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買買買中尋找自我:消費主義的另一面

2021-01-18 浙傳新記協

全文2295字,閱讀約需7分鐘

作者|張鐸嚴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編|章露螢

指導老師|胡睿

每每到了一個購物狂歡節,此起彼伏的「剁手」浪潮和推廣宣傳,往往與對「消費主義」的批評相伴而生。消費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至少已經在一個小群體中達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消費主義是在出售溢價,出售一種社會身份標籤,而不是出售一種實用的產品。它是我們這個時代裡的一種危害。

誠然,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往往會和「不理智」「浪費」等負面詞彙聯繫到一起,但當我們跨躍那些先入為主的觀點之牆後,我們為何不靜下來仔細想一想,消費主義是什麼?消費主義思潮真的那麼糟糕嗎?

消費主義,是相信持續及增加消費活動有助於經濟的意識形態。創造出在生活態度上對商品的可欲及需求,讓資本主義可以提高工資及提高消費。消費主義為發達國家的經濟引擎,使現代人有購買與獲得商品的社會及經濟上的信念及集體情緒。消費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所茁壯成長的合理性就在於,它能為缺少自我認同的人們提供尊嚴與滿足。

很多人致力於批判消費主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消費主義提供的主要產品是一種空虛,一種以討好他人為目標的身份標榜,其核心也就在於售賣一種符號、為買家提供一種認同感,但這也正是消費主義之於我們時代的價值所在。那些痛斥「消費主義正在異化著我們這一代人」的人,並不能代表這一代人的命運和選擇。

消費主義所被詬病的「以金錢購買價值,享受購買的價值符號帶來的他人的認同感」,正是長久以來,一大批在由少數人定義的主流價值空間視野之外的多數普通人所稀缺的「價值與尊嚴」。前消費主義時代的意義和價值,並沒有給平凡的我們留下立足之地——無論是基於高昂的學習成本的「立功立德立言」,還是傳統的儒學中對個人要求的高尚道德情操,都不是一種具有公共性的、獲得尊嚴和價值的方式。長久以來,處在「平均線上下的大多數」的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在關於定義「價值和尊嚴」這件事情上缺乏話語權,更缺少一種對自我的價值肯定。這樣一個群體的價值失落,在中國的社會歷史中也一直存在著。封建儒學時代的佃農,奴工,「引車賣漿者流」自然無力,亦無自覺去構建屬於自己群體的身份與價值認同。共和國初期,這種情況在勞動光榮和人人平等的解放浪潮中大大改善了,符號的解釋權在這個時代被交付給了人民群眾,伴隨著這樣的社會價值轉向,勞動自身也就成為了絕大多數人獲得尊嚴感的來源。但在改革開放後,舊的倫理體系在經濟改革的劇烈變動中幾近瓦解,無論是社會主義價值敘事還是傳統的儒家倫理都被新經濟帶來的新鮮的價值認同擊潰,那個時代對於很大一群人來說,活著的意義和價值是更空虛的。消費主義在當下,是除了以較高的學習成本獲取價值和尊嚴以外的,另一種「發現自己」的選擇。哪怕這種選擇是來自於社會的規訓的。我們關於「殺馬特」「非主流」的記憶,應當就可以看作是一個群體,在前消費主義時代的構建身份認同的嘗試。如果我們僅僅考慮「效用」,那麼,用背離整個主流價值體系的爆炸頭構造身份認同,和以節衣縮食幾個月就可以得到的一部手機、一塊顯卡、一盒化妝品來構造身份認同之間,後者顯然要比前者的綜合成本更低。否定以堂堂正正地消費來換取幸福感、認同感、價值和尊嚴的消費行為,無異於在試圖剝奪一個長久失語的群體作為人的自覺。一個人無法獲得來自他人的認同,無力尋找到自我的價值,從而成為渾渾噩噩,喪失自覺的工具是一樁悲劇;若是一個群體,沒有一個獲得他者認同與發現自我價值的渠道,那無疑是一種罪惡。消費主義的主流受眾,也並非批評者所言的「不自知的狂熱消費者」,他們的價值體認也並非是資本施予的。舉例來說,就像「蘋果用戶」與「安卓用戶」間的身份認同。消費主義以品牌符號為一個群體構建了一個社會形象,但這個形象是否被每一個個體認可,也伴隨著博弈與選擇。用戶並非是在商家的誘導中,以用戶的身份立場去選擇商品;恰恰相反,他們是在選擇商品後才更能接受相關的宣傳,並自願地選擇了一種身份認同。

