭者。日前,媒體對外發布了最新的2019中國時尚零售百強榜單。據悉,上榜的企業總營收達到了7328.40億元,同比增長12.47%。在上榜的多家企業中,與金銀珠寶、運動服裝服飾、大眾休閒鞋服相關的企業排名頗為靠前。
  • 麥咖啡免費送1000萬杯拿鐵 25億投資能否攪局咖啡市場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侯雋)11月16日,麥當勞旗下專業咖啡品牌McCafé(麥咖啡)宣布未來三年將投資25億元,加速布局中國內地咖啡市場。預計到2023年,全國將有超過4000家麥咖啡提供高品質、高性價比的手工咖啡。
  • 白酒界「攪局者」,靠情懷文案20元一瓶的小酒,讓他年入10億
    今年下半年重慶江小白酒業有限公司已經完成了C輪融資,這次江小白的融資金額據悉高達3億美元,市場估值後將會超過130億人民幣,如此巨大的投入相信江小白是在為之後的發展做準備。從江小白入世之後就被冠有白酒界「攪局者」的稱號,它與傳統的高檔白酒不一樣。
  • 電動牙刷賣普通牙刷的價格,南極人攪局小家電市場,網友:真牛
    今年南極人攪局了小家電市場,推出了一款電動牙刷,只賣普通牙刷的價格,被網友力挺,表示南極人真牛。這款電動牙刷因為這麼低的定價,被很多人懷疑質量不好,究竟好不好?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外觀時尚,防水能力優秀南極人電動牙刷的外觀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精緻小巧的外形,還有多種顏色可以選擇,男生女生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