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焦桐說,在臺灣,有人煙處就有滷肉飯。一碗簡單的滷肉飯,卻能體現食物的本質,煙火氣息雖重,卻也幸福。這不,今天乘乘為了能捕捉到這一股動人的煙火氣,可是直接「鑽」到了廚房裡探秘去了!
「像這樣這個黃蔥酥是黃蔥頭,是我們臺灣人的口味,這是香料滷起來滷起來會更香 ,等於說增香了 。」
「像我們豬皮瘦肉肥肉分開,因為我過來這邊我分析你們這邊和臺灣的吃的口味不同,因為這邊的小女生她不敢吃肥肉她們都會經常把肥肉挑出來,所以我把它們分開。」
如此改良食材,這應該就叫「入鄉隨俗」,「適者生存」了吧!一種食材遠離家鄉,來到了另一個城市,當然要根據當地人的口味來做一些調整和變化的,才能受到大家的喜歡,我們的臺灣師傅當然也是深諳這個道理的。
製作招牌滷肉飯的第一步就是要炒制這女孩們都挑出來的肥肉,接著再放入瘦肉炒制,這樣滷肉汁裡,既有肥肉的油脂香味,又能看到顆顆飽滿的瘦肉,女孩們再也不會抗拒啦!
如果把餐桌比作舞臺,那食物就是演員,廚師則是統領全局的指揮家。一場好戲,在廚師精湛的手藝下,即將上演。
細碎的滷肉醬汁,再加半顆滷蛋,些許白菜與與甜辣爽口的蘿蔔丁攪拌在一起,各種香味包裹著顆顆米飯,還沒吃,就已感覺身在臺灣舊道口青石街,吹著海風,看到了北海岸的延綿海景……
「首先是這個滷,滷汁是非常的重要的把這個肥肥的肉汁呢單獨的做好之後,澆到我們的飯汁上,那麼這個飯汁啊其實大家看不到這個肥肉,但它這種肥肉的香味已經全部浸入到我們的飯裡面了。」
把食客不喜的肥肉化於「無形」, 使得只聞肉香,不見「肉身」,滷汁的巧妙之處就在於此。
「第二個呢就是這個肉,肉是用臺北的做法是用碎肉的形式吃起來也非常的香滑順口,而且呢確實沒有看到肥肉,那麼我自己吃起來不管這個脂肪怎麼樣,反正我自己是非常的心安的口味甜甜的也非常好吃。」
滷肉飯的肉也分臺南和臺北的做法,臺南是用大塊肉塊,臺北是用小丁肉碎,做法不同,口感也不用,此種臺北做法,使得肉更易入口,和飯下肚,肉香四溢。
那麼第三個就是飯了,飯也特別有講究 大廚給我介紹,他們的飯是用珍珠米來做,的大家可以來看到一顆一顆的,非常的圓潤飽滿 ,而且聽說珍珠米做出來的飯它特別的能很好的吸收滷汁進去,那麼這個飯也更加的香了。
對於人生而言,夢想,現實、努力缺一不可,滷肉飯亦是,滷、肉、飯缺一不可。就讓我們在氤氳香氣裡,做簡單的自己,吃一碗充滿煙火氣的臺灣滷肉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