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紀錄片題材類似模式雷同 創作跟風可休矣

2021-01-19 央廣網

「匠人」「美食」「72小時」……當下,搜索國產紀錄片,一些關鍵詞的重複率非常高,再點開細看內容模式,撞車的也不在少數。這讓不少紀錄片愛好者疑惑:一些「網紅」紀錄怎麼出現了「克隆版」?搜海外經典又怎麼帶出了各類「本土版」?

近年,隨著一批優秀國產紀錄片的集中發力,以及人們對真實質感的審美趣味回擺,紀錄片的商業前景被普遍看好。除了傳統電視臺外,各大網絡平臺也在積極布局自己的紀錄片產品矩陣。從小眾到主流的晉級,提高了國產紀錄片的總體產量與質量,卻也出現一批同題撞車、模式克隆的跟風之作。

「近十年來我國紀錄片數量大漲,但形成品牌的精品很少。創新是一個行業的積累問題,需要高精尖團隊與大投資,更需要扭轉創作理念。」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張同道指出,目前中國紀錄片已經迎來一個轉折點——發展的核心已經從數量增長轉變為增強原創品牌價值,如何將文化影響力轉化為市場驅動力,是中國紀錄片必須重視的問題。

與產量一同上去的,還有題材、模式撞車的頻率

去年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顯示,2017年中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39.53億元,年生產總值為60.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和15%。中國紀錄片已形成一個以專業紀錄頻道、衛視綜合頻道為主力,以新媒體為重要支撐的基本格局。雖然國產紀錄片投入、產出漲勢喜人,但在研究學者看來形成品牌的精品還十分有限,模式雷同與題材撞車的問題已然顯現。

近年「匠人」「美食」題材扎堆,「戰局」也更為慘烈。以前者為例,自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大火之後,市場上就掀起一股「匠人」題材熱。僅2017年,各大平臺主推的匠人紀錄片就不下七部,其中近一半又都引入明星加盟模式。雖然各類罕見高超的「手藝」「本事」頗有看點,但反覆翻炒依舊透支著觀眾的熱情。這批節目中,最終形成品牌的不多,相反一些投資很高、明星不少的節目,頻陷收視困局。

節目模式的雷同問題也不時出現。自《舌尖上的中國》大熱後,其「詩意旁白+幾分鐘一個小故事」的呈現模式,不但成了這一紀錄品牌的風格化標識,也幾乎成為近年國產商業紀錄大片的「通用模式」。這樣的故事切分確實符合當下「短、平、快」的網絡傳播風格,但一些真摯細膩的情感很難被幾分鐘的提煉與煽情的旁白所概括。

去年,還出現了兩檔與日本NHK老牌紀錄片《紀實72小時》理念相似的國產紀錄片作品。兩部作品都通過對某一公共空間中普通人的72小時觀察記錄,展現時代律動與人間真情,而作品也都將時間概念做到片名中。

用人文發現、美學表達與技術升級開掘中國題材

以往綜藝節目才有模式扎堆,如今,注重人文情感與真實質地的紀錄片領域似乎也出現這一問題。模式化操作對紀錄片的發展到底是不是好事?成為不少紀錄片愛好者的疑惑。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對已經獲得市場認可的優秀視聽經驗的借鑑,有利於為紀錄片打開受眾局面;另一方面,一些注重極致感與精緻性的「萬能公式」,過濾掉的往往是細膩純粹的情感與真實自然的流露。

將內容嵌套進模式,產生「削足適履」式反效果的也不是沒有。某美食紀錄片就曾因為一段與某海外高分紀錄片高度雷同的段落而遭到質疑,成為作品的「黑點」。紀錄片中呈現藏族小夥爬樹採蜜的片段,被紀錄片愛好者指出,無論是拍攝視角還是細節都「非常眼熟」——主人公攀爬的樹木高度、攀爬的技術方式、遇到危機時的應對方式乃至於樹下守候親人的出場節點,都與某海外紀錄片中非洲主人公爬樹採蜜時遇到的一模一樣。雖然,紀錄片導演之後回應,這只是一種對經典的「致敬」,紀錄片依舊沒能逃過「擺拍」質疑。

