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民誼與太極拳

2021-02-13 武術之家

小編按:聽家師說,褚民誼在臨死槍決前唯一的請求是:解開我的鐐銬,讓我再練一趟太極拳。

褚民誼(1884-1945年),原名明遺,字重行,浙扛吳興人,同盟會早期會員。後因與日本政府勾結,被國民黨政府以「通敵賣國」罪處死於江蘇。

褚民誼早年是比較進步的。他出身於醫生家庭,父親褚吉田是當地名醫,教於甚嚴。褚民誼幼年即能熟讀四書五經。他14歲那年,被送至蘇州天賜莊傳習醫院,跟隨美國人柏樂學習英語,兩年後回鄉人尋經公學,研讀中西文學作品及各類中外讀物。1903年,他東渡日本讀高中,繼而升人大學,學政治經濟學。在日期間,他參與了留學生的政治活動。1906年,在赴法途經新加坡時,他加入同盟會。抵法後,與吳稚暉、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創辦中國印書局,出版《新世紀月刊》、《世界畫報》等刊物,還出版過許多進步刊物。1911年,他回到上海,經黃興介紹,結識汪精衛、陳壁君,又經兩人介紹,與陳母的養女陳舜貞結婚,次年任上海同盟會本部駐滬機關部總務長,同年冬,赴歐就讀比京自由大學。三年後,他回國參與「倒袁」活動,失敗後,赴法國與蔡元培、汪精衛組織華法教育會,辦理華僑及留法學生在法事宜。1920年,他與吳稚暉、李石曾等人創辦裡昂中法大學,並任副校長,同年到斯拉斯堡學醫,獲醫學博士學位。1924年底,他回國任廣東大學教授、代理校長,兼任廣大醫學院院長,後歷任國民黨第二全代會候補執行委員、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後方軍醫處處長、上海中法工業專門學校校長、國民黨政府衛生建設委員會常委主席、教育部大學委員會委員、上海醫師公會執行監查委員等職。1932年,蔣、汪「聯袂人京」,褚民誼應汪精衛之邀,任行政院秘書長,從此與汪形影相隨。1940年,汪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褚民誼任行政院副院長,兼任外交部長,因建設「東亞新秩序」,日本天皇給他頒發一等旭日大授獎章。1945年,他在廣州被國民黨軍統局誘捕,經國民黨江蘇最高法院審判,以「通謀敵國,圖謀反抗本國」的罪名,判處他死刑,在蘇州獅子口監獄刑場執行。

1925年,褚民誼由廣東赴北平(今北京),當時正是太極拳鼎盛之時,褚民誼對太極拳產生濃厚興趣,從學於吳鑑泉門下。據說褚民誼起初師從楊澄甫學藝,這位「三先生」並未顧及褚民誼的「官面」,照樣接手即發,使褚民誼在楊澄甫眾弟子面前很難下臺。隨後褚民誼便拜在吳鑑泉門下,因吳氏為人隨和,推手以柔化為主,很少發人,手上總給人留著面子。

褚民誼回廣東後,與同門師兄弟王志群(潤生)、吳子鎮朝夕演習,揣摩太極真意,嗜練成癮,拳藝長進很快。

後來褚民誼在上海任職時,又認識同門徐致一、吳圖南等人。褚民誼在與徐致一的交往中受益匪淺,此後以較大的精力投人太極拳的研究之中,曾利用職務之便改組過中華國術協會,創辦了《大眾健康》雜誌,極力主張國術大眾化、科學化,認為只有太極拳「能身心兼修,學養並顧,而使老弱鹹能練習,絕無流弊」,提出「提倡國術應自提倡太極拳始」。

褚民誼提出「提倡國術之方針,在使國術科學化」、「科學化之國術在於合於力學與心理學,講究生理與衛生」。他的見解在當時無疑是先進、積極的,即使在今天也未顯落後。

在提倡國術科學化的同時,褚民誼還大力提倡發揚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中的踢毽子和放風箏。

他針對太極推手非兩人不能練的問題,發明創造了太極推手器械——太極棍和太極球,在這兩種器械上,可以自如練習太極拳掤、擠、按、採、捌、肘、靠八法。儘管這兩種器械並未推廣開來,但對於太極拳運動仍不失為一種創新。

1929年初,褚民誼將業師吳鑑泉所傳的太極拳整理成書,由上海九福公司出版發行,書中附圖55幅,為吳鑑泉早期拳照。吳鑑泉的弟子徐致一著述《吳式太極拳》、長子吳公藻的《太極拳講義》、女婿馬嶽梁的《吳鑑泉氏的太極拳》所採用的吳鑑泉拳照均為吳氏後期的拳照,而褚民誼書中所用拳照與前者不同,目前當屬絕版,為珍貴歷史史料。吳鑑泉在褚民誼書中的拳照與前述三者有許多不同點。其中最明顯的不同是,徐致一在其1963年所著《吳式太極拳》一書中提到,在預備式中「用垂掌而不用俯掌,是吳先生晚年的姿勢」,而褚民誼書中的吳鑑泉拳照是非常明顯的俯掌。該書為後人研究吳氏太極拳的演變提供了形象的依據,是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相關焦點

