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精緻生活,其實只不過是消費主義的「變相」升級

2020-12-22 愛寫雲海

以前總聽姥姥念叨:現在的東西真不經用。一個盆還沒用幾年就壞了,我們以前那個塑膠盆,都是當嫁妝陪嫁過來用一輩子的。

當時我還笑姥姥太守舊,如果什麼東西都用一輩子,那人家商家吃啥?

其實我們也都知道,商家靠賣東西多吃飯,如果不使勁讓我們消費,商家就活不久。

可讓人討厭的就是,我們的三觀,意識形態以及消費習慣,正在慢慢的被商家侵蝕。

這就導致了有好些消費,其實並不是我們真正所需要的,我們都是被裹挾的消費者。

購買慾望都是從需要——想要——奢望,一步步被升級的。

例如天冷了,你需要一件棉襖,而商家助力讓你想要貂皮,然後,再給你最大的奢望是出行要有車。

再把車也分成三六九等,這樣,你選擇什麼樣的車,也就來界定你什麼樣的身份,象徵著你人生達到了什麼高度。

一套邏輯下來你看,本來天冷了你只需要一件棉襖,但經過商家的洗腦,讓你自己覺得你是需要一輛車的。

而一旦跟車槓上,那你就只能在代步車裡面 挑選三六九等了。

本來都是為人服務的工具,現在卻被商家最大的定義成,讓這些外在的東西來,代替我們人的象徵。

有時想想也挺可笑和可悲的。

而事實上,我們都已經陷在消費主義的圈套裡「裸泳」了。

看似我們是在自由購物和消費,其實背後還是在被操縱著,早在240多年前,人們的購買力就已經在被操控了。

像電燈,本來是可以用2600小時的,但商家共同協商規定只能用1000個小時,這樣才能保證快速的重複購買率,才能保證企業的生產力。

還有我們熟知的某某手機,每新推出一款,舊機一般就會不好使了,不是軟體更新就是電池原因,不知不覺的讓我們陷入非購買新款不可的地步。

這些在商家都是心照不宣的把戲。

從2007年開始,我們的手機就再也打不開後蓋了。

我們以為是技術創新了,方便了,其實,只不過是他們想讓我們消費者的消費升級而已。

以往電池壞了,換個電池手機還能用,可是,自從手機打不開後蓋換不了電池之後,手機的使用壽命也加劇縮短,迫使消費者更快的換手機,而不單只是換個電池這麼簡單了。

一下子大躍進了一步,從需要換個電池到你需要換個手機的級別了。

也有人不服氣,說:我們現在正在進行斷舍離,丟掉那些不用的,清空我們的生活物質,可沒你想的那麼單純,你以為斷舍離就真的是扔掉重來了?

你扔掉之後,不還是得再去上商人的當,再去買他們所定義的精簡、精緻和更加高級的東西。

天天修煉斷舍離,目的也是為了買那些體現斷舍離價值觀的新的產品。

因為商業它有足夠的資源,去把所謂美好生活這個事情,物化成一個又一個的消費場景,物化成一個又一個的消費體驗。

讓你產生精緻、高級的感覺,覺得你的生活因為購買了這個東西而又上了一個臺階。

仔細想想,是不是這麼回事兒?

而之所以人們會被物質化,是因為商業對我們消費者的需求,進行了巧妙的搭積木般的轉化了,把你對溫暖、對愛的需求,轉化為對這個商品的需求了。

像情人節,如果你要表達愛意,只能靠玫瑰花、巧克力、大餐等等這些消費去表現出來。

難道除了情人節這一天他愛你,其他的每一天,他不送東西,就是不愛你了嗎?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一個個節日,被商家包裝成我們所需要的,為了表達某些生活和情感的消費方式。

其實除了買買買,還能在別的很多地方,體現他愛你的方式。

例如用心為你做一頓晚餐,點了蠟燭慢慢享受食物和二人晚餐;學些按摩手法,睡前給你勞累了一天的身體做個放鬆的按摩;記得你的例假日,那一個星期不讓你下廚,不讓你洗衣服,不讓你受涼吃辣……

這些日常呵護才是正確愛你的打開方式。

只是用錢買東西送給你的愛意,和用心去真正疼惜你的愛,你會覺得哪樣更是愛你呢?

