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純粹的惡一無所知

2020-10-03 時空記1994

《老無所依》無疑是一部恐怖片。

恐怖元素來自影片中的殺手安東·齊格本身。

這位頂著經典蘑菇頭,拿著一個氧氣罐,造型看起來一副呆萌的中年大叔,無疑是近年來熒幕上所塑造的最恐怖的一個殺手,這也是哈維爾·巴登從影以來所飾演的最恐怖的一個角色。

一、

他恐怖的點,當然一部分源於他的殘忍。

影片一開始,就凸顯了他是個狠角色。羈押他的警察打電話,他從背後襲擊,徒手勒死這名警察,地板上數不清的劃痕,說明人掙扎的激烈。

公路上,他攔下一輛車,讓車主下車,站好,他拿著那個氣孔對著車主眉心一點,據說這是一套以前殺牛的裝備,他像宰殺牲口一樣殺死了這個人。

不過,恐怖的核心點不在於他殺人的裝備以及殺人的方式,而在於他殺人的動機。

《黑暗騎士》中小丑的惡源自一種憤怒。他是對這個現行世界規則的一種不滿以及對人性的失望,繼而引發報復世界的情緒發洩。小丑的暴行本質上是渴望愛而不得。

而《老無所依》的安東·齊格不是。他沒有憤怒,你看不到他對這個世界的嘲弄和不滿,看不到他的情感起伏。

他的惡是一種純粹的惡。

他殺人不為錢、不為利、不為證明自己、不為報復社會。他的殺人動機,不在《聖經》中所講的人類「七宗罪」之列,他殺人在於他覺得該殺。

也就是說他殺人的動機不來自外部,而來自內部。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則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他有一套自己的做事原則。

二、

正是這種純粹才恐怖,因為他的行為無法理解,他完全是不可控的,因為不可控,所以更恐怖。

同伴把裝有200萬箱子的跟蹤器給他後,被他一槍斃命。在公路上幫助他,又給他指路的當地人,也被他一槍打死。甚至高架橋上,停留的烏鴉,他都不放過。

他一路追殺拿走200萬的羅倫,最後羅倫死後,他拿到錢,還不放過對方的妻子。只因為他曾對羅倫說過,要殺死自己的妻子。他把威脅別人的話,當作對自己的承諾。而他一旦承諾,必定完成。

影片最能體現,他這種瘋狂性格的是他和加油站老闆那一場對話。

僅僅因為加油站老闆問了他一句「你來的路上有下雨嗎」,他就要殺死對方。這本來是一句閒聊的話,不知道觸動了他哪根神經。整部影片最恐怖的地方就在這裡。從他邏輯不通的對話裡,可以看出他的瘋狂。從加油站老闆由驚訝到順從的眼神裡,我們看出他的恐怖。

最後,他逼迫加油站老闆猜硬幣決定自己生死,蠻橫的像個死神。所幸,加油站老闆猜對了,他信守承諾不殺對方。

三、

他的瘋狂行為,讓他看起來不像一個人,他不懂人的情感,沒有人的欲望。相比之下,死在他手下的那些人更「正常」。

羅倫本來是越戰老兵,退伍後成了一名獵人。在狩獵的過程中,無意間在黑幫火拼後的現場發現一個裝有200萬美元的箱子。於是,他把這個箱子據為己有。

把箱子帶回家,夜裡,他腦中揮之不去的是那個火拼現場受傷嚴重的人跟他要水喝。因為一絲善良,他裝了一桶水,再次回到火拼現場,恰巧被來尋錢的殺手看到,暴露了行蹤,開始被一路追殺。

羅倫不是壞人,他只是一個金錢欲望強烈的普通人,同時還保留著人性中的善良。他不知道「命中所有的饋贈,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羅倫的結局看起來有些悲劇,伍迪·哈裡森飾演的陸軍上校則看起來像一部喜劇。

