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槐花何垂淚——深切緬懷良師益友高財庭先生

2021-01-18 隴上風情

(一)

今年5月27日清晨,一位文友打來電話,問我可否知道「領導」(高財庭)在蘭州住院的消息?聽到問詢,我很是吃驚,也就才一個月前,我和他、全琳兄三人還受省黨史研究室伏曉春主任之邀,一起赴蘭參加由伏主任召集的關於明年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活動相關事宜的座談。那天座談時,他仍像往常那樣,條理清晰、頭頭是道地侃侃而談,陳述他對籌劃這些活動的建議和想法。當時除了看到他的精神顯得稍有疲憊外,再沒有啥狀況啊!這才時隔月餘,怎麼就突然病得還去蘭州住院了呢?

我當時就感覺心裡有一種急燎燎、空蕩蕩的難受,因為對於大多數白銀人來說,不是得了十分嚴重的病,是不會輕易上蘭州的,這說明病情已經很嚴重了。我立刻給全琳兄打電話,我還準備在電話中責怪他為啥這麼重要的事都不通知我。電話打通後,全琳兄說他最近一直在會寧老家,昨天下午突然感覺到心裡發急,就想著可能有啥事情,今天一大早就從會寧往來趕,這才剛剛進了家門就接到了我的電話,他也是提前一點消息都不知道。我再啥話沒說,就讓他趕快找車,我們即刻上蘭州去看望。這位平時出個門一向磨磨嘰嘰的老兄,那天卻是異常地乾脆利落,他讓我立刻往國道路口走,他馬上就帶車過來接我。

正是槐花盛開的五月,白銀以致蘭州的大街小巷那大大小小的槐樹上,吊滿了一串串如同羊脂玉般純樸而美麗的槐花,淡淡的花香伴隨著初夏的細風在空氣在瀰漫,可是誰還有心思去賞花品味?緊趕慢趕,到達蘭醫二院已經時過正午。我們按圖索驥來到病房單元門,發現門口一個小護士在對探視者進行登記,乘其未注意,我倆直接闖進病房,結果被隨後攆來的小護士趕了出來,她說這裡是重症病房,探視者要經過登記後,再安排兩個人一組輪流探視。我和全琳兄只能順從地站在那道四壁雪白的走廊裡耐心地等待,那一小段功夫,感覺時間就像是凝固住了。

好不容易前面的幾組人都出來了,我和全琳兄疾步進入病房,看到財庭腳朝牆、頭朝外仰躺在病床上,他的雙眼緊閉,臉色鐵青,顴骨突起,人的整個模樣子就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守護他的弟弟爬在他的耳朵上叫了一聲,他的眼皮吃力地睜開了,看到是我倆,他的嘴張了張,但沒發出聲音,他用右手的小拇指示意我們坐下,此時,我看他疲憊得連睜眼的力氣都沒有了,眼神裡流露出來的,不再是那平時的和善和睿智,而是滿滿的委屈和無助,目睹後不由人鼻酸心疼,情不自禁地就想落淚。

那個由大黃河和黃土地孕育的高大魁梧、陽剛帥氣的靖遠美男子哪裡去了?那個眼裡從來不缺乏自信的風流倜儻的詩人作家哪裡去了?那個玉樹臨風般充滿人格魅力的年富力強的學者型幹部哪裡去了?一個一月前還血氣方剛、氣勢如虹的中年男人,怎麼一下子就被病魔折磨成這個樣子了?我的心裡此時就像堵了一把雞毛,憋得連氣都喘不上來。

(二)

知道高財庭這個人,源於一個巧合或是機緣。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市政府經研室為紀念白銀市恢復建市五周年,編了一部概述全市各縣區、各企業改革成果的名叫《改革中奮進的白銀市》的書,我當時在白銀針布廠宣傳部,反映該廠的稿件是我寫的。書出來後,我在翻看其中的《靖遠篇》時,看到撰稿人是「高財庭」。這是我第一次知道高財庭這個人,也是我和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同一本書上。後來逐漸了解到,他是老家靖遠朝野公認的「大才子」。之後,我陸續在《白銀文藝》和《民主協商報》等報刊上讀過他的一些作品,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篇鄉土散文《高巷》,文中對鄉村生活的描寫真是活靈活現,那濃濃的黃土味和活脫脫的童趣似乎在從字裡行間往外溢。我當時就在想,能寫出這樣文章的人,必然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內心充滿陽光的人。

