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晶片無法再生產,對於華為的手機業務打擊是巨大的,這也基本上讓華為海思的研發機構名存實亡,因為即使研發出來,5納米3納米的晶片,晶片的集成化再高端,內部優化的再好,也沒有晶片代工廠可以為其加工,按照目前來看有這個能力的只有臺灣的臺積電。
昨天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峰會上表示,因米國的第二輪制裁,限制了只要使用米國技術的公司,不能再接受華為的訂單,而臺積電正式發表聲明,在2020年的9月14號之後,迫於壓力和條款,不能在給華為提供任何的晶片。
其實國際上形成晶片代工的這種模式,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當初,德州儀器,英特爾,這些大公司都是具有從晶片的研發到生產到封測,只有一條龍的能力,所以當時一些小的半導體,研發公司,迫於資金的成本,根本無法涉足到這個領域。
後來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改變了這一國際形勢,創立了只給晶片代工的這種方式,在取得了國際認證之後,當時的許多大公司都去找其代工,慢慢的半導體世界格局,轉變成了這種方式,研發的公司可以投入高成本進行研發,而不用過多的去考慮生產加工晶片,這可以為企業省掉了更多資金。同時這也可以讓小的半導體晶片研發公司進行投入。
所以說半導體行業一直按照這種方式去進行,而在世界上唯一的一家,還按之前方式運作的企業就是三星,他們所生產的獵戶座系列晶片,也廣受好評,而他們根本就不用去考慮晶片會有斷供的後果,因為所有都是自己的,話語權只是自己擁有。
餘承東表示,今年在Mate40系列手機上,是麒麟晶片的最後一代,而這一代晶片也命名為麒麟9000,而不是我們之前,我想到的麒麟1020晶片,之所以這樣的命名,也顯示出了華為的無奈。
對於手機的業務,晶片的斷供是給華為巨大的衝擊,臺積電加速生產所能提供給華為的晶片也僅僅為800萬部,據消息稱,華為將在國內的手機使用麒麟9000晶片,而在國際版可能會有高通曉龍或聯發科的晶片替代。
Mate40尚且如此,我們不禁會想到明年上半年會發布的,P50系列手機,會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姿態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在這半年的時間內,華為是否能找到晶片代工的企業,仍舊是個未知數,華為海思的研發機構會何去何從,目前都是未知數。
剩下的都是我們的猜想,華為是否能找三星合作代工,下一代華為的手機是否都要外購晶片,都不得知,希望我們的華為會挺過這道難關,當初我還天真地以為科技無國界,現在看起來是那麼的可笑。
感謝大家的閱讀,力挺華為,支持國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