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當全世界的目光都在關注美國大選時,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卻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爭。
亞美尼亞處於弱勢一方,他們總理的夫人、兒子都被迫上了戰場,可見這場戰事到了什麼一個什麼樣白熱化的程度。
亞美尼亞曾經是前蘇聯的一部分,1990年蘇聯解體後,亞美尼亞才獲得獨立,它的人口只有區區300多萬。
可就是在這個彈丸之地上,曾經誕生了一名偉大的導演,他的名字叫做謝爾蓋·帕拉傑諾夫,他是世界電影史一座永恆的豐碑。
一、因「大逆不道」行為被判5年勞役
在世導演中,被公認為排名世界第一的導演戈達爾,他曾經這樣評價帕拉傑諾夫:
「曾有一座電影的神廟,那裡有光,有影像和現實,這座神廟的主人就是帕拉傑諾夫。」
帕拉傑諾夫出生於1924年,他的父母都是亞美尼亞人,他一出生就展現了驚人的繪畫天賦,此外他從小就對電影和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
從俄羅斯電影學院畢業後,他開始了自己的導演生涯,憑藉《Andriesh》、《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等作品,逐漸聲名鵲起。
帕拉傑諾夫是雙向戀,這在前蘇聯是大逆不道的行為,1973年他被蘇聯當局逮捕,判處5年勞役,當時世界電影圈聯合起來為他聲援,他僥倖躲過了牢獄之災,卻被逐出莫斯科,來到了亞美尼亞。
對於他個人,這是個天大的不幸,但對於亞美尼亞這個國家,卻是一個天大的幸運。
以後提到這個國家,人們都會想起這個國家有一位天才的導演,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一下這位導演最富盛名的作品——《石榴的顏色》。
二、影史最特殊電影,上海展映觀眾一半離場
上世紀60年代,美蘇正在冷戰期間,雙方除了軍事上互相比拼外,在電影上也是你追我趕。
1968年,美國的庫布裡克拍攝了《2001:太空漫遊》,定義了什麼叫「科幻片」,如今科幻片已經是一個很成熟的電影門類了。
1969年,蘇聯的帕拉傑諾夫拍攝了這部《石榴的顏色》,定義了什麼叫「詩電影」,直到現在這個類別只有這一部孤片。
什麼叫「詩電影」?
簡單來說,看完一部電影就像讀了一首長長的詩。
這位天才導演將影像和文字的藩籬徹底打破,他用一種靜態的畫面表達了一位行吟詩人的異想世界,影片中詩歌和畫面交替出現,互相彌補契合,形成了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學享受,就像王維的詩歌那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影片在構圖和色彩上,已經達到了一種極致。
每一幀的畫面,都像一幅油畫,閃耀著神性的光輝。帕拉傑諾夫堅持用中近景和特寫來呈現畫面,大膽摒棄了縱深鏡頭和廣角鏡頭,使得每個鏡頭就像一個有著特殊隱喻的詞彙,最後連綴成一個詩篇。
看完這部電影,你第一個反應是「原來電影還可以這樣拍」。
你會深深領悟到,電影是可以作為一種特殊語言而獨立存在的。
如果說諾蘭的電影是「燒腦電影」,大衛·林奇的電影是「夢電影」,那麼帕拉傑諾夫的電影就是「詩電影」。
「燒腦電影」和「夢電影」你還有跡可循,能看出個大概的內容,而「詩電影」極度抽象,全片沒有對白,甚至缺乏情節,你只能如墜雲裡霧裡,不辨西東。
帕拉傑諾夫就是在1968年回到亞美尼亞拍攝完成了這部作品,本片原名叫《薩雅·諾瓦》(Sayat Nova),可惜作品一問世就引發了軒然大波,當局請他喝茶,讓他重新剪輯電影,最終才完成這部79分鐘「閹割版」的《石榴的顏色》,原版的作品已經永遠無法和觀眾見面了。
正因為「詩電影」的曲高和寡,註定了《石榴的顏色》是一部極具爭議的作品。
一方面《石榴的顏色》是影史無可爭議的神作,是很多電影學院課堂上的教材。一方面它又因片中無對白的濃濃的宗教儀式,又被IMDb的網友被評為「最難以理解的電影」,稱它為「邪典片」。
2015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本片第一次與中國觀眾見面,它的票很快售罄,可是才真正觀影不到半個小時,影院裡卻走了一半的人。
半個世紀,50年過去了,人們試圖重新接近它,發現它依然遙不可及。
三、影片其實講述了一場「不倫之戀」
有人或許會問,皮哥,你說得那麼神乎其神,你自己看懂了嗎?
老實說,皮哥也沒有看懂本片的故事情節,只是驚嘆於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電影呈現得如夢如幻的質感。
不過,2006年,義大利播出了一部紀錄片《追憶<石榴的顏色>》,片中帕拉傑諾夫曾經的助手向我們揭秘了這部影片的大概情節。
影片講述了一位吟遊詩人悲慘的一生,他被選入宮廷,成為了一名宮廷詩人,卻意外和皇后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事情敗露後,詩人逃出宮廷,流落人間,他目睹了人世間的殘局,在鬱鬱寡歡中走向死亡。
我們之所以看不懂情節,是因為導演用一種極度抽象的手法來講述故事。
我們就拿詩人和皇后的愛情這一段舉例吧。
兩個人分別出鏡,但從不同框,代表愛而不得。
兩個人一個手捧蕾絲,一個手舉樂器,代表各自的身份。
兩人都面無表情,動作機械,這是刻意營造一種宗教般的儀式感。
接著詩人拿出一隻白玫瑰,代表愛情告白。
詩人拿出一隻海螺,掠過胸前,海螺就成了愛情信物。
皇后拿著海螺,掠過蕾絲花邊,就代表愛情之火已在胸中燃燒。
詩人和皇后同時摘下戒指,代表兩人有了私奔的想法。
而詩人和皇后是同一個演員飾演的,代表兩人愛得不融為一體,不分彼此。
……
看看吧,一場不倫之戀被層層拆解,最後成了一場盛大而詭異的宗教儀式,越是愛得熾烈,越是表現得克制;越是見不得光的戀情,越是要用神聖的宗教儀式來表現,兩種極端的碰撞產生出了強烈的藝術美感,即使你沒看懂影片,也能體會到導演溢出屏幕的才華。
恐怖的是,這樣的設計不只是一處,在1969年電影工業還不發達的年代,這部影片就是憑藉導演無比瑰麗的想像完成了這種極端形式主義的表達,觀看本片更像是一次朝聖,一次對精神世界的洗滌,我們仿佛走進了一個天才的內心世界。
看完本片,皮哥一直在想,影片為啥名叫《石榴的顏色》?
石榴的顏色,就是鮮血的殷紅色,影片中大部分人群都是機械重複無意義的,只有一尺白布上的石榴,被打碎後,它的汁液飛濺,暈染開來,仿佛吟遊詩人湧動的內心一般,給人荒蕪的世界注入一絲跳動的生命力。
詩人永不死去,他的繆斯永生。
最後,皮哥想告訴大家《石榴的顏色》已經可以在國內直接線上觀看,各位朋友在閒暇之餘,在彈幕護體下,不妨來一次靈魂的震顫吧。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