第一次見到財庭是在市作協的某屆換屆會上。那次會議是在銀光什字的煤炭賓館召開的,我是來自白銀區的代表,他是來自靖遠縣的代表。第一眼看見他就給我的印象極佳:身材魁梧,相貌堂堂,風流儒雅,談吐不俗,初步印象是他幾乎佔盡了一個優秀男人的所有優點。那次雖然我們共同出席同一個會議,但他當時已是一個大縣的堂堂副縣長,知名作家,而我僅是一個才混入作協的「小蘿蔔頭」,整個會議期間對他只能是「遙望」或「仰望」。但他在那次會上發言時說的一口原汁原味的靖遠話,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要知道,在離開老家混跡官場的靖遠人中,還能說、願說、會說一口純正的家鄉話的人是越來越少了,「鄉音未改鬢毛衰」幾乎成了遙遠的傳說,能夠在那樣的場合聽到一口字正腔圓的靖遠話,怎能不讓人感到親切?

歲月在陰晴交替中流逝,日子在不鹹不淡中滑過。有一年過完年才上班,坊間盛傳靖遠的副縣長高財庭要調市文聯了。這些年有關幹部任免的事,民間的傳說基本上都變成了事實。果不其然,大概過了一兩個月,高財庭果然來文聯上任了,不過看到的文件卻是任的「副主席」。堂堂大縣副縣長,安排到文聯任副主席,一時民間有各種版本的解讀,有人說他雖然是個文人,但光知道寫東西卻不知道做「功課」,所以就讓他一門心思地去寫作。聽說機關裡一些平時喜歡劃拉兩下毛筆字的幹部都 「刀槍入庫」了,喜歡寫文章的「秀才」們都「蟄」起來了。

我當時在區文聯混事,期間有人約我去拜訪這位新上任的老鄉副主席,被我婉謝了,心想人家剛來,心情不一定好,又沒有個啥「由頭」,去了也感覺靦光光的。可時間不長,還真遇到了一件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

那是又一屆作協開始換屆了,有人給我透了個風聲,說是市文聯在確定該屆作協新班子候選人名單時,把其他4個縣區的文聯主席都內定為副主席候選人,唯獨把白銀區的我排除在外,理由是我和他們內定的主席候選人 「尿不到一個壺裡」。對於這個副主席,我確實不以為然,但其他縣區的文聯主席能進,我也是官方任命的區文聯主席,把我排除在外,明顯地帶有欺負人的性質,有道是「尿脬打人不疼,騷氣難聞。」思來想去,我就打算去找一下那位新上任的老鄉,我當時想只要他稍微關注一下,此等拿不到檯面上的小伎倆就不會得逞,他畢竟是一個副主席嘛。

那天很冒昧地來到他的辦公室,沒想到他對我很是熱情,親自給我泡茶(這一待客之道數十年如一日),立馬就使人感覺到一種親近溫暖。我們用靖遠話喧起來,我說起他當年在《改革中奮進的白銀市》一書中寫靖遠的那篇文章,以後基本上就成了所有介紹靖遠文章的範本了,他聽了後,臉上露出像一個大男孩般的憨憨的微笑,並說我在那本書上寫的針布廠的文章他也看了,開始還以為是個女作者,後來張普(一位靖遠老作家)給他介紹過我,他才知道是個大男人,說到這裡,我們都會心地大笑,拘謹的氣氛一掃而光。

聊了一會,當我把作協換屆選舉內定候選人的事告訴他,他說確實有這樣的事,不過現在已經不是問題了,讓我不要為此再糾結了。

從他的辦公室出來,我就感覺這位老鄉是一位頭腦睿智、辦事幹練、富有正義感的領導,是一位值得信賴、值得結交的人。

(三)

財庭先生調入白銀文聯,雖然是副職,但他以一個文化人的責任與擔當,義無反顧地扛起了這面大旗,踐行著播火傳薪、繁榮文化事業的崇高理想。他的到來,就如同一股清風,一條清流,一掃白銀文壇的沉寂和文人之間互相貶損、互相拆臺的庸俗風氣,使之出現了蓬勃向上、團結友好的嶄新局面。他的巨大的凝聚力,使他很快就成為經常活躍在文壇的文朋詩友們的主心骨。

