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流量?——從微博視角看粉絲經濟

2021-01-12 和訊網

編者按:【未來首席,請你發言】第二期:Z世代,誰能抓住這屆年輕人的心。本篇稿件來源:韓昇晏,20歲,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如今「粉絲效應」成為市場經濟領域一重要元素,偶像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選擇當紅偶像作為代言人吸引粉絲消費從而帶動產品銷量。對於大型企業,他們選擇利用高昂的代言費聘請「大咖」提升品牌形象;對於中小型企業,偶像的力量仿佛是他們打入市場的第一步,也是他們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首要選擇。

(一)、何為「粉絲效應」

粉絲效應是新興詞彙,近年來由於選秀節目的火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追星」,而這種現象引起的則是粉絲之間對於自己喜愛的明星間的數據較量。她們希望自己喜歡的明星越來越好,因此不惜代價「做數據」。在此其中,偶像的代言便是數據中的一部分。因此,只要他們喜歡的偶像代言了某種新產品,他們便會瘋狂的購買。這種現象,給企業帶來了明顯的經濟增長。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效仿,「粉絲效應」日益增強。隨著網際網路的逐步發展,當前的「Z世代」青年人也成了呼應「粉絲效應」的主流群體。

(二)、基於微博的粉絲經濟成因分析

對於一個企業、一個品牌來說,做好粉絲經濟不僅僅意味著該品牌可以獲得好的口碑,同時還可以極大的推動該品牌產品的銷量從而提升企業效益。而選擇哪個明星代言則成了營銷至關重要的問題。此時,通過微博進行選擇則成了各大品牌的首選。哪個明星微博粉絲數多;哪個明星超話排名高;哪個明星粉絲互動量大則都成為了參考。「飯圈文化」、「做數據」、「流量明星」這樣的詞便應運而生了。粉絲為了愛豆可以接到更多的代言則會給自己的愛豆做數據。明星每次發微博都會進行「掄博」,目的就是為了高轉發量、高互動量引來更多的廣告主進行投資,這樣的明星在現在也被稱為「流量明星」。漸漸的,這樣的模式成為了一種常態,甚至形成了自己的飯圈文化,微博也由此成為了最大的數據、流量平臺。從明星代言上吸引的粉絲消費帶動了粉絲經濟的發展。而這些粉絲大多屬於「Z世代」,漸漸的也形成了屬於青年人自己的圈層文化。

(三)、「粉絲效應」引起原因

1、情感需求:在物質富足,精神生活豐富的當今,偶像成為了人們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尤其是對於青年人。這也是偶像力量逐漸強大的原因。符合了消費升級裡的情感消費。粉絲群體認為她們應當這樣做,為偶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是理所應當,是自己應盡的一份義務。

2、品位消費:粉絲經濟裡的粉絲認為偶像引領著時尚的潮流,他們覺得和偶像穿同款是一種幸福,因此她們跟著偶像買偶像同款或者買一些偶像代言的牌子,她們會因偶像而選擇某些品牌。商家們在看到了粉絲的需求後,快速得通過相對應的產品以及服務吸引粉絲購買,從而刺激消費。

3、當今時代趨勢:「追星族」群體逐漸擴大也是人們對美的要求逐漸提高的結果。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人願意去熱愛美的事物。偶像便成為了她們生活的一部分或者成為了生活的動力。

4、粉絲社群效應:「追星族」是一個團體,這個團體裡大多是青年人,只要其中一名買了偶像代言的產品,則會帶動其他粉絲相繼購買,粉絲之間相互模仿或者說是相互競爭,這逐漸成為一種「粉絲效應」的現象。商家正是看中了這種效應,才會願意花高價請一切人氣高的明星來代言。粉絲希望偶像越來越好,則也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購買。

5、商家刺激消費:現在商家為了能夠更大力度的刺激粉絲消費,通常會舉辦一些粉絲見面會等活動,往往是粉絲購買夠多少或者從購買過的粉絲裡隨機抽取幸運粉絲參加品牌代言人的見面會。又或者商家們從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入手,按照需求進行產品設計和生產,推出了帶有偶像照片的包裝盒,以及按照購買名詞贈送明信片和小卡還有人形立牌等,這便激起了粉絲的購買慾,從而拉動銷量。

(四)、「粉絲效應」能否為企業帶來長期利益?