影片中他一出場,就對著黑幫老大誇誇其談,自詡是最了解齊格的人,向老闆誇下海口,會搞定齊格。那個黑幫老大對此並不相信,否則也不會再派一撥墨西哥人追蹤錢的下落。

殺手是靠直覺生活的。

為什麼老闆能夠一眼看出伍迪·哈裡森近年來生活很舒適。是因為,他身上已經缺少一種殺手特有的危險氣味。

果然如此,他的直覺不再敏銳,被跟蹤都不知道,直到齊格站在他背後,他才發現。同時,他不再散發危險氣息,威脅不了羅倫。他的戰鬥力也比不上羅倫,羅倫畢竟和齊格正面交鋒,還能逃脫,而他被齊格諷刺:「你遵守規則,落到這個下場,那些規則到底有什麼用?「,然後一槍斃掉。

當一個殺手變得仁慈,對別人來說是好事,對他自己來說,最為致命。

四、

影片唯一和邪惡的齊格抗衡的是湯米·李·瓊斯飾演的老警長。

這位老警長奮力去抓捕兇手,卻總是落後一步,十幾條人命就這樣在他面前一一倒下,他一直想保護的羅倫也死了,兇手依然逍遙法外。他卻無能為力。他的這種無力感擊敗了他,於是他在即將退休的時候主動辭職。

這種無力感使他對這個現行世界充滿了懷疑。

他懷念以前,那些老警長不需要配槍就能維護治安的時代。

他和同齡人一樣感慨人心不古,認為是金錢和毒品把這個世界引入了險途。

然而,他那位收留流浪貓的親戚告訴他,他有一位警察叔叔當年就曾被幾名強盜槍殺在自家門口。

過去的時代並沒有他想像中的那麼好,但現在這個時代卻更糟糕。

他是個理想主義者,他的理想就是維護社會治安,懲處邪惡。他一輩子都是這麼做的。但是犯罪率並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犯罪行為也越來越難以理解。

人們更加勢力粗俗,不再相互尊重,對生者不尊重,對死者不尊重。

它體現在人們彼此問候不再使用「先生」、「女士」的敬語,也體現卡車司機開著敞篷車像運送貨物一樣運送屍體,上面僅蓋著一層塑料布,繩子送了,風一吹,屍體赤裸裸暴露在公路上。

老警長看到這一幕,立即叫停司機,他上前把鬆掉的繩子綁好,司機顯然沒意識到自己有什麼問題,他以為老警長要給他開罰單呢。

無意識行為恰恰能暴露出真正的問題。

你可以看出整個社會對生命的不尊重,更可怕的是大家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這就是他工作一輩子要保護的大眾。

而他要對抗的敵人呢?被他抓住的兇手告訴他生來就要殺人,即使把他送進監獄,出來還要殺人。抓不到的兇手,強大無敵,自己只能無力的看著他施暴,任他逍遙法外。

像齊格這樣的人沒有欲望,沒有弱點,像野獸一樣強大,只有他開車時發生車禍,才有可能死掉。也就是說,只有意外才能傷害他。

這使他對自己的職業,對自己信仰了一輩子的東西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他再也無法理解這個世界。所以,老警長,全然的絕望,全然的無力。