他「在其位,謀其政」,在文聯這個新的工作環境中,他認真調查研究,適時提出了開展「五個一工程」的構想,即「發展一批會員,出一本書,建一個博客,舉辦一場大型採風活動,向上一級推薦一批會員」,他的這些構想既有遠見,也符合實際,實施起來也不是特別費勁。他自己首先建起了新浪博客,每天更新內容。在他的帶動和鼓動下,我們一幫文友很快都建起了博客,每天堅持寫博文,並且互相關注點評,我們寫的博文不斷被一些名氣很大的網站選載,使白銀籍的網友在網絡上形成了一股合力,一種濃厚的寫作氛圍。

財庭先生到白銀不久,一組頌揚白銀人文景觀的古體詩《白銀十二景》新鮮出爐,他把「礦山大爆破」「景泰高揚程提灌」「會寧紅軍大會師」「景泰黃河石林」「大峽水電站」「人民廣場」等12個景點收入囊中,濃墨重彩地向世人推介白銀美景。這組詩發表後,「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大網站、報刊和博客大量轉載,不但在一定層面上提高了白銀的知名度,推動了白銀方興未艾的旅遊事業,並且在文友中掀起了挖掘描寫白銀文化景觀的小熱潮。緊接著,他的《白銀吟》《西區吟》《金溝記》等詩詞連篇累牘地發表。他寫的散文《白銀的綠》,用滾燙的文字熱情地謳歌幾代白銀人在一片荒漠的戈壁灘上搞綠化、建設美麗家園的事跡,使每一個讀者都產生強烈的共鳴,對第一代白銀創業者產生深深的敬意。

財庭先生並不是一個只會讚美,不會批評的「歌德派」作家,他寫的關於白銀文化現象思考的文章,對這座城市存在的文化氣氛薄弱、整個城市的建築缺乏文化內涵的現象進行了批評,如西區人民廣場圖騰柱上的對聯粗製濫造,一大公園裡僅有的幾副石刻對聯還上下聯顛倒,白銀街頭絕大多數鋪面的牌匾千篇一律的電腦製作,一些街道、道路名稱不是「北京路」就是「天津路」,雖然「高、大、上」,但缺乏地方特色和個性色彩的現象都坦率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雖然他的發聲常常被城市裡巨大的喧囂聲淹沒,但他作為一個文化人的責任感不會被淹沒,並且還引起強烈共鳴。

財庭先生對文化事業的那股執著是常人難以比肩的。在他的協調和推動下,「白銀市詩詞楹聯家協會」應運而生,該協會把全市一大批愛好詩詞、楹聯、歌賦的寫作者凝聚在一起,開創了白銀詩詞楹聯創作的新局面。應該說,沒有他,就沒有白銀詩詞楹聯事業今天這樣繁榮興旺的局面,他才是白銀詩聯最大的功臣。

財庭先生從文聯調入市黨史研究室後,他立即著手策劃編輯《中國共產黨白銀歷史·第一部》。他廣泛發動全市體制內和體制外的黨史研究者、愛好者,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深入調查,鉤沉歷史,潛心研究,去偽存真,在最短的時間內就使白銀歷史上第一部黨史讀本問世,為廣大黨員群眾學習了解白銀黨史、革命史和經濟發展史提供了較為翔實的資料。

財庭先生正如一句老話說的,是一位「幹一行,愛一行」的人,他就是一粒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來到報社,從工作性質上說,是最適合他的工作。在報社,他推行開門辦報,把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欄目,交由地方文化人承辦,並且在社會上聘請評報員,對報紙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糾正,使得這份報紙辦得越來越好。

在白銀廣大作家的一致呼籲下,財庭先生擔任了第五屆作家協會主席。他一上任,就策劃出版《白銀作家作品集》。在沒有經費保障的情況下,他多方協調運作,終於使得這部自白銀市作家協會誕生以來的第一部作品集順利問世。在編輯過程中,他把這項工作交給高振茂和我,他叮囑我們:「你們放開手腳大膽地去幹,有啥問題就來找我,我給你們解決。」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如在編輯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稿件質量確實達不到入編的標準,但要作者修改或者換稿,我倆說話的力度都不夠。我們把這個情況反映給他,他完全支持我們,自己親自給作者打電話協調。由於我們上下同心,凝心聚力,使得《真水無香——白銀作家作品集》如期出版,成為白銀文學藝術界的一件盛事。通過在財庭先生的領導下親自參與編輯這部作品集的工作,我感覺到和他共事,心氣順,幹勁大,再苦再累都在所不惜。