  • 褚民誼,海歸博士,太極宗師,卻成了汪精衛手下大漢奸
    大漢奸褚民誼在看守所之中絕對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在剛剛走進看守所的時候,看守所的所長徐文祺原來是偽行政院的科長級官吏,是褚民誼當年的手下。褚民誼第一眼看到他以為他也被關在了這裡,他心中還有點鬱悶:「論級別我明明比他要高出很多,為什麼這個小科長卻先進來了?難道徐文祺僭越了?」褚民誼一直在看守所裡面練他的太極拳,後來還帶領囚犯們一起打拳。
  • 話說太極拳|關於太極拳的起源……(連載)
    河南省太極道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特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太極拳文化研究學者嚴雙軍從太極拳的傳承與發展、太極拳在港澳臺的發展、太極拳的技法功用和價值三個方面分析闡述,完成《話說太極拳》並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  太極拳能夠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其精髓是「和諧」,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 太極拳的陰陽論
    無論那個流派的太極拳,都講陰陽;就練陳氏太極拳,不承人太極拳來自於道門的陳氏太極拳,都講太極拳的陰陽。太極拳,不能脫離陰陽論,脫離了陰陽的太極拳,就不是太極拳,無論道門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青城太極拳,峨眉太極拳以及眾多民間太極拳,都講陰陽,只要講陰陽,就是道家,道教的理論!陰陽論,在道教宗教哲學裡的一大特色!
  • 談太極拳的「知覺運動」——太極拳「感覺」的學習
    「人類的感覺功能已高度發展,遠遠超出了生存的低層次需求」,太極拳是傳統文化的結晶,是非物質文明的一大創舉,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拳種。所以尋求太極拳的感覺已是求的生存之外的高境界高層次需求。太極拳感覺是太極拳運動通過專有的經絡、神經系統全信息傳感至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進行整合或分析處理後而產生的相應感覺,這也是太極拳混元整合上身的「身知」。
  • 【太極拳故事】陳家拳,楊家傳,太極拳風行京津
    太極拳真正得到發展和普及,成為婦孺皆知的一個拳種,還是因為陳長興打破門規,將陳氏家拳傳給了外姓人楊露禪。在太極拳的發展上,楊露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關於"楊露禪陳家溝偷拳"的故事在中國民間流傳很廣,從民國時的傳奇小說《金蟬盜技》、建國後的連環畫《偷拳》到上個世紀80年代的電影《神丐》都是以這個故事為藍本的。如今在陳家溝,與太極拳相關的最重要的遺蹟也是"楊露禪學拳處"。"
  • 話說太極拳|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
    宗師陳發科第二十九回陳發科,字福生,生於1887年,逝於1957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七世,陳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曾任北京武術社社長,為陳式太極拳新架創編人,近代陳式太極拳史上的代表人物,對發展傳播太極拳作出了傑出貢獻。
  • 八卦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八卦太極拳是由董海川根據太極拳的以柔克剛特點創編的一種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種。此拳兼具太極與八卦之優長,極具健身與技擊價值。
  • 話說太極拳|從傳承第五代到趙堡太極拳……(連載)
    趙堡太極拳第十二回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省溫縣趙堡鎮,由太極拳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陳清平所創編,也稱陳式太極拳趙堡架,俗稱「街架」。陳清平,生於 1795 年,卒於 1868 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五世,居住在陳家溝北數裡趙堡街村。
  • 臺灣太極拳大師鄭曼青太極拳心法:陸地遊泳
    ,要懂學理,要應用出來,不能違背自然原理,這樣才能得到太極拳的好處。 太極拳之有以異乎其他運動者,以其能有專氣致柔之特長耳。以能專氣致柔而論,則遊泳不如太極拳。以其易於增長長力無流弊而論,則太極拳又勝乎遊泳遠矣。太極拳又名長拳,所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者,正形容其綿綿不斷之意。綿綿不斷者,專氣致柔而已矣。此與遊泳之作用,無以異也。。。。。。我遊乎陸地之上,作遊泳觀,亦無不可。是以我之陸地遊泳之說作矣。
