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的小李是一名傳說中「程序猿」,從大學畢業後就在一家IT公司工作,日常過著「996」的生活。最近幾個月,因為參與一個重要項目,小李的工作量比平常大了許多,每天面對電腦超過10小時,除了吃飯、上廁所幾乎不起身。終於等到項目完成了,小李卻發現自己出現左側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外側的放射性疼痛,小李以為是之前久坐導致的,因為症狀不嚴重也就沒有在意,可一段時間後,疼痛並沒有緩解反而加重,到了晚上都睡不著覺的地步,小李才開始害怕,趕緊到附近的醫院做了個檢查,醫生告訴他這是腰椎間盤突出導致的坐骨神經痛,小李頓時懵了,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患上腰椎間盤突出症,又怎麼會坐骨神經痛!
什麼是坐骨神經痛?哪些原因會導致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是人體最長最粗大的一條神經,它起源於腰骶部的脊髓,由第4、5腰神經和第1、2、3骶神經前支發出,自梨狀肌下孔穿出,經臀部和大腿後側繼續下行,在膝關節後側膕窩位置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分別進入小腿深部,一直到足部。坐骨神經縱貫整個下肢,起著管理和支配下肢肌肉感覺和運動的重要作用。
坐骨神經痛,則是指坐骨神經受到壓迫而發生炎性改變,從而產生沿坐骨神經通路(腰、臀、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及足外側)以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症候群。多種原因可導致坐骨神經痛,而根據來源的不同,坐骨神經痛可分為:根性坐骨神經痛、從性坐骨神經痛及乾性坐骨神經痛。
根性坐骨神經痛——又稱上段坐骨神經痛,常見的原因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等腰部疾患,導致神經根受到壓迫或刺激,神經根支配區域出現麻木、疼痛、酸脹、畏寒等症狀。其中,腰5神經根受累,常表現為腰、臀後部酸痛,大腿後側及小腿前外側至足內側酸脹、疼痛、麻木、畏寒,大拇指也可受累。骶1神經根受累,常表現為腰、臀後部的酸脹、麻木,以及大腿後外側、足背外側至足小趾、足跟、足底的酸脹、疼痛、麻木、畏寒等症狀。叢性坐骨神經痛——又稱中段坐骨神經痛,為位於盆腔的骶叢受到壓迫或刺激所致,這一類比較少見,常見原因包括骶髂關節炎、盆骨外傷、糖尿病、子宮附件炎等婦科疾病等。表現為腰、臀、腿部多個位置,乃至整個下肢的疼痛、麻木等症狀。乾性坐骨神經痛——又稱下段坐骨神經痛,主要為坐骨神經在盆腔出口處以及下行路徑上受到壓迫或刺激所致,常見的病因包括梨狀肌損傷症候群、坐骨神經本身的局限性損傷(如刺傷或彈片傷)、神經纖維瘤、下肢血管瘤等,疼痛常由臀部向股後、小腿後外側及足外側放射。
所以我們看到,坐骨神經痛只是一個症狀,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腰骶神經根炎、梨狀肌症候群等多種疾病都可能導致坐骨神經痛。所以,當出現下肢放射性、反射性、牽涉性疼痛時,在警惕坐骨神經痛的同時,也要警惕坐骨神經痛背後的其他疾病,應及時去正規醫院就診,明確病情對症治療。
在坐骨神經痛的諸多原因中,腰椎間盤突出症是最為常見的,尤其是第4~5腰椎間盤或第5腰椎~骶骨間的腰椎間盤突出,就容易壓迫到坐骨神經根而引發坐骨神經痛。不過,雖然大多數坐骨神經痛可能就是腰椎間盤突出症,但也不能排除其他原因,而且也並非所有腰椎間盤突出症都會導致坐骨神經痛。所以,如果簡單診斷為「坐骨神經痛」而不探求其背後原因就盲目治療,或者直接把坐骨神經痛當作腰椎間盤突出症來治療,都是錯誤的做法。
