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浪潮之下,13萬豆瓣青年逆流而行

2021-01-08 電商報

01

「不買了,謝謝大家」

很多人持續不停的買買買,大都是因為直播間、短視頻當中,網紅博主們的種草安利。

但是在豆瓣,一個名為「不要買 | 消費主義逆行者」的小組,所有組員卻都在專注的幹一件事——勸你不要買。

Burberry猴子鑰匙扣,價格3200元。

——浙江義烏,3200可以批發1600個。

住出租屋,有必要買dyson吸塵器嗎?

——等你自己買了房子,再買Dyson,合適。

冬天想買zara的天鵝絨連衣裙。

——春秋穿冷,夏天穿熱,冬天沒法配秋褲。

每天,世界上都有無數的年輕人,站在誘人的櫥窗面前來回糾結、踟躕,買還是不買,這是一個問題。

但是問題只要進入「不要買」小組,組員們總能為你找到不買它的理由:款式醜,質量差,根本不值那個價,買家秀,賣家秀,對比一下誰買誰尷尬。

我們注意到,相當多的帖子標題中,都有「已勸退」「不買了」字樣。

而這些帖子的諮詢範圍,則覆蓋了優衣庫搖粒絨、iPhone12、無線藍牙耳機、光腿神器、空氣炸鍋、大牌口紅等各類熱門產品。

根據我們的觀察,這個創建於今年10月23日的豆瓣小組,以平均每天新增2000人的速度,在短短兩個月當中,就迅速匯聚了超過13萬豆瓣用戶,創建十年的豆瓣鵝組,用戶也沒超過70萬。

02

13萬豆瓣青年,逃離消費主義陷阱

「30歲再去買18歲的東西已經毫無意義,很多事情沒有來日方長,我要現在快樂。」

在「不要買」小組的最熱討論中,有網友分享了這句來自小紅書的消費主義話術。

熱門回復獲得了1880個贊同——30歲買18歲的東西的確毫無意義,為啥呢,因為30歲發現18歲時喜歡的這東西本身就是智商稅。

更有網友一針見血的指出——又不是活不到30歲,18歲就一直買買買,等你活到30歲,不僅滿屋都是18歲時買的智商稅,而且還要每天償還18歲時候欠下的債。

在小組精華討論中,隨處可見類似的反消費主義宣言。

針對當下年輕人貸款購物、超前消費的現象,網友「北方有家人」就提出:

不要想著分期付款,每個月省點錢就能買了。除了房子和去醫院救命,所有你現在存款買不了的東西都不該買。道理很簡單,你本來也買不起,它的目標用戶就不是你。

除了一針戳破毒雞湯的真面目,網友「一個菠蘿頭」還專門開貼,分門別類的總結了常見消費主義話術。

比如護膚化妝品類,「omg!這眼睛上有銀河吧」,多半是帶閃粉的眼影;口紅色號,珊瑚粉櫻花粉蜜桃粉,磚紅正紅復古紅,姨媽色斬男色奶茶色……離開濾鏡之後,其實根本沒多大區別。

又比如服裝類,聖誕戰衣/新年戰袍,一般其實就是一件紅色大衣;赫本風/在逃公主,多半是指黑色裙子,穿起來可能像媽媽上世紀的舊衣服;純欲/奶酷風,多半是不倫不類衣服的大集合。

ins風、北歐風、xx神器、精緻小物、輕奢、貧民窟女孩……全都是商家最愛鼓吹的營銷概念。

當豆瓣被抨擊匯聚的都是「無價值用戶」的時候,這些集結成群,主動逃離消費主義陷阱的年輕人,或許其實是全網活得最清醒的一批人。

03

斷舍離之後,迎接物盡其用的人生

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中國的網絡購物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興盛繁榮。

2020年,隨著網際網路流量增量見頂,貓狗拼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商家的營銷模式也變得更加花樣百出,電商直播這一新興帶貨模式,由此被吹上風口。

在李佳琦魔性的「omg買它」當中,無數人的消費欲望被刺激爆發。

然而另一邊,受疫情影響,收入下降,一些宅在家裡的人們,面對家中大量無用的物品,開始對過往的消費行為展開反思:

