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南美作曲家(沒有之一)
20世紀巴西藝術音樂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人物
幾乎憑一人之力將巴西劃入
古典音樂的世界版圖中
今天是他的生日
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位
「南美的巴赫」
海託爾·維拉-羅伯斯,1887年3月5日出生在裡約熱內盧附近的Laranjeiras。他的母親Noemia,是一個家庭主婦,養育著好幾個孩子,他的父親Raul在國家圖書館工作,是一個業餘音樂家。
每周六都會有很多當地受人尊敬的音樂家聚集到海託爾的家裡並一直演奏到第二天的早上。這種例行的音樂交流會持續了很多年,勿容置疑,這對維拉-羅伯斯的早期音樂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了音樂學習,6歲的時候,他就用一把比較合適的中提琴跟他父親開始了大提琴的學習。在同一時期,另一個對他影響很大的人物是他的姑媽菲芬哈(Fifinha),是她演奏的平均律鋼琴曲中的前奏曲和賦格,使海託爾愛上了巴赫。巴赫,也在維拉-羅伯斯的創作生涯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他的著名作品——九首《巴西的巴赫風格曲》中。
聯繫到巴西悠久的被殖民史,巴西音樂教育的核心自然是歐洲音樂,也即對位法和和聲。而這也是維拉-羅伯斯長時間學習和自我訓練的核心,而當他遇見「肖羅」(Choro)時,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在裡約熱內盧市民的家庭舞會上盛行一種名為肖羅的小型樂隊,這是由熱衷於通俗音樂的青年們組成的器樂小組,擅長演奏華爾茲、波爾卡、探戈等舞曲。同時,他們也使用吉他、曼陀鈴、提琴、薩克斯和黑管演奏各種民間曲調,並加上富有特色的即興變奏,這類多愁善感的音樂洋溢著濃鬱的巴西鄉愁情調。這些「肖羅」音樂家們成了海託爾心目中的偶像,他們的音樂也成了他創作靈感的另一個來源。他對巴西民族音樂的興趣促成了他的亞馬遜之旅,在那裡,他用蠟筒錄製了印第安人的音樂,也因此獲得「印第安白人」(White Indian)的稱號。維拉-羅伯斯日後創作了許多肖羅,這些作品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
維拉-羅伯斯對民族音樂素材的選用,不免讓人想起蕭邦,後者也通過自己的創作使得波蘭民俗舞蹈瑪祖卡和波羅乃茲聞名世界。巧合的是,兩者都是在巴黎取得了國際聲譽,而不同的是,維拉-羅伯斯對自己在作曲家中的定位十分清晰,他說道:「我不用民間音樂,我就是民間音樂。我來(歐洲)不是來學習的,是來展示的。」而他的選擇,早在1916年就已經做出,在他創作交響詩《亞馬遜》時,他的故事取材於巴西傳奇故事,音樂元素來自民間音樂。
也正是他的民族視角,以及少年時接受的傳統古典音樂訓練,成就了維拉-羅伯斯在20世紀音樂中的獨特地位——與歐洲傳統保持若即若離關係的同時以民族音樂創作揚名四海。他的一眾音樂家好友中,鋼琴家魯賓斯坦最致力於演出他的作品。
魯賓斯坦演奏《洋娃娃家族》第一組之「木娃娃」
1922年7月,魯賓斯坦首演了維拉-羅伯斯鋼琴組曲《洋娃娃家族》,這套作品創作於1918年(一說1920年)。考慮到當時因軍事活動導致娛樂活動暫停數日的情況,公眾並不是很需要維拉-羅伯斯這種對音樂欣賞有較高智性要求的作品,也因此作品被噓了。然而作曲家本人對此很「佛系」,並說道「我的作品對他們來說還是太好了。」然而事實證明,《洋娃娃組曲》是巴西現代主義音樂第一部有著持久影響力的作品。
「巴西的巴赫風格曲」(Bachianas Brasileiras)作於1930-1945年,共有9首。維拉-羅伯斯堅信巴赫音樂與巴西民間音樂之間有一種天然的姻親關係。例如,在巴西的民間音樂中,每一器樂聲部都有引人注目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這能使人很容易地聯想起巴赫的復調音樂。出於這一信念,他大膽地把巴赫特有的旋法、復調織體和節奏律動等與巴西的民間因素揉合在一起,創造出了這些別出心裁的音樂。
其中每一樂章都有兩個名稱:一個是歐洲巴洛克時代的,另一個是巴西本土的。例如前奏曲-愛姆勃拉德(一種詼諧的民間歌舞曲)、吉格舞曲-巴西內地的方陣舞、託卡塔-音樂比賽、賦格曲-交談。可以說,維拉-羅伯斯利用巴西民族音樂素材擴展了巴赫的復調思維,使民間音樂旋律在其中展開,最終呈現出了兼具古典性、民族性、現代性多元風格特徵的現代音樂作品典範。
九首中的第二、四、七、八首為管弦樂曲, 第一首為大提琴重奏團演出, 第三首是鋼琴和樂隊的, 第五首是女高音和大提琴八重奏, 第六首用於長笛和大管, 第九首用弦樂隊演奏。
1930年作曲。使用8把大提琴演奏,但每個聲部也可以使用多把大提琴演奏。題獻給帕布洛·卡薩爾斯。
1930年作曲的管弦樂曲。第4曲「開比拉的小火車(O Trenzinho do Caipira)」很有名,常單獨演奏。
Preludio (O canto do capadocio)
Aria (O canto da nossa terra)
Dansa (Lembrança do Sertão)
Toccata (O trenzinho do caipira)
1930至41年間作的鋼琴曲,於1942年改編為管弦樂曲。
(音頻為管弦樂版)
1938年作曲,1945年修改。由女高音與8把大提琴演奏。
1945年寫的無伴奏合唱曲,也可以由弦樂合奏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