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定做」假病歷,沒病秒變「腦梗」;有老人一年來來去去,免費住院9次;中介每送一名老人住院,可以拿到幾百元好處費;不僅本地人可以假住院,外地人也可以借用本地人的身份證住院。
近日,有媒體報導了安徽太和縣多家醫院現騙保亂象。這些「假病人」住一次院,醫院就可以從醫保基金支付幾千塊錢,而治療成本就是給病人輸點維生素之類的藥品。
類似情形,此前在安徽省已有發生。據報導,2018年1月,安徽合肥某公立醫院被曝存在代病人刷社保卡、掛床住院等涉嫌騙取醫保基金的情況。隨後調查發現:這是一起發生在民生領域性質較為嚴重、社會負面影響較大的違法違規事件。醫院多名責任人員被問責。
旨在提供「兜底」醫療救治保障的醫保「救命錢」,到了一些地方,竟然變成一種套利遊戲,各色人等都來分肥,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實在令人遺憾且震驚。監管在哪裡?這樣的「假住院」現象在當地已經成為常態,相關部門難道沒有察覺嗎?為什麼無人過問?
醫保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庫,也不是任誰都能分一口的「唐僧肉」,這些錢要用到該用的地方去,要真正起到為大多數人的健康保駕護航的效力。當醫院病房裡住滿了嘻嘻哈哈逗趣打牌的「病人」時,不僅救死扶傷的性質被扭曲,也會妨礙真正的病人得到救治。
太和縣的一些醫院為什麼這樣做?據披露,這些醫院主要是出於競爭的壓力,太和縣僅三甲醫院就有兩家,這兩家大醫院吸引了多數病人,其他醫院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由此也就開始打醫保基金的主意。
然而,競爭有競爭的辦法,靠騙取醫保資金尋求「出路」卻是走錯了。儘管可能得逞於一時,卻不可能持久。國家和地方對醫保基金安全有明確規定,騙保就是在觸碰紅線。國家醫保局曾於2019年1月通報8起欺詐騙取醫保基金典型案例,其中提到多起因誘導人住院而被查處的騙保案例。「前車」轍痕猶在,太和縣這些醫院為何沒有吸取教訓?
當然,一個地方出現如此惡劣的騙保醜聞,與當地監管不力有很大關係。如此大面積拉人住院,甚至衍生出一種專門「搜羅老人」的中介。此外,醫保基金報銷也應該有相應的回訪、抽查機制,為什麼沒有及時發現問題?醫保監管機構應該實現對醫院的常態化監督,不能「大撒把」,為什麼沒有沉下去?這些問題都值得反思。同時,醫保監管相應機構組織看上去程序很完備、制度很嚴密,實則充滿漏洞,自身也缺乏糾偏的設計,一旦出現問題,就會被各種投機者一再洞穿。
騙保亂象觸目驚心,當此之際,一是要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加大打擊力度,人防之外,還要加強技防、智能防範;再就是要強化監督,明確責任,不要讓投機者形成利益聯盟。必要的話,可以建立退出機制,對一些醫院可以採取「黑名單」制度。
【來源:光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