一個企業能否長久的運營下去,僅靠「粉絲效應」是遠遠不夠的。質量永遠是取勝的關鍵。「粉絲效應」所能帶動的也僅僅是一部分人,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一個有著良好經營計劃的企業,應該利用「粉絲效應」所積累的群眾基礎,首先佔領一部分市場,再通過其質量,獨一無二的技術、設計,吸引更多的人去購買,從而進一步佔領市場。人們的熱情不會長久,對於一個偶像的追捧很快就會燃燒殆盡,僅靠「粉絲效應」的力量並不能保證企業能夠長久的佔有市場份額。即使企業可以更換代言人或者請更多的代言人,經費、精力、溝通這些也都是問題。對於偶像人氣的評判也是基於個人,或許零零後喜歡蔡徐坤而八零後喜歡胡歌,人氣並不是一個較為可取的衡量標準,企業以「粉絲效應」獲得的經營利潤也並不能得到保證。因此,靠「粉絲效應」來獲取長遠利潤是不可取的。

(五)、「粉絲效應」帶來的經濟影響

1、拉動銷量,提升企業經營利潤。「粉絲效應」最直接的經濟影響就是拉動消費,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正是如此,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利用「粉絲效應」來獲取更多利潤,比如製作偶像同款、聘請偶像作為代言人等。這也成為了當今的一種趨勢。

2、旅遊消費增長。粉絲會因為想看偶像的現場,比如演唱會,買門票到全國各地去看偶像。因為追尋偶像,拉動了一系列的衣食住行消費。在去各地的演唱會的同時還會順便旅遊從而帶動了旅遊消費的增長。

3、新媒體經濟增長。如今「做數據」一次在粉絲中非常流行,粉絲會不惜代價為偶像買轉發買評論。營銷號的「通稿」也應運而生。在這個輿論導向的時代,為自己偶像營造一個良好的形象極為重要。因此,粉絲開始大力運用新媒體為偶像宣傳打榜,從而刺激了新媒體經濟的增長。

4、推動偶像產業經濟發展。由於偶像的力量日漸強大,越來越多與偶像相關的產業發展勢頭越來越強。比如傳媒、攝影、廣告等行業。「粉絲效應」會讓粉絲更願意從事此類行業,行業人才輩出自然發展迅速從而帶動行業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藝錦,肖丹雲.粉絲經濟與消費升級關係研究[J/OL].中國商論,2019(18):68-69[2019-09-29].https://doi.org/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18.068.

