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記者吳振東 趙逸赫)居委會、業委會……你可知還有個「樓委會」?記者近日在上海基層走訪看到,一項在商務樓宇內建立「樓委會」的制度受到白領們普遍歡迎。「樓委會」既抓治理,也抓黨建,在助力樓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更把許多年輕人聚在了黨組織周圍。
成立於2020年7月的上海首家「樓委會」,建在金沙江路兩側的近鐵城市廣場內。記者到此採訪時,「樓委會」工作人員先談起一段歷史——
「紅軍長徵途中,某團三連負傷掉隊的支委、副連長李玉勝在極度艱苦情況下,將全團失散的29名傷員收攏起來,成立臨時黨支部。一群年輕人在黨支部帶領下,靠著跟黨走的堅定信念,歷經艱辛終於回到黨中央身邊。」近鐵「樓委會」駐點黨建指導員孫敏莉表示,「『草地黨支部』的故事為我們做好城市白領黨建工作,凝聚當代青年提供了諸多啟示。」
生活的日常,也強化著對於長徵歷史的感知。翻看地圖,近鐵城市廣場所在的上海市普陀區,不少路名蘊含長徵元素。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瀘定路、丹巴路……「工作、生活都在這些路上,更該從紅色歷史中汲取養分和智慧。」孫敏莉說。
人在哪裡,黨員在哪裡,黨的建設就推進到哪裡。這既是寶貴經驗,更是與時俱進的探索。「樓委會」就是一種黨建引領下的樓宇自治新模式。「樓委會」有樓宇聯合黨委、樓宇治理委員會兩塊「牌子」,形成類似居委會和居民區黨組織的治理模式。在近鐵城市廣場,「樓委會」服務的白領超過1.1萬名。
實際上,上海各區政府此前已建立「樓長制」為樓宇企業提供政務服務。但上海商務樓宇多、企業體量大,靠每個樓長團隊定期上門問需,難免覆蓋不到位。「樓委會」則能在最敏銳的「神經末梢」實時收集樓宇企業訴求、白領所思所盼,快速連結和整合各方為企服務資源。
孫敏莉介紹說,針對近鐵城市廣場年輕人多的特點,「樓委會」主動對接相關部門黨務服務、政務服務、公益服務、健康服務等資源,為白領提供「零距離」服務。藉助市場監管所資源,「樓委會」幫助樓宇在引進企業、商鋪入駐前,先期查詢該企業或商鋪投訴量,幫助樓宇產權方、物業管理方規避經營風險。
實體化辦公的「樓委會」,也讓白領「眼見為實」,真切感受到黨組織就在身邊。「更容易找到組織,反映得了問題,辦得了事。」某企業負責人孫先生告訴記者,關於近鐵城市廣場高峰期停車場出入口擁堵的問題,企業也曾反映多次,但直到樓宇聯合黨委成立並牽頭樓宇利益相關方與城市交通管理部門協商,這一難題才得到徹底解決。
樓宇黨建「看得見、摸得著」,使得遞交入黨申請書都更加方便。據介紹,到2020年11月底,近鐵城市廣場「樓委會」已累計接待46名白領傾訴職業發展、人生理念等思想困惑,累計受理黨員組織關係轉接、入黨等事宜諮詢22人次,5名青年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解「煩心」、聚「人心」,「樓委會」工作人員對此越來越有底氣。在普陀區,不少樓宇商家在「樓委會」的帶動下共同策劃了美食節、音樂節等活動,推動疫情後商圈消費的復甦。在近鐵城市廣場,「樓委會」設立「暖心」基金,匯集來自各方愛心捐款,為家庭困難白領雪中送炭。「離你最近,感情最鐵」,從最初「樓委會」打出的宣傳口號,變成了越來越多「近鐵人」的真實感受。
把黨的組織和工作嵌入到城市發展最活躍的經絡上,是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要求。身為基層黨建工作者,孫敏莉認為,只要心繫人民、服務人民,基層黨組織就有著永恆的生命力。「無論烽火歲月,還是和平年代,黨組織在,向心力就在。」