時間是考驗一個人的最公平的平臺。財庭先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很高的文化素養逐步被社會各界所公認。這些年,凡市上的一些重大文化賽事,包括「鳳凰文藝獎(文學類)」和一些行業賽事的評獎,都是他擔任評委會主任。我除了有一屆因有參賽作品沒有當評委外,其他每屆都是評委,有幸能夠在他的領導下工作,因此我對他的工作作風比較了解。每期評定作品之前,他都要給我們開會,強調評委工作的重要性,並且制定嚴格細緻的、操作性很強的評定細則,告誡我們一定要出以公心,不能摻雜任何私心雜念。每次開過會後,他還給我打電話,讓我儘量把所有的參賽作品讀一遍,拿出一個初步方案供各評委參考。由於作為評委主任的財庭對此項工作高度重視,歷屆「鳳凰文藝獎」和其他一些行業獎項的評定工作都進展很順利,確實保證了推出優秀作品的初衷,沒有任何徇私舞弊的成分。如有一屆「鳳凰文藝獎」的評定中,景泰縣的教師王壽嶽,當時連作協都沒有加入,提前我們任何人都不認識他,但他的長篇小說《九家半人》還是被評為一等獎。由於我們確實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進行評定,每屆評選結果都沒有出現過大的爭議,得到了廣大作家和文學愛好者的公認。據我所知,在每次評定工作中,他從來沒有為任何一個人的作品給任何一個評委打過招呼,這在今天這個到處是人情、關係的現實生活中確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是非常可貴的一種精神。我們可以回想一下,現在還有哪些評獎能夠經得起人們的質詢?就連全國文學界的「大哥大」獎項「茅盾文學獎」都貓膩多多,詬病不斷。我一向認為,一個地方有這樣一位堅持原則、掌握公平的牽頭人,是地方之幸,文學之幸。此項工作做好了,人們會認為這沒有啥,一切都是應該的。而要是沒有了這樣一個人掌握公平,出現徇私舞弊現象,評選工作不但起不到好作用,而且往往適得其反,到了那個時候,人們才會認識到公平的重要性和一個行事公平者的可貴性。

財庭先生對白銀文化事業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擅長音律,古典詩詞是他的長項,對聯是他的最愛,他的散文又寫得情景交融,風生水起。他的早期創作我不甚了解,光到白銀以後,就相繼出版了《槐英軒聯稿》《槐英軒文稿》《北方的槐》《中慮堂詩稿》。他撰寫的《白銀賦》榮登《光明日報》,使一座地處西北的礦業城市在全國揚名。為了提高白銀的知名度,他還聯絡組織了全國知名的詩人作家來白銀採風、辦筆會。他心中還有一個宏大的理想,就是要把靖遠縣或者會寧縣帶進「全國詩詞之鄉」和「全國楹聯之鄉」的行列,並且多少年一直在默默無聞地為此而努力。作為一個文化官員,他可以說做到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不要說現在,恐怕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他所能夠達到的高度是很難有人企及的。

(四)

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男子漢的友誼,是建立在互相欽佩、互相欣賞的基礎之上的。我和高財庭先生由於有著共同的愛好、相同的志趣,用現在比較時髦的話叫「三觀」相同,所以,我們的關係越來越親密,雖然他小我幾歲,但我自始至終把他當做自己的老師,其實他不但在寫作方面,就是在處事為人諸多方面都確確實實是我的老師。

我的朋友圈中的文友,應該說都是比較勤奮的。但和財庭比起來,我們就相形見絀,都成懶人了。他對寫作的執著能夠達到痴迷的地步。每次聚會時,其他人都在或高談闊論,或互不相讓地抬槓,他會時不時地從隨身帶的小包裡掏出一張紙,寫下幾句詩,再把這新寫的詩交給每個人傳閱,他非常謙虛地讓大家提修改意見。因為他的態度那麼真誠,誰也不好意思推辭,你一言,我一字,三討論兩修改,一首好詩就這樣「問世」了。他的好多詩作、對聯都是在這種環境中寫出來的。在我們的交往中,有些地方我們同樣走過,一些事情我們同樣經過,感覺平平常常的事,但他總是會賦予其詩情畫意,讓其入詩入聯。如他寫的《白銀十二景》裡的那些地方,我們大多數人都去過,有的地方還去過多少次,就是發現不了多少詩意,可是在他的眼裡就有了詩意,在他的手裡就出了詩。