新的一年,應該控制不必要的消費,減少浪費。在斷舍離的同時,追求極簡的重點,既不是扔東西,也不是挑最好的買,而是「物盡其用」。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網友「豆豆鐵」創立了「不要買 | 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並在短時間內,迅速吸引數十萬人加入。

在「不要買」小組中,有人分享各類「不要買清單」,有人分享花錢從不後悔的經驗。

而在「不要買」的友情小組,一個創建於今年9月,匯聚了近9萬用戶的「如果我們可以不通過消費獲得快樂」小組,最近則開啟了一項有意思的活動——閒置禮物盲盒互贈活動。

當泡泡瑪特59元/個的盲盒席捲大江南北,這群消費主義逆行者,選擇將各自的閒置物品,以盲盒禮物的形式互相交換贈送。

這既滿足了開盲盒的驚喜感,同時變廢為寶,讓閒置物品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新生,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根據我們的觀察,這項開始於今年11月的活動,目前已經舉行到了第二屆,參與人數爆滿。

除了讓閒置物品再利用,「不消費獲快樂」小組,最近還發起了一項「枯枝爛葉過聖誕」活動。

簡單來說,也就是利用枯枝落葉製作聖誕裝飾,在不消費的基礎上,為生活增添額外的快樂。

據了解,這一活動在發布當天就獲得了豆瓣官方的支持,登上了豆瓣小組首頁推薦位置。

不得不說,在消費主義盛行的大環境下,豆瓣確實是一股清流。而這群消費主義的逆行者,則在消費之外,尋找到了人生更大的樂趣與價值所在。

作者:航叔

相關焦點

  • 在買買買中尋找自我:消費主義的另一面
    全文2295字,閱讀約需7分鐘作者|張鐸嚴圖片|來源於網絡責編|章露螢指導老師|胡睿每每到了一個購物狂歡節,此起彼伏的「剁手」浪潮和推廣宣傳,往往與對「消費主義」的批評相伴而生。消費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至少已經在一個小群體中達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消費主義是在出售溢價,出售一種社會身份標籤,而不是出售一種實用的產品。它是我們這個時代裡的一種危害。誠然,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往往會和「不理智」「浪費」等負面詞彙聯繫到一起,但當我們跨躍那些先入為主的觀點之牆後,我們為何不靜下來仔細想一想,消費主義是什麼?消費主義思潮真的那麼糟糕嗎?
  • 消費主義與搏擊俱樂部2
    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部試圖將消費主義虛偽外皮徹底揭開的影片,卻成了史上最為成功的小說改編影片之一。當我們試圖將之捧上反消費主義神壇的時候,《搏擊俱樂部》自身就已經成為了消費主義的代言人之一。二十年後,發生在當年美國白領身上的焦慮也找上了我們,且來的變本加厲。我們重複著一成不變的工作,盼望著能夠有朝一日過上優渥的生活。
  • 周冬雨代言維密,低欲望消解性感,貧富差距埋葬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看似是經濟繁榮的表現,但事實並非如此,某種意義上講,消費主義的湧現恰恰說明社會經濟的基礎已經不那麼穩固了,它的出現表明了民眾的購買力已經相對不足,需要用消費主義的觀念來刺激民眾以透支未來的方式提前消費,舉債消費。
  •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第一季》商家遊戲:消費主義
    如果說消費主義是商家聯合攢動出的一出大戲:一次性消費主義(iPhone及電子產品)、利用恐懼心理(這個方式類似於曲線救國,也很考驗marketing manager的智慧和頭腦)李施德林/胃藥/維生素飲料))、遊戲心理和快捷的信用卡支付和PayPal支付。消費主義盛行之下其實也帶來了很多焦慮心理。如何克服?值得自己思考一下。
