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康,媽媽的味道,讓人難忘的炸幹洋芋片

2020-12-25 騰訊網

小時候,母親每年都把自家種的土豆一部分加工成幹土豆片。年復一年,如今我已經長大成人、媽媽也逐漸老了,但製作土豆片的場景卻深深地烙在了記憶深處、永不磨滅。

幹土豆片與臘肉炒在一起是小時候經常吃的一道美食。

小時候夏天太陽大,母親就把選出來的洋芋洗乾淨,煮熟,冷水泡,再削好皮放的土豆切成薄片,再將薄片放進燒開的水裡焯一下,濾水撈出放到大簸箕裡端出去曬,太陽大一天就曬卷邊了,曬幾天之後就可以保存了。現在想來那忙的曬乾洋芋片場景,這種鄉情鄉味,也是一生中溫馨、難忘記憶了。

曬洋芋片一定要選好天氣,如果遇不到好天氣,曬出來的洋芋片暗黑,炸出來綿軟,沒有脆性,沒有陽光特有的香味。曬洋芋片還得看時令,霜降後就不宜曬洋芋片了,因為霜降後洋芋風乾了,洋芋水分不夠,粉質減少,切出的片不舒展,曬出來也是捲縮的,放油鍋裡就焦了,一股焦糊味,味同嚼蠟。

要吃的時候拿出來先用溫水泡上一會兒,將幹洋芋片與臘肉或是雞肉一起炒,雖然常年吃,但怎麼吃都不會膩。

當然,幹洋芋片也可以油炸,曬乾了用油炸再撒點辣椒麵和鹽,也可以直接撒上糖!

製作油炸土洋芋片時注意火不易太大,太大的話幹洋芋片一下鍋就被炸焦了,吃起來會很苦,火太小也不行,太小的話在一定時間內炸不脆。所以火候需要把握得剛剛好。

安康機場最新動態,速看...

最快2小時內到西安,西康鐵路開通T特快列車

全勝寨,安康即將新增一旅遊景點!速看...