相關焦點

  • 流量時代下的粉絲經濟
    然而,病態「飯圈」文化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相比過去,這種以流量為導向的明星運作方式,「數據至上」被過度強化,明星的作品質量反而被弱化,本末倒置的不良風氣助推了娛樂圈刷榜的惡性循環,為偶像集資、做應援物和周邊、明星出機場圖、微博控評等行為已然成為新一代粉絲追星的基本素養。在微博上,流量=粉絲數× 人均勞動程度。也就是說,這兩者的數據都將影響明星流量的數值。
  • 流量導向下粉絲經濟的虛假繁榮
    自從粉絲組織打榜以來,周杰倫連續兩周佔據微博超話榜首,另外,蔡徐坤粉絲團官微發布聲明,宣布退出微博各項數據榜單的競爭。相關諮詢公司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流量經濟價值超過155億美元,粉絲對於愛豆的守護常常體現在「打榜」上,「做數據」也成為粉絲經濟的標配。南方日報記者發現,在7月21日當天,粉絲在一天內花了11萬元為蔡徐坤打榜。
  • 蔡徐坤微博刷流量背後的「粉絲經濟學」
    6月10日,記者從北京市公安局網安總隊獲悉,幫助蔡徐坤製造一億微博轉發量的幕後推手「星緣」App被查封。該App利用粉絲給「愛豆」刷流量的需求,瘋狂牟利,半年內吸金800餘萬元。目前,主犯蔡某某因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已被豐臺檢察院批捕。我的一位同事形容這個App的功能,跟春運搶火車票的搶票神器異曲同工。
  • 周杰倫登頂超話的微博經濟學:粉絲投票刷數據,一月最低花一千
    這項工作本身並不複雜,但有不少大齡粉絲在看打榜教程時就因為繁瑣望而卻步,即便有人堅持了下來,在衝頂成功後,也無心繼續做這樣重複且無趣的事。但對於絕大多數偶像的粉絲而言,這只是日常追星中最為簡單的部分,她們要做的遠比這些一時興起要教訓流量粉絲的夕陽紅團隊複雜得多。投票首先是所有選秀節目出身的偶像粉絲必備的素養。
  • 蔡徐坤粉絲官宣退出微博打榜,「流量大戰」之後大家都清醒了
    這個聲明發得猝不及防,果醬君差點被驚掉下巴:蔡徐坤粉絲這麼輸不起嗎?長期高居各項榜單之首的蔡徐坤,說不做數據不做數據了?粉絲們真捨得?懷著不敢相信的心情,果醬君點開了蔡徐坤粉絲團官微的這條微博。仔細看了幾眼之後,才發現並不是果醬君理解的那樣。
  • 娛樂粉絲經濟專題研究: 「流量明星」的神話與現實
    微博及其母公司新浪是中國娛樂資訊的最大集散地、偶像粉絲的主要活動場所,若能加強數據分析能力,則將在網際網路與影視行業的融合過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網易、Bilibili 雖然沒有影視內容業務,但是在泛二次元領域具備深厚的用戶積累和內容開發經驗,未來可能實現橫向擴張,而且有可能受益於虛擬偶像的崛起。
  • 「迷人」的粉絲經濟
    人人都想玩轉的粉絲經濟,為何天貓能屢屢成功?通過這次的「王俊凱理想的認真派」活動,我們再來復盤一下。 這些驚人的數據除了能展現新生代明星的「強大的帶貨」影響力,也從側面證明他們積極的生活態度,足以產生正面導向。這些明星粉絲不是「消費者」,而是潛在乃至直接踐行品牌理念的「生活者」。
  • 周杰倫微博數據那麼差,他粉絲真有這麼多?
    讓眾多周杰倫粉絲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最先面臨的中年危機居然是給周杰倫做數據。」之所以這樣說,因為這位小朋友覺得超話什麼的好歹側面是流量的證明,演唱會這些東西要和粉絲掛鈎的。於是就有了大大的疑問,為什麼演唱會門票那麼難買?
  • 流量≠金錢,粉絲APP為何「薅」不到粉絲的「羊毛」?
    與愈發擴大的粉圈聲量與影響力相比,這些專門為粉絲創立的產品卻都活得不太好。流量雖大,變現艱難。從早期伴隨網際網路技術紅利進入市場,經歷了迅速發展、資本湧入的階段,如今它們面臨的是消失的市場紅利與更嚴格的監管。娛樂資本論就此採訪了愛豆、魔飯生、桃叭三家當下處在行業頭部的第三方粉絲平臺的創始人、CEO,試圖通過他們的視角切入,探討粉絲平臺的未來可能性。
  • 再不抓住網紅經濟、粉絲經濟的紅利期,你就要出局了
    綜合起來來說,網紅定位鮮明,依靠人格魅力,擁有流量變現的能力。網紅經濟:隨著網紅主播的誕生,網紅經濟也冉冉升起,表現出了強大了生命力,網紅經濟就是以網紅主播進行網紅引流,使其流量變現。提到網紅經濟,必然要提一下「粉絲經濟」。粉絲經濟在明星誕生的時候就存在了,明星依靠粉絲的忠誠度和強大的購買力,接商演代言等,最終的目的是給商家引進「粉絲收入」。
  • 粉絲經濟是什麼意思?粉絲經濟為什麼成了圈錢遊戲
    明星和微博合作開通「明星V+會員」,有明星曬照開通後一夜間8萬粉絲買單480萬元粉絲經濟成了圈錢遊戲?在一些人看來,從早年購買偶像的專輯海報,到如今參與偶像的成長之路,粉絲經濟似乎變成了一個圈錢遊戲,參與其中的粉絲是狂熱還是理智?平臺藉助明星營銷有沒有邊界?《工人日報》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粉絲爭相「破費」  追星2.0時代,一個流量明星的變現能力總是超乎想像。