大部分人對這種身份認同的態度實際上是非常隨意且自我的。例如三星手機爆炸事件之前,三星品牌在國內消費市場上被譽為「安卓手機陣營中的高富帥」,而伴隨著醜聞的產生與發酵,三星就被消費者們迅速地拋棄,三星的市場佔有率也從2014-15年的近20%下滑到如今的1%以下,而安卓手機內部的品牌「百花齊放」趨勢也愈發明顯,新技術、新發展層出不窮,不為綁定消費者,而只為抓住消費者用真金白銀做出的選擇。消費主義的認同,是建立在實用主義的基礎上的,也正因如此,消費者自由選擇的權利也從未被資本挾持。

與之相對的是,在公共社交平臺上,資本必須順從「粉絲的決定」,用「寵粉」的行為博得用戶的好感。用戶與資本形成聯合,一起協力建構了品牌的形象。用戶掏錢買單,他們的合意即為資本必須遵循的遊戲規則,他們也就在這之中獲取價值,並從消費主義的邏輯裡獲得自我認同和尊嚴感。用戶的低粘性和更多的選擇權迫使了品牌方讓渡了部分消費符號的解釋權。用戶是在互動中獲得了自主的權利,而不是資本來決定用戶的行為。

更何況在「世俗化」的世界裡,我們並不一定要選擇消費主義。無論是前文所提到的儒教社會、抑或計劃經濟式的社會主義、乃至於天主教意識形態和新教倫理,作為主流價值,它們都是排他而並非包容的。但人對消費主義的認同,卻都是自發的行為,並無一種強力約束。無論算法多麼強大,推送多麼精準,宣傳多麼給力,這個時代並不強求你一定要認同「消費主義」的價值觀,亦不阻止那些想要得到更豐足的精神生活的人,去向內探索自己真心的追尋。消費主義只是多元的選擇中的一元,它容許批評和異見的存在。「簡單生活」「社群主義」「自由素食主義」......種種反消費主義的思想,在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框架內自由地挑戰著消費主義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在此消彼長的博弈中達到動態的平衡。消費主義自始至終,也僅僅是社會生活與自我認同中的「可選項」,而不是強求所有人接受的「必選項」。

▲2019年12月,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在巴塞爾藝術展中將香蕉粘在了牆上,最終以15萬美元成交

在一個以金錢之多寡衡量成功的、單一的社會評判體系中,只提消費主義,而不談這單一維度的社會評價,無疑是對房間裡的大象視而不見。消費主義更像是這個時代的一種帶有目的的寬容。它不夠好,但有著在這個時代存在的必要。也是時候該好好反思一下我們對消費主義的觀念,重新認識一下「消費主義」了。