圖文來自網絡

編輯:檸檬

責編:小驛

相關焦點

  • 雲遊安康|舌尖上的非遺—旬陽「八大件」,傳承千年的陝西美食
    「八大件」是安康酒席桌上一種菜餚組合的名稱,顧名思義,這種組合由八種菜餚構成,分為涼菜和熱菜兩大類,葷素皆有,味道多樣,而且在這些菜品被端上桌的順序和擺放位置上還有一定講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安康蜀河「八大件」飲食文化及製作技藝傳承人吳芳明還被確定為第四批陝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也正因為如此,「八大件」被稱為安康人「舌尖上的非遺」。
  • 最難忘的味道,是媽媽的味道
    也許你看過很多風景嘗過很多味道但是,在你的心中永遠無法替代的是 「媽媽的味道」16年前在媽媽的眼中她們還是個孩子>16年後她們成為孩子眼中的媽媽劉家二姐再次相聚只為找尋記憶深處 「媽媽的味道」讓我們跟隨 「媽媽的味道」形象大使劉悅、劉蔚的腳步 ,來到安義古村美食街,打開味蕾的奇妙之旅,展開一場群英薈萃的廚藝大比拼,也許你想要媽媽的味道就在其中。
  • 王玉 舌尖上的鄉愁
    文:王玉 | 圖:網絡久居異鄉,想念的不僅是故鄉那片遙遠的土地,更讓人戀戀難忘的還是味蕾上的故鄉。翻出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重溫一遍, 許許多多的味道和記憶塵封已久,卻一下子都被這部紀錄片喚醒,那些生命中最新鮮的味道以不可阻擋之勢撲鼻而來。
  • 雙流老媽兔頭,縈繞遊子舌尖的難忘記憶
    人間煙火,是最能溫暖人心的存在,那些美味的食物總是既能暖胃又能暖心,讓人暫時放下內心的許多煩惱,只感受味蕾上的享受。當一種美食的色、香、味在人們舌尖上碰撞、融合之時,會刺激大腦的興奮性,令這種感覺久久無法忘懷,即使離開這道美食多年,那種味道仍然是遊子們縈繞舌尖的難忘記憶。
  • 你最難忘的味道,是什麼?
    乂安君:媽媽是四川人,有一年家裡灌了臘腸,曬乾後放在米缸裡,每次只能切一小截放在飯鍋裡蒸,那香氣永生難忘,只是以後再也吃不到了,媽媽也去世多年了……圖魯夫斯基·楊:每次離開家,媽媽做的餃子。雖然我最愛吃的不是餃子,但「上車的餃子」是每次必吃的,也許這不僅是一頓簡單的餃子,更包含了父母對我的祝福與期盼。
  • 舌尖上的偃師
    洛陽十三朝古都半在偃,歷史的積澱饋贈給古都偃師這個內陸小城的——不光是開啟夏商文明的曠世光芒,也有展示在舌尖上的迷人舞蹈,更有翻滾在心肝乃至肺腑的醉人回味。謹以拙詩向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致敬。是偃師人餐桌上不能缺少的食物。這跟這片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幹了農活的男人們回到家,一個熱騰騰的饃饃那絕對是給力的一餐的必備。隨著時代的變化,饃饃的做法也有個各種變遷。偃師的廚房沒有刻度尺、沒有鐘錶計時器、沒有度量儀。但是那必須經過發酵,讓酸鹼親密融合而全面激發麵粉中的甜的功力,是偃師持家女人對廚房的全面掌握。那就是最簡單的道理:經驗。
  • 舌尖上的鄉愁,普洱人都懂!
    懷念小時跟著母親做飯的時候,煙燻火燎的廚房,大鐵鍋煮著的飯菜,這才是我們農村人思念家鄉最溫暖的味道!熱騰騰的蒸汽,從鍋蓋邊緣冒出,滿廚房都是飯菜的香味,聞著香味時不時流著口水,伺機還偷吃上幾口,那時的我們是最幸福的時刻了。
  • 【家家幸福安康】記憶中的「媽媽味道」,哪一道最能打動你?
    點擊藍字關注銀海女性4月30日,銀海區婦聯組織開展了感恩母愛、傳承良好家風【家家幸福安康】系列活動 --本次活動共收到246條報名留言,其中不少人已為人父母,小時候媽媽在廚房裡施展的愛的魔法,又被她們重新演繹展示給孩子,平凡的一日三餐,傳承著一代代的濃厚親情
  • 舌尖上的同濟 櫻花的味道
    (我已經沒有吃相……)挑三揀四手又慢的李女士認為:魚肉鮮嫩,不愛吃菠蘿的我竟只挑蘸醬的菠蘿吃自帶舌尖上的中國BGM的李先生曰:菠蘿在16世紀被引入中國,可是直到19世紀才被擺上餐桌。接近200年的歷史中,神州大地上樂於發明美食的勞動人民為它設計了各種搭配,芝香烤菠蘿、菠蘿滑雞片、酸甜菠蘿排骨,甚至百度到了一道邪魔歪道的菠蘿咕嚕肉,而這些搭配其中最罪惡的莫過於澆上北苑秘制醬的菠蘿魚。咬一口幾乎被燙到的熱度下,隱藏著可以把矜持炸成碎片的美味。菠蘿的清香與魚肉的油脂茄子就是這麼的合拍,油脆的外皮裡包裹著堅韌和柔軟並存的口感,像是用整個下頜來體會的妙齡女郎。
  • 【美食】品舌尖上的非遺 尋一座城的味道
    【美食】品舌尖上的非遺 尋一座城的味道 2020-09-19 0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銅川新區,難忘的味道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城市,一些雖小,伴隨著這這個城市最難忘的味道,李四包子,鹹湯面老呂家餃子,剪刀面,都是見證這個城市地道的味道。很是樸素,平凡的不能在平凡,經歷過幾次的搬遷,最難忘的就是李四包子,味道沒什麼奇特,就是一股濃濃的媽媽的味道。
  • 致那些陪我們走過青春的美食——舌尖上的青春
    楔子:歸根到底,舌尖上的東西仍然是懷舊情結的延續,人窮則反本,這是亙古不變顛簸不破的事實,雖然多少有點狗尾續貂附庸風雅的嫌疑,還是這麼厚著臉皮拿起了筆。櫻紅的年代的那些存在於味蕾上的記憶串聯起泛起金黃色的光芒的回憶,多半不能全部概括,能記得一些,也不錯了吧?幾天前姐姐的qq狀態上寫道:很想吃軟軟的炸糕,一起經歷的事,身邊一定有一個人一起的。
  • 才下舌尖 又上心頭
    在一個春夏之交的季節,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吃貨」這個詞傳遍中華大地。
  • 舌尖上的基,味道如何你說了算!
    作為最貴的成份股,貴州茅臺(600519,股吧)這許多年來穿熊騎牛的本事實在令人難忘,但很多中小投資者卻只能對它乾瞪眼:因為它實在太貴了,現在哪怕是只買最小的成交單位一手,也意味著要拍出18.4萬元,這就將絕大多數的投資者擋在了門外。結果便是:中小投資者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貴州茅臺成為別人家的印鈔機了。
  • 欣味星宴探索舌尖上的味道美學!
    為了推動美食文化的發展,發掘生活中的味道美學,9月20日欣和味達美與米其林指南聯袂舉辦的「欣味星宴」,為大眾奉上頂級美味星宴,一展光彩!每一道菜都擁有靈魂,飽含傳統文化元素,飽含美食藝術文化,我們和欣和一起,相信我們將擁有舌尖上的味蕾革命,擁抱生活中的味道美學,更好地理解美食文化,舌尖藝術,更好地體驗純粹情感,自然生活。
  • 《舌尖上的中國》《沸騰吧火鍋》《老廣的味道》每一部都超下飯
    除了舌尖上的中國,還有這些美食紀錄片讓人垂涎,每一部都超下飯作為一名資深吃貨,每次看《舌尖上的中國》都會感嘆祖國廣袤疆域的豐富物產、食物與季節演變、廚房的烹飪技術、不同菜系的味型調和、各個民族的食物追求。
  • 【舌尖上的桐城】家鄉的味道:山粉圓子燒肉
    每個人心中總有那麼一兩道美食,不時的會讓人回味、思念。
  • 舌尖上的中國探訪過的民間美食? —尋回新化•家的味道
  • 舌尖上的信陽:這盤箭杆白燒小白魚條是多少信陽人心坎的童年記憶...
    小魚炕好後,媽媽放上一點泡好的箭杆白,等啊等啊!終於熟了!媽媽用鐵鏟將它們小心翼翼地取出來,那焦脆透黃的魚兒啊!渾身泛著香氣,蜷縮著,美侖美奐,媽媽笑著,把它們一一放在我們急不可待的小手中。其實,無論是信陽本地人,還是來過信陽人外地人,記憶裡對吃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吃上一桌地道的信陽燉菜。
  • 《舌尖上的中國》與《慢食運動》
    難得的是,如今在《舌尖》贏得的諸多讚譽中,分集的結構是其中的重要一點。片子的結構既沒有按照傳統的時間或者歷史脈絡展開,也沒有按照食物的地域說起,「說不出來是什麼結構,但你就是覺得有其合理性,並且很科學。」有網友這樣評論。作為《舌尖》的顧問之一,美食家沈宏非參與了最初的分集策劃,在他所提出的原始版本中,《舌尖》被按照「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結構進行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