  • 輿情不滿:流量明星粉絲控評養號
    11月24日,21世紀經濟報導官方微博@21世紀經濟報導發文【#疑似王一博粉絲注水豆瓣養號#,豆瓣讀書:清除數據嚴厲打擊】,輿情進入發酵階段。25日,頭條新聞官方微博@頭條新聞發文【#圖書編輯控訴明星粉絲控評養號#,豆瓣讀書:將加大審核力度】,引發網民和新聞媒體紛紛轉發評論,輿情正式進入傳播高點,單日信息轉載量超1.2萬篇。
  • 「殭屍」化的微博與粉絲灰產的末日狂奔
    在整個生態中,普通用戶、KOL,廣告主,微博的選擇與傾向越來越清晰。以一定機制黏住普通用戶,以他們和KOL的互動活躍微博數據,為廣告主創造更好的環境,這構成了近年來微博所有動作的出發點:一切,為了商業。當然,這些數據的來源可能是全民大爭論,可能是粉絲經濟,也可能是深藏在微博灰色地帶的「殭屍」產業。
  • 我們扒了下李榮浩的微博數據,看他是怎麼成為「營銷歌手」的
    儘管評分低,微博#李榮浩新歌歌詞九個字#話題,依舊毫不意外地衝上了微博熱搜榜,也為新歌帶來了一波極大的流量:上線35個小時後,《要我怎麼辦》在網易雲音樂飆升榜上,以飆升率1059%排名第一;7月9日登上了雲音樂新歌榜榜首;一周內,QQ音樂歌曲下的用戶評論量破萬。
  • 小助理真的帶走了李佳琦的流量?數據告訴你真相...
    從數據的角度,超級帶貨榜統計了李佳琦、薇婭的帶貨數據,為此進行了對比與分析。李佳琦掉隊了?「今天我終於做了一件我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6 月 10 日,在抖音擁有 580 萬粉絲的「付鵬FuPeng」發布了一則自己在酒吧唱歌的視頻。
  • 《光點》——「粉絲經濟」下的虛與實
    QQ音樂正式上線,此後肖戰工作室也對肖戰本人的微博進行了轉發,宣布《光點》單曲在QQ音樂,酷我音樂,酷狗音樂全網上線。近日,一些網絡截圖流傳甚廣,圖中內容為網友在微博肖戰超話中號召粉絲盡全力購買單曲,要求進行大量複數購買,並在個人超話中進行大額曬單,「逼氪」這個標籤,就這樣不太嚴謹的打在了肖戰粉絲這個群體身上。
  • 微博數據很差?他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不需要流量的「流量天王」
    前幾天周杰倫微博的超話數據遭人質疑,「那麼差,為什麼演唱會門票還難買?」在短短的幾天內,「中老年粉絲」就把周杰倫的超話排位從100位以外頂到了超話第一,然後又「功成身退」。再一次見證了周杰倫偶像實力的強大。這一次超話數據更是直接打臉了一眾流量小生的臉。也更讓我們大眾看清楚了流量明星的數據是怎麼來的,根本不值得一提。
  • 粉絲經濟:新媒體環境下新的經濟增長活力
    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各國利益更加緊密相連。筆者認為,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粉絲經濟同樣享受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帶來的巨大紅利。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格局與生態不斷重塑,信息形態、傳播方式等都更為多元,且更具差異性和個性化,這些都為粉絲經濟自我優化提供了良好契機,加上以微博、抖音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應用有效放大了社會成員的個體價值,促使其在產品體系建設方面以粉絲需求為重要參考。與此同時,粉絲經濟火熱發展帶來的競爭態勢加劇,也使得對產品生態的優化日漸成為自覺。   整體發展勢頭強勁。
  • 粉絲經濟不能攪局文化市場
    這場院線和粉絲之間的博弈鬧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粉絲經濟對當前影視文藝創作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引發業界關於二者關係的重新審視。  應援文化催生粉絲經濟  粉絲經濟總是與應援文化如影隨形。這個源於日本體育界的名詞,最初指粉絲支持偶像的行為,比如在看臺上組成啦啦隊,唱歌跳舞喊口號,以示加油。
  • 周杰倫微博「大戰」蔡徐坤:新一代「飯圈」的流量繁榮和泡沫
    周董離圈從不回,歌音無改數據衰。「兒童」相見不相識,傻問客從何處來。當網際網路時代與流量數據下成長的一代粉絲,試圖用現行飯圈數據規則套用在所有明星身上、並以此理解整個娛樂產業,數據時代的認知缺失與代際差異就清晰的展露了出來。「周杰倫微博數據那麼差,為什麼演唱會門票還難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