只有在夢中他才能從他爸爸那裡得到些許安慰,更加說明他在現實中精神無所歸依的無力感。

活了一輩子,最後精神無所歸依,這就是「老無所依」。多麼殘忍。

喜歡請關注 「時空記1994」 ,定期更新影評、書評、樂評。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最純粹的惡?或許這部漫畫能告訴你答案
    什麼是純粹的惡?  或許這個故事能告訴你答案——《惡之教典》  而這部《惡之教典》則是在人性深度上開了腦洞,作者想在這個故事裡探討一下人類的惡究竟能發展到什麼程度?  這個故事在12年曾改編成電影上映——
  • 錯亂的一代:純粹的暴力純粹的惡!你怕了嗎?
    而且,慫包少年的心理過程,非常符合經典的費希納定律,感受的強度與外界刺激的對數成正比,也就是說,暴力帶來的快感每增加一倍,他那骨子裡純粹的猙獰的惡,釋放出的破壞力增加的量,會遠遠超過一倍。但所有這些惡意,其實都存在於這個人的本我中,只不過此前都被壓抑罷了。兩相對比,一個輕易就可以下跪求饒的少年,瞬間變成這樣一個惡魔,觀者的厭惡之感會立刻呈現出指數飆升,一種比剛剛看打架少年傷害無辜者更厭惡的感覺。
  • JOJO:名為正義的替身,卻引導著最純粹的惡
    塔羅牌中的大阿爾卡納中的第11張名為「正義」,這個「正義」的替身,卻引導著最純碎的惡。這個替身的本體是奈亞·凱爾(恩雅),在畫集『JoJo6251 [荒木飛呂彥の世界]』中有註明其名字的來歷,為愛爾蘭的同名歌手恩雅。恩雅可以說是DIO最大的幫兇,而她對DIO甚是崇拜,絕對的忠誠,完全不亞於恩多爾和瓦尼拉·艾斯。
  • 凝視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原創:蘭天怡 何雨雯 張可兒 南航風聲 2019-10-28「人性和真相都太複雜了,不要輕易定論,也不要輕易發聲,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咫尺之間。」信息碎片化的時代下,紛雜的熱點新聞充斥我們眼前。幾十年後的網絡暴力現象,我們又是否在重演歷史的悲劇?03.這是一種最純粹又瘋狂的惡意,沒有動機,卻避無可避。
  • dio什麼會被稱為最純粹的惡?
    說起dio,惡人的救世主也是對他最大的讚譽,可以說他沒有任何洗白的可能,荒木老師也不會為他洗白,他是jojo中最純粹的惡,但是這也妨礙不了別人來喜歡他。迪奧的一生因為變成了吸血鬼,在第三季被空條承太郎打死的時候,只活了一百二十多歲。其中一百歲都在海底沉睡。而其他二十多年,有十幾年都活在貧民窟裡,因為母親早早死去,父親也是個人渣。dio活得也比誰都要難。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尤其在現代社會裡,「不安感」和「疏離感」愈發普遍,如果依然對此處於無意識狀態或堅持拒絕了解,那麼「惡」就將變得愈發不可理喻,我們也將完全被動地面對「惡」的隨機發生。正如片中News哥所說的,《與惡》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對善惡問題的「去脈絡化「的隨意審判,因為當你能夠從對方的立場出發去感同身受的時候,就會發現故事從來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便會知道善與惡、好與壞、正義與不義等等二元對立都只是對這個世界的過度簡化。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於是聲討惡人,還是聲討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也許僅隔著一次輕率的「轉發」
    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好」與「壞」這對反義詞之間的溝壑並非想當然那般遙遠。隨著劇情的起伏跌宕,我們一次次審視著自己的內心。延伸到現實的生活裡,當熱搜代替了媒體,當「網絡升堂」成為日常,再沒有絕對的局外人。
  • 懲罰是否是處理「惡」最好辦法?扭曲正義暴露《我們與惡的距離》
    文|顏小二述哲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有這樣一句話:「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各位對這個問題是什麼看法?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說「虐貓事件」的「後續」。懲罰是否是處理「惡」最好辦法?「遷怒」不理性,「報復」只會延續「仇恨」,並創造新的「悲劇」。不知道各位看過《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這部電視劇很用心,將人的「惡意」顯露無疑。
  • 純粹的惡,絕對的黑——《惡之教典》
    《惡之教典》是2012年的片子,色調很陰鬱。主演伊藤英明真是帥,身材也好。前30分鐘節奏很慢很慢,看得我哈欠連連。
  • 當你對這個世界了如指掌時,很容易對自己一無所知