那些年,在財庭的帶領和影響下,我們大家在寫作上多少都有一些收穫。有些文友就打算結集出書。財庭都給予大家極大的鼓勵支持,凡出書請他寫序者他滿口答應,並且很快付諸實施。我們這些艱難地跋涉在文學之路上的「草根」作家們之所以能夠有一點收成,與財庭先生的鼓勵支持是分不開的。就拿我來說吧,雖然那些年所寫的文字足夠出兩本書了,可要出書還真沒有這個底氣。正在我猶豫不決之時,財庭知道後,極力支持我出書。他當時對我說:你寫的關於黃河題材和塬上農村生活的那些散文,雖然文字功夫上有些薄弱,但很有生活氣息,上了點年齡的人會喜歡,有農村生活經歷的讀者會喜歡,他還慷慨承諾為我寫序。在他的鼓動支持下,我於2009年出了散文集《故鄉流過一條河》,2010年出了詩歌集《鳳凰山放歌》,這兩本書都是財庭寫的序,支持、鼓勵、提攜之情,通過那些真摯的、滾燙的語言表達得淋漓盡致,濃濃的情誼使我銘記終身。財庭先生執掌報社工作後,我的一篇基本上進入「冷藏」狀態的短篇小說《屈吳牧歌》被他推上《白銀晚報》的「長篇小說連載」欄目連載了一個多月,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反響。

財庭先生是性情中人,他用自己手中的一支筆,為文友們鼓勁打氣,擊節助力。這些年,凡誰個人或家庭有大小事情,他都是或作詩或撰聯,表達一份高雅的情意。2010年9月,我響應政府號召提前退休,財庭先生得知後,即刻賦《育紅先生榮退並祝》詩一首:

卌年播火擅傳薪,金鳳翱翔烜白銀

草帽風雲①著隴上,大河波浪壯三秦。

中流砥柱烏蘭石,砂地放歌②自在人。

今日退閒酬好景,揮毫再寫滿園春。

2014年,我想舉辦一場自己的詩歌作品朗誦會,財庭先生不但從精神上給予鼓勵,而且從各個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他派報社記者對我進行了專訪,在《白銀日報》和《白銀晚報》開專欄進行宣傳造勢,他還專門為我舉辦這場朗誦會而寫詩鼓勵,詩曰:

宋育紅先生「白銀之戀」詩歌朗誦會志禧

花好月圓時正秋,高朋滿座逐風流。

白銀之戀輕歌洽,金鳳其鳴曼舞柔。

石聳千尋生細靄,河芬兩岸起新猷。

登高一振開胸次,鼓浪揚帆爭上遊。

我時常在想,作為一個自幼熱愛文學寫作之人,期間經歷了那樣多的曲折和坎坷,而在幾乎心灰意冷的暮年,還能夠有一些收穫,這應該是命運的安排,是上天的眷顧,使我能夠結識高財庭這樣一位具有俠肝義膽、古道熱腸的文友,能夠得到他的真心誠意地幫扶,這是我的「文運」發生重大轉折的開始,是我邁過坎坷步入坦途的徵兆,先生是我的在文學之路上前行的福星。

那年財庭先生的大作《白銀賦》榮登《光明日報》,文友們在一起舉杯慶賀。那天我由於興奮,喝得有點高。回到家裡,突然有了一股想寫點文字的衝動。打開電腦,在微醉的狀態下,磕磕絆絆地敲打出這樣數十行字:

寫給一棵巨槐

——致槐英軒主潤林先生

在泥濘的道路上

你高擎一面文學的大旗

引領我們艱難地前行

在貧瘠的田野裡

你手扶一副破舊的犁鏵

聚攏我們不懈地耕耘

在槐葉飄落的季節

你用春風般的笑臉

賞析我們微不足道的收成

你是春天的細雨

一點一滴

滋潤著我們乾涸而荒漠的心靈

你是夏日的巨槐

一枝一叉

為我們撐起納涼的樹蔭

你是秋風中的一片楓葉

一經一絡

都透視著一縷縷博大的溫情

你是嚴冬裡的一束火苗

一跳一躍

都烘烤著一顆顆冰冷的心

朋友圈中有了你

新朋舊友

都連結出濃厚的真情

老鄉圈中有了你

廟堂草野

都飄蕩著悅耳的鄉音

文學圈裡有了你

石板開花 枯木逢春

荒蕪的土地四季綠草茵茵

(五)

