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於疫情影響,導致「3.15打假晚會」推遲到了7月份,近幾天最為消費者關注的就是被央視曝光的「敵敵畏海參事件」和「漢堡*事件」,海參養殖戶利用強力有機磷殺蟲劑敵敵畏,來消除海參競爭生長者;某漢堡經營商將過期產品利用重新貼碼方式延長保質期,欺騙消費者,將食品安全視為兒戲,利慾薰心,完全不顧消費者食品安全與衛生健康,消費者高價購買的海參,是為了獲得營養價值和養生保健,反而吃了敵敵畏。
今天小編和大家繼續了解有關肉雞食品加工行業相關知識,從事屠宰行業或者養殖行業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知道咱們飼養的肉雞是如何進行屠宰分割而成為精細化產品的。當然,凡事食品加工的企業,都應該將食品安全時刻放在第一位,顧客至上為原則。
由於豬肉價格居高不下,不少消費者望豬興嘆,雖然自古咱們國家就有吃豬肉習慣,但是這幾年還是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了。鑑於很多消費者,還不明白肉雞分割後產品名稱,在這裡首先介紹一下,雞頭、雞脖、雞皮、雞爪以及內臟(心、肝、雞胗等)大家並不陌生,雞的胸肉分為大小胸兩部分,大胸就是我們通常直接看到的這部分,在胴體的胸外部,將之撕掉後,就會發現在雞胸骨兩側還有雞小胸,即是我們通常吃到的雞柳,市場上看到的紐奧良雞柳或者川香雞柳都是用它做出的,而那一條條的炸制雞柳,一般用大胸製作。
雞翅分割後分為:翅根、翅中、翅尖,還有個別廠家會有全翅和翅中尖的連體產品。在這些品相裡面,就作者而言,翅中最為好吃,當然價格也最貴了,很多消費者誤認為翅根就是小雞腿,其實它和腿毫無關係。雞腿可分為:雞上腿和琵琶腿和雞爪,雞爪一般在胴體預冷前就切割掉了,單獨處理包裝,雞上腿肉在商超一般會發現帶有腿骨,工廠一般會按照客戶要求切割成不同形狀規格,市場上我們吃得漢堡和照燒腿排一般都是取於上腿肉,從口感來講腿肉是優於胸肉的,腿肉嫩滑,脂肪稍高,肌纖維細膩稍紅色,而雞胸肉肌纖維粗而口感發柴,當然了,至於成品如何,還得看最終加工工藝了。
作為雞腿上最受爭議的就數琵琶腿了,雞小腿就叫雞腿,為啥叫琵琶腿,在關節處分割後整個小腿形狀酷似樂器琵琶,因形而名-琵琶腿。不少網友經常會問,到底琵琶腿是什麼動物的肉,為何價格不貴,是什麼毛皮動物扒皮後的垃圾肉嗎?是加工什麼高端肉的下腳料嗎?如果是肉雞的,為何會有這麼多?難道外國培育的肉雞一隻雞長四條或者六條腿嗎?等等一系列疑問會在外行的消費者腦海中浮現,其實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肉雞養殖行業已經突飛猛進,年屠宰消費量已是繼美國、巴西之後的世界第三位,從84年的人均0.9公斤到現在的人均5.1公斤,但仍有很大缺口和前景。
通過以上介紹,你對於肉雞產品,或許明白了一些,那是作者莫大的欣慰,謝謝大家佔用寶貴時間進行評論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