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被遺棄在路上的物品,覺得喜歡可以撿走,但是人卻不行,能不能打破血脈親情界定,世俗的想法和法律的邊界,成為值得探討的話題。《小偷家族》這部電影看完了在同名的小說中可以挖掘出更多細節,在這一百多分鐘的劇情在電影快結束的時候,這個組合家庭所有成員的感情既是牽絆同時也很脆弱。
電影裡這個家族的人都沒有血緣關係,只有奶奶初枝是用了原名,她有個最疼愛的孫女亞紀,兩人能像朋友一樣聊天,其他人的稱呼都並非本名,阿治的原名是勝太,信代的真名是田邊由希子,他們兩個「孩子」祥太和玲玲都是後面重新取的名字。
這個家庭所有人的關係看起來都很溫馨,特別是大家在去海邊遊玩的畫面,宛如就是親人。生活條件貧瘠,擁擠在奶奶的房子裡,隨處堆放著生活用品和雜物,奶奶每月領取政府養老金,信代去打工,祥太在超市小賣部偷東西,互相補助才能維持生活。在這麼艱難的生活情況下,他們遇到了遭受家暴不願意回家的玲玲,帶回家改名收養了她。
每個人在家中都能感受到愛和關心,成長到少年的祥太,治會給他分享成長甚至還有生理期的變化;玲玲是因為裙子好看和實穿才收到新衣服,不再是毆打後媽媽的補償,被信代擁抱時的關心都讓她感覺溫暖;奶奶會到亞紀的原生家庭裡,撇下尊嚴收回亞紀的撫養費,並偷偷幫她存著。換了一種生活環境,重新組合的家庭不富裕但是孩子能夠受到關心。遺憾的是在去完海邊遊玩後,奶奶逝世了。
祥太偷東西貫穿著電影的劇情,這個家庭組合的解散,導火線也發生在祥太的身上,帶著妹妹玲玲在水果店偷橙子的時候,暴露後被警察抓住了。案件不是簡單的偷竊,這個複雜的家庭關係如何組成,奶奶又在哪裡,這些疑問採取了一系列的調查。警察針對孩子採用了挑撥離間的詢問方式,一點點分解了這家人的感情基礎。
偷竊熟練的祥太在電影鏡頭裡,其實是可以不被發現的,一個原因是他在小賣部的爺爺提醒之下意識到偷東西是不好的,另一個原因他不想年幼的玲玲和沾染偷東西的習慣。他在偷的過程中遇到的人,讓他漸漸明白阿治說的跟普世的觀念不一樣,放在商場上的東西並不是可以拿走的,自我對社會的認知悄悄的發生了變化。
亞紀在整部電影中的存在感並不強,在被警察問話時,他們告知了她奶奶每個月都會去領取撫養費確沒有給她,而亞紀的原生家庭也在同個城市裡生活,亞紀對於奶奶的信任在這段對話裡被瓦解和產生懷疑。並且她是知道信代和阿治的情人關係並不簡單,信代曾經防衛殺了自己的前夫。這些信息疊加在一起讓她所有信任都崩塌了。
而玲玲,在警察問有幾個人去海邊玩時,她是唯一沒有向警察說出有奶奶存在的事情,在家庭照畫像時,她也沒有畫上奶奶。這個家庭的分解,意味著她要回到過去的家庭中去生活。
因為在家中埋藏了奶奶的屍體,信代攬下了所有罪名,阿治有前科牽涉進去刑罰會更加嚴重。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是祥太去福利院時前一天找到了阿治,問自己被警察抓走的那天,他們想逃跑時真的沒有想過他嗎,阿治說是的。但是在收拾行李要逃跑那天,其中祥太的鞋子也被拿在了手裡。也許阿治希望祥太不要留念過去開始新的生活吧。而信代也告訴了撿他的地方在哪,希望他能找到真正的家人。
電影的最後玲玲總是在家裡陽臺上看著來往的人有沒有熟悉的身影,亞紀去看了曾經居住的房子,祥太在和阿治分別後,在大巴上留下眼淚默默的叫了他爸爸。開放式的結局,成長後的他們會變成什麼樣無人得知,但是這段成為家人的時光,他們都珍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