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系列,被視為歷史文化的綜合,因為他筆下幾乎都能在歷史上找到影子。除了古典詩詞、典籍野史有借鑑之外,還有地方風物。金庸經常讓一些歷史人物跑進來客串,單是皇帝就有成吉思汗、康熙、乾隆,主角也有時常參與歷史重大事件,比如蒙古統一、蒙古南下、明末民變、李自成進京、康熙平三藩等等。當然,書中所涉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基本只是套了「歷史」外衣,內容按照劇情作出大量修改。
至於近期大熱的《倚天屠龍記》中,朱元璋、徐達、常遇春等一班「明教」教徒,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而且都是明朝的開國元勳。而「明教」原名為摩尼教,是一個叫摩尼的波斯人(即新《倚天》中所說的「帕莎」(Persia))在公元3世紀創立,吸收一些佛教和本地宗教思想,和諸多宗教一樣,藉著僧侶傳教和外交傳入中原,在宋元時期,成為草根及江湖對抗朝廷抗爭的一團。
《倚天》小說基本與此相同,因為「明教」受朝廷壓制,行事詭秘,不與江湖等同,所以受到江湖人士和朝廷兩頭排斥,被稱「魔教」。因為朱元璋等人在歷史上名氣太大,所以也沒安排什麼武俠方面的戲份,多是一些偏向智囊的角色,新的《倚天》當中,他們抗元的軍事行動都是略略帶過。
除了朱元璋,另一名農民起義首領陳友諒情況也差不多,在小說中安排一些有關丐幫、挾持少林之類的劇情。失敗後就逃走並保持和正史一致,他投靠徐壽輝起義反元,逐漸做大,成為割據勢力之一,之後就與「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元璋大戰,最終在鄱陽湖被朱元璋狠狠打敗。
至於《倚天》「五散人」中,有四人也能從史書中找到,當中彭瑩玉最為有名,而金庸在他身上的著墨也算比較多。據載,彭瑩玉於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率領周子旺造反(《倚天》中,常遇春初次出場時就是周子旺的部下,周芷若的父親就是周子旺),以白蓮教名義在袁州率眾五千餘人起事,手下兵士背心皆書有「佛」字,以為有「佛」字便刀槍不入。當起兵不久,周子旺部旋即遭到袁州路元兵鎮壓,周子旺被俘遇害,全家遭株連,兩個兒子天生、地生也都被殺害,史稱「袁州起義」。到了1353年,元軍圍攻彭瑩玉所在的瑞州,城破人亡,彭瑩玉亦遇害。
《倚天》中的其中一女角周芷若雖然完全虛構,但他父親在史實中有記錄。特別一提,小說中指周子旺為明教的人,這麼算下來,周芷若嚴格來說都是明教的人,她及後被張三丰送到去峨嵋派,成為滅絕師太的得意弟子。相信冷酷無情、敢作敢為、偏激固執又自命正義的滅絕師太未必知道周芷若的真實身分,因為當大家都知道,她可以殺掉委身於明教「光明左使」楊逍的愛徒紀曉芙,那應該不會放過有明教成份的周芷若。
至於「鐵冠道人」張中,據史載是知名術士,曾輔佐朱元璋大破陳友諒,據說他精通易理,能算出大明江山命運,而後功成身退,不知所蹤;另外,《倚天》中較為出位的角色周顛,人如其名,據史載他是瘋瘋癲癲、蓬頭赤足、非僧非道的怪人,但他多次為朱元璋作出神奇預言,助他取得江山,而後不辭而別。明太祖朱元璋十分懷念這位半仙,於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時親筆撰寫一篇《周顛仙傳》來紀念他,收錄在《明史·方伎傳》;還有「冷謙」,據《明史·樂志》載,他為元末明初的著名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