也不能怪大眾,只能說資本主義者太狡猾,他們會用各種包裝和離奇的手法來達到消費升級的目的。

畢竟商人都是追逐利益的,當然要把心思放在我們消費者身上了。

每天都在我們周圍有股看不見的、無形而巨大的商業主體告訴我們:什麼叫精緻生活,又是哪些東西才能構成你的精緻生活。

先從觀念,再到欲望,再到最後的銷售,都是他們下的一步步棋。

這時候就需要我們要有覺察力。

是你不一定最終能跳出這個輪迴,但是你要知道你身在其中,這就是覺察。

這個覺察可以幫助我們,哪怕最終成為了這樣一個被裹挾的消費者,但也保持了某一種的清醒和某一種在關鍵時刻,可以逃脫的可能性。

我們之後給姥姥買的東西,都挑質量好一點的,耐糙的,不然,錢也花了還要被她念叨東西不好使。

相關焦點

  • 你是如何被消費主義洗腦的?識破消費主義陷阱看這篇就夠了!
    消費主義的盛行,讓暫時沒有實現高配能力的年輕人,提前過上了高配生活。 消費主義讓身處底層的人們感覺,雖然生活問題重重,但是仍舊有「擁有美好生活的方法「 年輕就是要對自己好,買喜歡的東西。 作為一個年輕的時尚青年,怎麼能沒幾雙AJ?
  • Z世代生活沒有"入門級" 如何練就精緻理性消費主義
    網易汽車12月24日報導 在看到「來福醬」這個萌新的名字,第一時間你會想到什麼?是俏皮萌寵or卡通吉祥物?直到12月15日上市發布會現場,當東風Honda LIFE與Kumamon熊本熊攜手走到了一起,終於領悟到LIFE花名「來福醬」的用意。
  • 憑什么女人一買東西就是消費主義?
    「Gucci衛衣是代購店買的,套房是服務員帶錯房間給我免費升級的,這種時候必須要拍!你不拍,誰知道你住過套房?手拿氣泡水,開氛圍燈加強人物效果,露出絨布沙發和大理石桌面,體現出生活品質,再加上無敵海景,拍個200張選一張,展現一個人的生活狀態,無一漏洞。」
  •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第一季》商家遊戲:消費主義
    如果說消費主義是商家聯合攢動出的一出大戲:一次性消費主義(iPhone及電子產品)、利用恐懼心理(這個方式類似於曲線救國,也很考驗marketing manager的智慧和頭腦)李施德林/胃藥/維生素飲料))、遊戲心理和快捷的信用卡支付和PayPal支付。消費主義盛行之下其實也帶來了很多焦慮心理。如何克服?值得自己思考一下。
  • 《三十而已》王漫妮的「偽精緻」消費生活方式,有沒有戳中你?
    而這種所謂的光鮮背後,其實是一種「侷促不堪」的生活:因為日常開銷太大,王漫妮連飲水機都捨不得買,每天穿著貼膠的鞋子出門,每個月所剩工資寥寥無幾……也引發我們的反思:在消費主義橫行的時代,許多年輕人也像王漫妮一樣,自身條件一般,卻控制不住買買買的欲望,甚至不惜負債纍纍,深陷消費主義「陷阱」,活成了「精緻窮」。
  • 消費主義在2019
    這一年多以來總有讀者留言,說你看看這個事情要不要分析一下,你看看這個東西這麼火要不要講一講。但對我來說實在是不想寫,因為該講明白的道理早就講明白了,出現了新東西也不過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再分析也是車軲轆話說來說去。不過既然年底了,我們就對今年做一個小盤點,畢竟年復一年,只要經濟體制不發生變化,消費主義就永遠不會削弱,而是加強。
  • 拒絕成為精緻窮
    王漫妮單身,來上海打拼8年,看著光鮮亮麗其實在苦苦掙扎,花一大半工資租房住、信用卡分期付款遊輪升艙等,都透著精緻窮的味道。這種精緻窮,是不是跟很多年輕人很像?雖然賺的不多,但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追求精緻,為了自己所嚮往的生活和喜歡的東西變窮,窮的明明白白,也活得開心閃亮。想過的精緻這本身是一種比較積極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往往會為了所謂的精緻,透支自己的信用導致債臺高築,這就變成了一個問題。
  • 談熱劇《三十而已》:消費主義文化滲透當代年輕人生活
    這三位女性的經歷相對於如今中國的都市女性來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但劇中細節所展示的消費主義文化卻又值得我們深思。 所謂消費主義文化,就是以對物品的絕對佔有和追求享樂主義為特徵,一種把消費當作唯一目的,為消費而消費,背離了消費是滿足人需要、促進人發展的手段。
  •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第一季》無節制消費主義的元兇
    你覺得的值超過一半以上是商家給你的感覺。利用焦慮和恐懼push你消費,這個我自己早就發現了,考研機構,減肥藥,變白變美祛痘啥的,製造一個概念,讓你為緩解焦慮買單,你要特別注意,你本來不焦慮的,要是了解到一個產品就焦慮,那一定是他們的鍋。這樣,我就想到hpv,知道了這個疫苗之後我也很焦慮。這個疫苗有沒有利用焦慮營銷呢?因為我在片中看到製造這個疫苗的公司葛啥的,在上個世紀就有類似例子。
  • 貓爪杯背後的「網紅產品」消費主義