什麼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為什麼年輕人容易患病?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指因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在外界因素刺激下,致使纖維環破裂,髓核從破裂處突出,而對相鄰組織產生刺激或壓迫,導致腰腿部發生一系列疼痛、麻木、酸脹等症狀的疾病。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主要症狀包括:
腰痛——多表現為持續性的腰背部鈍痛,在腰背部受壓或用力時疼痛加重,如站立或行走時,在臥床休息時疼痛得到緩解。有時候也會表現為腰部痙攣樣劇痛,急性發作,患者往往需臥床休息。
腿痛——下肢放射性疼痛,也叫坐骨神經痛。在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中,約90%的患者會出現腿痛,通常腰痛會發生在腿痛之前,或者二者同時發生。輕者表現為從腰部到大腿及小腿後側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有時候可至足底;嚴重者則表現為由腰到足部的電擊樣劇痛,且多伴有麻木感。
間歇性跛行——患者因腰腿部受累,在行走一段路程後,往往因一側或兩側腰酸腿痛、下肢麻木無力,而出現跛行,不得不蹲下或坐下休息,在休息後症狀得到減輕或消失,又才能繼續行動,所以稱為間歇性跛行。
下肢發麻、發冷——多隨坐骨神經痛而發,主要表現為下肢肌肉酸脹、麻木或皮膚麻感和觸覺減退,部分患者會有下肢發冷、發涼,為椎間盤壓迫或刺激到周圍交感神經所致。
馬尾症候群——馬尾神經由脊髓發出,行走在腰骶椎椎管內,主要管理會陰部即騎馬時與馬鞍接觸的部位的感覺和運動功能。當椎間盤突出壓迫到馬尾神經時,則可引起會陰部麻木、大小便無力或失禁等症狀,男性可能出現功能性陽痿,女性可出現尿瀦留及假性尿失禁,即馬尾症候群。
足下垂——患者因長時間、嚴重腰椎間盤突出(L4/5)壓迫L5神經根,導致神經功能異常,則可能出現足下垂,主要表現為足背伸無力,走路時常出現一隻腳拖地的體徵。值得注意的是,足下垂一旦出現,即使通過手術解除神經根壓迫也難以恢復。
其他疼痛——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也可出現下腹部、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的疼痛,不過多表現為牽拉痛。
一般關節病高發於中老年人,但腰椎間盤突出症卻高發於20~40歲青壯年,為什麼年輕人容易患腰椎間盤突出症呢?這與椎間盤退變年齡以及環境因素的刺激都有關係。
01 / 椎間盤退變發生的年齡比想像中早
椎間盤退變,實際上從20歲之後就已經開始。椎間盤的結構包括外部的纖維環和內部的髓核,髓核富含水分而具有彈性,使椎間盤緩衝和吸收震蕩的能力,但在20歲以後,隨著年齡增長,椎間盤的水分會逐漸喪失,這就導致其彈性下降脆性增加,在外部因素刺激下,纖維環就容易出現破裂,發生椎間盤突出。所以,在20歲以後,青年人已經有了患病的內在基礎。
02 / 青壯年腰部更容易遭受各種損傷
20~40歲年齡,尤其是這個年齡段的男性,可能是人生中工作最為忙碌的階段,大多數體力活都是由這個年齡段的男性來完成。在從事繁重的勞動過程中,過度負重、頻繁彎腰會導致椎間盤慢性損傷累積,累積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發生纖維環破裂。除了體力勞動者,運動員因為長期從事劇烈運動也容易損傷椎間盤,長期久坐的上班族,也容易發生腰肌勞損、腰椎生理曲度改變,同樣容易發生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症導致的坐骨神經痛,該如何進行治療?