五月,正是白銀大地槐樹吐蕊、槐花飄香的季節。可是,今年的五月,白銀的大街小巷那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槐樹上,那倒掛著的一簇簇、一串串潔白的槐花,卻如同一串串欲滴的淚水。

儘管我們所有人都在心裡極度地牴觸那個事實,可是,噩耗還是傳來,高財庭先生永遠閉上了那雙睿智而善良的眼睛,他永遠地離我們而遠去了。

烏蘭垂淚,黃河揚波;祖厲風悽,屈吳嗚咽!

悼念財庭先生仙逝的哀詩、輓聯從遙遠的京都、從省城蘭州、從全國各地雪花般鋪天蓋地地飛來,哀樂低徊,悲風悽悽,為大黃河和黃土地的優秀兒子的英年早逝而悲傷,而痛哭,而悼念!

我懷著十分沉痛的心情,撰寫了一副輓聯:

高巷畫溜盤③,城中④沐筆灰,箭道聽鹿鳴⑤,法泉鑲陳墨⑥,傳薪播火報桑梓,淺草低吟,巨槐高聳,魁星忽隕誰能信?

銅城著紅史⑦,官報扛旌纛,光明載文賦,楹對列百強,種月耕雲寄嶽河,烏蘭垂淚,祖厲嗚咽,文苑痛失領路人。

高財庭先生就這樣撒手人寰,他的離去,給所有得到過他的幫助鼓勵支持的文朋詩友們心裡造成的嚴重創傷,是不可能在短期內撫平的。

他的離去,給一個地方的文化事業造成的巨大空白,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是不會有人來代替的。

有一位詩人說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高財庭先生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他對文化事業孜孜以求的精神永存,他留下的那些寶貴而豐富的著作,將會激勵我們不斷地奮鬥,不斷地進取。報答他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一個像他那樣的人,善良、大度、勤奮、熱忱!

(2020年8月28日於白銀·獨石齋)

注釋:

①草帽風云:指作者1973年在《甘肅日報》發表的散文處女作《一頂草帽》。

②沙地放歌:指作者新浪博客名稱「烏蘭獨石的老沙地」。

③畫溜盤:靖遠鄉間兒童玩的一種遊戲。

④城中:指靖遠城關中學,先生曾在此任教。

⑤箭道聽鹿鳴:靖遠鹿鳴園的老地名叫「箭道」,「聽鹿鳴」指先生曾是鹿鳴園改造建設的主要策劃者和負責人。

⑥法泉鑲陳墨:法泉指法泉寺,現山門牌匾「法泉寺」為先生與國民黨元老陳立夫老先生書信聯繫請來的。

⑦銅城著紅史:指先生主持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白銀歷史·第一部》。

作 者 簡 介

宋育紅,1953年生於甘肅靖遠。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原白銀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曾任白銀區文聯主席、文學雜誌《金鳳凰》主編。出版散文集《故鄉流過一條河》,詩歌集《鳳凰山放歌》。作品曾獲白銀市鳳凰文藝獎一、二、三等獎。《隴上風情》特邀顧問。

