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讓村民們感受到滿滿的幸福丨桐梓縣高橋鎮周市...

2020-12-25 天眼新聞

我叫張再波,是遵義市桐梓縣文體旅遊局幹部,2018年3月到桐梓縣高橋鎮周市社區任第一書記。周市社區有10個村民組,全村1100戶4428人 。

剛到社區,我就聽說社區黨支部2018年被納入軟弱渙散村管理。於是,我第一時間進行了了解,在走訪過程我發現黨員管理等存在一定問題,這讓我找到了工作的切入點。

入戶走訪

摸清情況後,我組織召開會議,由我牽頭將在家的黨員按照村民小組的區域劃分為四個黨小組,各小組由老村幹擔任小組長,確定每月7日、8日為黨小組會「黨員學習日」組織相關活動。通過黨小組會、黨員大會、支部書記上黨課等形式,黨員們的先鋒模範作用得到了激發。周市社區原有櫻桃1050畝,產業發展較為單一,每年除了賣櫻桃人們就沒有多餘的收入了,為增加人們的收入,我提出「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的工作思路。 理清了產業發展布局,說幹就幹,開群眾會、走訪調查,一時間大家忙得團團轉,但現在看來一切都值得。如今,社區發展的產業不僅有櫻桃,還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大力發展紅粱和花椒產業,目前社區建檔立卡貧困戶96戶342人均已加入合作社,用「先進帶動後進」的方式帶領貧困戶增加收入。