相關焦點

  • 消費主義浪潮之下,13萬豆瓣青年逆流而行
    01「不買了,謝謝大家」很多人持續不停的買買買,大都是因為直播間、短視頻當中,網紅博主們的種草安利。但是在豆瓣,一個名為「不要買 | 消費主義逆行者」的小組,所有組員卻都在專注的幹一件事——勸你不要買。Burberry猴子鑰匙扣,價格3200元。——浙江義烏,3200可以批發1600個。
  • 消費主義與搏擊俱樂部2
    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部試圖將消費主義虛偽外皮徹底揭開的影片,卻成了史上最為成功的小說改編影片之一。當我們試圖將之捧上反消費主義神壇的時候,《搏擊俱樂部》自身就已經成為了消費主義的代言人之一。二十年後,發生在當年美國白領身上的焦慮也找上了我們,且來的變本加厲。我們重複著一成不變的工作,盼望著能夠有朝一日過上優渥的生活。
  • 消費主義在2019
    不過既然年底了,我們就對今年做一個小盤點,畢竟年復一年,只要經濟體制不發生變化,消費主義就永遠不會削弱,而是加強。同時消費主義要求對商品、服務以及概念不斷地更型換代,不斷用更高、更快、更強的手段來割取更多地韭菜,所以熱點商品熱點事件熱點營銷接踵而來,讓人應接不暇,但往往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快就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永遠不再出現。
  • 理性追星,不做韭菜|寫給被消費主義綁架的飯圈
    這不得不讓人重新審視消費主義之下的飯圈。追星就是為了買買買?追星需要買買買,需要消費帶來的參與感、優質服務、內心滿足,但追星絕對不只是買買買。偶像本人帶來的作品、情緒價值,才是追星體驗的核心。把追星偷換概念成消費,其實更多是市場推廣消費主義、推銷商品的說辭。就像榜單要直白地說需要你花錢花精力,你肯定不幹。但是包裝一下,榜單需要你的努力來置換你偶像的資源(曝光度),你支持榜單就是表達對你偶像的愛,你支持榜單就是在追星,在為偶像帶給你的快樂買單,你可能就樂意許多了。
  •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第一季》人類如何一步步被「消費主義」誘捕
    但一面是果粉一擁而上去追逐新產品,另一面,則是商家在源源不斷地處理掉連包裝可都還沒有拆掉的新產品。消費文化的本質,在現代社會並不僅僅是滿足使用價值需求,更多的是人們表現自我和表達自我的工具,需要滿足消費者展示自我的需求。
  • 「一不高興就買買買」:是什麼將女性塑造為非理性消費者?
    進一步說,為什么女性總是易於被消費主義蠱惑、通過「買買買」來紓解個人慾望?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活字文化·日刻策劃出品的音頻課程《用性別之尺丈量世界——18堂思想課解讀女性問題》中,同濟大學張念教授對女性與消費主義關係之間的討論。
  • 消費主義是與非
    在消費主義中,人們沉迷於獲取商品的過程,將此作為自身認同的基礎,而社會經濟制度也服務於消費主義,例如專門負責增強產品吸引力的設計師,以及鋪天蓋地無所不在的廣告等等——他將此稱為「消費體制」(consumer apparatus)。儘管消費主義可以視為當代社會的特徵,但其歷史可以回溯到現代西方商業社會產生之初,所以其意義與影響必須從歷史的考察中呈現。
  • 你是如何被消費主義洗腦的?識破消費主義陷阱看這篇就夠了!
    1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買買買成為了每個人的常態。 消費主義的盛行,讓暫時沒有實現高配能力的年輕人,提前過上了高配生活。
  •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第一季》消費主義與民主
    雖說不急著皈依「極簡主義」,但也想對消費主義(和一直刷小紅書和淘寶)進行一個戒斷性反思,就開始看了。每集的主題非常明確,以至於take-away也可以很容易總結出來。(想去讀《通往奴役之路》了)到了20C80S,電視、信用卡、CAD的普及也使得購物選擇更加多元,到了90S,消費態度已經完全變成了追逐時尚式的自我淘汰購買。不管功能性上是否還有用,不潮了就要買新的。Episode 2-利用焦慮現代廣告/營銷的基本支點,就是人類的蕉綠。
  • 貓爪杯背後的「網紅產品」消費主義
