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先愛上他的》可以說是近兩年一直在我心頭記掛卻一直沒有看的一部電影,今天終於看完它,感覺如釋重負但又沉重無比。
作為華語影壇鮮少的同志題材電影,電影本身卻一點沒有稚嫩的影子,反而充滿成熟的張力。故事從一筆保險金開始,在國中男生宋呈希的獨白和視角中展開,講述了為了「爭奪」保險金,媽媽陳三蓮和「小三」阿傑的故事。
故事也很簡單,宋呈希的爸爸宋致遠是一名老師,也是一名同性戀者。在劇院做志願活動時認識了阿傑,陷入了愛情。之後因為需要正常的婚姻而離開了阿傑,與陳三蓮結婚,生下了宋呈希。多年之後宋致遠得了癌症,因為希望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做自己,而向妻子坦白離婚,搬去與阿傑同住,然而陳三蓮誓死不離婚。直到宋致遠死後陳三蓮發現宋致遠的保險金受益人是阿傑,因此陳三蓮找到阿傑,想要回保險金。
因此,「誰先愛上他的」也就成為了這部電影的主線問題。
這部劇非常妙的一點就是宋呈希這個人物,他幾乎就是整部電影的動線,也是作為觀眾窺刺這個故事的窗口。因為和媽媽吵架一氣之下賴在了阿傑家,他跟著阿傑去劇院,看阿傑排戲,阿傑看似痞裡痞氣但對他無形中帶著照顧,也讓他自己不斷顛覆「阿傑是壞人」的印象。而陳三蓮放心不下宋呈希不得不反覆來阿傑家送這送那,也因此和阿傑,這個對她而言的「小三」摩擦不斷。
這部電影有趣的一點就是,每個人都是那麼的可憐,但每一個人活得都是那麼地誠懇真摯,愛得那麼勇敢。
陳三蓮被丈夫騙了十幾年,但因為她愛他,在他說出自己是同性戀那一刻立刻就說「我原諒你」;面對阿傑的母親,她始終說不出阿傑的真相,雖然最後還是鼓起勇氣說出來了,但那一刻,我相信她是後悔的;她是多麼的恨,但又是那麼的愛,她是最可憐的那個,但卻只能在廟前哭訴。她以為的幸福家庭其實只是虛空的假面,但在她真正了解阿傑和他們過去的故事之後,在他看到阿傑為了給宋致遠的換肝手術而借高利貸之後,在她看到阿傑忍著腿斷了的痛依舊要趕上話劇的首演,只因為那天是宋致遠的百天之後,她選擇了放手原諒。
阿傑愛一個人愛了十幾年,願意為了愛人和他一起剃光頭髮,願意一直等著他,願意載著苟延殘喘的他去看兒子,也願意傾其所有陪著他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宋致遠死了之後,他強忍著悲痛假裝是醫院給陳三蓮打電話通知她來見最後一面,只因為在法律上,他自己什麼也不是;宋致遠死了之後,他依舊熟稔地帶著宋致遠愛吃的小籠包來醫院卻發現斯人已逝。
所以問題是那筆保險金麼?不是,陳三蓮去爭的不是保險金,而是一口氣,是發現生活的真相之後心裡所有的不甘和憤怒。
而誰先愛上他的重要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愛本身,已經足夠戰勝所有的恨。
但愛可以戰勝所有麼?
2019年,臺灣通過了同志婚姻合法的法案。之前,我總覺得,愛無所不能,因此也可以戰勝一切。但我不懂的是,愛再強大,也戰勝不了很多世俗章規:明明是愛人,卻無法行使愛人的權利;明明愛是每個人的自由,但同性戀卻會被提出來反覆鞭笞,被所有人進行非道德的道德審判。也因此衍生了多少悲劇,傷害了多少像陳三蓮那樣的人。
電影裡,那場戲落幕之後,阿傑的母親帶著花給兒子一個溫暖的擁抱;陳三蓮放棄了保險金,與兒子的關係逐漸回暖,兩個人走在街上吃著不健康的炸雞排,唱著那首峇里島,夢中的峇里島。我忽然很希望我們所有人都可以生活在峇里島,夢中的峇里島,那裡可能有美麗的沙灘和大海,壯麗的日出和夕陽,但更重要的是,在那裡,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勇敢地愛,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