與村民談心交流

同時,我們還擴大周市村蘭花種植規模,在原有基礎上翻了一倍,由10畝擴大到20畝,並提檔升級蘭花品種。結合周市村的掛麵產業歷史悠久這一優勢,我們申請創辦了「周市掛麵」品牌,成立周市村「萬農專業合作社」,擴大規模,增加集體效益,讓老百姓真真正正得實惠。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變好,豐富他們的業餘生活成了我的工作重點。我發揮特長,立足優勢,2019年以來通過向單位申請扶貧資金、發動村民集資的方式,共修建了三個文化廣場,為人們休閒娛樂提供了去處,豐富了他們的娛樂生活,讓村民們收穫滿滿的幸福感。職業普通,崗位平凡,我堅信只有實幹才能激揚青春的魅力,只有奉獻才能閃耀青春的光芒。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婁勤麗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成了我的第二個家丨桐梓縣松坎鎮三元村駐村...
    三年的駐村工作,這裡早已成了我的第二個家。我叫餘超,今年28歲,2017年12月,我到桐梓縣松坎鎮三元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還記得2018年6月,當我走進桂巖組貧困戶何啟林的家時,眼前的一切有點超出我的意料,房子不大,但到處堆放著雜物,衛生條件比較差,家中只有兩個年滿60歲的老人,由於老人行動不便,加之生活習慣的固化,每次來到何啟林家都看到家中雜物亂堆亂放。
  • 「我的扶貧故事」讓群眾過上幸福新生活丨桐梓縣官倉鎮馬孔村駐村...
    我叫張澗峰,桐梓縣人社局幹部,今年 48 歲。2016年3月到官倉鎮馬孔村任第一書記,轉眼間,我駐村工作已經有四年多的時間了,這四年,我見證了馬孔村的發展變化。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沙地多,嚴重缺水,全村只有一條硬化路,坡上光禿禿,群眾沒有精氣神……這是我剛到孔村時了解到的真實狀況。那個時候,我就在心裡暗暗給自己鼓勁:我一定要改變這裡,讓群眾喝上乾淨水,走水泥路,過上好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路 一生駐村情丨桐梓縣小水鄉三壩村村...
    我叫付剛壽,家住遵義,2008年當兵退伍回來後,就職於桐梓縣小水鄉社會事務辦。2017年10月至今一直在桐梓縣小水鄉三壩村開展駐村工作,擔任小水鄉三壩村村支書。付剛壽正在辦公 道路泥濘、環境衛生髒、用水用電無保障、村民們的思想較為落後……看到這樣的景象,我心裡不免一陣酸楚,暗暗發誓,一定要改變這樣的狀況,讓群眾們過上好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不僅僅是讓村民們脫貧丨玉屏自治縣皂角...
    2017年8月,我主動申請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來到了這個美麗村子擔任第一書記,吃住在村裡,一幹就是近4年。但對於鐵家溪這個人均耕地面積僅有0.73畝的村來說,不管是修建組組通,還是改造人居環境都需要佔用村民田土或者犧牲掉一些村民的利益。而這些對於普通村民家來說,這都是養家餬口的碗,多少會有村民不樂意。「嬢嬢,這個路修通了你上街也方便,兒子們開車回來看你也方便。」「叔叔,你這個棚搭建的不牢固,如果不拆遇到颳風了就危險了。」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丨桐梓縣堯龍山鎮小水村駐村...
    我叫王瀅,今年30歲,2018年3月我開始了駐村工作之路。接到通知之初,心中甚是驚訝,沒有任何農村工作經驗的我不知道到基層後能做什麼,帶著不安的心,我來到了桐梓縣堯龍山鎮。第一年我被派駐到桐梓縣堯龍山鎮劉家山村擔任駐村工作組長,我決定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走訪每家每戶,掌握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在走訪當中,我了解到村民鄧玉東突患癌症,便積極為其申請民政臨時救濟,解決其家中困難,還向自己的「娘家」單位桐梓縣委統戰部申請解決了困難群眾補助3000元。
  • 「我的扶貧故事」用雙腳丈量群眾的幸福路丨桐梓縣大河鎮石牛村第...
    我叫王興亮,今年45歲, 2015年6月到遵義市桐梓大縣河鎮石牛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組長。   駐村後,為及時準確掌握村裡的第一手工作資料,詳細了解村經濟發展、村民發展計劃、急需解決的問題等情況,我與村組幹部、群眾深入交流、深入走訪摸底。這些,為接下來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丨長順縣敦操鄉敦操村...
    2016年,我放棄了大城市條件優越的工作,毅然回到家鄉長順,加入扶貧大軍行列。一直以來,我把有形的背篼放心裡,把無形的責任放肩上。動員易地扶貧搬遷、勸返輟學生、收繳合醫、組織群眾會、低保戶核查等等,這一幹就是四年多,1500多個日日夜夜。   住房保障是脫貧攻堅三保障中非常重要的一塊,最初我主要負責的是全鄉農村危房改造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兩滴淚道盡四年扶貧生涯丨都勻市紀委市監委派駐...
    當提筆回憶我的四年扶貧生涯時,我留下了兩滴淚。第一滴淚是辛酸淚,辛酸的是四年的扶貧生涯,我剛滿8歲的兒子,四年來他是如何自己上下學?如何自己料理飯菜?第二滴淚是幸福的淚,四年的駐村生涯,1年第一書記、3年駐村工作隊員,見證了平浪鎮沙拉河村翻天覆地地變化,見證了沙拉河老百姓走向小康的拼搏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立志當好村民的「管家」丨劍河縣岑松鎮報谷村...
    我叫周章炎,是貴州黔東南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派駐岑松鎮報谷(馬山)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網格員。剛到馬山報谷村,我就立志要當好村民的「管家」,讓他們感受到黨的溫暖。報谷村總人口229戶98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00戶463人。