相關焦點

  • 五月槐花滿庭香
    年歲漸長,骨子裡的一點小情小調,引發了我對槐花的痴迷。那時鄉村隨處可見槐花,五月花開季節,樹樹花如雪,絢爛得灼眼。遠遠望去,如無數道瀑布突然靜止在時空裡,讓人產生恍惚的錯覺,仿佛下一秒,瀑布將流動,連同濃鬱的香味,一起傾瀉而下,飛濺於地面,堆成粉雕玉琢的雪山。
  • 《五月槐花香》:半生傷痛,誰與同懷?
    觀看《五月槐花香》,為什麼會有錐心之痛?《五月槐花香》以「坑」開局,沒有過多鋪陳,5分鐘帶你進入劇情。「泛古堂」掌柜佟奉全(張國立飾)收到一件稀世珍寶——「汝窯三足奩」。他想通過這件古董獲取大利,卻被同行沈松山惦記上了。沈老闆登門求寶,佟掌柜不肯轉手。
  • 泉城歷下古亭,五月槐花飄香
    牡丹五月的風,加上了末春的柔暖,舒服暇逸。池塘邊,泉水邊,人漸漸的多了,大明湖裡的歷下亭裡,漁舟晚唱。湖的兩岸柳條漫展,像少女的腰舞動,柳枝嫩芽出綠,更加婀娜。抬頭就見武中奇先生的墨跡【湖光山色】,濃墨重彩添佳境,歷下亭裡名士多。在槐花飄香的一個明媚的早晨,作為武中奇老先生的鄉裡晚輩,隨武老的親侄子武力生先生,一同遊走在五龍潭武中奇故居,聽他講述武老的傳奇事跡。看著30年代山東地下黨省委書記【黎玉】題寫的【武中奇書法紀念館】匾額,真是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團結一致,戰友情深報祖國。
  • 岐黃翹楚 醫者仁心——深切緬懷王翹楚老師(三)
    岐黃翹楚 醫者仁心——深切緬懷王翹楚老師(三) 2020-04-26 15: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散文| 啟程忙,五月槐花香
    忽然想起現代著名作家劉白羽先生《寫在太陽初升的時候》裡的一句話:"那是黎明泛著紅光的日子,那是人們開始啟程的日子。"
  • 菜譜 | 吃膩了蒸槐花 不如來做道脆響槐花雞肉丸
    Delicious            脆響槐花雞肉丸       陽光明媚明媚,行在路上,突聞一陣幽香,仰頭間看到,幾串色澤瑩白如玉的槐花掛在枝頭隨風搖擺,又是一年槐花開。        「槐林五月漾瓊花,鬱郁芬芳醉萬家,春水碧波飄落處,浮香一路到天涯。」        不知不覺間,街頭槐花開成海,爬上山頭提一竹籃捋花入菜,可賞可食的洋槐花真是美味極了,沾了人間煙火的槐花,有著濃濃的家鄉人氣,那一口槐花香味,是多少人春季的桌上珍饈?又承載著多少人童年時的記憶?
  • 槐花麥飯——記憶中「媽媽的味道」
    諸如洋槐此種長得彎彎曲曲,況且一到秋季就漫天飄葉,冬季便是孤零零的一樹幹支的喬木是不適合作為景觀樹在城市栽植的,可日子進了五月,沒有洋槐樹的縣城卻開始飄忽著若有若無的槐花香——這是隨著清風從北山遊走而來的,還是圪蹴在超市門口,挎著盛了槐花的籃子的老太太們帶來的清香?走在樓道裡,一縷槐花與蒸汽相互糾纏的香味撲面而來,我的心忽地回到了十公裡之外的家——生長了三十多年的老屋!
  • 深切緬懷!臺山鄉親、香港美心集團創辦人去世
    深切緬懷!來源:南方都市報、環球時報、江門廣播電視臺原標題:《深切緬懷!
  • 駕鶴歸去佑長樂,但留芳華滿人間——深切緬懷邵敬於老院長
    駕鶴歸去佑長樂,但留芳華滿人間——深切緬懷邵敬於老院長 2020-10-13 19: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槐花(1349)
    今天的話題,槐花。為了完成微信運動7000多步的任務,得到大家的點讚,我每天都要抄近路步行上班,路過一個大的農貿市場。春風一夜庭前至,槐花十裡不勝香,這幾天,正趕上槐花盛開的季節,商貿市場處處瀰漫著淡淡的,甜甜的槐花香味。
  • IAPA|紀念·為師為藝,篤誠人生——深切緬懷李宏仁先生