事實上,基於內容的形式創新也是衡量紀錄片作品經典性的一個指標。當年一部打開中國紀錄片全新視野的《話說長江》便是典型。紀錄片中有航拍的奇觀,也有人文的視角,還引入了主持人模式。這種基於題材、本土文化與國民情感的題材、模式創新,賦予了這部作品跨時代的經典性。在紀錄片的數量與市場價值飛漲的今天,紀錄片人更應該思考如何提升紀錄片的文化品牌價值,用人文發現、美學表達與技術升級開掘中國題材。(本報記者 張禎希)

相關焦點

  • 國產紀錄片為何受追捧——來自第八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
    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金秋九月,紀錄片行業的盛會不斷。2020新鮮提案·黎裡真實影像大會剛收鑼罷鼓,「夢想·見證」——第八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推優活動暨第四屆紀實影像周又在京拉開帷幕,過去一段時間內播下的創作種子終於結成累累碩果。  本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推優活動共有12類89項國產紀錄片、人才、機構入選,並獲得扶持和鼓勵。
  • 盤點國產電視劇的跟風取名
    電視劇題材都愛跟風,一部劇紅了之後,各種相同類型的劇就接踵而來,如今除了題材之外,跟風也跟到了劇名上。
  • 如有雷同,絕非巧合!
    好多年後再看電視劇,片頭沒有了這麼一句話,待被指抄襲之後片方會給出類似「我們只是向經典致敬,有些個別地方借鑑」的回覆,我們依然會心一笑,假裝相信。 事實上,如今內地影視劇的現實情況卻是「如有雷同,絕非巧合」。
  • 《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入選2019年度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
    《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入選2019年度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 2020-09-03 1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評選結果揭曉《莫高窟與吳哥窟的...
    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評選結果揭曉《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獲年度優秀長片每日甘肅網9月18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歷時兩年完成的《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也是中國首部亞洲文明對話題材的大型紀錄片。
  • 《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入選年度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
    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關於公示2019年度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評選結果的通知》,優秀長片類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入列獲選。評選旨在進一步從製作、播出、產業、人才等多個環節加大對國產紀錄片的扶持引導力度,發揮優秀作品、製作機構、播出機構和創作人才的引領示範作用。
  • 「出版+紀錄片」發展模式芻探
    二、「出版+紀錄片」模式分析已有案例為「出版+紀錄片」模式分析提供了條件,我們試圖通過模式分析抓住「出版+紀錄片」創作、營銷、推廣方面的規律和可複製的路徑,並對各種模式進行優劣分析以供選擇。(一)「出版+紀錄片」的創作模式 內容產品創作模式有創作手法、價值取向、敘事等多種觀察角度。以創作的中心對象為劃分依據,將 「出版+紀錄片」創作模式分為以出版物為中心的創作模式、以出版人物為中心的創作模式、以出版組織為中心的創作模式、以出版業為中心的創作模式等四種類型展開分析。1.
  • 浙江2部紀錄片入選2019年度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
    近日,國家廣電總局公布2019年度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評選結果為了進一步從製作、播出、產業、人才等多個環節加大對國產紀錄片的扶持引導力度,發揮優秀作品、製作機構、播出機構和創作人才的引領示範作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堅持客觀公正、優中選優的原則,經評審委員會評審,並通過廣電總局政府網站公示,最終確定12類89個優秀作品、人才、欄目和機構等獲評2019年度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現予以公布。
  • 突發事件中軍事紀錄片的創作和傳播模式探析
    摘 要:軍事紀錄片在軍事新聞傳播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了國內外相關抗疫紀錄片,總結出採編多維度輻射、制播突破圈層、傳播國際化等特點,就軍事紀錄片在突發事件中的創作和傳播模式進行闡述,提出對策建議。