  • ...我收穫了一群可愛的親人丨桐梓縣九壩鎮聯合村駐村幹部張承毅
    扶貧路上,我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我叫張承毅,是桐梓縣委辦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員。上面的這段話,是我包保的一位貧困大學生在去年寫給我的。當看到這段話時,我被深深地感動,雖然只有一年的駐村時間,但扶貧路上,我收穫了親情。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但是經過這兩年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的努力,組裡籃球場建好了,生產路一條又一條鋪起來了,村級文化廣場也建起來了,村民有了可以集體活動的地方。大大豐富了群眾的娛樂生活和精神生活。山上的果子也不再因為路程原因爛在土裡,終於來到市集上變成了群眾口袋裡的錢,看到村民燦爛的笑容,一切的辛苦都顯得尤為值得。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於是,我開始走村串戶給村民算收入帳。但村民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還是讓我吃了不少閉門羹,幾乎沒有村民理會我。我知道村民不是不願意,而是不敢嘗試,他們需要一個領頭人。於是,我決定先做給群眾看。除了將自家的土地全部種植甘蔗外,我又流轉了幾十畝土地來發展連片種植。有村民顧慮,覺得納碰村交通不便,收成之後怎麼把甘蔗運出去換成錢?
  • 「我的扶貧故事」全心全意做好「文軍扶貧」聯絡員丨荔波縣洪江村...
    鞏固扶貧成效 文軍助力脫貧  雖然洪江村在2018年底脫貧出列,但底子薄,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我藉助自己多年在教育系統工作中積累的知識,充分利用「文軍」優勢,鞏固扶貧成效。  開展就業扶貧。2019年以來,藝術家支付村民的勞務費約200萬元。同時,開展思想扶貧。聯絡貴州黔劇院、「開心幫」演員、黔南「山地文藝輕騎兵」等隊伍進村舉辦了4場演出,用文藝「成風化人、凝聚人心」的精神火炬,點燃貧困群眾的致富希望。入戶宣傳政策開展技術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下好「繡花功夫」 做好精準扶貧丨天柱縣白市鎮...
    北嶺村距白市鎮政府所在地11公裡,平均海拔500米,轄15個自然寨,12個村民組,總人口908戶3891人,一些自然寨無自來水、無通組路、有的用電不正常,作為第一書記,我深感責任重大。怎麼辦?我支招「繡花」功夫。深入各家各戶調查研究,積極摸索經驗,集思廣益。
  • 「我的扶貧故事」我要做扶貧一線上催人奮進的「鼓手」|都勻市小圍...
    並且建立了每周一例會制度,村、駐村幹部至少每周召開一次駐村工作隊工作例會,推動小圍寨村扶貧工作順利開展。鄭紅英(右)幫助村民籤約「特惠貸」到了村裡以後,我與駐村工作隊一起詳細了解了小圍寨村的產業、歷史、自然環境等等的情況。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讓我家重獲新生丨鎮遠縣羊坪鎮羊坪村村民熊...
    我叫熊春花,是鎮遠縣羊坪鎮羊坪村村民。丈夫本是玉屏縣人,20年前在羊坪火車站貨場搬貨,就在羊坪鎮定居了。我是從臺江縣嫁過來的。由於我一無文化、二無技術,家裡三個小孩還需要照顧,所以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丈夫身上,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沒有一分積蓄。2013年,丈夫不幸離世,留下三個年幼的女兒給我,在羊坪這裡,我無親無故,只有三個女兒是至親。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重燃生活希望丨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村民...
    我叫吳大高,是永從鎮六衝村九組村民,現搬遷到黎平縣德鳳街道六塘衝安置點居住。家裡4口人,我和老婆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輩子未外出務工,家裡祖祖輩輩都待在大山裡面生活,因交通不便,信號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大半輩子的生活靠種家裡面的幾畝薄田和山上放鬆油維持生計,加上家裡面還有兩個讀書的孩子,經常入不敷出,家庭困難。
  • ...扶貧故事」有事找陶哥!我成了村民信賴的人丨都勻市平浪鎮沙拉...
    村民口中的陶哥正是我——黔南自治州都勻市紀委市監委辦公室工作人員陶俊。2019年8月,我從城市來到平浪鎮沙拉河村加入脫貧攻堅戰場,開啟了駐村工作之旅。「陶哥,你負責比較遠的火壩組。」剛到第一天,組織就安排我擔任火壩組網格員。  剛到村組的時候,村民們以為我是城裡來的幹部,不過是走走過場。好幾次入戶走訪,一句句「要麼就給我錢,要麼你就不要來」讓我吃了不少閉門羹。
  • 「我的扶貧故事」和村民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丨普安縣羅漢鎮...
    2020年4月,我投身到貴州省普安縣羅漢鎮羅漢社區任網格員一職。工作重、任務緊,說幹就幹,一大早,單位領導送我到駐村地點活動室後,我稍加整備行李,通過社區幹部聯繫到自己包保組的龍組長,約他陪同我熟悉當地的基本情況。和他約好以後,我就出發了。還沒有到達寨子,我就在路上遇到了龍組長。他騎著一個小摩託車,很著急的樣子。
  • 「我的扶貧故事」讓鄉村更美 村民更富丨都勻市稅務局黨委書記...
    第一次前往這兩個村之時,我就下定目標,一定盡全局之力,改變他們的貧困面貌,讓村莊更美,百姓更富。  為了更好的了解這兩個村的情況,我幾乎每周都到甲壤村、拉海村深入走訪。  我有一個幫扶建檔立卡戶,名叫譚朝偉。以前,他的妻子吳書粉在外打工,不小心弄傷了了眼睛,為了緩解他們一家的經濟情況,我多方打聽,給吳書粉介紹了一份保潔的工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何讓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是我考慮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