    ,二年級李宏仁和蒲亦莊先生教石版畫。李宏仁先生的《趙一曼烈士像》塑造了端莊、溫雅,而內心無比堅定的女英雄形象,品味很高,是公認的很成功的作品,這是多年來李先生對石版畫套色難題攻堅的成功。把有限的色版疊印發揮到極致,保持多種色彩顆粒的獨立性,掌握畫面柔美和微妙的過度變化,這是李宏仁先生追求的藝術格調。「趙一曼烈士像」是他第二創作階段的代表性作品,在中國石版畫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 深切懷念我敬重的恩師劉述先先生
    輓聯是:有恩於我便是恩師先生道德垂千古無緣乎君即充私淑後學文章在方寸                         ——痛悼述先良師,後學吳光敬輓是的,劉先生確是我的恩師,也是我的良師益友。今日陰陽兩隔,我除了內心深切懷念、感恩之外,不能不寫點紀念他的文字。我與劉述先先生的結識主要是源於研究「黃宗羲」的共同學術愛好。
  • 深切緬懷顧天高老師
    我們藉以此文深切緬懷敬愛的師長顧老師!深深感謝慈愛的前輩顧老師!顧老師,您一路走好!在天堂繼續關愛我們! 國際戲劇協會中心主席喬治·烏先生在歐洲賽普勒斯舉辦的「世界古希臘悲劇國際藝術節」上觀看了京劇《王者俄狄》談到:「我們常常在一些古希臘戲劇表演中看到技巧,看不到激情,或者只看到激情,看不到技巧。而在中國京劇藝術家翁國生身上,我卻看到了精緻的京劇表演和充滿激情的古希臘悲劇人物的心靈震蕩共存一體,翁國生先生的表演太令人震撼了!」
  • 懷念我的良師益友許茂春先生
    早上看到微信群上消息,泰國僑領、中國人民的好朋友、世界首位僑批郵集大金獎獲得者、著名僑批專家許茂春先生於2021年1月27日永遠離開了我們
  • 緬懷黃易先生,黃易先生千古!
    生命中總有那麼多事情很突然,比如,昨天黃易先生去世的消息在小編的朋友圈炸開了鍋,也有很多的大V寫了追悼黃易先生的文章,懷念一代武俠巨匠 ,今天 ,我們也來分享一下關於黃易先生,俠友們都有哪些想說的。 雖然現實裡不認識他,可是讀過很多作品,覺得好像就是自己身邊的長輩一樣。
  • 滿樹如雪的槐花 在風中搖晃 像沉甸甸的牽掛 在歲月深處 明媚如霞
    一詩一文每一天的原創詩歌和夢想,不要再和我擦肩而過《記憶裡的槐花》文/耿建文陝西炊煙彎彎曲曲的走來,槐花聲勢浩大白刷刷,溢滿枝頭的花香那些一窮二白的記憶,置放靈魂深處《五月槐花香》文/李一卉五月的天最長情,千樹盡綠,萬枝齊發,紫燕穿雲,雀兒喜唱。
  • 深切緬懷│著名秦腔板胡演奏家孫志學先生逝世
    著名秦腔板胡演奏家、原西安市五一劇團一級演奏員孫志學先生,2020年12月13日0點23分逝世,享年74歲。三意社排演樣板戲《杜鵑山》,作曲家郭石夫先生稱讚說:「戲曲樂隊能有這樣正宗的西洋樂器演奏員,真是難能可貴!」正因為孫志學的演奏技藝得到了戲劇界的認可和推崇,所以,易俗社曾特邀他隨團三次晉京向中央領導匯報演出。 文革後,已過而立之年的孫志學毅然改攻秦腔板胡演奏,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幾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和實踐,最終成為一位傑出的板胡演奏家。
  • 深切緬懷電影配樂大師莫裡康內
    莫翁與昆汀莫翁與東木先生緬懷!
  • [詩說時事]庚子清明節深切悼念抗疫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專輯(總第12輯)
    英雄遍地何嗟少,仙鶴漫天魂覺疲。戰罷瘟神留綺卷,以詩證史著先機。祭奠忠魂承血脈,緬懷烈士繼光榮。初心永在雄四海,浩氣常存耀九穹。築夢圖強多壯志,復興路上建新功。王東慧緬懷武昌醫院院長劉明智先生掛帥衝鋒不顧身,瀟瀟淚雨哭英魂。甘將熱血酬荊楚,總把丹心獻病人。愛灑江城常廢寢,逆行魔窟滅瘟神。英雄雖去精魂在,長與山川共萬春。
  • 【MV首發】《夢裡槐花開》:清新有境,唯美無言
    MV《夢裡槐花開》  清新有境,唯美無言  文字/攝影 阿明 《夢裡槐花開》,是一首抒情音樂小詩,由中國經典民歌《槐花幾時開》衍生,也是阿明「新」民歌系列之一,比如「新瀏陽河」、「新洪湖水」、「新敖包相會」等,只是它不直接套用原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