    但這種「紅」充分展現了如何用消費主義馴化年輕女性非理智消費者的過程。貓爪杯的走紅和去年流行的髒髒包、喜茶几乎如出一轍。都是消費主義先行,社交媒體跟進。商家用一連串營銷手法輕而易舉就擊潰了「豬豬女孩」們的理智。「豬豬女孩」真的精緻嗎?她們不過只是白領「社畜」而已。「豬豬女孩」每天毫無意義地美化自己的生活,藉助消費主義符號塗脂抹粉。
  •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第一季》消費主義與民主
    非常偶然因為刷豆瓣看到一個姐姐的記帳日記和極簡生活轉型,被安利了這部片子。雖說不急著皈依「極簡主義」,但也想對消費主義(和一直刷小紅書和淘寶)進行一個戒斷性反思,就開始看了。每集的主題非常明確,以至於take-away也可以很容易總結出來。
  • 消費主義是與非
    無論西方還是發展中世界,「後冷戰」時代的安寧都伴隨著對消費和享樂的追捧,對層出不窮的新產品和服務的渴望。在全球範圍內,消費不再是滿足生活需求的手段,而是成為目的本身,成為身份和地位的標誌,成為社會認同的歸宿。人們甚至相信更多的消費意味著更健康的經濟。
  • 消費新時代,恆信璽利為珠寶消費者「精緻生活」賦能
    反方辯手許吉如認為「精緻窮」沒有錯,「努力向上不容易,精緻代表盼頭和鬥志」;「生活很苦,精緻是哪怕吃shi,也要吃巧克力味兒的,讓自己心裡好受一些」;「盲目精緻雖不對,但生活要自己感受過才明白更徹底」等。
  • 消費主義浪潮之下,13萬豆瓣青年逆流而行
    但是在豆瓣,一個名為「不要買 | 消費主義逆行者」的小組,所有組員卻都在專注的幹一件事——勸你不要買。Burberry猴子鑰匙扣,價格3200元。——浙江義烏,3200可以批發1600個。住出租屋,有必要買dyson吸塵器嗎?——等你自己買了房子,再買Dyson,合適。冬天想買zara的天鵝絨連衣裙。
  •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第一季》作為零售從業者,如何對待消費主義
    第二點:故意限制商品的使用壽命,讓人們誤以為商品已經不能使用了,其實商品只是被廠家認為的限制了。比如印表機的墨盒。第三點:人們通過不停的跟換商品的外觀和顏色來讓人們認識到你用的最新款,並且通過廣告來加以引導,讓人們來買流行的東西。 第二集講的是「製造焦慮」,主要有健康焦慮,學習焦慮,社交焦慮等。
  • 消費主義與搏擊俱樂部2
    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部試圖將消費主義虛偽外皮徹底揭開的影片,卻成了史上最為成功的小說改編影片之一。當我們試圖將之捧上反消費主義神壇的時候,《搏擊俱樂部》自身就已經成為了消費主義的代言人之一。二十年後,發生在當年美國白領身上的焦慮也找上了我們,且來的變本加厲。我們重複著一成不變的工作,盼望著能夠有朝一日過上優渥的生活。
  • 卡貝家居:擁抱品質生活,卡貝引領衛浴消費升級
    每一天,我們的生活都在不斷地重複著:起床,上班,吃飯,下班,吃飯,睡覺。日復一日循環往復的生活節奏,讓人提不起任何激情。生活水平的提升,不在於擁有的東西有多少,更多的是體現在生活的細節和無形中給人帶來的舒適感,優良的生活品質一定是讓人愉悅和積極向上的。
  • 在買買買中尋找自我:消費主義的另一面
    消費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至少已經在一個小群體中達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消費主義是在出售溢價,出售一種社會身份標籤,而不是出售一種實用的產品。它是我們這個時代裡的一種危害。誠然,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往往會和「不理智」「浪費」等負面詞彙聯繫到一起,但當我們跨躍那些先入為主的觀點之牆後,我們為何不靜下來仔細想一想,消費主義是什麼?消費主義思潮真的那麼糟糕嗎?
  • 後疫情時代,戴森撐不起「消費升級」的大旗
    生活方式是消費者的產品,而企業是消費者的供貨商。  回到吹風機的市場,事情也就變得顯而易見了。  戴森給那些渴望「精緻輕奢」生活方式的消費者們提供了一個零部件,讓他們在吹頭髮的場景上完成了生活方式的構建。
  • 成為「消費主義逆行者」:「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度過人生」
    口袋裡放了三百塊錢,三個月後摸出五十塊錢的瞬間,丁紅也曾恍惚覺得自己似乎有什麼問題,好像與身邊所謂的常規生活太過脫節。直到她偶然看到「國家地理頻道」關於不消費主義者的紀錄片以後,丁紅才為自己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找到了定義,覺察到自己「不消費主義者」的身份。對於丁紅來說,「不消費」只是一種手段,她的目的是「從其他和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去探索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