  • 馬志丹再獲「優秀導演」大獎,現實題材紀錄片創作大有可為
    馬志丹再獲「優秀導演」大獎,現實題材紀錄片創作大有可為 2020-09-26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後疫情時期的國產紀錄片:品類價值凸顯,內容消費紅利尚有較大挖掘...
    回到本屆上海電視節「影像記錄時代——中國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研討」論壇,從受邀嘉賓們的發言來看,傳統影視媒介關注國產紀錄片的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從內容創作、技術革新等維度思考作品「出海」的提升空間。此前,由77位快手短視頻的用戶聯合拍攝的紀錄片《手機裡的武漢新年》在微博平臺獲得超四千萬次播放量。 另一方面,傳統製作平臺也開始試水紀錄片的全民UGC創作模式。上海廣播電視臺推出的抗「疫」題材紀錄片《溫暖的一餐》採用全民合拍的形式製作,並於今年3月同步登陸電視頻道及各大視頻網站;本場論壇受邀嘉賓秦曉宇的作品《餘生一日》內容完全來自網友自發上傳的拍攝素材,並將在不久後亮相院線。
  • 馬志丹再獲「優秀導演」大獎,現實題材紀錄片創作大有可為
    這是98後小夥,原武警吉林省總隊機動支隊排爆班班長、主排爆手王銘,向一位從事電視藝術創作36年的紀錄片導演表示的祝賀。9月15日,「夢想•見證——第八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推優活動作品背後,凝結的是馬志丹導演倡導許多年的「堅持走現實主義道路,忠實於現實題材紀錄片創作
  • 國產紀錄片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國產紀錄片爆款頻出,湧現出一大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紀錄電影《二十二》實現了口碑票房雙豐收,《本草中華》《零零後》《尋找手藝》等也引發熱議。回顧2017年,國產紀錄片逐漸從冷門小眾走向大眾,尤其備受年輕人的喜歡。這些紀錄片不僅成功突破了市場各類商業片、劇情片包圍的困局,更有可能「拯救」傳統媒體,讓觀眾重回電視。
  • 2018年度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評選結果發布
    7月3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正式公布2018年度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評選結果,來自全國各省級廣播電視機構的共計
  • 國產紀錄片為何受追捧
    原標題:國產紀錄片為何受追捧 金秋九月,紀錄片行業的盛會不斷。2020新鮮提案·黎裡真實影像大會剛收鑼罷鼓,「夢想·見證」——第八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推優活動暨第四屆紀實影像周又在京拉開帷幕,過去一段時間內播下的創作種子終於結成累累碩果。
  • 疫情之下,會是醫療題材內容創作的春天嗎?
    疫情之下,國產醫療題材內容創作會迎來春天嗎?文|餘日青疫情當前,一部三年前的醫療劇《急診科醫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地翻紅了。該劇中有一個單元的劇情正是圍繞新型冠狀病毒展開,神預言了當下持續蔓延的肺炎疫情。截至目前,《急診科醫生》不僅登上優愛騰三大視頻平臺的熱劇榜,而且至少五家衛視先後排播了該劇。
  • 東方快評丨不尊重歷史事實的戰爭片,可休矣
    (11月16日北京晚報)戰爭片又稱軍事片,是以戰爭史上重大軍事行動為題材的影片,用來塑造人物形象或反應戰爭事件。不同於一般的電視劇的娛樂性,戰爭片的特殊性使其在內容和創作上有嚴格要求:必須尊重歷史事實。影視劇在創作時進行藝術加工無可非議,但加工不等於胡編亂造。以娛樂的態度來消遣歷史,這是對抗戰先烈和歷史事實的極度不尊重。
  • 展望2021國產紀錄片:多題材類型"百花齊放"
    2020年12月舉辦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發展研究中心和紀錄中國聯合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20)》顯示,2020年紀錄片呈現多點突破、質量總體提升的發展局面,進入高質量發展關鍵期,產業鏈各環節日益成熟,整體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那麼,2021年紀錄片行業將有哪些發展趨勢和創作走勢?
  • 抄襲成癮翻拍成瘋,國產劇的未來是「如有雷同純屬借鑑」嗎
    文丨葉彧彧   來源丨網易娛樂隨著「一劇兩星」時代螢屏競爭加劇,電視劇市場的IP瓜分熱潮也愈演愈烈。繼續「拿來主義」和「啃老」策略,國產劇還能混多久?究竟如何才能激發「原創能力」?抄襲成癮翻拍成瘋,國產劇你羞不羞?好多年前看電視劇,片頭經常有這麼一句話:「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很多觀眾為此會心一笑。
  • 國產紀錄片,如何持續向好(新語)
    希望優秀國產紀錄片越來越多,讓更多觀眾看到它們的美好近日,體育題材紀錄片《棒!少年》在院線上映,以流暢的剪輯、動人的故事呈現引發熱議。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該片被評為評審團特別推薦優秀紀錄片,由此也引發了人們對國產紀錄片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