    但這種「紅」充分展現了如何用消費主義馴化年輕女性非理智消費者的過程。貓爪杯的走紅和去年流行的髒髒包、喜茶几乎如出一轍。都是消費主義先行,社交媒體跟進。商家用一連串營銷手法輕而易舉就擊潰了「豬豬女孩」們的理智。「豬豬女孩」真的精緻嗎?她們不過只是白領「社畜」而已。「豬豬女孩」每天毫無意義地美化自己的生活,藉助消費主義符號塗脂抹粉。
  • 讓眾多品牌翻車的反「消費主義」到底在說什麼?|TREND
    (反)消費主義的含義 國內學者李輝在其著作《反消費主義》中限定消費主義一詞的含義為在生產力水平快速發展,社會財富積累迅速的前提下,人們崇尚財富佔有,以消費作為人生的終極目的,注重對名牌商品、時尚商品、奢侈商品的購買、佔有和使用,倡導過度消費,以消費構建身份認同,彰顯社會地位,
  • 消費主義陰蚤
    從麥角酸二乙基醯胺(L.S.D.)到花之力量,從服毒後的幻覺狀態到嬉皮,從禪宗到流行音樂,這一切的共同點就是拒絕被名譽地位以及回報原則所社會化,拒絕當代這包括豐盛、社會成功及擺設在內的整個禮拜儀式。無論這種拒絕是想通過暴力還是非暴力形式表現出來,它所拒絕的總歸是社會發展中的活動主義以及那種不斷追求福利的新的壓制秩序。在此意義上,暴力和非暴力與所有混亂現象一樣,都很好地扮演了揭露者的角色。
  • 「誰」在推動你買買買?消費文化是最持久、最廣泛、最深刻因素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誰」在推動你買買買? 作者:蘇寧金融作為一種金融工具,消費信貸被廣泛認為有促消費的作用。理性消費者將其當作融資、消費、支付的工具。但同樣的,消費者也會將其用於購買並不需要或者遠超過自己實際支付能力的商品。
  • 《三十而已》:消費主義下的偽女性宣言丨劇中書
    顧佳和許幻山的孩子許子言陶醉在自我編織的獨立上進的迷夢中,顧佳一次又一次地超出自我能力進行消費,購買的商品未經充分利用,就變賣投入下一輪消費之中。梨花在消費中獲得的「萬能感」,就像小說的書名一樣,是紙之月,是幻境一場。
  •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第一季》商家遊戲:消費主義
    如果說消費主義是商家聯合攢動出的一出大戲:一次性消費主義(iPhone及電子產品)、利用恐懼心理(這個方式類似於曲線救國,也很考驗marketing manager的智慧和頭腦)李施德林/胃藥/維生素飲料))、遊戲心理和快捷的信用卡支付和PayPal支付。消費主義盛行之下其實也帶來了很多焦慮心理。如何克服?值得自己思考一下。
  • 談熱劇《三十而已》:消費主義文化滲透當代年輕人生活
    這三位女性的經歷相對於如今中國的都市女性來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但劇中細節所展示的消費主義文化卻又值得我們深思。 所謂消費主義文化,就是以對物品的絕對佔有和追求享樂主義為特徵,一種把消費當作唯一目的,為消費而消費,背離了消費是滿足人需要、促進人發展的手段。
  • 土豪病——過度消費正在毀掉年輕人
    這些熱衷過度消費的年輕人,很可能是被當下盛行的「消費主義」洗腦了。消費主義強調生活的核心就是消費,花錢才是最快樂的事。生活的目標就是追逐消費的快感。把消費與愛情、家庭、地位和品位等標籤捆綁在一起。給人造成一種咬咬牙買個高端消費品,自己的地位就能上去的錯覺,極大滿足了消費者的虛榮心。為了多賺錢,商家將過度消費合理化,一味鼓勵年輕人多消費。
  • 《慾海情魔》:畸形母女關係的背後,是對消費主義的憂慮
    二戰後的經濟增長,中產家庭數量的增長,造就了長期消費低迷後的反彈,勤勉質樸的價值觀被驕奢虛榮的消費觀念取代,這種價值觀的改變正體現在代際差異、青年人的道德標尺的變換,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通俗倫理片」(中產家庭的道德衝突)得以風靡一時。
  • 天津跨年消費季來了!哪些值得買買買?
    今年,為了讓大夥提前就能買買買,商務部門特別推出了「炫彩冬日 福滿津城·2021天津跨年消費季」的活動,像是商場、超市、餐飲等等都會涉及。今年,為了讓大夥提前就能買買買,商務部門特別推出了「炫彩冬日 福滿津城·2021天津跨年消費季」的活動,像是商場、超市、餐飲等等都會涉及……(津雲新聞編輯李彤)
  • 憑什么女人一買東西就是消費主義?
    真促進了消費!真讓大家見了世面!嘿,他們怎麼不說這男的是被消費主義洗腦了?!神奇的是,這樣的男人還不是一個兩個,不少人藉此開課傳道掙了個盆滿缽滿。我認識一個創業男,做了很多項目都黃了,後來他把自己包裝了一下,開始到處賣「相親成功學」這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