    我們每天都在經歷殘酷的競爭,為了應對競爭不停的學習、看書、惡補很多知識,只為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常常發現結果卻事與願違。曾拜讀過一位老師寫關於人生文章感觸良多,書說人生何其短暫,我們把大多數的時間花費在無線的世界裡;當你的欲望與激情不能與能力匹配是時,就會是一場災難,最後會殃及自己。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前段時間發現網上可以看《我們與惡的距離》了,說起來當時還在考試周呢,還是決定花兩天時間看這部臺劇。看完後我在豆瓣給它評了十分。
  • 《海盜電臺》純粹
    就倆字概括這部劇:純粹!純粹的瘋狂,純粹的態度,純粹的英式幽默,純粹的骨子裡的傲嬌,純粹的情懷!分割線下面就是湊字數了,沒辦法現在寫個影評還要限制字數,字數少了就不走心嗎?有時候言簡意賅簡明扼要的評論更難能可貴。我的目標是最近惡補佳片,每次看完我都會用心評論的,並且保證所有的評論客觀公正,大家大可放心!最後祝大家觀影快樂,新年快樂,闔家歡樂!
  • 科恩兄弟力作,純粹的惡讓觀眾無所適從
    本片沒有鮮明的立場,導演既沒有站在變態的殺人魔一邊,也沒有站在類似主角,但是在鬥智鬥勇中終於死亡的人的身上,也沒有站在具有導師身份的警察身上,有的只是講述故事,所以我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影片。影片的開頭即是一個大全景鏡頭,隨著鏡頭的變換,西部荒蕪、隱蔽的氛圍被渲染出來,接著便是主角發現一個槍戰的現場,死人、死狗,一切顯得蠻荒。
  • 《惡之花》:謝天謝地,韓劇終於給我們一個有智慧的女主角了
    《惡之花》:一個女人強大的內心延展力韓劇《惡之花》由李準基、文彩元主演,表面上是破案與懸疑題材,敘述男主角「都賢秀」疑似是殺人犯,為隱藏身份假冒「白熙成」展開生活,期間認識女主角「車志元」,兩人結婚育有一女。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講述了一起無差別殺人案的嫌犯是一個叫李曉明的學生,他在電影院殺害了9人,以及21人受傷。最高法院和人民群眾對待這件事情的態度都是死刑。但偏偏他的律師王赫卻認為要挖掘這件事情發生的土壤,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導致他下此狠手。同時影片也在引導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才是惡?我們和惡的距離是多遠?實施傷害的動作停止後,傷害真的就停止了嗎?
  • 豆瓣9.5,熱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了幾重「惡」?
    當我們在面對純粹的「惡」時,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如果你是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新聞媒體人,你對待「惡」的態度是什麼?
  • 《我們與惡的距離》撕開了「沉默的傷口」
    豆瓣評分9.4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橫空出世,這部迷你寫實劇引起了全民共鳴,甚至其討論的熱潮早已超越了劇作本身。「我們與惡的距離」撕開了群體中那些沉默的傷口,丟出一個巨大的詰問: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劇集中,一次次真相反轉、善惡難辨的事件中,加害者與被害者的眾生相裡各有殘缺。
  • 《惡的科學》: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如果我們回顧歷史,二戰時納粹為什麼會對猶太人犯下的罪行,因為納粹分子是惡人……但是僅僅是把他們所犯的罪行以「他們是惡人」這樣的理由來解釋,完全不能解釋「惡」這個問題。知名臨床心理學家西蒙·巴倫·科恩在他的著作《惡的科學》中對「惡的行為」進行了系統的思考。他藉助很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向我們闡述了我們都很關心的三個問題:1. 惡是什麼?2. 為什麼會有「惡人」?
  • 善與惡的距離 | 豆瓣9.5分華語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往往這類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發生後,引發的社會關注和激烈討論,通常到宣布判決結果後,便會戛然而止。受害者跟加害者的對與錯、是與非,並不是純粹的黑白二色。他們的傷口一次又一次被迫揭開,劇情緊張的同時,卻也時刻在叩問坐在屏幕前面,觀眾的心。到底什麼是惡?什麼是好人,什麼事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開始聚焦,通過呈現這起事件中的施害者、施害者家屬、受害者家屬、律師、新聞媒體、網友、精神心理病院、心理不健康人群等等相關群體的不同態度和一系列連鎖反應,展開了關於種種現實問題的探討。△先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無差別殺人案」——它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