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總聽姥姥念叨:現在的東西真不經用。一個盆還沒用幾年就壞了,我們以前那個塑膠盆,都是當嫁妝陪嫁過來用一輩子的。
當時我還笑姥姥太守舊,如果什麼東西都用一輩子,那人家商家吃啥?
其實我們也都知道,商家靠賣東西多吃飯,如果不使勁讓我們消費,商家就活不久。
可讓人討厭的就是,我們的三觀,意識形態以及消費習慣,正在慢慢的被商家侵蝕。
這就導致了有好些消費,其實並不是我們真正所需要的,我們都是被裹挾的消費者。
購買慾望都是從需要——想要——奢望,一步步被升級的。
例如天冷了,你需要一件棉襖,而商家助力讓你想要貂皮,然後,再給你最大的奢望是出行要有車。
再把車也分成三六九等,這樣,你選擇什麼樣的車,也就來界定你什麼樣的身份,象徵著你人生達到了什麼高度。
一套邏輯下來你看,本來天冷了你只需要一件棉襖,但經過商家的洗腦,讓你自己覺得你是需要一輛車的。
而一旦跟車槓上,那你就只能在代步車裡面 挑選三六九等了。
本來都是為人服務的工具,現在卻被商家最大的定義成,讓這些外在的東西來,代替我們人的象徵。
有時想想也挺可笑和可悲的。
而事實上,我們都已經陷在消費主義的圈套裡「裸泳」了。
看似我們是在自由購物和消費,其實背後還是在被操縱著,早在240多年前,人們的購買力就已經在被操控了。
像電燈,本來是可以用2600小時的,但商家共同協商規定只能用1000個小時,這樣才能保證快速的重複購買率,才能保證企業的生產力。
還有我們熟知的某某手機,每新推出一款,舊機一般就會不好使了,不是軟體更新就是電池原因,不知不覺的讓我們陷入非購買新款不可的地步。
這些在商家都是心照不宣的把戲。
從2007年開始,我們的手機就再也打不開後蓋了。
我們以為是技術創新了,方便了,其實,只不過是他們想讓我們消費者的消費升級而已。
以往電池壞了,換個電池手機還能用,可是,自從手機打不開後蓋換不了電池之後,手機的使用壽命也加劇縮短,迫使消費者更快的換手機,而不單只是換個電池這麼簡單了。
一下子大躍進了一步,從需要換個電池到你需要換個手機的級別了。
也有人不服氣,說:我們現在正在進行斷舍離,丟掉那些不用的,清空我們的生活物質,可沒你想的那麼單純,你以為斷舍離就真的是扔掉重來了?
你扔掉之後,不還是得再去上商人的當,再去買他們所定義的精簡、精緻和更加高級的東西。
天天修煉斷舍離,目的也是為了買那些體現斷舍離價值觀的新的產品。
因為商業它有足夠的資源,去把所謂美好生活這個事情,物化成一個又一個的消費場景,物化成一個又一個的消費體驗。
讓你產生精緻、高級的感覺,覺得你的生活因為購買了這個東西而又上了一個臺階。
仔細想想,是不是這麼回事兒?
而之所以人們會被物質化,是因為商業對我們消費者的需求,進行了巧妙的搭積木般的轉化了,把你對溫暖、對愛的需求,轉化為對這個商品的需求了。
像情人節,如果你要表達愛意,只能靠玫瑰花、巧克力、大餐等等這些消費去表現出來。
難道除了情人節這一天他愛你,其他的每一天,他不送東西,就是不愛你了嗎?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一個個節日,被商家包裝成我們所需要的,為了表達某些生活和情感的消費方式。
其實除了買買買,還能在別的很多地方,體現他愛你的方式。
例如用心為你做一頓晚餐,點了蠟燭慢慢享受食物和二人晚餐;學些按摩手法,睡前給你勞累了一天的身體做個放鬆的按摩;記得你的例假日,那一個星期不讓你下廚,不讓你洗衣服,不讓你受涼吃辣……
這些日常呵護才是正確愛你的打開方式。
只是用錢買東西送給你的愛意,和用心去真正疼惜你的愛,你會覺得哪樣更是愛你呢?
也不能怪大眾,只能說資本主義者太狡猾,他們會用各種包裝和離奇的手法來達到消費升級的目的。
畢竟商人都是追逐利益的,當然要把心思放在我們消費者身上了。
每天都在我們周圍有股看不見的、無形而巨大的商業主體告訴我們:什麼叫精緻生活,又是哪些東西才能構成你的精緻生活。
先從觀念,再到欲望,再到最後的銷售,都是他們下的一步步棋。
這時候就需要我們要有覺察力。
是你不一定最終能跳出這個輪迴,但是你要知道你身在其中,這就是覺察。
這個覺察可以幫助我們,哪怕最終成為了這樣一個被裹挾的消費者,但也保持了某一種的清醒和某一種在關鍵時刻,可以逃脫的可能性。
我們之後給姥姥買的東西,都挑質量好一點的,耐糙的,不然,錢也花了還要被她念叨東西不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