  • 消費主義在2019
    不過既然年底了,我們就對今年做一個小盤點,畢竟年復一年,只要經濟體制不發生變化,消費主義就永遠不會削弱,而是加強。同時消費主義要求對商品、服務以及概念不斷地更型換代,不斷用更高、更快、更強的手段來割取更多地韭菜,所以熱點商品熱點事件熱點營銷接踵而來,讓人應接不暇,但往往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快就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永遠不再出現。
  • 消費主義是與非
    「消費主義是現代歷史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世界歷史上的消費主義》一書開頭,美國學者彼得·N·斯特恩斯便做出了這樣的斷言。根據他的定義,消費主義意味著這樣一種觀念:人生目標與獲取商品是緊密關聯的,縱使這些商品並非生存所需,也不是為了傳統意義上的炫耀需求。
  • 憑什么女人一買東西就是消費主義?
    教廣大男青年怎麼拍照發朋友圈、做好展示面,以便看上去像個成功男人或者富二代,從而可以輕鬆把到妹。買件衣服要拍。「如何拍買大牌衣服的照片?以及,我們還能不能心平氣和地談消費?無論男人女人,能不能別一上來就氣勢洶洶地給別人扣「消費主義」的帽子?生活在當代社會,誰不是沉浸在消費主義的世界裡不可自拔呢?
  • 理性追星,不做韭菜|寫給被消費主義綁架的飯圈
    這不得不讓人重新審視消費主義之下的飯圈。追星就是為了買買買?追星需要買買買,需要消費帶來的參與感、優質服務、內心滿足,但追星絕對不只是買買買。偶像本人帶來的作品、情緒價值,才是追星體驗的核心。把追星偷換概念成消費,其實更多是市場推廣消費主義、推銷商品的說辭。就像榜單要直白地說需要你花錢花精力,你肯定不幹。但是包裝一下,榜單需要你的努力來置換你偶像的資源(曝光度),你支持榜單就是表達對你偶像的愛,你支持榜單就是在追星,在為偶像帶給你的快樂買單,你可能就樂意許多了。
  • 「浪潮」之下的從眾心理
    他們給這個團體命名為「浪潮」,還設計了一個專用的問候手勢。他們發傳單,印貼紙,拉攏新的成員。只用5天時間,「浪潮」組織就發展壯大起來。這些青年男女漸漸沉湎於這個名為「浪潮」的組織中,從最初的玩樂心態,一步步滑向了「獨裁」與「納粹」的深淵……這個別具一格的社會心理學實驗驚世駭俗地證實了極權主義與普通人生活之間的某種必然關係,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從眾的力量。
  • 貓爪杯背後的「網紅產品」消費主義
    但這種「紅」充分展現了如何用消費主義馴化年輕女性非理智消費者的過程。貓爪杯的走紅和去年流行的髒髒包、喜茶几乎如出一轍。都是消費主義先行,社交媒體跟進。商家用一連串營銷手法輕而易舉就擊潰了「豬豬女孩」們的理智。「豬豬女孩」真的精緻嗎?她們不過只是白領「社畜」而已。「豬豬女孩」每天毫無意義地美化自己的生活,藉助消費主義符號塗脂抹粉。
  • 消費主義陰蚤
    從麥角酸二乙基醯胺(L.S.D.)到花之力量,從服毒後的幻覺狀態到嬉皮,從禪宗到流行音樂,這一切的共同點就是拒絕被名譽地位以及回報原則所社會化,拒絕當代這包括豐盛、社會成功及擺設在內的整個禮拜儀式。無論這種拒絕是想通過暴力還是非暴力形式表現出來,它所拒絕的總歸是社會發展中的活動主義以及那種不斷追求福利的新的壓制秩序。在此意義上,暴力和非暴力與所有混亂現象一樣,都很好地扮演了揭露者的角色。
  • 你是如何被消費主義洗腦的?識破消費主義陷阱看這篇就夠了!
    消費主義的盛行,讓暫時沒有實現高配能力的年輕人,提前過上了高配生活。 消費主義讓身處底層的人們感覺,雖然生活問題重重,但是仍舊有「擁有美好生活的方法「 年輕就是要對自己好,買喜歡的東西。 作為一個年輕的時尚青年,怎麼能沒幾雙AJ?
  • 蔡騏:網絡直播不能淪為消費主義狂歡