不管什麼原因導致的坐骨神經痛,患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查明原因,才能對症治療,如果僅僅針對疼痛來止痛,坐骨神經痛就可能反覆來襲。而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症導致的坐骨神經痛,其根源在於腰突,患者的治療也要以治療腰突為主。
01 / 改正不良習慣
患者在確診腰椎間盤突出症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改正不良習慣。這包括三個方面:
避免不良姿勢——在生活和工作者,要避免久坐、久站,不要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避免腰部發生慢性勞損;無論是坐、臥、行,都要避免彎腰塌背,要讓腰椎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
改變運動方式——在從事體育鍛鍊時,要避免劇烈運動,尤其是有強烈扭動腰部或者加重腰部負重的運動,比如打籃球、踢足球、一些舞蹈、舉重等等,以免加重腰部損傷。
避免不良睡姿——首先要選擇一張合適的床,床墊不可太軟但也不可太硬,儘量貼合正常的腰椎生理度曲,夜間睡覺時宜仰臥,側臥時蜷曲幅度不可太大。
02 / 適當休息
在疼痛發作期間,患者則要減少腰部活動避免壓迫加重,宜多臥床休息。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症早期的患者,通過臥硬床休息3~4周,往往症狀就可以自行緩解。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臥床休息並不是指完全不運動,可以在不加重疼痛的基礎上適當翻身,並且應該適當活動其他全身關節,避免肌肉萎縮。
03 / 冰敷
患者在確診病情後,可以在家中準備一些冰袋,在坐骨神經痛發作之後,可以通過冰敷下背部的方法來緩解疼痛。每隔2~3小時冰敷一次,每次15~20分鐘左右,堅持冰敷2~3天,可以有效減輕炎症,從而緩解疼痛症狀。
04 / 止痛治療
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來講,止痛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疼痛長期不得緩解,患者活動受限、長期臥床,就會導致肌肉萎縮乃至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危險,嚴重者不但加重腰椎間盤突出症病情,甚至威脅生命。所以,通過止痛治療讓患者恢復正常的生命活動,也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重中之重。
外用藥物——比如中藥膏藥,對於疼痛較輕的患者可以採用這種治療,其不良反應較小;
理療——通過熱療、磁療等物理治療,或者中醫的推拿按摩、針灸,可以減輕肌肉痙攣,緩解疼痛症狀。
口服藥物——對於疼痛較重的患者,通過外用藥、理療效果不佳,則要口服止痛藥物來治療,常用的藥物為非甾體抗炎藥,如果效果不佳則可能要應用激素。
打封閉——如果通過上述治療仍不能緩解疼痛,則可能需要打封閉治療,即將糖皮質激素直接注射到患病關節處,從而達到快速止痛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理療還是藥物治療,都應該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像按摩不當反而會加重壓迫,濫用非甾體抗炎藥、激素則可能產生不良反應,所以一般不建議患者自行用藥。
05 / 外科治療
在保守治無法控制病情的情況下,患者可以通過外科手段來改善病情。常見的外科治療方法包括中醫小針刀、可視針刀鏡、關節鏡等微創治療。外科手術或多或少是有風險的,患者應儘量避免手術,做好保守治療,但如果病情嚴重,比如失去站立行走的能力,則應該積極考慮手術,以免癱瘓在床導致其他器官出現更為嚴重的病變。
06 / 運動治療
在所有骨關節病的康復治療中,運動治療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運動治療也是最容易被忽視。我們關節的穩定性,受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等軟組組的健康程度影響,如果肌肉、韌帶鬆弛,就會導致關節在運動時失穩,更容易發生損傷。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原本因腰腿疼痛導致活動量下降,肌肉和韌帶功能退化,反過來又會加重病情,如果不堅持功能鍛鍊,就會陷入到惡性循環之中。
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嚴重程度來制定鍛鍊計劃,這樣才能既達到治療效果,又避免運動不當加重病情的風險。對於早期的患者,我們建議日常堅持仰臥交替抬腿、仰臥踏自行車、小燕飛等鍛鍊方式,同時可以適當做步行、遊泳等運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