  • 太極拳的前世今生!
    陳式第二十世太極拳嫡宗傳人,現為陳家溝太極拳學校總教練的陳自強說,自楊露禪之後,經過數代太極拳大師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太極拳流派。 楊露禪在陳家溝學習太極拳的傳說在《中國太極拳概述》一書中得到了印證。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臺灣忽雷太極拳主要推廣者之一,忽雷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陳應德弟子。1925年,20歲時請陳應德老師每月來家授課一周,學習忽雷太極拳,每日練拳二十多遍,持續三年,拳藝精進。1940年移居臺灣省高雄市。後來因為見了楊式太極拳傳人厲毓海演練的楊式太極拳文雅美觀,遂「藏拙」不傳。直至退休後,為綿續此優秀拳藝,重拾舊學,於1964年在臺灣傳授此拳。
  • 擁抱世界的太極拳!
    此刻,太極拳傳承人、全球近4億太極拳習練者以及所有關心太極拳文化發展的人們,盡情地抒發心中的喜悅。此刻,太極拳帶著和諧、健康、共享的時代特徵,以更加開闊的胸襟,熱情地擁抱全世界。時代成就太極拳。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太極拳亮相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太極拳首次在全國性大型活動中亮相。1959年,周恩來在會見日本友人松村謙三時說:「太極拳是中國的一種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充滿哲理,與中國傳統醫學有著血緣關係。
  • 太極拳在香港的發展
    國內商人來香港經營,知識份子亦遷移到香港。香港的地理環境是接近廣東及福建,當時的武術主要是嶺南派系,如洪拳、蔡李佛、白眉、龍形等,都是剛陽跳躍為主的拳術。輕慢柔和的太極拳傳到香港初期,其實用性是常受到質疑。但那時來港的都是具有深厚功力的宗師,均能使其太極拳別開一面。 最初在港傳授的是楊式太極拳,之後是吳式太極拳,七十年代後有陳式,八十年代有孫式、和式及趙堡,教授武式的比較少。
  • 真正的楊家太極拳
    楊澄甫先生還指出:「就太極拳而論,大多數是楊祿禪大師傳下來的,今竟分東西兩派,你說你的拳好,我說我的拳好,究竟那個好,初學人難分清的,知道各姿勢不同,有說長力的,有說長巧的,無論如何,太極拳理不能兩說,不得真傳,不知所以然也。」(見《太極拳使用法》第145頁)。看來,不得真傳就不知其所以然。那麼,太極拳究竟怎樣學,學什麼,才算得到太極拳真傳呢?
  • 中華太極拳賦
    全民健身,國家兩度簡化普及;中醫保健,政府首次提名推廣。北京奧運會,萬人長安街演練太極;挑戰吉尼斯,百萬愛好者造勢「申遺」。馬雲太極理念創傳奇神話,中印龍象外交舞太極瑜伽⑩。放眼神州,太極弟子雨後春筍;極目寰球,太極文化水起風生。善哉太極拳,體育健身溶一爐,經濟外交具一身。 中華文化,武術出類拔萃;中華武術,太極擎旗揚纛。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吳鑑泉也在南華會及精武會教授太極拳,奠定了吳式太極拳的天下。吳鑑泉當時主要拜門弟子有鄭榮光、廖少彭、唐希敏、鄧幼亭等。1988年,孫劍雲應邀來香港傳授孫式太極拳,譚豐雅得遇孫劍雲學習,從而傳授孫式太極拳。其後上海馬嶽梁門人李立群也來香港傳授吳式太極拳、快拳及器械。1994年香港武術聯會邀請了諸多太極拳名家來香港,使香港人更清楚各流派太極拳的獨特之處。紀昌秀、宋蘊華傳播和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是由紀昌秀師傅傳來香港。
  • 太極拳屬自然門!
    太極拳屬自然門,修煉方法:順其自然,修的是宇宙正能量!其特點:不加意念不追求,慢慢等稍息,等外師傳功傳法。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有多牛?為啥牛?看完你就知道了……
    主要有:馬來西亞永年太極拳學會、馬來西亞傅聲遠國際太極學會、馬來西亞傅聲遠國際太極學院、葡萄牙永年太極拳聯盟、西班牙永年太極拳聯盟、美國西雅圖永年太極拳社、智得傅聲遠國際太極拳學院、日本東京永年太極拳社、日本廣島永年太極拳學會、紐西蘭永年太極拳學會、澳大利亞永年太極拳社、柏斯太極拳學會、雪梨太極拳學會、墨爾本太極拳學會、印度永年太極拳社、香港世界永年太極拳聯盟會等。
  • 武當太極拳的纏絲勁
    太極拳根源出自武當道門,武當以內家拳為特點,內家拳特點又有纏絲勁路的演練和體現!練太極拳,有師傅口傳心授者,都知道太極拳講纏絲勁。太極拳纏絲勁分內纏絲(裡纏絲)、外纏絲,順纏絲,逆向纏絲!人體周身都講纏絲,尤其是太極拳雲手,更能體現纏絲的特點,順向雲手,是順纏絲;逆向雲手,是逆纏絲。上纏,下纏,轉身背向左右纏絲等。纏絲勁路很多時候都是以小圈圓化圓弧,S線路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