    不僅如此,網絡直播間還是青年群體積累新文化資本的場域,他們在此爭奪話語權,形成對主流文化的「微弱抵抗」。然而,不論是風格化的表演,抑或儀式化的互動,最終都難逃被商業化的宿命。當網絡直播被時代潮流拋入消費主義的狂歡中,它不僅迷失在荷爾蒙經濟與粉絲經濟的漩渦中,也編織了一張全新的「產業網絡」。由此,亞文化與商業主義實際上構成了一個多元複雜的動態系統。
  • FBIC2020全球食品飲料創新大會|新消費品牌浪潮
    秉承著開放式創新與整體設計創新的理念,Foodaily每日食品攜手全球商業&產業合作夥伴共同打造的「FBIC2020全球食品飲料創新大會」,以「新消費品牌浪潮」為主題,將於7月28-30日在上海寶華萬豪酒店舉辦。
  • 《乘風破浪的姐姐》:消費主義與女性主義合流的陷阱
    這種諷刺不僅源於寫出這樣歌詞的樂隊面對主流規訓時徹底的繳械投降,也在於這一幕讓我們清楚地認領了自己的失望:這個夏天的狂歡,無非是一個消費主義與女性主義合流的陷阱。讓我們來一一打破《浪姐》營造出來的幻象。
  • 深度洞察Z世代喜好,紀錄片《我們的浪潮》拓荒青年精神角落
    過去2個月的播出期間,這部聚焦全球青年文化的紀錄片激起了滑板、異妝、派對等鮮少在社交媒體發聲的年輕觀眾的點讚:「用紀錄片手法呈現亞文化,效果意外的好」、「了解小眾文化之後你會發現它有多迷人」、「終於有代表年輕人的團隊來拍出屬於我們這一代人文化的視頻」「鵝廠太會了」……《我們的浪潮》飽受好評的背後,離不開出品方騰訊視頻對Z世代用戶喜好及習慣的深度洞察,與此同時,
  • 西藏「聲」援戰「疫」,公益歌曲《逆流而行》、《春天的天使》
    西藏「聲」援戰「疫」公益歌曲《逆流而行》、《春天的天使》作者/西藏高原之寶童聲合唱團著名作家羽芊與北京百合花開藝術團團長馮向青共同為西藏高原之寶童聲合唱團譜寫了公益歌曲《逆流而行》。友情參與這首公益歌曲錄製的有著名歌唱家四郎貢布,著名歌手索朗德吉,阿可丁 巴次,王永振,西藏自治區歌舞團德青卓嘎、拉薩市公安局丁增措姆、西藏軍區歌舞團青年歌手徐佳、拉薩泡芙姐姐榆錢,資深媒體人袁媛與西藏高原之寶童聲合唱團團員:伊西央慶、德慶玉珍。
  •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第一季》消費主義與民主
    雖說不急著皈依「極簡主義」,但也想對消費主義(和一直刷小紅書和淘寶)進行一個戒斷性反思,就開始看了。每集的主題非常明確,以至於take-away也可以很容易總結出來。進一步的,製造商意識到,可以讓成人變得像小孩一樣,就可以在消費時「不要想太多」,「當時就是很想擁有」。怎麼做呢?把消費行為變成一種遊戲。案例,麥當勞的大富翁遊戲營銷。而信用卡的出現進一步使花錢的痛苦與購買行為脫鉤,成年人延遲滿足的能力「徹底」消失,變成小孩一樣的非理性消費者。
  •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第一季》作為零售從業者,如何對待消費主義
    從業者如何對抗消費主義這就是我們經常將的「消費主義」。現在我們消費的原因不是我們需要這個東西,是我們通過關注品牌傳達出的一些價值觀,讓我們有了焦慮,我們通過消費他家的商品來讓我們不再焦慮。比如說「健康焦慮」,我們都希望自己身體能能夠健康長壽,我們又十分的注重飲食健康。所以我們選擇事物時健康就成了我們的考慮的因素。
  • 健悅美創新消費補貼的新發展模式,掀起一場全民消費的浪潮
    以消費補貼等核心經營模式,健悅美為線下商家打通線上銷售的壁壘,為資產重塑渠道,拓展銷售路徑,給疫情之下不溫不火的經濟市場注射了一針活力劑,迅速活躍了消費市場,提高了用戶的消費力,並帶來數以億計的消費者。優質的商品,親民的價格, 拒絕營銷號的洗腦與誘導消費,健悅美核心主打的消費補貼理念,讓每一筆消費都變成財富,成為了消費者未來消費的代金券,可以實實在在的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讓利於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